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彩色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而已。
朱紅,釉色好似純正的朱砂,康熙、乾隆年間的制品鮮明奪目,以後所制就不值得一說了。
抹紅,釉質極薄,摻入夾彩,以乾隆年間制品為多。
其間又有柿紅、橘紅、棗紅的區别。
橘紅與朱紅的差别非常微妙。
抹紅帶有黃色的,又稱作杏子衫。
珊瑚紅這一種釉質極薄,以乾隆官窯制品最為精美,以後的差不多都像塗附之色。
至于羊肝、豬肝就無足輕重了。
因為紅色變化非常多,近來所受到重視的偏于祭紅一派。
天青 天青一色,肇端北宋。
柴周遺制,夐乎渺矣。
自宋迄明,代有作者,至康、雍集其大成,幽隽淡永,兼而有之。
往往于淡隽中有秾蒨之小點,尤為可喜。
其釉色變遷,略有不同。
康熙初年之天青,其釉極厚,其色微青,釉色混融,有同魚腦。
康熙末年之天青,其釉略混,其色略藍。
雍正時之天青,其釉略混,其色殆與天藍無甚大别,此時制器,又往往書成化款也。
自康至乾,無論天青、天藍,其釉皆厚而且潤,新者釉混而且粗,魚腦之說渺不可複追矣。
【譯文】 天青 天青這一種釉色,起源于北宋。
柴周時期遺留下的瓷器制品,已非常渺茫了。
自宋代到明代,代代都有所制作,到康熙、雍正年間而集其大成,幽靜、隽美、淡雅、深遠,一概俱全。
往往在淡雅隽美中帶有鮮明的小斑點尤為引人喜愛。
此種釉色的變遷,略有不同,康熙初年的天青釉質極厚,釉色微青,釉質混融如同魚腦一般。
康熙末年的天青,釉質略混,釉色微藍。
雍正年間的天青,釉質略混,色澤與天藍無太大差别,這一時期的器物,又往往寫作成化年款。
從康熙到乾隆,無論天青、天藍,釉質都較渾厚而且瑩潤,新仿制品釉則混濁、粗糙,有如魚腦的釉色已遙不可及了。
豆青、豆綠 此二色,宋哥、弟窯為最盛。
哥窯多作豆綠,弟窯多作豆青,皆滋潤瑩澤,至為可愛。
弟窯留傳比哥窯較夥。
明暨清初,亦仿弟窯為多。
雍正仿制之品,滬上名曰果綠,莫解其由。
謂是哥綠轉音,以弟為兄,未必谫陋至此。
謂是蘋綠省文,則色澤殊亦不類。
殆沿訛襲謬,不可究诘耳。
明以前之豆青,微近黃色,至清則純近綠色。
雍、乾以後,往往加以彩繪,素地者遂處于平淡無奇。
此色易制,沿襲過多,世人淡漠置之,殆如老去秋娘(1),無複當年聲價矣。
【注釋】 (1)老去秋娘:喻說人或物過時不再為人所重。
秋娘,唐代金陵著名歌妓。
杜牧有《贈杜秋娘》詩并序,寫杜秋娘青春繁華,老去凄涼。
【譯文】 豆青、豆綠 這兩種釉色以宋代哥窯、弟窯最為興盛。
哥窯多作豆綠,弟窯多作豆青,都很滋潤瑩澤,十分可愛。
弟窯流傳下來的瓷器比哥窯要多。
明代及清代初年也以仿制弟窯為多。
雍正年間仿制的瓷器,上海一帶稱為果綠,不知什麼原因。
若說是哥綠的轉呼音,則以弟為兄也未必簡陋到如此地步。
若說是蘋果綠的省略音,卻在色澤上不大相像。
大概是沿襲錯誤不可深問窮究而已。
明代以前的豆青,略近黃色,到了近代則純然近乎綠色。
雍正、乾隆以後往往加以彩繪,因而素底無紋的瓷器便平淡無奇了。
這種釉色容易制作,沿襲過多,世人逐漸淡漠而不予重視,像是年老的杜秋娘,再無當年的聲價了。
瓜皮綠 瓜皮綠如西瓜之皮,因以得名。
康窯有一種罐,作西瓜狀,蓋上有瓜藤,彌可珍貴。
釉上滿開小片,其紋略如牛毛。
雍正所制,釉厚而且潤,色綠而略黃,或如春時之柳葉,或如秋末之蔥心。
乾隆制者,綠色略深,開片亦較前略粗,然皆滋潤瑩澤,紋内亦不發黑。
若新制,則燥而不潤,綠而發黑,故不足珍也。
【譯文】 瓜皮綠 瓜皮綠色如西瓜皮,因而得名。
康熙官窯有一種罐子做成西瓜形狀,蓋上有瓜藤,更加珍貴。
釉上布滿小開片紋,略似牛毛。
雍正年間所制釉質厚而且瑩潤,釉色綠中略閃黃,或像春天的柳葉,或像秋末的蔥心。
乾隆年間的制品綠色略深,開片也較以前略粗,但都滋潤瑩澤,紋内也不發黑。
若是新的制品,釉質幹燥而不瑩潤,綠中發黑,所以不足珍貴。
各種青綠 深色諸綠,以孔雀綠為最可愛,蔥翠奪目,制亦近罕。
其次則蟹甲青,古氣盎然,撲人眉宇。
新橘滿含棕眼,亦有足多。
若鼈裙者,俗謂之忘八綠(1),殆非雅品。
大抵青綠之色,不貴深而貴淺,以淺者鮮豔可愛,變化無窮也。
葡萄水如新長之葡萄,西湖水、松花綠亦不甚相遠。
淡綠而微發黃者,名曰秋葵綠。
青而略同蝦肉色者,名曰蝦青。
數者均标新領異,殊可珍貴。
至色微近淺藍之鹦哥綠與發黃較多之梨青,則稍近于平庸矣。
【注釋】 (1)忘八:即王八,烏龜與鼈的俗稱。
有時用于罵人,指妻子的外遇。
【譯文】 各種青綠 各種深綠,以孔雀綠最為可愛,蔥翠奪目,近來也很少制作。
其次是蟹甲青,古氣十足,撲人眉宇。
新橘滿身含有棕眼,也有很多足以稱美的地方。
若是鼈裙之類,俗稱王八綠,不是典雅的品種。
大體說青綠這種顔色不貴深而貴淺,因為淺色鮮豔可愛,變化無窮。
葡萄水好像新長成的葡萄一樣,西湖水、松花綠也相差不遠。
淡綠色而微微發黃的稱作秋葵綠。
青而稍似蝦肉的稱作蝦青。
這幾種都是标新立異,格外珍貴。
至于顔色微近淺藍的鹦哥綠和以及發黃較多的梨青,就略近乎平淡無奇了。
灑藍、積藍 康窯于灑藍中加繪金彩雲龍,奕奕有生氣。
其作法,系先上一層白釉,再上一層藍色,複上一層薄釉,最後乃畫金花。
積藍又名霁藍,作法與灑藍有别,乃将藍色與釉水融和,挂于瓷釉之上,并不先上白釉。
因此之故,其釉比灑藍為厚,而色則大略相同也。
【譯文】 灑藍、積藍 康熙官窯于灑藍中加繪金彩雲龍,神采奕奕,生氣勃勃。
它的制作方法是,先上一層白釉,再上一層藍釉,然後再上一層薄釉,最後才畫上金色花紋。
積藍又叫霁藍,作法與灑藍不同,是将藍色與釉汁融合挂在瓷胎上,并不先上白釉。
由于這個緣故,積藍的釉比灑藍的釉厚,而顔色大體相同。
至若青色之較濃者,曰天藍。
淺藍而近于綠者,曰翠藍。
深藍而有芝麻星者,曰魚子藍,殆謂其形有類似,非謂其色同魚子也。
至于藍紫相和而藍尤濃厚者,曰氈包青,亦好奇之所嗜雲。
【譯文】 至于較濃的青色,稱作天藍。
淺藍而近于綠色的稱作翠藍。
深藍而含有芝麻星的,稱作魚子藍,是說它的形狀相似,而不是說它的顔色像魚子一樣。
至于藍紫相互諧調而藍色尤為渾厚的,稱作氈包青,也是好奇者所嗜好的。
豆彩 何謂豆彩?蓋所繪花紋以豆青色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
或稱鬥彩,謂花朵之攢簇,有類鬥争。
或稱逗彩,謂彩繪之骈連(1),有同逗并。
實則市人以音相呼,輾轉訛述,殊非正诠(2)。
是彩康、雍至精,若人物、若花卉、若鳥獸,均異采發越(3),清蒨可愛。
至乾隆以後,喜作團彩(4),稍欠風緻矣。
然于華麗之中别饒蔥茜之緻(5),足為清供雅品(6),彌可寶貴也。
【注釋】 (1)骈連:即骈門連室。
形容為數衆多。
《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自宋道無章,王風陵替,竊官假号,骈門連室。
” (2)诠:解釋。
(3)發越:猶煥發。
宋沉作喆《寓簡》卷四:“(古法書)人間殆不複見,其僅存者皆歸禦府,但追想其筆勢飛動,精神發越耳。
” (4)團彩:又名“皮球花”,是一種不規則地呈放射狀或旋轉式圓形紋樣。
(5)别饒:另有。
蔥茜:草木青翠茂盛貌。
(6)清供:猶清玩。
明袁宏道《瓶史·器具》:“大抵齋瓶宜矮而小,銅器如花觚、銅觯、尊罍、方漢壺、素溫壺、匾壺、窯器如紙槌、鵝頸、茹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須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
” 【譯文】 豆彩 什麼是豆彩?因為所描繪的花紋以豆青色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所以叫豆彩。
或稱作鬥彩,是因為好像花朵争奇鬥豔。
或稱作逗彩,是說彩繪的并列連接好似逗并。
實際上這都是商人們以音相呼,輾轉傳訛,并非正确的解釋。
這種釉彩以康熙、雍正年間最為精美,人物、花卉、鳥獸都異彩煥發,清秀可愛。
到乾隆以後喜作團彩,稍欠風趣了。
但是于華麗中别有一種蔥翠之美,堪為清賞雅玩之物,彌足珍貴。
明 鬥彩花蝶紋罐 各種黃色 黃亦宣德時所尚之色。
其時色深,有同密蠟,故有宣黃之稱。
至嘉靖始夾青花,色同魚子,深者又别之為雞油黃矣。
康熙以後,專尚淡黃,統稱蛋黃也。
其稍深者謂之熟蛋黃,稍淺者謂之生蛋黃。
若和黑、綠二色者,則名茶葉末。
茶末導源最古,一為純正之茶末,一為不純之茶末。
不純正者或偏于黃,或偏于綠。
純正者如将茶葉研成細末,調于釉中,其色古雅幽穆,足當清供焉。
其黑色稍濃,而有黃色碎點周遭圍繞于底足間者,謂之鳝魚皮,亦象形語也。
若鼻煙、若菜尾、若老僧衣,皆茶葉末之變體。
鼻煙最濃,菜尾較淡。
至如黃、黑、紫相和,砌成斑點,則謂之虎皮斑。
在昔偶然風尚,今則無複問津矣。
金醬而加金花,亦乾隆間所尚,然皆小品居多,究未足當鼎、彜之巨制也。
【譯文】 各種黃色 黃色也是宣德年間所崇尚的顔色。
當時有色深如同密蠟的,以至于有宣黃的名稱。
到嘉靖年間開始夾雜青花,顔色如同魚子,深色的又别稱作雞油黃。
康熙以後專崇尚淡黃,統稱作蛋黃。
其中顔色深的叫熟蛋黃,稍淺的稱作生蛋黃。
若融合黑和綠兩種顔色的,則稱作茶葉
朱紅,釉色好似純正的朱砂,康熙、乾隆年間的制品鮮明奪目,以後所制就不值得一說了。
抹紅,釉質極薄,摻入夾彩,以乾隆年間制品為多。
其間又有柿紅、橘紅、棗紅的區别。
橘紅與朱紅的差别非常微妙。
抹紅帶有黃色的,又稱作杏子衫。
珊瑚紅這一種釉質極薄,以乾隆官窯制品最為精美,以後的差不多都像塗附之色。
至于羊肝、豬肝就無足輕重了。
因為紅色變化非常多,近來所受到重視的偏于祭紅一派。
天青 天青一色,肇端北宋。
柴周遺制,夐乎渺矣。
自宋迄明,代有作者,至康、雍集其大成,幽隽淡永,兼而有之。
往往于淡隽中有秾蒨之小點,尤為可喜。
其釉色變遷,略有不同。
康熙初年之天青,其釉極厚,其色微青,釉色混融,有同魚腦。
康熙末年之天青,其釉略混,其色略藍。
雍正時之天青,其釉略混,其色殆與天藍無甚大别,此時制器,又往往書成化款也。
自康至乾,無論天青、天藍,其釉皆厚而且潤,新者釉混而且粗,魚腦之說渺不可複追矣。
【譯文】 天青 天青這一種釉色,起源于北宋。
柴周時期遺留下的瓷器制品,已非常渺茫了。
自宋代到明代,代代都有所制作,到康熙、雍正年間而集其大成,幽靜、隽美、淡雅、深遠,一概俱全。
往往在淡雅隽美中帶有鮮明的小斑點尤為引人喜愛。
此種釉色的變遷,略有不同,康熙初年的天青釉質極厚,釉色微青,釉質混融如同魚腦一般。
康熙末年的天青,釉質略混,釉色微藍。
雍正年間的天青,釉質略混,色澤與天藍無太大差别,這一時期的器物,又往往寫作成化年款。
從康熙到乾隆,無論天青、天藍,釉質都較渾厚而且瑩潤,新仿制品釉則混濁、粗糙,有如魚腦的釉色已遙不可及了。
豆青、豆綠 此二色,宋哥、弟窯為最盛。
哥窯多作豆綠,弟窯多作豆青,皆滋潤瑩澤,至為可愛。
弟窯留傳比哥窯較夥。
明暨清初,亦仿弟窯為多。
雍正仿制之品,滬上名曰果綠,莫解其由。
謂是哥綠轉音,以弟為兄,未必谫陋至此。
謂是蘋綠省文,則色澤殊亦不類。
殆沿訛襲謬,不可究诘耳。
明以前之豆青,微近黃色,至清則純近綠色。
雍、乾以後,往往加以彩繪,素地者遂處于平淡無奇。
此色易制,沿襲過多,世人淡漠置之,殆如老去秋娘(1),無複當年聲價矣。
【注釋】 (1)老去秋娘:喻說人或物過時不再為人所重。
秋娘,唐代金陵著名歌妓。
杜牧有《贈杜秋娘》詩并序,寫杜秋娘青春繁華,老去凄涼。
【譯文】 豆青、豆綠 這兩種釉色以宋代哥窯、弟窯最為興盛。
哥窯多作豆綠,弟窯多作豆青,都很滋潤瑩澤,十分可愛。
弟窯流傳下來的瓷器比哥窯要多。
明代及清代初年也以仿制弟窯為多。
雍正年間仿制的瓷器,上海一帶稱為果綠,不知什麼原因。
若說是哥綠的轉呼音,則以弟為兄也未必簡陋到如此地步。
若說是蘋果綠的省略音,卻在色澤上不大相像。
大概是沿襲錯誤不可深問窮究而已。
明代以前的豆青,略近黃色,到了近代則純然近乎綠色。
雍正、乾隆以後往往加以彩繪,因而素底無紋的瓷器便平淡無奇了。
這種釉色容易制作,沿襲過多,世人逐漸淡漠而不予重視,像是年老的杜秋娘,再無當年的聲價了。
瓜皮綠 瓜皮綠如西瓜之皮,因以得名。
康窯有一種罐,作西瓜狀,蓋上有瓜藤,彌可珍貴。
釉上滿開小片,其紋略如牛毛。
雍正所制,釉厚而且潤,色綠而略黃,或如春時之柳葉,或如秋末之蔥心。
乾隆制者,綠色略深,開片亦較前略粗,然皆滋潤瑩澤,紋内亦不發黑。
若新制,則燥而不潤,綠而發黑,故不足珍也。
【譯文】 瓜皮綠 瓜皮綠色如西瓜皮,因而得名。
康熙官窯有一種罐子做成西瓜形狀,蓋上有瓜藤,更加珍貴。
釉上布滿小開片紋,略似牛毛。
雍正年間所制釉質厚而且瑩潤,釉色綠中略閃黃,或像春天的柳葉,或像秋末的蔥心。
乾隆年間的制品綠色略深,開片也較以前略粗,但都滋潤瑩澤,紋内也不發黑。
若是新的制品,釉質幹燥而不瑩潤,綠中發黑,所以不足珍貴。
各種青綠 深色諸綠,以孔雀綠為最可愛,蔥翠奪目,制亦近罕。
其次則蟹甲青,古氣盎然,撲人眉宇。
新橘滿含棕眼,亦有足多。
若鼈裙者,俗謂之忘八綠(1),殆非雅品。
大抵青綠之色,不貴深而貴淺,以淺者鮮豔可愛,變化無窮也。
葡萄水如新長之葡萄,西湖水、松花綠亦不甚相遠。
淡綠而微發黃者,名曰秋葵綠。
青而略同蝦肉色者,名曰蝦青。
數者均标新領異,殊可珍貴。
至色微近淺藍之鹦哥綠與發黃較多之梨青,則稍近于平庸矣。
【注釋】 (1)忘八:即王八,烏龜與鼈的俗稱。
有時用于罵人,指妻子的外遇。
【譯文】 各種青綠 各種深綠,以孔雀綠最為可愛,蔥翠奪目,近來也很少制作。
其次是蟹甲青,古氣十足,撲人眉宇。
新橘滿身含有棕眼,也有很多足以稱美的地方。
若是鼈裙之類,俗稱王八綠,不是典雅的品種。
大體說青綠這種顔色不貴深而貴淺,因為淺色鮮豔可愛,變化無窮。
葡萄水好像新長成的葡萄一樣,西湖水、松花綠也相差不遠。
淡綠色而微微發黃的稱作秋葵綠。
青而稍似蝦肉的稱作蝦青。
這幾種都是标新立異,格外珍貴。
至于顔色微近淺藍的鹦哥綠和以及發黃較多的梨青,就略近乎平淡無奇了。
灑藍、積藍 康窯于灑藍中加繪金彩雲龍,奕奕有生氣。
其作法,系先上一層白釉,再上一層藍色,複上一層薄釉,最後乃畫金花。
積藍又名霁藍,作法與灑藍有别,乃将藍色與釉水融和,挂于瓷釉之上,并不先上白釉。
因此之故,其釉比灑藍為厚,而色則大略相同也。
【譯文】 灑藍、積藍 康熙官窯于灑藍中加繪金彩雲龍,神采奕奕,生氣勃勃。
它的制作方法是,先上一層白釉,再上一層藍釉,然後再上一層薄釉,最後才畫上金色花紋。
積藍又叫霁藍,作法與灑藍不同,是将藍色與釉汁融合挂在瓷胎上,并不先上白釉。
由于這個緣故,積藍的釉比灑藍的釉厚,而顔色大體相同。
至若青色之較濃者,曰天藍。
淺藍而近于綠者,曰翠藍。
深藍而有芝麻星者,曰魚子藍,殆謂其形有類似,非謂其色同魚子也。
至于藍紫相和而藍尤濃厚者,曰氈包青,亦好奇之所嗜雲。
【譯文】 至于較濃的青色,稱作天藍。
淺藍而近于綠色的稱作翠藍。
深藍而含有芝麻星的,稱作魚子藍,是說它的形狀相似,而不是說它的顔色像魚子一樣。
至于藍紫相互諧調而藍色尤為渾厚的,稱作氈包青,也是好奇者所嗜好的。
豆彩 何謂豆彩?蓋所繪花紋以豆青色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
或稱鬥彩,謂花朵之攢簇,有類鬥争。
或稱逗彩,謂彩繪之骈連(1),有同逗并。
實則市人以音相呼,輾轉訛述,殊非正诠(2)。
是彩康、雍至精,若人物、若花卉、若鳥獸,均異采發越(3),清蒨可愛。
至乾隆以後,喜作團彩(4),稍欠風緻矣。
然于華麗之中别饒蔥茜之緻(5),足為清供雅品(6),彌可寶貴也。
【注釋】 (1)骈連:即骈門連室。
形容為數衆多。
《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自宋道無章,王風陵替,竊官假号,骈門連室。
” (2)诠:解釋。
(3)發越:猶煥發。
宋沉作喆《寓簡》卷四:“(古法書)人間殆不複見,其僅存者皆歸禦府,但追想其筆勢飛動,精神發越耳。
” (4)團彩:又名“皮球花”,是一種不規則地呈放射狀或旋轉式圓形紋樣。
(5)别饒:另有。
蔥茜:草木青翠茂盛貌。
(6)清供:猶清玩。
明袁宏道《瓶史·器具》:“大抵齋瓶宜矮而小,銅器如花觚、銅觯、尊罍、方漢壺、素溫壺、匾壺、窯器如紙槌、鵝頸、茹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須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
” 【譯文】 豆彩 什麼是豆彩?因為所描繪的花紋以豆青色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所以叫豆彩。
或稱作鬥彩,是因為好像花朵争奇鬥豔。
或稱作逗彩,是說彩繪的并列連接好似逗并。
實際上這都是商人們以音相呼,輾轉傳訛,并非正确的解釋。
這種釉彩以康熙、雍正年間最為精美,人物、花卉、鳥獸都異彩煥發,清秀可愛。
到乾隆以後喜作團彩,稍欠風趣了。
但是于華麗中别有一種蔥翠之美,堪為清賞雅玩之物,彌足珍貴。
明 鬥彩花蝶紋罐 各種黃色 黃亦宣德時所尚之色。
其時色深,有同密蠟,故有宣黃之稱。
至嘉靖始夾青花,色同魚子,深者又别之為雞油黃矣。
康熙以後,專尚淡黃,統稱蛋黃也。
其稍深者謂之熟蛋黃,稍淺者謂之生蛋黃。
若和黑、綠二色者,則名茶葉末。
茶末導源最古,一為純正之茶末,一為不純之茶末。
不純正者或偏于黃,或偏于綠。
純正者如将茶葉研成細末,調于釉中,其色古雅幽穆,足當清供焉。
其黑色稍濃,而有黃色碎點周遭圍繞于底足間者,謂之鳝魚皮,亦象形語也。
若鼻煙、若菜尾、若老僧衣,皆茶葉末之變體。
鼻煙最濃,菜尾較淡。
至如黃、黑、紫相和,砌成斑點,則謂之虎皮斑。
在昔偶然風尚,今則無複問津矣。
金醬而加金花,亦乾隆間所尚,然皆小品居多,究未足當鼎、彜之巨制也。
【譯文】 各種黃色 黃色也是宣德年間所崇尚的顔色。
當時有色深如同密蠟的,以至于有宣黃的名稱。
到嘉靖年間開始夾雜青花,顔色如同魚子,深色的又别稱作雞油黃。
康熙以後專崇尚淡黃,統稱作蛋黃。
其中顔色深的叫熟蛋黃,稍淺的稱作生蛋黃。
若融合黑和綠兩種顔色的,則稱作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