說窯第二

關燈
平陽:今山西臨汾。

     (2)蛇文:開片紋如蛇形之彎曲的細長線紋。

     (3)糠:從稻、麥等谷物上脫下的皮、殼,用作比喻形容不結實、不堅硬的樣子。

     (4)幹且發白:缺少光澤而且閃白色,或稱幹白釉。

     【譯文】 平陽窯 在山西平陽,宋朝時所建立。

    平陽窯瓷器胎和釉都白中帶黃,略有土色,其制品大多仿制北定,因此又稱為土定。

    真正的平陽窯器,胎色純似黃土,胎質在半瓷半瓦之間,釉色光亮而且瑩潤,細膩而發黃色,多有蛇紋開片。

    僞造的釉色微閃紅色而胎質粗糙似糠,釉質亦粗糙而且發暗,缺少光澤而且閃白色。

     耀窯 在西安耀州(1),亦宋時所建。

    初燒青器,仿汝而略遜,後燒白器較佳。

    初制者其釉透亮如玻璃,其色微黃,略似蝦青色。

    後制者其釉略混,其色甚白,有似牛乳之白、有似粉油之白、有似熟菱米之白不等(2)。

     耀窯有一種細胎細釉者,胎極薄而帶有暗花,釉極細而帶有開片,不知者往往以定呼之,其實非也。

    蓋其胎雖薄而仍比定略厚,其釉雖細而仍比定略粗,其色雖白而仍比定略閃黃也。

    而暗花、開片亦與定微有不同。

     【注釋】 (1)耀州:今陝西耀州。

     (2)熟菱米:菱角煮熟後皮内可食的果實。

    菱,植物名,俗稱“菱角”。

     【譯文】 耀窯 在西安耀州,也是宋時建立。

    最初燒制青瓷,仿制汝窯而稍遜色,後來燒制白瓷較好。

    早期制品的釉質透亮如同玻璃,顔色微黃,有些像蝦青色。

    後期制品的釉質稍稍渾濁,顔色很白,有的像牛乳的白色,有的像粉油的白色,有的像煮熟菱角米的白色,多不一樣。

     耀州窯有一種細胎細釉的瓷器,胎體非常薄而且帶有暗花,釉質十分細膩而帶有開片,不了解的人往往稱它為定瓷,其實不是。

    因為它的胎體雖薄,但仍比定窯器稍厚,釉質雖細,但仍比定窯器略粗,釉色雖白,但仍比定窯器微帶黃色。

    并且暗花、開片與定窯器也略有不同。

     宋 耀州窯刻花萊菔尊 磁窯 出磁州昔屬河南(1),今屬直隸,宋時所建。

    磁石引針之磁石即産是州(2),取石煉陶,磁器之名乃專指此,今人辄誤以“磁”與“瓷”混用矣。

    器有白釉、有黑釉、有白釉黑花不等,大率仿定居多,但無淚痕,亦有劃花、凸花者。

    白釉者俨同牛乳色,黑釉中多有鐵鏽花、黑花之色(3),與貼殘之膏藥無異。

     【注釋】 (1)磁州: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與彭城鎮一帶。

     (2)磁石:磁鐵礦石,天然有磁性,能吸鐵,俗名“吸鐵石”。

     (3)鐵鏽花:瓷器飾彩品種之一。

    即用含有氧化鐵的斑花石作顔料,在瓷坯上描繪圖案,經高溫燒制而成,因其呈現出斑斓的鐵鏽紅色,故名。

     宋 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 【譯文】 磁窯 産自磁州過去屬河南,現在屬直隸,宋時建立。

    磁石引針的磁石就是産于此州,取石煉陶的磁釉也是指此而言,現在常把“磁”與“瓷”混用了。

    磁州窯器有白釉、有黑釉、有白釉黑花等等,大體以仿定窯居多,但沒淚痕,也有劃花的、凸花的。

    白釉俨然好似牛乳的顔色,黑釉中多帶有鐵鏽花、黑花的顔色,與貼用過的膏藥差不多。

     建窯 在福建,初設于建安(1),後遷建陽(2),始自宋代。

    古制者質粗不潤,釉汁幹燥,又名烏泥窯(3)。

    後制者出德化(4),色甚白而頗瑩亮,亦名福窯。

    因有紫建、烏泥建、白建三種(5)。

    白者頗似定,惟無開片,佳者瓷質頗厚,而表裡能映見指影焉,以白中閃紅色者為貴。

    有凸花及雕字者,然花多不甚工細,比之粉定則小巫見大巫矣,故價值亦遜。

    至今閩省制器尚盛。

     【注釋】 (1)建安:今福建建瓯。

     (2)建陽:今福建建陽。

     (3)烏泥窯:指黑釉官窯。

     (4)德化:指德化窯。

    德化,今福建德化。

     (5)紫建:建陽窯中偶有因燒窯火候等出現的釉彩為绛色的瓷器,别稱“紫建”。

     宋 建窯鹧鸪斑碗 【譯文】 建窯 在福建,最初設于建安縣,後來遷至建陽縣,宋代開始燒造。

    早期制品胎質粗劣而欠瑩潤,釉質幹燥,又稱作烏泥窯。

    後期制品産自德化縣,釉色很白并且瑩潤透亮,也稱福窯。

    因此有紫建、烏泥建、白建三種别稱,白建很像定窯器,但沒有開片,制作精良的釉質較厚,而且裡外能映見手影,以白中帶紅的為最貴。

    也有凸花及刻字的,但花紋多不精巧細緻,和粉定相比則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所以價值也稍低。

    時至今日,福建制瓷業還很興盛。

     廣窯 宋南渡後所建,在廣東肇慶陽江。

    胎質粗而色褐即灰色,所制器多作天藍色,惟不甚勻耳。

    釉厚之處或作靛藍(1),釉薄之處或作灰藍,無釉處所呈之色或如黃醬,或如麻醬。

    大緻仿均而無紅斑與蟹爪文,則與均異也。

     廣窯又名泥均,蓋以胎骨系以烏泥制成,而仿宋均青色之釉汁也。

    然多淡青帶灰,于灰釉之中露出深藍色之星點,或如雲斑霞片,頗呈異采,視彼窯變淚痕者猶似勝之。

    或以“泥”、“宜”音相近,遂将宜興所仿之均窯與廣窯混合,其訛實甚。

    宜興瓷胎與廣窯瓷胎似同而實異,至釉汁雖形似而實大殊詳下歐窯一段,縱有彼此仿制者,不難一望而知,何至因音相近而混合耶? 廣窯在粵名曰石灣(2),蓋南海縣佛山鎮之一村名也。

    自明時已遷于此,宋陽江舊窯,今日早已消滅矣。

    清初頗有良工數人,其仿均見稱于世。

    自日本嗜之,謂其國人所授,價遂倏漲(3),然實無稽之談也。

    至今日制器尚盛,實則胎質粗下,遠不及潮陽、合浦潮陽、合浦(4),其瓷質甚白,類似醴陵(5),然名不出于省外,無良工故也,吾粵殊賤視之。

    徒以其曆史甚古,曾出良工,省外遂頗重視,諺所謂“物離鄉貴”者非欤(6)! 【注釋】 (1)靛(diàn)藍:深藍色。

     (2)石灣:鎮名。

    今廣東佛山。

     (3)倏(shū):極快地,忽然。

     (4)潮陽:今廣東汕頭潮陽區。

    合浦: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

     (5)醴(lǐ)陵:今湖南醴陵。

     (6)物離鄉貴:物品離産地越遠越貴重。

     【譯文】 廣窯 宋南渡後建立,位于廣東肇慶的陽江。

    胎質粗糙而呈褐色即灰色,所燒制的瓷器多為天藍色,但不太均勻。

    釉厚的部位或呈靛藍色,釉薄的部位或呈灰藍色,無釉的部位所呈或為黃醬色,或為麻醬色。

    大多是模仿均窯器而沒有紅斑和蟹爪紋。

    這是與均窯不同的地方。

     廣窯又稱作泥均,因為它的胎骨是用烏泥制成,而且模仿宋均青色釉質的原故。

    然而多淡青微帶灰色,而在灰釉中露出深藍色的星點,或如雲斑霞片一樣,很多呈現異彩,比所謂窯變淚痕的變化,好像還遠勝一籌。

    有人以“泥”、“宜”二字發音相近而将宜興所仿的均窯與廣窯混為一談,實則大錯特錯。

    宜興窯的瓷胎和廣窯瓷胎看似相同,而實不相同,至于釉色雖然形似,而其實也大不相同詳見下文《歐窯》一節。

    縱然有彼此仿制的,不難一看就分辨出來,哪至于因為發音相近而分辨不清呢? 廣窯在廣東稱為石灣,是南海縣佛山鎮的一個村名。

    從明代就已遷到這裡,宋代陽江舊窯今日早已消失了。

    清代初年有不少技藝高超的工匠,以仿制均窯瓷器聞名于世。

    自從日本人癡迷這種仿品以來,有的說是他們國人所教的方法,因此價格飛漲,然而實在是無稽之談。

    廣窯至今燒制瓷器仍很興隆,其實胎質粗劣,遠遠不及潮陽、合浦潮陽、合浦窯燒制的瓷質很白,類似醴陵所産,然而聲名不出于省外,實在是因為沒有能工巧匠所制,在我們廣東尤其看不上它。

    隻是因為它的曆史悠久,曾經出過手藝高超的工匠,所以在省外很受重視,這就是諺語裡所說的“物離鄉貴”吧! 前所述諸窯:柴、汝、官、哥、定暨章窯、均窯,皆鼎鼎有名者也。

    若建、廣二窯則别成系統,亦足自樹一幟焉。

    平陽、耀窯、磁窯,亦雜窯之有名者。

    此外尚有諸窯,統名雜窯,亦曰小窯。

    茲約舉之:仿柴者曰東窯(1),宋建于東京,東青所由得名也;仿汝者曰唐邑、曰鄧州、曰河北(2);仿官者曰餘姚(3);仿龍泉者曰麗水(4);仿定者曰吉州、曰宿州、曰泗州(5)。

    總之,宋代雜窯,不外取法諸大窯,輾轉仿效,其佳者每緻亂真,而胎質、釉汁之精粗,明眼人不難判别也。

    雖同一宋器,而價值則遠遜矣。

     【注釋】 (1)東窯:相傳在汴京(今河南開封)以東的陳留縣,故名。

     (2)唐邑:指唐邑窯,在今河南唐河,窯址待考。

    鄧州:指鄧州窯,在今河南鄧州。

    河北:指河北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