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第一

關燈
研究中國制瓷曆史,特别是研究清代制瓷狀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7)厘:整理。

     (8)谫(jiǎn)陋:淺薄。

     (9)識(zhì):記。

     (10)廁:參與。

    工:建築。

    廨:古時官吏辦公的地方。

     (11)鑿險缒(zhuì)幽:此言深入探讨。

     (12)懸談:佛教講經者于講經前先概述篇章要義,稱“懸談”。

     (13)孝标:即劉峻(463—522),字孝标。

    平原(今山東德州)人,南朝梁學者兼文學家。

    以注釋劉義慶等編撰的《世說新語》而著聞于世,文章亦擅美當時。

     (14)跫(qióng)然足音:寂寞中難得的來客。

    跫,腳步聲。

     【譯文】 我們中國的各種美術,以論書畫的書籍最多,因為書畫與文人的氣質習性相近。

    若論制作印章、鑄造銅器的書籍就稍少了,而專論瓷器的書籍尤其寥寥無幾。

    這是因為工藝曆來為文人所不研習,而美術又非專家不能理解。

    明代品瓷的著作比較多,屠隆的《考槃餘事》、黃一正的《事物绀珠》、張應文的《清秘藏》、谷應泰的《博物要覽》等,追本溯源,著為專書,後世人們仍可作為參考。

    至于項子京的《瓷器圖說》,則文質完美齊備,被譯為英、法等國文字,西方人考證瓷器都是以此作為藍本。

    清代以來,朱琰的《陶說》、程哲的《窯說》、唐英的《窯器肆考》、藍浦的《景德鎮陶錄》等,也都聞名于當時,然而多詳述于遠古而略說近代。

    寂園叟的《陶雅》,豐富廣博。

    但他自認為未曾整合體例,區别部分,對于初學者來說難免望洋興歎,實為美中不足。

    像我這樣才疏學淺之人怎能妄言著述?然而一心專于所好,勤于研究,天天作筆記,居然成卷成冊。

    有感于陶瓷為我國之一絕,至今不絕如縷,生在瓷國而不懂瓷器,身在工廠卻不了解工藝,是我輩為人的羞恥。

    于是本着一點心得體會,著成此書。

    而社會上有許多淵博文雅之人,哪裡值得他們一笑?然而守求殘存不完之舊物的思考,探古尋幽的想法,卻早就是锲而不舍了。

    以新體裁的高談,作劉峻那樣的自序,正如寂寞中聽到腳步聲似有人來而感到欣喜,也許就會給我一些肯定了吧? 【點評】 本章是全書開篇,題曰“概說”,是總論全書要義及其作書之緣由意圖。

    讀之可以提綱挈領,見全書内容之大概,兼知作者研治瓷史之門徑,鑒陶知真之境界,談古論藝之情趣,由此深入瓷學的研習。

     首節“吾華美術”雲雲論中國瓷藝在中國與世界的獨特地位。

    首句說“吾華美術,以制瓷為第一”,雖為自重其書,但也誠如以下所說,在我國先民無數的發明創造之中,比較其他如書畫、織繡、竹木、雕刻之類,陶瓷卻是中國對人類藝術特殊的貢獻。

    其他藝術完全或主要依賴于人工之巧,易于仿作,甚至還可能後來居上。

    唯獨瓷藝,不僅要靠人工之巧,還要有獨特優質的原料以及窯火的偶然湊合。

    原料為特産,得之于天然,不可能無中生有;窯火在陶瓷燒造中的變化,多半屬運氣,有規律的話也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更不可能無師自通。

    所以歐美人在陶瓷制作上隻好甘拜下風,推中國陶瓷為世界第一,無比敬重,乃至以“瓷”為中國标志,稱中國為“China”即“瓷國”。

     因此,曆史地看,“China”之稱,既是對中國陶瓷藝術的高度肯定,也凸顯了陶瓷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地位。

    即它既是人類兼實用與觀賞為一體的藝術品,更是曆史上中國通往西方最早的藝術“名片”。

    世界因陶瓷認識了中國,中國也因陶瓷打開了通向世界的一扇扇大門!這個事實證明一個颠撲不破的真理,即無論一個人、一個國家或民族,無論在物質或精神的領域,都不僅要勤勞苦幹,更要努力發明和創新!隻有發明和創新,才能夠真正自立,不斷進步,堅實地走在人類世界發展的前頭。

    成功與榮譽,永遠隻青睐于不斷發明,勇于并善于創新的個人、國家與民族! 雖然此節之意,多襲自《陶雅》原序一,但作者似不是為了讨巧,而是在關乎陶瓷與中國的關系上,中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得不人雲亦雲罷了。

     第二節“瓷質之貴”論國瓷之優在于瓷泥。

    瓷泥乃山水沖激濾細沉積而成,有多種顔色,而以白為貴,我國江西景德鎮有最好的瓷泥高嶺土,所以“千百年來獨尊景德鎮之所制焉”。

    順便說到景德鎮的這種瓷泥,因産于高嶺村而得名。

    但除景德鎮之外,江蘇、浙江、湖南、福建、廣東等省也有出産,但均不如景德鎮所産質地為優。

     第三節“吾華制瓷”為瓷史分期,是為首創。

    所立宋、明、清三期說,看似除了以元附宋之外,隻是簡單地以朝代作了區别,但其于宋舉“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窯,于明舉永、宣、成、嘉、萬,于清舉康、雍、乾、道、光,各以五朝為盛,裁斷甚明,符合實際,亦便于初學者記憶。

    但中國陶瓷發明甚早,本書以瓷史斷自宋始,是就當時所見陶瓷實物的曆史而言,可知其主要為窯史考證、瓷器鑒識而作。

    若真正學術意義上的瓷史分期,至少還應上溯晉唐;而考古證明,早在漢代就已經有瓷器了。

     第四節“陶之為物”述陶之發明以及于瓷的曆史,曆叙晉唐詩文有關當時瓷器的描繪。

    本書所謂無實物的曆史,但有關的記載比這裡提到的要早得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即已經有“瓷”字。

     第五節“彩色之發明”與第六節“瓷而有花”分述瓷之彩繪的發明與發展,曆代彩繪之區别,可資瓷器斷代參考。

     第七節“西哲有言”論瓷史發展的規律,以為瓷器制作的精美,元不如宋,明末不如明初,清乾隆瓷的繪畫大都不如康熙、雍正年間……如此等等,表明瓷藝的發展,非因于時代的先後,而與國運興衰、世道隆降密切相關。

    西哲所謂“世愈近則愈進化”之說,至少在瓷史上看并不合于實際。

    其在準确說明曆代瓷藝興衰的同時,兼駁西方理論家關于社會發展的“世愈近則愈進化”的“進化論”,強調一代政治興衰影響藝術發展的作用,使本書論瓷史而具社會政治的眼光,是與前人諸作一個很大的不同。

    但也未免偏頗,因為從總體上說,瓷藝的發展仍是後出轉精,為進化的趨勢。

     第八節“宋代制瓷”承上專論宋、元、明、清瓷藝的興衰,大體宋代空前興盛,元不如宋,明代越元接宋,創新顯著。

    清代以乾隆一朝為分界,瓷藝與國運皆盛極而衰。

    縱觀曆史,則國強而瓷業盛,國弱而瓷業衰。

    但制瓷之藝術“由樸以趨華,由簡以趨赜”,則所向如一,這又是瓷與社會及其自身發展的規律。

    自有說瓷者,未有此說,是本書的一個貢獻。

     第九節“古瓷尚青”論國瓷曆代好尚,宋及宋以前尚青色,所以青瓷為國瓷之祖。

    但宋代已有均窯瓷器尚紅色,元代繼之。

    至明代宣德瓷有祭紅,紅瓷遂為國瓷正宗,至清末民國不替,即今所謂“中國紅”。

    青瓷、紅瓷之外,尚有黑瓷、白瓷,白瓷中的粉定也稱珍品,但總體來看,由崇青而重紅,是我國曆史上瓷器審美之大趨勢。

    作者謂此由于人情“貴華而賤素”,是有道理的。

    以下以詩說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一個創造。

    作者是文學史名家,于詩詞戲曲研精思深,又精通瓷史,妙鑒瓷之藝術,故能打通二藝,作“不類而類”之比。

    使見制瓷或品瓷之藝術,猶如作詩與品詩,有思理一緻、異曲同工之妙。

    一般鑒賞收藏家或不易領略,但文人學士,尤其治文學者,于此節論述,當不難會心,而歎其可謂詩家之瓷品,瓷藝之詩學也。

     第十節“吾華諸美術”論瓷學史,曆叙明以前有瓷說而無瓷書,明代瓷書始多,而以項子京《瓷器圖說》為最,早經譯為英、法等國文字,成為西方人考證中國瓷器的根據。

    清代瓷學大盛,但所記載研究,多詳古而略近。

    唯寂園叟《陶雅》,内容最為富贍,卻又體例未精,不便學者入門,所以有《飲流齋說瓷》之作。

    這是作者自說作書之由,但因此縷述瓷學史略,備言緻力瓷學之志,以及此書寫作之甘苦,可以增廣有關瓷學曆史之知識,知此書後來居上之特點,給閱讀以很大的方便。

     總之,本章以上十節,縱說橫說,于中國瓷史諸主要方面都略為揭示,言簡意赅,頗多發明,當時為最新概括,而見識也多高明,有的至今看來,也足發人深省。

    特别是其結合國運興衰以言瓷史,既體現了進步的曆史觀,也蘊含了發憤著書的精神,值得尊敬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