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政熄:出《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16)庶幾:差不多。
【譯文】 西方的哲人曾經說過:“世愈近則愈進化。
”用這條原則來衡量中華的瓷器,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看宋代瓷器中的汝窯、均窯、哥窯等器物,制作凝重,古樸雅緻,而且瓷質的豐潤,釉色的晶瑩,雖然經曆千年而常常像新的一樣。
粉定的精麗奇巧,與乾隆年間的瓷器一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至于元代的瓷器,反而古拙有如古時盛酒和羹的土缶、陶硎一樣。
明代永樂年間的一種影青瓷,絕非康熙、乾隆兩朝制品所能相比。
明代宣德年間的“祭紅”,世間稱為瑰寶。
然而天啟、崇祯年間的瓷器,品質低劣,沒沒無聞。
康熙年間的花卉、人物,好似華秋嶽、陳老蓮的畫風。
雍正年間的花卉,如同恽南田所作,而人物就不如康熙年間出色了。
到乾隆時期,瓷質的細磨精煉,勝過康熙、雍正時期,繪畫方面除了古月軒瓷器之外,大都不如。
這一時期的官窯制品喜作錦地,并且糅合了西洋的幾何畫法,雖然極力追求精美華麗,而使用色彩錯綜、雕刻金彩等裝飾,同康熙、雍正年間瓷器的古樸高雅相比,在風雅之人看來還是略有不及。
道光年間又另創一派,雖然氣魄不大,但也有可取之處。
至于鹹豐、同治年間的瓷器,則質量更差到說不上有什麼特别的好處了。
光緒年間仿制康熙、乾隆年間的瓷器,往往逼真而魚目混珠,為行家所鄙視,但不能不承認這一時期美術的精到和進步。
綜觀以上各朝,或者興盛或者衰退,沒有一定規律,如果用“世愈近則愈進化”的說法衡量,完全不符。
衡量以“人存政舉,人亡政熄”的古說,則還差不多。
瓷器雖然是小的事物,但同國家命運和世事變化卻是隐隐相關的。
宋代制瓷,雖研煉極精,瑩潤無比,而體制端重雅潔,猶有三代鼎彜之遺意焉(1)。
粉定妍巧極矣,而花紋源出秦鏡(2),純白一色,仍極雅淨也。
至宋末而加彩興,始稍稍趨于華美。
元瓷間有花彩,然大都步宋規模,且不及宋制之精,時露古拙氣象。
大抵蒙古曆年既短,故制品稍遜于宋代欤?有明聿興(3),制作漸備,潤色承平,乃及瓷業。
龍鳳之文最古(4),殆沿宋制。
由是而花卉,而衆獸,而人物,增華飾美,然其時繪事,猶見古樸疏宕之氣焉。
至清康熙,專以名工制瓷,名手繪畫,殆純入于美術範圍,而高穆渾雅之氣,猶未盡掩。
入雍正,則專以佚麗勝矣。
至乾隆,則華缛極矣(5),精巧之至,幾于鬼斧神工,而古樸渾厚之緻,蕩然無存。
故乾隆一朝,為有清極盛時代,亦為一代盛衰之樞紐也。
政治、文化如是,瓷業亦然。
嘉慶雖猶存典型(6),然僅虎贲中郎之似(7)。
道光畫筆,出以輕倩,而物料美盛,遠遜前朝。
鹹、同一蹶不振,雖美術退化,亦時勢使然也。
光緒稍稍複興,但有形式,而乏精神矣。
故觀于瓷業之盛衰,與曆史世代變遷之局成正比例。
然由樸以趨華,由簡以趨赜(8),乃必循之軌也。
【注釋】 (1)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
鼎:炊器,多為青銅所制。
彜:古代宗廟常用禮器的總名。
(2)秦鏡:亦作“秦鑒”。
傳說秦始皇有一方鏡,能照見人心的善惡。
(3)聿(yù):文言助詞,無義,用于句首或句中。
(4)龍鳳之文:龍與鳳形象的紋飾。
文,今字作“紋”。
本書類此處皆作“文”,下不再一一注出。
(5)華缛(rù):華采繁富。
(6)嘉慶(1796—1820):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年号。
(7)虎贲(bēn)中郎:宮廷衛隊的将官名,以指僅能繼承守舊,而不能發揚創新者。
(8)赜(zé):深奧,玄妙。
【譯文】 宋代制瓷,雖然研煉和燒造非常精到,瓷器晶瑩細潤無與倫比,但體制端重,雅制高潔,仍有夏、商、周三代鼎彜的遺風餘韻。
如粉定已是十分纖巧,然而它的花紋來源于秦鏡,純白一色,仍然十分雅緻素靜。
到了宋代末年加彩出現,才稍微趨向于華美。
元代瓷器偶爾有花彩繪飾,然大都在宋代瓷器的規模之中,而且還不如宋瓷制作精美,時常顯露出古樸拙笨的樣子。
大概由于蒙古統治時間較短,因此這一時期的瓷器也稍遜于宋代?明朝建立以後,瓷器制作漸漸完備,社會的長期穩定也反映在瓷器制作方面。
龍鳳紋飾最古,大概沿襲宋代舊制。
由龍鳳而及花卉、鳥獸、人物,增飾華美。
然而那時的彩繪仍舊可以看出古樸疏宕的氣韻。
至于清代康熙年間,專用技術精良的工匠制瓷和繪畫,幾乎完全融入了美術的範圍,而高古肅穆、渾厚典雅的氣質還沒有完全消失。
雍正年間則專以豔麗取勝。
到了乾隆年間,華麗繁缛到達極點,精巧的程度簡直是鬼斧神工,而古樸渾厚的氣質則蕩然無存。
所以乾隆一朝實為清代的極盛時期,也是清代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
政治、文化方面是這樣,瓷器制作也是如此。
嘉慶年間雖然還存有過去的範型,然而也僅能繼承守舊,而不能發揚創新了。
道光年間的畫風輕倩曼妙,然而在原料華美方面都遠遠不如前朝。
鹹豐、同治年間終于一蹶不振,雖然是美術退化,實際上國運時勢也是如此。
光緒年間稍稍複興,但隻有形式而缺乏内在精神。
因此看制瓷業的盛衰與時代的興衰是成正比的。
然而由質樸趨向華美,由簡約趨向深奧,乃是必然遵循的規律。
唐 白瓷長頸瓶 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
故缥瓷入潘嶽之賦(1),綠瓷紀鄒陽之編(2)。
陸羽品茶,青碗為上。
東坡吟詩(3),青碗浮香。
柴窯則雨過天青,汝窯、哥窯、龍泉、東窯均主青色,此宋以前尚青之明證也。
至均窯始尚紅色,元瓷于青中每發紫色,至明宣德祭紅則為紅色之極軌。
康熙郎窯(4),遞衍遞嬗(5)。
而豇豆紅、胭脂水(6),尤為時代所尚。
故青色以後,紅色繼興,至于今益盛,足見由樸趨華之顯征也。
而西人于重紅之外,兼重黑色,青色則稍稍擯棄。
此種心理,不解其由,或者物以希為貴欤?由是言之,青為過去之色,紅為極盛之色,而黑為異軍特起之色。
若夫白色者,則除粉定外,不甚見重于世,殆貴華而賤素,固人情所同耶! 【注釋】 (1)缥瓷:晉代人對青瓷的一種稱謂。
語出潘嶽《笙賦》“披黃苞以授甘,傾缥瓷以酌醽”句。
(2)綠瓷:唐代人對綠色瓷器的一種稱謂。
鄒陽《酒賦》:“醪釀既成,綠瓷既啟。
”鄒陽,齊(今山東東部)人,仕吳王濞,後為梁孝王客。
西漢前期散文家,以文辯著稱。
(3)東坡:即宋代文學家蘇轼,号東坡。
(4)郎窯:清康熙朝郎廷極所監督的江西景德鎮窯及其所督造的瓷器之代稱。
(5)遞衍遞嬗(shàn):依次衍生、更替,逐步演變。
(6)豇(jiāng)豆紅:銅紅高溫釉中的一種,又名“娃娃臉”、“桃花片”、“美人醉”,為清代康熙晚期出現的銅紅釉品種。
因其色調淡雅宜人,以不均勻的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造型輕靈秀美而得名。
胭脂水:一種低溫顔色釉,亦稱“金紅釉”。
以黃金為着色劑(0.5%—0.6%),釉汁細膩,光潤勻淨,色如胭脂,故名。
【譯文】 古瓷崇尚青色,凡是綠色、藍色,都用青色來概括。
所以缥瓷載入了潘嶽的賦中,綠瓷記入鄒陽的文章。
陸羽品茶,以青碗為上等。
蘇東坡吟詩,贊譽青碗飄浮香氣。
柴窯的特點是雨過天青,汝窯、哥窯、龍泉窯、東窯都以青色為主色,這就是宋代以前崇尚青瓷的明證。
到了均窯才開始崇尚紅色,元代均窯瓷器紅色中往往複現紫色,到明代宣德年間祭紅則成為紅色最高楷模。
康熙年間的郎窯依次衍生、更替,逐漸演變成豇豆紅、胭脂水,尤為當世所推崇。
所以青色以後,紅色繼而興起,到現在愈加繁盛,足可見由簡樸趨向繁華的明顯特征。
而西方人除尊崇紅色之外,同時也看重黑色,對青色則稍稍摒棄不顧。
這種心理不好理解,或許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的緣故吧?如此說來,青色是過去的顔色,紅色是極盛的顔色,而黑色是異軍突起的顔色。
若說白色,除了粉定以外不大受重視,也許以華麗為貴而以樸素為賤,這是人之常情! 試以瓷比之詩家,宋代之汝、均、哥、定,則謝宣城、陶彭澤也(1)。
淡而彌永,淵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16)庶幾:差不多。
【譯文】 西方的哲人曾經說過:“世愈近則愈進化。
”用這條原則來衡量中華的瓷器,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看宋代瓷器中的汝窯、均窯、哥窯等器物,制作凝重,古樸雅緻,而且瓷質的豐潤,釉色的晶瑩,雖然經曆千年而常常像新的一樣。
粉定的精麗奇巧,與乾隆年間的瓷器一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至于元代的瓷器,反而古拙有如古時盛酒和羹的土缶、陶硎一樣。
明代永樂年間的一種影青瓷,絕非康熙、乾隆兩朝制品所能相比。
明代宣德年間的“祭紅”,世間稱為瑰寶。
然而天啟、崇祯年間的瓷器,品質低劣,沒沒無聞。
康熙年間的花卉、人物,好似華秋嶽、陳老蓮的畫風。
雍正年間的花卉,如同恽南田所作,而人物就不如康熙年間出色了。
到乾隆時期,瓷質的細磨精煉,勝過康熙、雍正時期,繪畫方面除了古月軒瓷器之外,大都不如。
這一時期的官窯制品喜作錦地,并且糅合了西洋的幾何畫法,雖然極力追求精美華麗,而使用色彩錯綜、雕刻金彩等裝飾,同康熙、雍正年間瓷器的古樸高雅相比,在風雅之人看來還是略有不及。
道光年間又另創一派,雖然氣魄不大,但也有可取之處。
至于鹹豐、同治年間的瓷器,則質量更差到說不上有什麼特别的好處了。
光緒年間仿制康熙、乾隆年間的瓷器,往往逼真而魚目混珠,為行家所鄙視,但不能不承認這一時期美術的精到和進步。
綜觀以上各朝,或者興盛或者衰退,沒有一定規律,如果用“世愈近則愈進化”的說法衡量,完全不符。
衡量以“人存政舉,人亡政熄”的古說,則還差不多。
瓷器雖然是小的事物,但同國家命運和世事變化卻是隐隐相關的。
宋代制瓷,雖研煉極精,瑩潤無比,而體制端重雅潔,猶有三代鼎彜之遺意焉(1)。
粉定妍巧極矣,而花紋源出秦鏡(2),純白一色,仍極雅淨也。
至宋末而加彩興,始稍稍趨于華美。
元瓷間有花彩,然大都步宋規模,且不及宋制之精,時露古拙氣象。
大抵蒙古曆年既短,故制品稍遜于宋代欤?有明聿興(3),制作漸備,潤色承平,乃及瓷業。
龍鳳之文最古(4),殆沿宋制。
由是而花卉,而衆獸,而人物,增華飾美,然其時繪事,猶見古樸疏宕之氣焉。
至清康熙,專以名工制瓷,名手繪畫,殆純入于美術範圍,而高穆渾雅之氣,猶未盡掩。
入雍正,則專以佚麗勝矣。
至乾隆,則華缛極矣(5),精巧之至,幾于鬼斧神工,而古樸渾厚之緻,蕩然無存。
故乾隆一朝,為有清極盛時代,亦為一代盛衰之樞紐也。
政治、文化如是,瓷業亦然。
嘉慶雖猶存典型(6),然僅虎贲中郎之似(7)。
道光畫筆,出以輕倩,而物料美盛,遠遜前朝。
鹹、同一蹶不振,雖美術退化,亦時勢使然也。
光緒稍稍複興,但有形式,而乏精神矣。
故觀于瓷業之盛衰,與曆史世代變遷之局成正比例。
然由樸以趨華,由簡以趨赜(8),乃必循之軌也。
【注釋】 (1)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
鼎:炊器,多為青銅所制。
彜:古代宗廟常用禮器的總名。
(2)秦鏡:亦作“秦鑒”。
傳說秦始皇有一方鏡,能照見人心的善惡。
(3)聿(yù):文言助詞,無義,用于句首或句中。
(4)龍鳳之文:龍與鳳形象的紋飾。
文,今字作“紋”。
本書類此處皆作“文”,下不再一一注出。
(5)華缛(rù):華采繁富。
(6)嘉慶(1796—1820):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年号。
(7)虎贲(bēn)中郎:宮廷衛隊的将官名,以指僅能繼承守舊,而不能發揚創新者。
(8)赜(zé):深奧,玄妙。
【譯文】 宋代制瓷,雖然研煉和燒造非常精到,瓷器晶瑩細潤無與倫比,但體制端重,雅制高潔,仍有夏、商、周三代鼎彜的遺風餘韻。
如粉定已是十分纖巧,然而它的花紋來源于秦鏡,純白一色,仍然十分雅緻素靜。
到了宋代末年加彩出現,才稍微趨向于華美。
元代瓷器偶爾有花彩繪飾,然大都在宋代瓷器的規模之中,而且還不如宋瓷制作精美,時常顯露出古樸拙笨的樣子。
大概由于蒙古統治時間較短,因此這一時期的瓷器也稍遜于宋代?明朝建立以後,瓷器制作漸漸完備,社會的長期穩定也反映在瓷器制作方面。
龍鳳紋飾最古,大概沿襲宋代舊制。
由龍鳳而及花卉、鳥獸、人物,增飾華美。
然而那時的彩繪仍舊可以看出古樸疏宕的氣韻。
至于清代康熙年間,專用技術精良的工匠制瓷和繪畫,幾乎完全融入了美術的範圍,而高古肅穆、渾厚典雅的氣質還沒有完全消失。
雍正年間則專以豔麗取勝。
到了乾隆年間,華麗繁缛到達極點,精巧的程度簡直是鬼斧神工,而古樸渾厚的氣質則蕩然無存。
所以乾隆一朝實為清代的極盛時期,也是清代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
政治、文化方面是這樣,瓷器制作也是如此。
嘉慶年間雖然還存有過去的範型,然而也僅能繼承守舊,而不能發揚創新了。
道光年間的畫風輕倩曼妙,然而在原料華美方面都遠遠不如前朝。
鹹豐、同治年間終于一蹶不振,雖然是美術退化,實際上國運時勢也是如此。
光緒年間稍稍複興,但隻有形式而缺乏内在精神。
因此看制瓷業的盛衰與時代的興衰是成正比的。
然而由質樸趨向華美,由簡約趨向深奧,乃是必然遵循的規律。
唐 白瓷長頸瓶 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
故缥瓷入潘嶽之賦(1),綠瓷紀鄒陽之編(2)。
陸羽品茶,青碗為上。
東坡吟詩(3),青碗浮香。
柴窯則雨過天青,汝窯、哥窯、龍泉、東窯均主青色,此宋以前尚青之明證也。
至均窯始尚紅色,元瓷于青中每發紫色,至明宣德祭紅則為紅色之極軌。
康熙郎窯(4),遞衍遞嬗(5)。
而豇豆紅、胭脂水(6),尤為時代所尚。
故青色以後,紅色繼興,至于今益盛,足見由樸趨華之顯征也。
而西人于重紅之外,兼重黑色,青色則稍稍擯棄。
此種心理,不解其由,或者物以希為貴欤?由是言之,青為過去之色,紅為極盛之色,而黑為異軍特起之色。
若夫白色者,則除粉定外,不甚見重于世,殆貴華而賤素,固人情所同耶! 【注釋】 (1)缥瓷:晉代人對青瓷的一種稱謂。
語出潘嶽《笙賦》“披黃苞以授甘,傾缥瓷以酌醽”句。
(2)綠瓷:唐代人對綠色瓷器的一種稱謂。
鄒陽《酒賦》:“醪釀既成,綠瓷既啟。
”鄒陽,齊(今山東東部)人,仕吳王濞,後為梁孝王客。
西漢前期散文家,以文辯著稱。
(3)東坡:即宋代文學家蘇轼,号東坡。
(4)郎窯:清康熙朝郎廷極所監督的江西景德鎮窯及其所督造的瓷器之代稱。
(5)遞衍遞嬗(shàn):依次衍生、更替,逐步演變。
(6)豇(jiāng)豆紅:銅紅高溫釉中的一種,又名“娃娃臉”、“桃花片”、“美人醉”,為清代康熙晚期出現的銅紅釉品種。
因其色調淡雅宜人,以不均勻的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造型輕靈秀美而得名。
胭脂水:一種低溫顔色釉,亦稱“金紅釉”。
以黃金為着色劑(0.5%—0.6%),釉汁細膩,光潤勻淨,色如胭脂,故名。
【譯文】 古瓷崇尚青色,凡是綠色、藍色,都用青色來概括。
所以缥瓷載入了潘嶽的賦中,綠瓷記入鄒陽的文章。
陸羽品茶,以青碗為上等。
蘇東坡吟詩,贊譽青碗飄浮香氣。
柴窯的特點是雨過天青,汝窯、哥窯、龍泉窯、東窯都以青色為主色,這就是宋代以前崇尚青瓷的明證。
到了均窯才開始崇尚紅色,元代均窯瓷器紅色中往往複現紫色,到明代宣德年間祭紅則成為紅色最高楷模。
康熙年間的郎窯依次衍生、更替,逐漸演變成豇豆紅、胭脂水,尤為當世所推崇。
所以青色以後,紅色繼而興起,到現在愈加繁盛,足可見由簡樸趨向繁華的明顯特征。
而西方人除尊崇紅色之外,同時也看重黑色,對青色則稍稍摒棄不顧。
這種心理不好理解,或許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的緣故吧?如此說來,青色是過去的顔色,紅色是極盛的顔色,而黑色是異軍突起的顔色。
若說白色,除了粉定以外不大受重視,也許以華麗為貴而以樸素為賤,這是人之常情! 試以瓷比之詩家,宋代之汝、均、哥、定,則謝宣城、陶彭澤也(1)。
淡而彌永,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