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胎釉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聽它的聲音;用眼睛觀察,辨别它的顔色。
還有把耳朵貼在瓷器邊上聽有沒有微弱的聲響,以驗證火氣是否已經消褪,然而不大可信,所以文雅之士多不采用。
有一種香瓷,能于座間發出香氣。
恽南田有瓯香館,即指此也。
蓋宋瓷制胚胎往往雜以香料,曆年既久,異香噴溢,最為珍罕之品。
有土胎香者,有泥漿胎香者,有瓷胎香者。
漿胎香者較多,瓷胎較少。
更有藏香胎、沉香胎等等。
若小合之屬,古時奁具載梳頭油久,亦能浸溢成香,是又入于韻事者矣。
【譯文】 有一種“香瓷”能在座位間發出香氣。
恽南田有瓯香館,即是指此種瓷器。
大概宋代瓷器在制作胚胎時往往摻雜香料,年深日久,奇異的香氣噴出,乃是最為珍奇罕見的物品。
香瓷有土胎香的、泥漿胎香的、瓷胎香的。
漿胎香的較多,瓷胎香的較少。
還有藏香胎、沉香胎等等。
如果是小盒子之類的,乃是古時妝奁用具,内裝梳頭油時間長了,也能散發香氣,這又屬于風雅之事了。
香瓷之香,乃在胎骨。
宋制器皿釉不到底,恒稍露胎骨于外,故能發香。
若釉汁滿挂,則縱有香料入胎,而亦不能噴溢芬馥矣。
是以香胎間于古瓷中有之,後代則甚罕也。
【譯文】 香瓷的香氣在于胎骨。
宋代制作的器皿釉彩挂不到底部,總是露出胎骨在外面,所以能散發出香氣。
如果挂滿釉汁,即使有香料摻入胎骨,也不能噴放出芬芳香氣。
因此香胎在古瓷中偶有所見,後來就非常罕見了。
挂釉之法,古時以筆搨釉(1),病在不勻。
後改為以皿入缸,用蘸釉法勻矣,而屢有不到底者。
嗣改為吹釉之法,有三四遍吹至十餘遍不等,則既勻且淨,蓋進化之理然也。
【注釋】 (1)搨釉:又稱“刷釉”,陶瓷施釉技法之一。
即用毛筆蘸釉漿塗于器坯上。
此法隻宜于上着色釉或同一器物上施數種不同色釉時用之。
【譯文】 挂釉的方法,古時用筆搨釉,缺點在于不均勻。
後來改為将器皿放入缸中,用蘸釉法,雖然均勻了,但釉汁往往挂不到底部。
此後又改為吹釉法,有吹三四遍到十餘遍不等,又均勻又幹淨,這是因為進化的道理。
常見一種混合五色之釉,其文缭繞紛綸,有如五色之瑪瑙,又似海濱文蛤之殼,名曰混釉,又曰雲釉,謂其如雲蒸霞蔚也。
施之于小瓶類為多,是亦乾隆間一種好奇之新發明。
【譯文】 常見一種混合五色的釉彩,紋理缭繞缤紛,好似五色的瑪瑙,又好似海邊的貝殼,稱作混釉,又稱作雲釉,意思是如雲蒸霞蔚一般美觀。
多施用于小瓶一類的瓷器上,這也是乾隆年間一種好奇的新發明。
乾隆有專仿木制各皿,遠望俨然如木,而實為瓷者,名曰仿木釉。
有仿漆器者,名曰仿漆釉。
有仿景泰琺琅者(1),名曰仿景泰釉。
此外,更有玳瑁釉、石釉、花釉等等(2),驟視絕不類瓷,細辨始知。
皆釉汁變化神奇之至也。
【注釋】 (1)景泰琺琅:即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
因創始于明代景泰年間,初創時隻有藍色,故名。
(2)玳瑁釉:釉的一種,是一種釉面黑、黃等色交織混合色調滋潤的釉,由于釉層的龜裂、流動、密集、填縫,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狀的斑紋,故稱。
石釉:仿天然石的一種釉色。
花釉:指一器具有多種釉色。
【譯文】 乾隆時有專仿木制的各種器皿,遠看特别像木制,實為瓷制,稱作仿木釉。
有仿漆器的,稱作仿漆釉。
有仿景泰藍的,稱作仿景泰釉。
此外,還有玳瑁釉、石釉、花釉等等,乍看絕對不像瓷器,仔細辨認後才能認出。
這都是因為釉汁變化神奇之至的緣故。
【點評】 瓷的構成不過“胎”與“釉”兩端,所以“胎釉”為瓷之基本,“說窯”之後,繼“說胎釉”,順理成章。
“胎釉”為瓷之基本,而胎為釉之肌骨,釉為胎之皮膚;胎承釉,而釉附胎,故本章内容: 一說胎。
辨胎先分種類,有瓷胎、漿胎、缸胎(又名瓦胎)、石胎、鐵胎。
後說各類之特征,于說各類特征中又說及“脫胎”即“卵幕”一種,包括其特色及沿革。
并說及諸胎鑒别之法,除“凝重粗厚”者為石胎和“瓷質近黑,有如鐵色者”為鐵胎之外,則“漿胎質輕而松,缸胎質重而堅,瓷胎音清而脆。
瓷胎之沙底者,謂其底露胎不塗釉也。
沙底貴白貴細,以細砂底為上。
缸胎大半缸底,色貴亮,聲貴響。
年久之缸胎多有銅音,故鑒别家往往叩其聲而知是物曆年之久暫也”。
于缸胎即瓦器類附說開片。
開片即紋,先說其類有大小之分,又有魚子紋、牛毛紋、柳葉紋、蟹爪紋之分,其特征顧名可知。
後說開片之原因,本瓦器年深日久,自然而然,開在釉汁,隐隐然似坼而未坼,魚子、牛毛諸紋皆是。
哥窯首創人為開片,後人仿之,多用于漿胎,入窯前開之,經燒制定型,故其開在瓷胎,軒豁呈露。
又于人為開片附說冰紋,廣東謂之“襞裂”,上海謂之“煨瓷”,琉璃廠古董行謂之“格瓷”。
凡所叙列,層遞以下,清晰明白,辨識之法亦在其中。
二說釉。
先說上釉之法及其品類。
其法一曰蘸釉,二曰吹釉。
其類則蘸釉厚,如堆脂謂之“密淋釉”,如蠟淚謂之“鼻涕釉”,又有“露胎”、“縮釉”等。
而均窯之釉有“淚痕”、“蚯蚓走泥印”,廣窯有“霞片”、“星點”等。
吹釉薄,有玻璃釉等,甚者薄如卵膜。
又說罩釉一次,隻用一色謂之“純色釉”,而白色謂之“本色釉”。
後說曆代名釉,一曰寶石釉,其中最貴為亮釉即玻璃釉;二曰“疙疸釉”;三曰“祭紅釉”。
釉之樣式則有燈草邊、紫口鐵足、鐵繡花等,各叙其沿革、特色等。
以下除附說“脫胎”與前述稍有重複之外,又說紅釉中“苔點”、“蘋果綠”、“金星”,則深細而微,足資辨識。
三說胎釉之鑒别。
一者從胎釉鑒别瓷器,一看輕重,二看器底,三看款式,四看新舊,五看釘痕,以及釉面之形與色,新與舊、浮光有無等等。
二者“辨胎釉之道……手而扪之,審其澤也;指而扣之,聽其聲也;目而察之,辨其色也”。
其他說“香瓷”令人神往,說挂釉法之演進,特别是說五色釉及仿木或漆等釉之發明,為他書所未見。
總之,本章介紹了瓷之胎與釉的基本知識,為說瓷之根本,鑒瓷之大略。
通過本章的研習,可對瓷之胎與釉的種類、特征、演進曆史等有基本了解,為治瓷學之基礎。
而其中多所揭示的胎釉鑒别原則,更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
還有把耳朵貼在瓷器邊上聽有沒有微弱的聲響,以驗證火氣是否已經消褪,然而不大可信,所以文雅之士多不采用。
有一種香瓷,能于座間發出香氣。
恽南田有瓯香館,即指此也。
蓋宋瓷制胚胎往往雜以香料,曆年既久,異香噴溢,最為珍罕之品。
有土胎香者,有泥漿胎香者,有瓷胎香者。
漿胎香者較多,瓷胎較少。
更有藏香胎、沉香胎等等。
若小合之屬,古時奁具載梳頭油久,亦能浸溢成香,是又入于韻事者矣。
【譯文】 有一種“香瓷”能在座位間發出香氣。
恽南田有瓯香館,即是指此種瓷器。
大概宋代瓷器在制作胚胎時往往摻雜香料,年深日久,奇異的香氣噴出,乃是最為珍奇罕見的物品。
香瓷有土胎香的、泥漿胎香的、瓷胎香的。
漿胎香的較多,瓷胎香的較少。
還有藏香胎、沉香胎等等。
如果是小盒子之類的,乃是古時妝奁用具,内裝梳頭油時間長了,也能散發香氣,這又屬于風雅之事了。
香瓷之香,乃在胎骨。
宋制器皿釉不到底,恒稍露胎骨于外,故能發香。
若釉汁滿挂,則縱有香料入胎,而亦不能噴溢芬馥矣。
是以香胎間于古瓷中有之,後代則甚罕也。
【譯文】 香瓷的香氣在于胎骨。
宋代制作的器皿釉彩挂不到底部,總是露出胎骨在外面,所以能散發出香氣。
如果挂滿釉汁,即使有香料摻入胎骨,也不能噴放出芬芳香氣。
因此香胎在古瓷中偶有所見,後來就非常罕見了。
挂釉之法,古時以筆搨釉(1),病在不勻。
後改為以皿入缸,用蘸釉法勻矣,而屢有不到底者。
嗣改為吹釉之法,有三四遍吹至十餘遍不等,則既勻且淨,蓋進化之理然也。
【注釋】 (1)搨釉:又稱“刷釉”,陶瓷施釉技法之一。
即用毛筆蘸釉漿塗于器坯上。
此法隻宜于上着色釉或同一器物上施數種不同色釉時用之。
【譯文】 挂釉的方法,古時用筆搨釉,缺點在于不均勻。
後來改為将器皿放入缸中,用蘸釉法,雖然均勻了,但釉汁往往挂不到底部。
此後又改為吹釉法,有吹三四遍到十餘遍不等,又均勻又幹淨,這是因為進化的道理。
常見一種混合五色之釉,其文缭繞紛綸,有如五色之瑪瑙,又似海濱文蛤之殼,名曰混釉,又曰雲釉,謂其如雲蒸霞蔚也。
施之于小瓶類為多,是亦乾隆間一種好奇之新發明。
【譯文】 常見一種混合五色的釉彩,紋理缭繞缤紛,好似五色的瑪瑙,又好似海邊的貝殼,稱作混釉,又稱作雲釉,意思是如雲蒸霞蔚一般美觀。
多施用于小瓶一類的瓷器上,這也是乾隆年間一種好奇的新發明。
乾隆有專仿木制各皿,遠望俨然如木,而實為瓷者,名曰仿木釉。
有仿漆器者,名曰仿漆釉。
有仿景泰琺琅者(1),名曰仿景泰釉。
此外,更有玳瑁釉、石釉、花釉等等(2),驟視絕不類瓷,細辨始知。
皆釉汁變化神奇之至也。
【注釋】 (1)景泰琺琅:即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
因創始于明代景泰年間,初創時隻有藍色,故名。
(2)玳瑁釉:釉的一種,是一種釉面黑、黃等色交織混合色調滋潤的釉,由于釉層的龜裂、流動、密集、填縫,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狀的斑紋,故稱。
石釉:仿天然石的一種釉色。
花釉:指一器具有多種釉色。
【譯文】 乾隆時有專仿木制的各種器皿,遠看特别像木制,實為瓷制,稱作仿木釉。
有仿漆器的,稱作仿漆釉。
有仿景泰藍的,稱作仿景泰釉。
此外,還有玳瑁釉、石釉、花釉等等,乍看絕對不像瓷器,仔細辨認後才能認出。
這都是因為釉汁變化神奇之至的緣故。
【點評】 瓷的構成不過“胎”與“釉”兩端,所以“胎釉”為瓷之基本,“說窯”之後,繼“說胎釉”,順理成章。
“胎釉”為瓷之基本,而胎為釉之肌骨,釉為胎之皮膚;胎承釉,而釉附胎,故本章内容: 一說胎。
辨胎先分種類,有瓷胎、漿胎、缸胎(又名瓦胎)、石胎、鐵胎。
後說各類之特征,于說各類特征中又說及“脫胎”即“卵幕”一種,包括其特色及沿革。
并說及諸胎鑒别之法,除“凝重粗厚”者為石胎和“瓷質近黑,有如鐵色者”為鐵胎之外,則“漿胎質輕而松,缸胎質重而堅,瓷胎音清而脆。
瓷胎之沙底者,謂其底露胎不塗釉也。
沙底貴白貴細,以細砂底為上。
缸胎大半缸底,色貴亮,聲貴響。
年久之缸胎多有銅音,故鑒别家往往叩其聲而知是物曆年之久暫也”。
于缸胎即瓦器類附說開片。
開片即紋,先說其類有大小之分,又有魚子紋、牛毛紋、柳葉紋、蟹爪紋之分,其特征顧名可知。
後說開片之原因,本瓦器年深日久,自然而然,開在釉汁,隐隐然似坼而未坼,魚子、牛毛諸紋皆是。
哥窯首創人為開片,後人仿之,多用于漿胎,入窯前開之,經燒制定型,故其開在瓷胎,軒豁呈露。
又于人為開片附說冰紋,廣東謂之“襞裂”,上海謂之“煨瓷”,琉璃廠古董行謂之“格瓷”。
凡所叙列,層遞以下,清晰明白,辨識之法亦在其中。
二說釉。
先說上釉之法及其品類。
其法一曰蘸釉,二曰吹釉。
其類則蘸釉厚,如堆脂謂之“密淋釉”,如蠟淚謂之“鼻涕釉”,又有“露胎”、“縮釉”等。
而均窯之釉有“淚痕”、“蚯蚓走泥印”,廣窯有“霞片”、“星點”等。
吹釉薄,有玻璃釉等,甚者薄如卵膜。
又說罩釉一次,隻用一色謂之“純色釉”,而白色謂之“本色釉”。
後說曆代名釉,一曰寶石釉,其中最貴為亮釉即玻璃釉;二曰“疙疸釉”;三曰“祭紅釉”。
釉之樣式則有燈草邊、紫口鐵足、鐵繡花等,各叙其沿革、特色等。
以下除附說“脫胎”與前述稍有重複之外,又說紅釉中“苔點”、“蘋果綠”、“金星”,則深細而微,足資辨識。
三說胎釉之鑒别。
一者從胎釉鑒别瓷器,一看輕重,二看器底,三看款式,四看新舊,五看釘痕,以及釉面之形與色,新與舊、浮光有無等等。
二者“辨胎釉之道……手而扪之,審其澤也;指而扣之,聽其聲也;目而察之,辨其色也”。
其他說“香瓷”令人神往,說挂釉法之演進,特别是說五色釉及仿木或漆等釉之發明,為他書所未見。
總之,本章介紹了瓷之胎與釉的基本知識,為說瓷之根本,鑒瓷之大略。
通過本章的研習,可對瓷之胎與釉的種類、特征、演進曆史等有基本了解,為治瓷學之基礎。
而其中多所揭示的胎釉鑒别原則,更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