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胎釉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于豆青色的稱作蘋果底,辨别郎窯的人們要在這三方面多加留意。
綠裡綠底的瓷器商人們稱作九江瓷,這個名稱實在大錯特錯,然而以訛傳訛已經很久了。
綠底瓷器總是露出本色釉以容納款字,款字多作篆書,如作楷書就不是一般的物品了。
自從款字流行以來底部露胎就很少了,乾隆以後底部露胎的瓷器就日漸稀少了。
元 龍泉窯青釉刻花爐 古瓷之底有釘痕者,古人思想較拙,以鐵簽支皿底入窯而燒,燒成則撤去鐵簽,故底有釘痕也。
又有一種底露胎而印花紋,或作花形,或作物形,或深入如釘痕而作辘轳旋形者,亦古瓷之特色也。
若作螺旋紋,則明瓷常有。
清初底挂釉之器,亦每有螺旋紋。
【譯文】 古瓷的底部有釘痕的,這是因為古人思維拙樸,用鐵簽支撐器皿底部而裝入窯爐,燒成之後便撤去鐵簽,所以瓷器底部有釘痕。
還有一種底部露胎而印有花紋的,或作花的形狀,或作物體的形狀,或者深入好似釘痕,由陶車拉制成型的,也是古瓷的一大特色。
如果作螺旋紋,明代瓷器常有。
清代初年的底部挂釉的瓷器也常有螺旋紋。
釉汁中凹而縮者曰棕眼,亦曰鬃眼;淺大而滋潤者曰橘眼;隐含黑點而不凹下者曰犀塵;點形較大而微發老米色者曰褐斑;白中有黑者曰塵星;有小沫凝如水泡者曰泡沫星;不起泡沫而含水暈者曰水浪;塵星之暈成黃色者曰鹧斑(1),又曰兔毫(2)。
【注釋】 (1)鹧斑:即鹧鸪斑。
因有鹧鸪斑點的花紋,故稱。
(2)兔毫:即兔毫斑。
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鏽色條紋,因狀如兔毫,故稱。
【譯文】 釉汁中凹下而縮小的稱作棕眼,也稱作鬃眼;淺大而滋潤的稱作橘眼;隐約含有黑點而不凹下的稱作犀塵;點形較大而微發老米色的稱作褐斑;白中有黑的稱作塵星;有小泡凝如水泡的稱作泡沫星;不起泡沫而含有水暈的稱作水浪;塵星暈成黃色的稱作鹧斑,又稱作兔毫。
釉裡藍一種,其作法系先上一層白釉,再上一層藍色,複上一層薄釉,最後又畫金花,多作龍身夭矯,青雲缭繞之畫。
釉裡紅之作法亦然。
釉裡藍以康熙為最精,新仿者粗惡可厭。
釉裡紅乾隆間尚精,後亦間有仿者,然不足觀矣。
【譯文】 有一種釉裡藍,它的制作方法是先上一層白釉,再上一層藍釉,然後再上一層薄釉,最後又畫上金花,多繪龍身形矯健、青雲缭繞的畫面。
釉裡紅的制作方法也如此。
釉裡藍以康熙年間制作最精,新近仿品粗俗不堪。
釉裡紅乾隆年間還十分精緻,後來也偶有仿制,但不值一看了。
釉之舊者,謂之寶光;釉之新者,謂之浮光(1),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裡”者也。
但以暗淡無光者,謂為曆年久遠之證,則大不然。
彼佳瓷未有無光者,或則曾經入土,光氣淨盡,名曰失亮,則又當辨土繡花之有無矣(2)。
若僞者,乃用漿砣磨去浮光(3),易于掩蔽一時,終難逃識者之明鑒也。
【注釋】 (1)浮光:水面或物體表面反射的光。
(2)土繡花:陶瓷器因久埋土中,釉面形成土鏽如花,故稱。
(3)漿砣:用于擦磨瓷器、玉器上附着物的輪石。
【譯文】 釉質舊的稱作寶光,釉質新的稱作浮光,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但是若以暗淡無光作為年代久遠的證據,就不太準确了。
那些精美的瓷器沒有不具備光澤的,或者因曾經埋入土中而光澤全失,名為失亮,這時又要辨别有沒有土鏽花。
如系僞作,用漿砣磨去浮光,雖然容易蒙蔽一時,但最終難逃有見識人的明察。
辨浮光之有無,此易事也。
若新制之極精者,不惟毫無浮光,且能露出寶光。
而舊瓷之種種特色,幾于具體若是者,則難辨矣;然有花彩則細辨花彩,無花彩則細辨質地。
花彩之精者,幾足與舊制颉颃(1),惟質地則剖析毫芒,自形判别,然其間亦有微乎其微者矣。
【注釋】 (1)颉颃(xiéháng):不相上下。
【譯文】 辨别浮光的有無,這是件容易的事。
如果新制非常精到的,不僅絲毫沒有浮光,并且還能露出寶光。
而假如舊瓷的種種特征幾乎完全具備,就很難辨認了;然而有花彩的就要仔細辨别花彩,沒有花彩的就仔細辨别質地。
花彩精美的幾乎與舊制不相上下,惟有質地隻要剖析精微自然能夠判别,然而也有差别太過于微小的。
玻璃釉之制,蓋甚古矣。
自宋迄清初,凡帶有玻璃釉者,雖皆透脫如玻璃,然總有渾融氣象,自成一種特色。
譬如琥珀、水晶,雖亦如玻璃之浏亮(1),而與玻璃之質究有别也。
若夫新造之釉,則無論厚薄,其色雖亦類似玻璃,然終不能混融,仍露迹象也。
【注釋】 (1)浏亮:明朗,清明。
浏,水深而清澈。
【譯文】 玻璃釉的制作,曆史已經非常久遠了。
自宋代到清代初年,凡是帶有玻璃釉的,雖然通透如同玻璃,但總有一種渾融的氣象而自成特色。
比如琥珀、水晶,雖也像玻璃一樣透亮,然而和玻璃的本質終究有所區别。
像那些新造的釉,則無論厚薄、顔色都類似玻璃,但終究不能混和融合,仍然會暴露一些迹象。
宋元之釉極厚,而鹹、同間仿宋元者,其釉之厚亦同也。
雍、乾之釉極薄,而光、宣間仿雍、乾者,其釉之薄亦同也。
然其厚同,其薄同,而其間自有不同者在也,以皮相則失之矣。
【譯文】 宋元瓷器的釉非常厚,而鹹豐、同治年間仿制的宋元瓷器釉也一樣厚。
雍正、乾隆年間的釉非常薄,而光緒、宣統年間仿制雍正、乾隆時的瓷器,釉也一樣薄。
雖然它們厚薄相同,但其中自有不同之處,隻是從表面上看就會有所失誤了。
器小而開大片,器大而開小片,皆足貴也。
晚近以來,則不貴哥窯之開片,而貴郎窯之開片。
大抵開片瓷品,概以扪之無痕者,乃為可貴也。
【譯文】 瓷器小而開大片,瓷器大而開小片,均足以貴重。
最近以來,卻不以哥窯的開片為貴,而以郎窯的開片為貴。
一般說開片的瓷器,大概以撫摸起來感覺不到痕迹的才為珍品。
清 孔雀綠釉瓜棱罐 辨胎釉之道,蓋亦夥矣。
手而扪之,審其澤也;指而扣之,聽其聲也;目而察之,辨其色也。
更有附于耳際而聽其有無微響,以驗火氣之曾否退落者,然不甚足恃,故雅人弗取之。
【譯文】 辨别胎釉的方法也非常多。
用手撫摸,觀察它的光澤;用手指輕敲,傾
綠裡綠底的瓷器商人們稱作九江瓷,這個名稱實在大錯特錯,然而以訛傳訛已經很久了。
綠底瓷器總是露出本色釉以容納款字,款字多作篆書,如作楷書就不是一般的物品了。
自從款字流行以來底部露胎就很少了,乾隆以後底部露胎的瓷器就日漸稀少了。
元 龍泉窯青釉刻花爐 古瓷之底有釘痕者,古人思想較拙,以鐵簽支皿底入窯而燒,燒成則撤去鐵簽,故底有釘痕也。
又有一種底露胎而印花紋,或作花形,或作物形,或深入如釘痕而作辘轳旋形者,亦古瓷之特色也。
若作螺旋紋,則明瓷常有。
清初底挂釉之器,亦每有螺旋紋。
【譯文】 古瓷的底部有釘痕的,這是因為古人思維拙樸,用鐵簽支撐器皿底部而裝入窯爐,燒成之後便撤去鐵簽,所以瓷器底部有釘痕。
還有一種底部露胎而印有花紋的,或作花的形狀,或作物體的形狀,或者深入好似釘痕,由陶車拉制成型的,也是古瓷的一大特色。
如果作螺旋紋,明代瓷器常有。
清代初年的底部挂釉的瓷器也常有螺旋紋。
釉汁中凹而縮者曰棕眼,亦曰鬃眼;淺大而滋潤者曰橘眼;隐含黑點而不凹下者曰犀塵;點形較大而微發老米色者曰褐斑;白中有黑者曰塵星;有小沫凝如水泡者曰泡沫星;不起泡沫而含水暈者曰水浪;塵星之暈成黃色者曰鹧斑(1),又曰兔毫(2)。
【注釋】 (1)鹧斑:即鹧鸪斑。
因有鹧鸪斑點的花紋,故稱。
(2)兔毫:即兔毫斑。
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鏽色條紋,因狀如兔毫,故稱。
【譯文】 釉汁中凹下而縮小的稱作棕眼,也稱作鬃眼;淺大而滋潤的稱作橘眼;隐約含有黑點而不凹下的稱作犀塵;點形較大而微發老米色的稱作褐斑;白中有黑的稱作塵星;有小泡凝如水泡的稱作泡沫星;不起泡沫而含有水暈的稱作水浪;塵星暈成黃色的稱作鹧斑,又稱作兔毫。
釉裡藍一種,其作法系先上一層白釉,再上一層藍色,複上一層薄釉,最後又畫金花,多作龍身夭矯,青雲缭繞之畫。
釉裡紅之作法亦然。
釉裡藍以康熙為最精,新仿者粗惡可厭。
釉裡紅乾隆間尚精,後亦間有仿者,然不足觀矣。
【譯文】 有一種釉裡藍,它的制作方法是先上一層白釉,再上一層藍釉,然後再上一層薄釉,最後又畫上金花,多繪龍身形矯健、青雲缭繞的畫面。
釉裡紅的制作方法也如此。
釉裡藍以康熙年間制作最精,新近仿品粗俗不堪。
釉裡紅乾隆年間還十分精緻,後來也偶有仿制,但不值一看了。
釉之舊者,謂之寶光;釉之新者,謂之浮光(1),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裡”者也。
但以暗淡無光者,謂為曆年久遠之證,則大不然。
彼佳瓷未有無光者,或則曾經入土,光氣淨盡,名曰失亮,則又當辨土繡花之有無矣(2)。
若僞者,乃用漿砣磨去浮光(3),易于掩蔽一時,終難逃識者之明鑒也。
【注釋】 (1)浮光:水面或物體表面反射的光。
(2)土繡花:陶瓷器因久埋土中,釉面形成土鏽如花,故稱。
(3)漿砣:用于擦磨瓷器、玉器上附着物的輪石。
【譯文】 釉質舊的稱作寶光,釉質新的稱作浮光,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但是若以暗淡無光作為年代久遠的證據,就不太準确了。
那些精美的瓷器沒有不具備光澤的,或者因曾經埋入土中而光澤全失,名為失亮,這時又要辨别有沒有土鏽花。
如系僞作,用漿砣磨去浮光,雖然容易蒙蔽一時,但最終難逃有見識人的明察。
辨浮光之有無,此易事也。
若新制之極精者,不惟毫無浮光,且能露出寶光。
而舊瓷之種種特色,幾于具體若是者,則難辨矣;然有花彩則細辨花彩,無花彩則細辨質地。
花彩之精者,幾足與舊制颉颃(1),惟質地則剖析毫芒,自形判别,然其間亦有微乎其微者矣。
【注釋】 (1)颉颃(xiéháng):不相上下。
【譯文】 辨别浮光的有無,這是件容易的事。
如果新制非常精到的,不僅絲毫沒有浮光,并且還能露出寶光。
而假如舊瓷的種種特征幾乎完全具備,就很難辨認了;然而有花彩的就要仔細辨别花彩,沒有花彩的就仔細辨别質地。
花彩精美的幾乎與舊制不相上下,惟有質地隻要剖析精微自然能夠判别,然而也有差别太過于微小的。
玻璃釉之制,蓋甚古矣。
自宋迄清初,凡帶有玻璃釉者,雖皆透脫如玻璃,然總有渾融氣象,自成一種特色。
譬如琥珀、水晶,雖亦如玻璃之浏亮(1),而與玻璃之質究有别也。
若夫新造之釉,則無論厚薄,其色雖亦類似玻璃,然終不能混融,仍露迹象也。
【注釋】 (1)浏亮:明朗,清明。
浏,水深而清澈。
【譯文】 玻璃釉的制作,曆史已經非常久遠了。
自宋代到清代初年,凡是帶有玻璃釉的,雖然通透如同玻璃,但總有一種渾融的氣象而自成特色。
比如琥珀、水晶,雖也像玻璃一樣透亮,然而和玻璃的本質終究有所區别。
像那些新造的釉,則無論厚薄、顔色都類似玻璃,但終究不能混和融合,仍然會暴露一些迹象。
宋元之釉極厚,而鹹、同間仿宋元者,其釉之厚亦同也。
雍、乾之釉極薄,而光、宣間仿雍、乾者,其釉之薄亦同也。
然其厚同,其薄同,而其間自有不同者在也,以皮相則失之矣。
【譯文】 宋元瓷器的釉非常厚,而鹹豐、同治年間仿制的宋元瓷器釉也一樣厚。
雍正、乾隆年間的釉非常薄,而光緒、宣統年間仿制雍正、乾隆時的瓷器,釉也一樣薄。
雖然它們厚薄相同,但其中自有不同之處,隻是從表面上看就會有所失誤了。
器小而開大片,器大而開小片,皆足貴也。
晚近以來,則不貴哥窯之開片,而貴郎窯之開片。
大抵開片瓷品,概以扪之無痕者,乃為可貴也。
【譯文】 瓷器小而開大片,瓷器大而開小片,均足以貴重。
最近以來,卻不以哥窯的開片為貴,而以郎窯的開片為貴。
一般說開片的瓷器,大概以撫摸起來感覺不到痕迹的才為珍品。
清 孔雀綠釉瓜棱罐 辨胎釉之道,蓋亦夥矣。
手而扪之,審其澤也;指而扣之,聽其聲也;目而察之,辨其色也。
更有附于耳際而聽其有無微響,以驗火氣之曾否退落者,然不甚足恃,故雅人弗取之。
【譯文】 辨别胎釉的方法也非常多。
用手撫摸,觀察它的光澤;用手指輕敲,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