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彩色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色深紅,像是剛剛凝結的牛血。
瓷器内外都有開片,但用手撫摸卻沒有痕迹,這是因為開片開在釉内,裂紋若隐若現。
底足有燈草邊異常齊整。
底部一概沒有年款,有米湯底、蘋果底兩種,顔色稍黃的稱作米湯底,顔色稍青的稱作蘋果底,都有小開片。
以純紅的為最難得,其次是通體滿帶苔點綠的。
不是純紅的就變為其他名稱了參見《說窯》章中《郎窯》一節。
積紅 祭紅之鮮紅釉者,據項氏子京說,以積紅别之。
凡朱紅、粉紅及變為青綠等色,無開片而有款者,概屬于此類。
亦始于宣德,其他明代諸朝暨康、雍、乾、嘉均有之。
與寶石紅之祭紅本為一物,其所異者,特一深紅、一鮮紅,一有小開片、一不開片耳。
其燈草邊之齊整亦同。
惟因其不如寶石紅之透亮,價值遂遠遜雲。
【譯文】 積紅 祭紅中的鮮紅釉,根據項子京的說法,用“積紅”以區别。
凡是朱紅、粉紅以及變為青綠等色,沒有開片而又有款識的,一概屬于此類。
積紅也是始于宣德年間,其他明代各朝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都有。
它與寶石紅的祭紅本屬一類,所不同的是,一個是深紅色,一個是鮮紅色;一個有小開片,一個不開片。
它們的燈草邊也同樣齊整。
僅僅因為積紅不如寶石紅透亮,所以價值就遠遠不及了。
豇豆紅 此色亦由祭紅變化而來,以類于豇豆,故以豇豆紅呼之。
釉中多有綠苔點或大片綠斑(1),亦有純紅者。
以康熙款者為最多,若雍正款者,則其釉雖與豇豆紅無異,人亦辄以雍正祭紅呼之矣。
豇豆之黯敗者,俗稱乳鼠皮,價值殊貶。
稍深則入雲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
豇紅之所以可貴者,在瑩潤無比,居若鮮若黯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
清 豇豆紅印盒 【注釋】 (1)綠苔點:又稱“苔點綠”,瓷器釉色名。
燒制時先在坯上施一層底釉,然後吹上一層顔色釉料,再蓋上一層面釉,入窯高溫還原焰燒成,呈色變化較多,粉紅中有綠點的稱“苔點綠釉”。
【譯文】 豇豆紅 這種釉色也是由祭紅變化而來,因為類似豇豆色,所以稱作豇豆紅。
這種釉中多有綠苔點或大片綠斑,也有純紅的。
以康熙年款的為最多,若是寫了雍正年款的,雖然其釉色與豇豆紅無不同,但人們還是以雍正祭紅稱呼它。
豇豆紅釉色黯敗的俗稱乳鼠皮,價值特别低。
釉色稍深的歸入雲豆色,接近紫色的又歸入茄皮色。
豇豆紅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它瑩潤無比,居于鮮豔和黯淡之間,妙在無法形容。
胭脂水 胭脂水一色,發明于雍正,而乾隆繼之,以其釉色酷似胭脂水,因以得名也。
始制者胎極薄,其裡釉極白,因為外釉所照,故發粉紅色。
乾隆所制則胎質漸厚,色略發紫,其裡釉尤白,于燈草邊處如白玉一道焉。
至乾隆末葉,喜滿雕陰文細花,繪以雜彩,比之初年,殆不啻上下床之别。
而近今僞制,尤以此類為多。
客貨多系疙疸釉(1),而明豔鮮麗,釉亦極薄。
至嘉、道以後,雖有此色,然已比之自郐矣(2)。
【注釋】 (1)疙疸釉:瓷器表面凹凸不平或如水波起伏,從旁側視或用手撫摸可以感覺到此種缺陷,形似疙疸,故名。
(2)比之自郐(kuài):即自郐以下,謂餘下的就不值得一說了。
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季劄觀樂于魯,于諸大國之樂均評論之,唯“自郐以下,無譏焉”。
郐,春秋小國名。
以郐國地狹人少,季劄故棄而不論。
後因用“自郐以下”喻指不值得重視的事物。
【譯文】 胭脂水 胭脂水這種顔色,發明于雍正年間,乾隆年間有所繼承,因為它的釉色酷似胭脂水而得名。
最初制作時瓷胎極薄,裡釉極白,因為外釉所照而發粉紅色。
乾隆年間的制品瓷胎漸厚,釉色略微發紫,裡釉尤其瑩白,在燈草邊處有如白玉一道。
到了乾隆末期,喜愛雕滿陰文細花,加繪雜彩,和乾隆初年相比,懸殊極大。
然而近來僞造的,尤以這類居多。
民窯多是疙疸釉,明豔鮮麗,釉也極薄。
到了嘉慶、道光年間雖然也有這種釉色,但相比水平越來越低下。
美人祭 美人祭又曰美人霁,祭紅之淡粉色者也,西人又呼為桃花色。
此種,市夥不解其名,或呼為淡豇紅,或呼為淡祭紅,孰若美人祭名稱之嬌豔也耶?餘若娃娃臉、楊妃色、桃花片、桃花浪諸名,均屬于此類。
稍深稍淺,吹萬不同(1),而歧名異名,因之遂夥(2)。
一言以蔽之,則祭紅之淡粉色而不發綠斑者,即此類也。
【注釋】 (1)吹萬不同:出《莊子·齊物論》:“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
”成玄英疏:“風唯一體,竅則萬殊。
”吹,指風而言;萬,萬竅。
謂風吹萬竅,發出各種音響。
這裡喻說紅則一體,而淺深各異。
(2)夥:多。
【譯文】 美人祭 美人祭又稱美人霁,是淡粉色的祭紅,西方人又稱作桃花色。
這種釉色,市店的夥計不懂其名,或稱作淡豇紅,或稱作淡祭紅,但是哪有美人祭這一名稱嬌豔呢?其餘如娃娃臉、楊妃色、桃花片、桃花浪等名稱均屬于這一類。
釉色或深或淺,各不相同,因而别名異名漸多。
用一句話概括,祭紅的淡粉色而不出現綠斑的就屬于這一類。
蘋果綠 積紅所變之色。
綠者成點,謂之苔點。
綠者成片,則謂之蘋果綠。
其淡紅者謂之蘋果青。
皆積紅之巧化者也。
凡積紅、豇豆紅而帶綠成片者,均以是呼之。
成化始興,康熙為盛,而宣德則但有苔點而未成綠片也。
近人品積紅,每每以綠片、綠點為貴,無者辄疑為赝鼎。
烏知當日有綠斑者,反為棄材耶?自窯變偶成此色,後遂踵作,且成專名,而價值亦侔于深紅者。
市人競利,搜者好奇,不其然欤! 【譯文】 蘋果綠 積紅所變化的釉色。
成點的綠色,稱作苔點。
成片的綠色,稱作蘋果綠。
淡紅色的稱作蘋果青。
都是積紅巧妙變化而來的。
凡屬積紅、豇豆紅而帶成片綠色的都以此稱呼。
自成化年間興起,康熙年間達到鼎盛,而宣德年間雖有苔點但未成綠片。
現代的人品評積紅,往往以綠片、綠點為貴重,無此特征的就懷疑為赝品。
哪知道當時有綠斑的反而認為是廢品呢?自從窯變偶然變成這種釉色,以後便一個接一個的制作,而且成為專門名稱,而價值也與深紅色的等同。
商人們追求利潤,收藏家喜好新奇,難道不是如此嗎! 均紫 均紫最秾麗(1),為古今所豔稱。
初制較濃,有類長熟之葡萄;後制則近鮮,有類開透之玫瑰,故有葡萄紫、玫瑰紫等名也。
全器純紫者,近已不易一見。
末葉藍、紫相間,成垂涎紋(2),如蔚藍水光中泛出片片之紫浪,洵異彩也(3)。
元紫成魚、蝠、蝶等形,釉能深入胎骨,故亦可貴。
至明迄清,仿均之品,如塗塗附(4),大抵淺紫,尚可形似,而深紫已渺不可追。
或則紫中發紅,或則紫中發黑,殆非正紫矣。
【注釋】 (1)秾麗:豔麗。
(2)垂涎紋:釉多透亮,隐約間可以看見像垂流涎水一樣的聚釉現象。
(3)洵:誠然,實在。
(4)塗塗附:仿均窯之瓷名,具體不詳。
【譯文】 均紫 均紫最豔麗,為古今所羨慕并贊美。
最初所制紫色較濃,像成熟的葡萄;後來制品釉色接近鮮豔,像開透的玫瑰,所以有葡萄紫、玫瑰紫等名稱。
完全純紫的器物,近來已不易見到。
末期所制藍紫相間,形成垂涎紋,好像蔚藍的水光中泛起片片紫浪,确實絢麗異常。
元代的紫色變成魚、蝙蝠、蝴蝶等形狀,釉能深入胎骨,因此也很可貴。
到了明清時期仿均的制品,如塗塗附的顔色,大體來說淺紫還可形似,而深紫已很難見到了,或是紫中發紅,或是紫中發黑,都不是純正的紫色了。
茄皮紫 茄紫一色,始于明末,康熙繼之,皆系玻璃釉。
淡者比茄皮之色略淡,深者比煮熟茄皮之色又略重,故有淡茄、深茄之分。
淡茄尤為鮮豔,介于豇豆、雲豆之間。
自雍正至乾隆,雖間有茄紫,然已不甚多見,蓋其色甚難摹拟故也。
最近仿制者,紫中發紅,且不勻淨,不難一望而知,真僞立判。
又此色器皿,大半有雕花者。
【譯文】 茄皮紫 茄皮紫這種釉色始于明末,康熙年間承襲下來,都是玻璃釉。
顔色稍淡的比茄子皮的顔色略淡,顔色稍深的比煮熟茄子皮的顔色略重,所以有淡茄、深茄之分。
淡茄尤為鮮豔,介于豇豆、雲豆之間。
自雍正到乾隆年間,雖然偶爾有茄紫,然而已不多見,因為這種釉色非常難于模仿的緣故。
最近仿制的紫中發黑,而且釉色不勻淨,不難一眼看出,真僞立刻便知。
再者這類釉色的器皿,大多刻有雕花。
清 茄皮紫釉膽瓶 各種紅紫 紅有百餘種,至繁赜矣。
除上所述諸種外,其他亦可略述也。
粉紅,為鮮紅之化身,亦即積紅之最淡者,或呼為娃娃臉,或呼為牡丹、芍藥,或呼為桃花片、海棠紅,總不外形容其豔麗而已。
朱紅,色若正朱,康、乾之制鮮明奪目,以後則比之自郐。
抹紅,釉質極薄,參入夾彩,以乾隆間為多。
其間又有柿紅、橘紅、棗紅之别。
橘紅與朱紅判别,又在微妙之間。
抹紅帶黃者,又謂之杏子衫矣。
珊瑚一種,釉汁極薄,乾窯最精,此後殆如塗附。
至羊肝、豬肝,則殊不足輕重。
蓋紅之為色,變化至夥,而近之所重,則偏在于祭紅一脈雲。
【譯文】 各種紅紫 紅有一百多種,非常繁多複雜。
除了上述各種以外,其他的也可略為叙述。
粉紅是由鮮紅變化而來,也是積紅中最淡的,或稱作娃娃臉,或稱作牡丹、芍藥,或稱作桃花片、海棠紅,總之不外乎形容其豔麗
瓷器内外都有開片,但用手撫摸卻沒有痕迹,這是因為開片開在釉内,裂紋若隐若現。
底足有燈草邊異常齊整。
底部一概沒有年款,有米湯底、蘋果底兩種,顔色稍黃的稱作米湯底,顔色稍青的稱作蘋果底,都有小開片。
以純紅的為最難得,其次是通體滿帶苔點綠的。
不是純紅的就變為其他名稱了參見《說窯》章中《郎窯》一節。
積紅 祭紅之鮮紅釉者,據項氏子京說,以積紅别之。
凡朱紅、粉紅及變為青綠等色,無開片而有款者,概屬于此類。
亦始于宣德,其他明代諸朝暨康、雍、乾、嘉均有之。
與寶石紅之祭紅本為一物,其所異者,特一深紅、一鮮紅,一有小開片、一不開片耳。
其燈草邊之齊整亦同。
惟因其不如寶石紅之透亮,價值遂遠遜雲。
【譯文】 積紅 祭紅中的鮮紅釉,根據項子京的說法,用“積紅”以區别。
凡是朱紅、粉紅以及變為青綠等色,沒有開片而又有款識的,一概屬于此類。
積紅也是始于宣德年間,其他明代各朝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都有。
它與寶石紅的祭紅本屬一類,所不同的是,一個是深紅色,一個是鮮紅色;一個有小開片,一個不開片。
它們的燈草邊也同樣齊整。
僅僅因為積紅不如寶石紅透亮,所以價值就遠遠不及了。
豇豆紅 此色亦由祭紅變化而來,以類于豇豆,故以豇豆紅呼之。
釉中多有綠苔點或大片綠斑(1),亦有純紅者。
以康熙款者為最多,若雍正款者,則其釉雖與豇豆紅無異,人亦辄以雍正祭紅呼之矣。
豇豆之黯敗者,俗稱乳鼠皮,價值殊貶。
稍深則入雲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
豇紅之所以可貴者,在瑩潤無比,居若鮮若黯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
清 豇豆紅印盒 【注釋】 (1)綠苔點:又稱“苔點綠”,瓷器釉色名。
燒制時先在坯上施一層底釉,然後吹上一層顔色釉料,再蓋上一層面釉,入窯高溫還原焰燒成,呈色變化較多,粉紅中有綠點的稱“苔點綠釉”。
【譯文】 豇豆紅 這種釉色也是由祭紅變化而來,因為類似豇豆色,所以稱作豇豆紅。
這種釉中多有綠苔點或大片綠斑,也有純紅的。
以康熙年款的為最多,若是寫了雍正年款的,雖然其釉色與豇豆紅無不同,但人們還是以雍正祭紅稱呼它。
豇豆紅釉色黯敗的俗稱乳鼠皮,價值特别低。
釉色稍深的歸入雲豆色,接近紫色的又歸入茄皮色。
豇豆紅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它瑩潤無比,居于鮮豔和黯淡之間,妙在無法形容。
胭脂水 胭脂水一色,發明于雍正,而乾隆繼之,以其釉色酷似胭脂水,因以得名也。
始制者胎極薄,其裡釉極白,因為外釉所照,故發粉紅色。
乾隆所制則胎質漸厚,色略發紫,其裡釉尤白,于燈草邊處如白玉一道焉。
至乾隆末葉,喜滿雕陰文細花,繪以雜彩,比之初年,殆不啻上下床之别。
而近今僞制,尤以此類為多。
客貨多系疙疸釉(1),而明豔鮮麗,釉亦極薄。
至嘉、道以後,雖有此色,然已比之自郐矣(2)。
【注釋】 (1)疙疸釉:瓷器表面凹凸不平或如水波起伏,從旁側視或用手撫摸可以感覺到此種缺陷,形似疙疸,故名。
(2)比之自郐(kuài):即自郐以下,謂餘下的就不值得一說了。
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季劄觀樂于魯,于諸大國之樂均評論之,唯“自郐以下,無譏焉”。
郐,春秋小國名。
以郐國地狹人少,季劄故棄而不論。
後因用“自郐以下”喻指不值得重視的事物。
【譯文】 胭脂水 胭脂水這種顔色,發明于雍正年間,乾隆年間有所繼承,因為它的釉色酷似胭脂水而得名。
最初制作時瓷胎極薄,裡釉極白,因為外釉所照而發粉紅色。
乾隆年間的制品瓷胎漸厚,釉色略微發紫,裡釉尤其瑩白,在燈草邊處有如白玉一道。
到了乾隆末期,喜愛雕滿陰文細花,加繪雜彩,和乾隆初年相比,懸殊極大。
然而近來僞造的,尤以這類居多。
民窯多是疙疸釉,明豔鮮麗,釉也極薄。
到了嘉慶、道光年間雖然也有這種釉色,但相比水平越來越低下。
美人祭 美人祭又曰美人霁,祭紅之淡粉色者也,西人又呼為桃花色。
此種,市夥不解其名,或呼為淡豇紅,或呼為淡祭紅,孰若美人祭名稱之嬌豔也耶?餘若娃娃臉、楊妃色、桃花片、桃花浪諸名,均屬于此類。
稍深稍淺,吹萬不同(1),而歧名異名,因之遂夥(2)。
一言以蔽之,則祭紅之淡粉色而不發綠斑者,即此類也。
【注釋】 (1)吹萬不同:出《莊子·齊物論》:“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
”成玄英疏:“風唯一體,竅則萬殊。
”吹,指風而言;萬,萬竅。
謂風吹萬竅,發出各種音響。
這裡喻說紅則一體,而淺深各異。
(2)夥:多。
【譯文】 美人祭 美人祭又稱美人霁,是淡粉色的祭紅,西方人又稱作桃花色。
這種釉色,市店的夥計不懂其名,或稱作淡豇紅,或稱作淡祭紅,但是哪有美人祭這一名稱嬌豔呢?其餘如娃娃臉、楊妃色、桃花片、桃花浪等名稱均屬于這一類。
釉色或深或淺,各不相同,因而别名異名漸多。
用一句話概括,祭紅的淡粉色而不出現綠斑的就屬于這一類。
蘋果綠 積紅所變之色。
綠者成點,謂之苔點。
綠者成片,則謂之蘋果綠。
其淡紅者謂之蘋果青。
皆積紅之巧化者也。
凡積紅、豇豆紅而帶綠成片者,均以是呼之。
成化始興,康熙為盛,而宣德則但有苔點而未成綠片也。
近人品積紅,每每以綠片、綠點為貴,無者辄疑為赝鼎。
烏知當日有綠斑者,反為棄材耶?自窯變偶成此色,後遂踵作,且成專名,而價值亦侔于深紅者。
市人競利,搜者好奇,不其然欤! 【譯文】 蘋果綠 積紅所變化的釉色。
成點的綠色,稱作苔點。
成片的綠色,稱作蘋果綠。
淡紅色的稱作蘋果青。
都是積紅巧妙變化而來的。
凡屬積紅、豇豆紅而帶成片綠色的都以此稱呼。
自成化年間興起,康熙年間達到鼎盛,而宣德年間雖有苔點但未成綠片。
現代的人品評積紅,往往以綠片、綠點為貴重,無此特征的就懷疑為赝品。
哪知道當時有綠斑的反而認為是廢品呢?自從窯變偶然變成這種釉色,以後便一個接一個的制作,而且成為專門名稱,而價值也與深紅色的等同。
商人們追求利潤,收藏家喜好新奇,難道不是如此嗎! 均紫 均紫最秾麗(1),為古今所豔稱。
初制較濃,有類長熟之葡萄;後制則近鮮,有類開透之玫瑰,故有葡萄紫、玫瑰紫等名也。
全器純紫者,近已不易一見。
末葉藍、紫相間,成垂涎紋(2),如蔚藍水光中泛出片片之紫浪,洵異彩也(3)。
元紫成魚、蝠、蝶等形,釉能深入胎骨,故亦可貴。
至明迄清,仿均之品,如塗塗附(4),大抵淺紫,尚可形似,而深紫已渺不可追。
或則紫中發紅,或則紫中發黑,殆非正紫矣。
【注釋】 (1)秾麗:豔麗。
(2)垂涎紋:釉多透亮,隐約間可以看見像垂流涎水一樣的聚釉現象。
(3)洵:誠然,實在。
(4)塗塗附:仿均窯之瓷名,具體不詳。
【譯文】 均紫 均紫最豔麗,為古今所羨慕并贊美。
最初所制紫色較濃,像成熟的葡萄;後來制品釉色接近鮮豔,像開透的玫瑰,所以有葡萄紫、玫瑰紫等名稱。
完全純紫的器物,近來已不易見到。
末期所制藍紫相間,形成垂涎紋,好像蔚藍的水光中泛起片片紫浪,确實絢麗異常。
元代的紫色變成魚、蝙蝠、蝴蝶等形狀,釉能深入胎骨,因此也很可貴。
到了明清時期仿均的制品,如塗塗附的顔色,大體來說淺紫還可形似,而深紫已很難見到了,或是紫中發紅,或是紫中發黑,都不是純正的紫色了。
茄皮紫 茄紫一色,始于明末,康熙繼之,皆系玻璃釉。
淡者比茄皮之色略淡,深者比煮熟茄皮之色又略重,故有淡茄、深茄之分。
淡茄尤為鮮豔,介于豇豆、雲豆之間。
自雍正至乾隆,雖間有茄紫,然已不甚多見,蓋其色甚難摹拟故也。
最近仿制者,紫中發紅,且不勻淨,不難一望而知,真僞立判。
又此色器皿,大半有雕花者。
【譯文】 茄皮紫 茄皮紫這種釉色始于明末,康熙年間承襲下來,都是玻璃釉。
顔色稍淡的比茄子皮的顔色略淡,顔色稍深的比煮熟茄子皮的顔色略重,所以有淡茄、深茄之分。
淡茄尤為鮮豔,介于豇豆、雲豆之間。
自雍正到乾隆年間,雖然偶爾有茄紫,然而已不多見,因為這種釉色非常難于模仿的緣故。
最近仿制的紫中發黑,而且釉色不勻淨,不難一眼看出,真僞立刻便知。
再者這類釉色的器皿,大多刻有雕花。
清 茄皮紫釉膽瓶 各種紅紫 紅有百餘種,至繁赜矣。
除上所述諸種外,其他亦可略述也。
粉紅,為鮮紅之化身,亦即積紅之最淡者,或呼為娃娃臉,或呼為牡丹、芍藥,或呼為桃花片、海棠紅,總不外形容其豔麗而已。
朱紅,色若正朱,康、乾之制鮮明奪目,以後則比之自郐。
抹紅,釉質極薄,參入夾彩,以乾隆間為多。
其間又有柿紅、橘紅、棗紅之别。
橘紅與朱紅判别,又在微妙之間。
抹紅帶黃者,又謂之杏子衫矣。
珊瑚一種,釉汁極薄,乾窯最精,此後殆如塗附。
至羊肝、豬肝,則殊不足輕重。
蓋紅之為色,變化至夥,而近之所重,則偏在于祭紅一脈雲。
【譯文】 各種紅紫 紅有一百多種,非常繁多複雜。
除了上述各種以外,其他的也可略為叙述。
粉紅是由鮮紅變化而來,也是積紅中最淡的,或稱作娃娃臉,或稱作牡丹、芍藥,或稱作桃花片、海棠紅,總之不外乎形容其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