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胎釉第三

關燈
的花紋。

     【譯文】 明代祭紅的釉層較厚,形成一種木紋,好似層巒疊起,又像海浪重疊,看起來蔚為深遠。

    這樣的木頭稱為野雞翅,這類花紋稱為雞翅木紋。

    還有一種祭紅釉,于紅色中露出白色的本色釉,微微凸起,好似魚、蝴蝶等形狀,稱為露骨。

    更有的塗上抹紅釉而虛置其中,如果中間留下的是空白,很像陰文的花紋,稱為蓋雪。

    雞翅、露骨、蓋雪,都是釉質中的奇品。

     青、紅各器,其口際有白釉一線(1),形若燈草,底足之處又必有圈線一圍,二者皆名曰燈草邊。

    以質極滑,線極齊者為貴,市人所謂規矩者也。

    彼僞制之品往往不能規矩,賞鑒家每于此辨别之。

    若雍正仿宣紅之品(2),近燈草邊處色亦較淡。

    然淺深雖稍有間,亦必極規矩,固不能以僞制目之矣。

     【注釋】 (1)口際:器皿口的邊沿。

     (2)宣紅:即明宣德紅釉。

     【譯文】 青、紅釉各種瓷器的口邊有一道白釉,形狀如燈草,底足處又必然有一圈白線,這兩處都叫作燈草邊。

    以釉質十分光滑,邊線非常齊整的為貴,即市場上人所說的規矩。

    然而僞造的制品往往不成規矩,鑒賞家常常由此辨别真假。

    像雍正年間仿制的宣德紅釉瓷器,燈草邊附近釉色也比較暗淡,即使深淺稍有不同,也一定十分規矩,因而不能看作僞造了。

     宋 綠釉鳳首瓶 燈草邊而圓者固貴矣,若方者則尤貴。

    蓋口際扪之若平面者謂之方邊,康、乾乃有之。

    後則圓邊有仿制絕精者,而方邊則甚罕仿制也。

     【譯文】 燈草邊是圓邊的固然貴,而是方邊的則更貴。

    口邊用手撫摸起來有如平面的稱為方邊,康熙、乾隆年間才有。

    以後圓邊有仿制得非常絕妙的,而方邊則很少有仿制。

     紫口鐵足,謂口際有邊,深黃而近紫,足則鐵色也。

    宋瓷多數有之,哥窯尤夥。

    明成化窯暨康熙光素、青花諸瓶,有鐵口、鐵足又兼鐵膊者(1),口際大半雕有凹花,而雍正官窯,紫口鐵足亦不鮮(2)。

    此等物品,其款字亦多凹雕,挂鐵色釉。

     【注釋】 (1)鐵膊:瓷瓶的肩與腹間的部分為鐵黑色者。

    膊,胳膊。

     (2)鮮(xiǎn):少。

     【譯文】 紫口鐵足是指口際有邊,顔色深黃而近于紫色,底足為鐵色。

    宋代瓷器大多有此特征,哥窯尤多。

    明代的成化窯和清代康熙光素、青花等瓶類,有的是鐵口、鐵足且兼有鐵膊,口邊大多雕有凹花,而雍正官窯紫口鐵足的也不在少數。

    這類瓷器的款識多為凹雕,挂有鐵色釉。

     紫黑之釉,滿現星點,其光瑩亮如鐵者,謂之鐵繡花。

    星點痕稍長,其光閃爍不定者,謂之蝗股紋,又謂之蚱蜢腿,又謂之蜻蜓翅。

    同一名詞,皆形容其所似也。

    凡紫黑之釉,苟無是等紋者,則不足觀矣。

     【譯文】 紫黑色的釉充滿了星點,光澤瑩亮像鐵一樣的稱作鐵鏽花。

    星點痕迹略長,瑩光閃爍不定的稱作蝗股紋,又稱作蚱蜢腿,也稱作蜻蜓翅。

    同一種名詞,都是形容它所相類似的樣子。

    凡屬紫、黑色的釉,如果沒有這類紋樣,就不值一看了。

     脫胎之制,始于明代永樂、宣德,亦精制器。

    有名者為昊十九,紫桃軒極稱之(1)。

    其薄者能映見手指之螺紋,真絕品也。

    康、雍所制,雖亦極薄,然多能映見花與字耳。

    至道光,瓷尚薄胎,亦有類脫胎之制,識者辨其色澤而知之。

     【注釋】 (1)紫桃軒:指明代李日華(1565—1635)。

    李日華,字君實,号九疑。

    嘉興(今浙江嘉興)人。

    萬曆二十年進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工書善畫,著有《紫桃軒雜綴》一卷以及《書畫想象錄》、《六研齋筆記》、《味水軒日記》等。

     【譯文】 脫胎的制作,始于明代永樂、宣德年間,也是一種制作精良的器物。

    有名的為昊十九,紫桃軒極其稱贊他。

    所作薄者能映見手指的指紋,堪稱絕品。

    康熙、雍正年間所仿制的雖然也很薄,然而大多隻能映見花紋和款字。

    到了道光年間,瓷器崇尚薄胎的制作,也有類似脫胎的制品,鑒賞者隻需分辨它的顔色便可知曉。

     紅釉中有綠者,謂之苔點。

    苔點渾成一片者,謂之蘋果綠。

    蘋果綠有似老苔,蕩漾水中,微放金光者,乃真奇品也。

    又有一二片段,忽呈鮮紅奇采者,兼有金星,尤為可貴。

    是以品紅者恒以苔點、金星為幟志也(1)。

     【注釋】 (1)幟志:旗幟。

    引申指最好。

     【譯文】 紅釉中帶有綠色的,稱作苔點。

    苔點渾然形成一片的稱作蘋果綠。

    蘋果綠有似蕩漾在水中的老苔一樣,微微閃現金光,乃是真正的奇品。

    還有在一二個片段上忽然呈現鮮紅奇彩的,兼有金星,更為可貴。

    因此,品評紅釉的人們總是以苔點、金星作為最好。

     漿胎必輕,缸胎必重,此恒例也。

    若缸胎而輕且薄者,則宋代之貴品矣。

    瓷胎則視物之大小,而定其輕重之所宜。

    凡極輕與極重之品,皆有研究價值者也。

    辨器之底,而察新舊,此瓷學家所必要也。

    宋元諸器,底際率多露胎。

    明器有款者,底必挂釉,而無款露胎者亦不鮮。

    康、雍仿明制,亦如之。

    若露胎而有印字款者,昔時所輕,今之所罕也。

    底際款有釉而外無釉者,明代暨康熙亦間有之。

    若有釉無款者,則當細辨釉質之新舊矣。

    色微黃者曰米湯底,色稍黃而似烙痕者曰炒米底,色微近豆青者曰蘋果底,辨郎窯者辄于此三緻意焉。

    綠裡綠底之器,肆人謂之九江瓷(1),此稱殊誤,然沿訛襲謬久矣。

    綠底之器,恒露本色釉以容款字,作篆書者多,若作楷書者,非常品也。

    自款字興而底露胎者少,乾隆以後,底露胎之器日漸少見矣。

     【注釋】 (1)九江瓷:景德鎮瓷器的别稱。

    明清時,景德鎮瓷器多經九江由水路轉輸四方,故稱。

     【譯文】 漿胎必輕,缸胎必重,這是一向如此的。

    如果缸胎輕而且薄,則就是宋代的珍品了。

    瓷胎要看物體的大小而判定适合它的輕重。

    凡是極輕或極重的物體都有研究的價值。

    通過辨别器物的底部而考察它的新舊,這是瓷學家必要的方法。

    宋元時期的各種瓷器底部大多為露胎。

    明代瓷器有款識的底部必然挂釉,但無款識而露胎的也不少見。

    康熙、雍正年間仿制明代的瓷器也是如此。

    如果露胎而有印字款識的,過去不為人重視,現在卻極為罕見了。

    底部款字有釉而外邊無釉的,明代及康熙年間也曾有。

    若有釉而沒有款字的,就應當仔細辨别釉質的新舊了。

    釉色微黃的稱作米湯底,釉色稍黃而有如烙印痕迹的稱作炒米底,釉色稍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