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淵作金石聲(2),殆去《三百篇》猶未遠也(3)。
元瓷者,其晉人之古樂府欤(4)?質直而有緻,樸拙而不陋。
若明瓷,則初唐之四傑也(5),壯奡華貴(6),開盛唐之先聲,而疏處往往不及來者。
至于康熙,殆如李、杜(7),無美不臻,而波瀾老成(8),純乎天馬行空,不可羁勒矣。
若雍正,頗似王龍标、岑嘉州(9),高華而清貴者也。
若乾隆,則似元、白、溫、李(10),極妃青俪白之能事(11),所謂千人皆愛,雅俗共賞者矣。
嘉慶者,有如晚唐之皮、陸(12),矩矱不失而聲價遠遜(13)。
道光品格較小,而饒有别趣,揆之詩家,其殆宋代之姜堯章欤(14)?若夫光緒,則明之七子也(15)。
刻意摹拟古人,其功力亦有獨到處,然比之盛唐,則不啻上下床之别矣(16)。
瓷者,工之美術;詩者,辭之美術,不類而類,亦足資一噱也。
唐 壽州窯瓷湯瓶 【注釋】 (1)謝宣城(464—499):即謝朓,字玄晖。
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故稱。
南齊永明體詩的代表作家。
陶彭澤(約365—427):即陶淵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号五柳先生。
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因曾任彭澤縣令,故稱。
著有《陶淵明集》。
(2)淵淵:鼓聲。
亦泛用作象聲詞。
(3)《三百篇》:《詩經》的代稱。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舉其整數,則言“三百篇”。
(4)古樂府:指漢、魏、晉、南北朝的樂府詩。
樂府,朝廷掌管音樂的機構,始于秦,漢代相沿以設,最為著名。
(5)初唐四傑: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
(6)奡(ào):傲慢。
常用以形容文字超脫不凡。
(7)李、杜:唐朝大詩人李白和杜甫。
(8)波瀾老成:形容文章氣勢雄壯,語句老練。
波瀾,波濤,形容文章多起伏。
老成,指文章很老練。
(9)王龍标(690—756):即王昌齡,字少伯。
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一說京兆(今陝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開元進士,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龍标尉,世稱“王龍标”。
岑嘉州(約715—770):即岑參,唐代詩人。
祖籍南陽(今河南新野),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
曾官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
(10)元、白、溫、李:指中唐詩人元稹、白居易及晚唐詩人溫庭筠、李商隐。
(11)妃青俪白:即俪青妃白,用青配白,比喻文句對偶工整。
俪,成雙,成對。
妃,同“配”。
(12)皮、陸:指晚唐詩人皮日休、陸龜蒙。
(13)矩矱(yuē):規矩法度。
(14)姜堯章(1155—1221):即南宋著名詞人兼音樂家姜夔,字堯章,号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
江西鄱陽(今江西鄱陽)人。
(15)七子:明代的兩個文學流派,有“前七子”與“後七子”之分。
“前七子”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祯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後七子”指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
(16)啻(chì):僅僅,隻有。
上下床:《三國志·魏書·陳登傳》:漢末許汜遭亂過下邳,見陳登,登輕視汜,自上大床卧,使汜卧下床。
後汜以此事告劉備,備曰:“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陳登之字)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卧百尺樓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後以“上下床”喻高低懸殊。
【譯文】 試以瓷器與詩人相比附,宋代的汝窯、均窯、哥窯、定窯,好似謝脁、陶淵明,恬淡而長久,幽幽然作金石之聲,俨然與《詩經》相距不遠。
元代的瓷器,是否可以比作晉代的古樂府呢?質樸坦白而有趣味,古拙而不粗劣。
明代的瓷器猶如初唐四傑,雄壯超拔而華貴,開啟盛唐先聲,而疏放往往不及後人。
至于康熙年間的瓷器,相當于李白、杜甫,無美不備而氣勢波瀾壯闊,功力老成,純粹似天馬行空一般無所約束。
若論雍正瓷器,則很像王昌齡、岑參,高貴華美而清新可貴。
乾隆瓷器則好似元稹、白居易、溫庭筠、李商隐,能使青白渾然一色,各有千秋,千人皆愛,雅俗共賞。
嘉慶瓷器有如晚唐的皮日休、陸龜蒙,雖未失規矩法度,但聲價已遠不及從前。
道光瓷器在品格上較小氣,卻也别有趣味,如果和詩人相比的話,是否和宋代的姜夔有些相像?至于光緒年間瓷器,就好似明代前後七子。
刻意模仿古人,雖然也有一些成就,但和盛唐詩人相比,則高低懸殊甚大。
瓷器是工藝的美術,詩歌是語言的美術,二者不屬一類,而作類比,可博一笑。
吾華諸美術,以論書、畫之書為最多,以其與文人氣習近也。
若刻印,若範銅(1),則稍罕矣,而論瓷之書,尤寥寥若晨星。
蓋工藝為自來文人所弗習,而美術又非專家莫解也。
明代品瓷,作者較夥,屠隆之《考槃餘事》、黃一正之《事物绀珠》、張應文之《清秘藏》、谷應泰之《博物要覽》(2),源源本本,勒為專書,後世猶可考見。
至項子京《瓷器圖說》(3),則彬彬美備,譯有英、法各國文字,西人考瓷者,皆以是為藍本焉(4)。
有清以來,朱琰之《陶說》、程哲之《窯說》、唐英之《窯器肆考》、藍浦之《景德鎮陶錄》(5),亦複有名于時,然多詳于遠代而略于近也。
寂園《陶雅》(6),贍博極矣。
然自謂未嘗厘訂體例(7),區别部分,初學者殊有望洋之歎,則美猶有憾也。
谫陋如餘(8),敢言述作?然笃志所嗜,研究遂勤,日筆月識(9),居然成帙。
竊慨乎吾華絕業,不絕如縷,生瓷國而不解言瓷,廁工廨而不能知工(10),吾黨之恥也。
于是乎本其一得,發為茲編。
世多博雅,烏足邀其一哂?然抱殘守缺之思,鑿險缒幽之想(11),則固已锲而不舍矣。
以新體之懸談(12),作孝标之自序(13),跫然足音(14),似人而喜,或者其許我乎? 宋 白釉透雕熏爐 【注釋】 (1)範銅:銅器制作。
範,模子。
(2)屠隆之《考槃餘事》:《考槃餘事》十七卷,明末屠隆(1541—1605)撰。
屠隆字長卿,又字緯真,号赤水。
鄞縣(今浙江甯波)人。
另著有《鳳儀閣樂府》、《安羅館清室》等。
黃一正之《事物绀珠》:《事物绀珠》四十一卷,明黃一正編。
黃一正字定父,揚州(今江蘇揚州)人。
張應文之《清秘藏》:《清秘藏》二卷,明張應文(?—1595)撰。
張應文字茂實,号彜甫,别号被褐先生。
嘉定(今上海嘉定)人。
谷應泰之《博物要覽》:《博物要覽》十二卷,明谷應泰撰。
天啟間(1621—1627)刊行。
其書論列古器物、字畫、織繡、印寶等藝術品。
(3)項子京《瓷器圖說》:《瓷器圖說》,項子京(1525—1590)撰。
項子京,名元汴,以字行,号墨林。
嘉興(今浙江嘉興)人。
明代收藏家、畫家。
他家境富裕,廣搜法書名畫,因而熏習既久,書畫自通。
(4)藍本:古籍版本的一種形式。
由于藍印本是一部書雕版之後最早的印本,因此就有“初印藍本”之稱。
(5)朱琰之《陶說》:《陶說》六卷,清朱琰撰。
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
海鹽(今浙江海鹽)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
另著有《金華詩錄》、《明人詩鈔》、《笠亭詩鈔》等。
程哲之《窯說》:《窯說》一卷,清程哲撰。
程哲字聖跂,歙縣(今安徽歙縣)人。
唐英之《窯器肆考》:《窯器肆考》,清唐英撰(一說唐秉鈞撰)。
唐英字俊公,一作隽公,一字叔子,晚号蝸寄老人。
沈陽(今遼甯沈陽)人。
官内務府員外郎、九江關監督。
繪有《陶成圖》,作《陶成紀事》碑文,著有《古柏堂曲》十七種。
藍浦之《景德鎮陶錄》:是書為藍浦原著,後經弟子鄭廷桂增補為八卷,另加入卷首《圖說》和卷尾《陶錄餘論》共十卷。
藍浦字耕餘,一字濱南。
景德鎮(今江西景德鎮)人。
(6)寂園《陶雅》:二卷。
寂園,即寂園叟,真名陳浏(1863—1929),江浦(今江蘇南京)人。
所著《陶雅》一書,對陶瓷的起源,古代瓷器的胎質、釉色、裝飾以及陶瓷銷售情況均作了記述。
這部書對
元瓷者,其晉人之古樂府欤(4)?質直而有緻,樸拙而不陋。
若明瓷,則初唐之四傑也(5),壯奡華貴(6),開盛唐之先聲,而疏處往往不及來者。
至于康熙,殆如李、杜(7),無美不臻,而波瀾老成(8),純乎天馬行空,不可羁勒矣。
若雍正,頗似王龍标、岑嘉州(9),高華而清貴者也。
若乾隆,則似元、白、溫、李(10),極妃青俪白之能事(11),所謂千人皆愛,雅俗共賞者矣。
嘉慶者,有如晚唐之皮、陸(12),矩矱不失而聲價遠遜(13)。
道光品格較小,而饒有别趣,揆之詩家,其殆宋代之姜堯章欤(14)?若夫光緒,則明之七子也(15)。
刻意摹拟古人,其功力亦有獨到處,然比之盛唐,則不啻上下床之别矣(16)。
瓷者,工之美術;詩者,辭之美術,不類而類,亦足資一噱也。
唐 壽州窯瓷湯瓶 【注釋】 (1)謝宣城(464—499):即謝朓,字玄晖。
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故稱。
南齊永明體詩的代表作家。
陶彭澤(約365—427):即陶淵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号五柳先生。
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因曾任彭澤縣令,故稱。
著有《陶淵明集》。
(2)淵淵:鼓聲。
亦泛用作象聲詞。
(3)《三百篇》:《詩經》的代稱。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舉其整數,則言“三百篇”。
(4)古樂府:指漢、魏、晉、南北朝的樂府詩。
樂府,朝廷掌管音樂的機構,始于秦,漢代相沿以設,最為著名。
(5)初唐四傑: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
(6)奡(ào):傲慢。
常用以形容文字超脫不凡。
(7)李、杜:唐朝大詩人李白和杜甫。
(8)波瀾老成:形容文章氣勢雄壯,語句老練。
波瀾,波濤,形容文章多起伏。
老成,指文章很老練。
(9)王龍标(690—756):即王昌齡,字少伯。
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一說京兆(今陝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開元進士,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龍标尉,世稱“王龍标”。
岑嘉州(約715—770):即岑參,唐代詩人。
祖籍南陽(今河南新野),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
曾官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
(10)元、白、溫、李:指中唐詩人元稹、白居易及晚唐詩人溫庭筠、李商隐。
(11)妃青俪白:即俪青妃白,用青配白,比喻文句對偶工整。
俪,成雙,成對。
妃,同“配”。
(12)皮、陸:指晚唐詩人皮日休、陸龜蒙。
(13)矩矱(yuē):規矩法度。
(14)姜堯章(1155—1221):即南宋著名詞人兼音樂家姜夔,字堯章,号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
江西鄱陽(今江西鄱陽)人。
(15)七子:明代的兩個文學流派,有“前七子”與“後七子”之分。
“前七子”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祯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後七子”指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
(16)啻(chì):僅僅,隻有。
上下床:《三國志·魏書·陳登傳》:漢末許汜遭亂過下邳,見陳登,登輕視汜,自上大床卧,使汜卧下床。
後汜以此事告劉備,備曰:“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陳登之字)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卧百尺樓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後以“上下床”喻高低懸殊。
【譯文】 試以瓷器與詩人相比附,宋代的汝窯、均窯、哥窯、定窯,好似謝脁、陶淵明,恬淡而長久,幽幽然作金石之聲,俨然與《詩經》相距不遠。
元代的瓷器,是否可以比作晉代的古樂府呢?質樸坦白而有趣味,古拙而不粗劣。
明代的瓷器猶如初唐四傑,雄壯超拔而華貴,開啟盛唐先聲,而疏放往往不及後人。
至于康熙年間的瓷器,相當于李白、杜甫,無美不備而氣勢波瀾壯闊,功力老成,純粹似天馬行空一般無所約束。
若論雍正瓷器,則很像王昌齡、岑參,高貴華美而清新可貴。
乾隆瓷器則好似元稹、白居易、溫庭筠、李商隐,能使青白渾然一色,各有千秋,千人皆愛,雅俗共賞。
嘉慶瓷器有如晚唐的皮日休、陸龜蒙,雖未失規矩法度,但聲價已遠不及從前。
道光瓷器在品格上較小氣,卻也别有趣味,如果和詩人相比的話,是否和宋代的姜夔有些相像?至于光緒年間瓷器,就好似明代前後七子。
刻意模仿古人,雖然也有一些成就,但和盛唐詩人相比,則高低懸殊甚大。
瓷器是工藝的美術,詩歌是語言的美術,二者不屬一類,而作類比,可博一笑。
吾華諸美術,以論書、畫之書為最多,以其與文人氣習近也。
若刻印,若範銅(1),則稍罕矣,而論瓷之書,尤寥寥若晨星。
蓋工藝為自來文人所弗習,而美術又非專家莫解也。
明代品瓷,作者較夥,屠隆之《考槃餘事》、黃一正之《事物绀珠》、張應文之《清秘藏》、谷應泰之《博物要覽》(2),源源本本,勒為專書,後世猶可考見。
至項子京《瓷器圖說》(3),則彬彬美備,譯有英、法各國文字,西人考瓷者,皆以是為藍本焉(4)。
有清以來,朱琰之《陶說》、程哲之《窯說》、唐英之《窯器肆考》、藍浦之《景德鎮陶錄》(5),亦複有名于時,然多詳于遠代而略于近也。
寂園《陶雅》(6),贍博極矣。
然自謂未嘗厘訂體例(7),區别部分,初學者殊有望洋之歎,則美猶有憾也。
谫陋如餘(8),敢言述作?然笃志所嗜,研究遂勤,日筆月識(9),居然成帙。
竊慨乎吾華絕業,不絕如縷,生瓷國而不解言瓷,廁工廨而不能知工(10),吾黨之恥也。
于是乎本其一得,發為茲編。
世多博雅,烏足邀其一哂?然抱殘守缺之思,鑿險缒幽之想(11),則固已锲而不舍矣。
以新體之懸談(12),作孝标之自序(13),跫然足音(14),似人而喜,或者其許我乎? 宋 白釉透雕熏爐 【注釋】 (1)範銅:銅器制作。
範,模子。
(2)屠隆之《考槃餘事》:《考槃餘事》十七卷,明末屠隆(1541—1605)撰。
屠隆字長卿,又字緯真,号赤水。
鄞縣(今浙江甯波)人。
另著有《鳳儀閣樂府》、《安羅館清室》等。
黃一正之《事物绀珠》:《事物绀珠》四十一卷,明黃一正編。
黃一正字定父,揚州(今江蘇揚州)人。
張應文之《清秘藏》:《清秘藏》二卷,明張應文(?—1595)撰。
張應文字茂實,号彜甫,别号被褐先生。
嘉定(今上海嘉定)人。
谷應泰之《博物要覽》:《博物要覽》十二卷,明谷應泰撰。
天啟間(1621—1627)刊行。
其書論列古器物、字畫、織繡、印寶等藝術品。
(3)項子京《瓷器圖說》:《瓷器圖說》,項子京(1525—1590)撰。
項子京,名元汴,以字行,号墨林。
嘉興(今浙江嘉興)人。
明代收藏家、畫家。
他家境富裕,廣搜法書名畫,因而熏習既久,書畫自通。
(4)藍本:古籍版本的一種形式。
由于藍印本是一部書雕版之後最早的印本,因此就有“初印藍本”之稱。
(5)朱琰之《陶說》:《陶說》六卷,清朱琰撰。
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
海鹽(今浙江海鹽)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
另著有《金華詩錄》、《明人詩鈔》、《笠亭詩鈔》等。
程哲之《窯說》:《窯說》一卷,清程哲撰。
程哲字聖跂,歙縣(今安徽歙縣)人。
唐英之《窯器肆考》:《窯器肆考》,清唐英撰(一說唐秉鈞撰)。
唐英字俊公,一作隽公,一字叔子,晚号蝸寄老人。
沈陽(今遼甯沈陽)人。
官内務府員外郎、九江關監督。
繪有《陶成圖》,作《陶成紀事》碑文,著有《古柏堂曲》十七種。
藍浦之《景德鎮陶錄》:是書為藍浦原著,後經弟子鄭廷桂增補為八卷,另加入卷首《圖說》和卷尾《陶錄餘論》共十卷。
藍浦字耕餘,一字濱南。
景德鎮(今江西景德鎮)人。
(6)寂園《陶雅》:二卷。
寂園,即寂園叟,真名陳浏(1863—1929),江浦(今江蘇南京)人。
所著《陶雅》一書,對陶瓷的起源,古代瓷器的胎質、釉色、裝飾以及陶瓷銷售情況均作了記述。
這部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