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潢志
關燈
小
中
大
挖空再把畫心托好嵌進去的挖鑲方法。
以到了松江地區的裱法更加低俗奢侈,用白绫挖空嵌畫心,外鑲沉香絹邊,内裡鑲藍色距條,越巧加裝飾就越顯得俗氣。
俗氣的毛病是很難醫治的。
願與我志同道合的書畫愛好者們能恭敬而謹慎地遵守古人好的裝裱格式,而摒棄現在的陋習。
隻要冊頁裡面用連四紙一層一層地裱好,就勝過外面用绫絹十倍。
外表古樸而内裡堅實,這是古人裝裱冊頁的用意所在。
冊頁要以厚實為優勝,大冊頁要裱上十層紙,小的冊頁也要裱到六、七層紙。
如果遇到要經過裁折的畫心,其技法修理與後面所講的《碑帖》方法相同。
【點評】 中國書畫的裝裱,是根據書畫幅面的不同規格和形式分别采用不同的裝裱款式,而冊頁是傳統的裝裱款式之一。
唐代以前,書畫多是卷軸,因為閱覽不方便,自唐以後,就把卷軸割成單幅頁子,久翻易亂,遂裝裱成冊,取名“冊頁”。
正如歐陽修《歸田錄》所說:“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
”後來,凡是小形式的畫心,為了便于收藏保存、翻閱欣賞,就裝成八開、十二開的冊頁。
冊頁的内容多種多樣,如小幅面的書畫小品、書畫扇面、名人信劄和古人留下來的各類貼、柬以及各種拓片等等都需要以冊頁的款式裝裱起來,這樣既方便随手展閱欣賞,又利于長期保存和收藏。
冊頁可以分為三種款式:開闆式、散裝式和空白式。
在開闆式冊頁中,由于書畫心的規格不同,裝裱形式也不同。
如書畫心的規格是橫窄豎長者,可裱為左右開闆式,即由左向右翻閱的豎式冊頁,俗稱“蝴蝶式”。
如書畫心的規格是豎窄橫寬者,可裱成上下開闆式,即由下往上翻閱的橫式冊頁,俗稱“推篷式”。
蝴蝶式冊頁和推篷式冊頁隻是橫豎和翻閱方向上的區别,其裝裱程序沒有區别,都是單開進行裝裱,然後連接成冊。
而“經折式”冊頁,通冊是為一個整體,其形式如同折扇。
這種冊頁多用于裝裱法帖和信劄之類,其規格一般較小,背紙也較前兩種冊頁稍薄。
開闆式冊頁的每一開都是由對折的兩頁組成,可裝兩幅書畫心。
常見的畫冊形式是每開隻裝一幅繪畫作品,留下一頁空白紙,供後人題跋之用。
蝴蝶式冊頁留右邊一頁為空白紙,推篷式冊頁留上邊一頁為空白紙。
如果書畫心數量較多,也不想留下空白供人題跋,直接将冊頁裝滿便是。
如果有12幅繪畫作品,同時又帶有12幅題跋,使書畫彙于一冊,可達珠聯璧合之效果。
開闆式冊頁是由書畫心、鑲料、背紙和封面四部分組成。
冊頁的開數一般取雙數,少則4開、6開即可成一冊,多則24開成一冊。
開數太多,使裱件沉重笨拙,不便展閱,而開數太少,亦不足以成冊。
常見的冊頁大都是12開成一冊。
春山伴侶圖軸 明 唐寅 碑 帖(1) 餘于金石遺文(2),尤更苦心。
每拈一碑授裝(3),心力為竭。
先錄其文,籌定每行若幹字,每字若幹行(4),及擡頭、年月、首尾、附題、小跋、前後副葉(5),皆擇名箋,一一畫定程式(6),然後恭貌婉言緻之(7)。
裝者之能,惟在裁折。
折須前後均齊,裁必上下無迹。
裁折善而能事畢矣(8)。
碑已條悉(9),帖亦如斯。
淳化閣帖 【注釋】 (1)碑帖:石刻、木刻法書的拓本或印本,多做習字時臨摹的範本。
後世稱碑之盛,莫若唐代,名家傑出,諸體并立。
唐初盛臨摹,始有以褚拓碑碣為墨本者。
帖,始于卷帛之署書,後世凡一缣半紙珍藏墨迹,皆歸之帖。
今《閣帖》如鐘、王、郗、謝諸書,都是帖,并非碑。
(2)金石遺文:指古代鐘鼎及石碑拓片。
金,指商、周以來銅器和其它金屬器物上鑄刻之文字。
石,指秦、漢以來碑版刻石之文字。
金石,古人頌功,記事,寓戒,常銘于金石。
《呂氏春秋·慎行論·壹行》雲:“故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
”高誘注雲:“金,鐘鼎也;石,豐碑也。
盤盂之器,皆銘其功。
”至明清時期,金石、考古之風尤盛,顧炎武、葉弈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發明六書指要,金石成為專門的一門學問,用以考訂古文字的源流變化,并訂正補充曆史著作之訛阙。
後人稱研究金石文字謂之金石學。
篆刻家研究印玺之源流、沿革、文字、風格之變遷等,與金石文字有密切之聯系。
清代學者馬衡雲說:“金石家不必為刻印家,而刻印家必出于金石家,此所以刻印家往往被稱為金石家也。
”遺文,前人或死者遺留下的文字、文稿。
(3)拈:用手指拿,夾取。
泛指拿,取。
杜甫《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拈秃筆掃骅骝。
”授裝:碑帖付諸裝裱。
授,交給,付與。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4)每字若幹行:此句有誤,應為“每頁若幹行”。
(5)副葉:即副頁,這裡指碑帖冊頁前後的空白頁。
也稱扉頁、護頁。
如同書籍裝幀中封面後和封底前的空白頁,在包背裝、線裝舊式裝訂書籍中,書皮内另加的空白頁供藏書家用以書寫題跋藏記等文字。
(6)畫定:籌劃,謀劃。
這裡指設計好裝裱的程式。
(7)恭貌:恭敬的樣子。
恭,恭敬,謙遜有禮貌。
《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
” (8)能事:所能之事,擅長的本領。
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 (9)條悉:調理清晰明白。
條,條理。
《尚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悉,詳盡地知道。
蕭統《文選序》:“随時變改,難可詳悉。
” 【譯文】 我對于古代鐘鼎和石碑上的銘文拓片,要裝裱成冊時尤其刻苦用心地經營。
每次取得一幅碑帖付諸裝裱成冊,都要竭盡心思和才力。
我先将碑帖上的原文抄錄下來,籌劃好縱向每行安排的若幹字數,橫向每頁安排若幹行。
還要安排好開頭的稱謂,結尾的年月、前面的附題、末尾的小跋,冊頁前後加裱副頁,都須選用有名的信箋紙,先一一劃定好格式,然後恭恭敬敬地用委婉商量的口氣去拜求裝裱名手來裝裱成冊。
裝裱高手制作冊頁的技巧,關鍵體現在裁折的功夫上。
把碑帖拓片折成統一格式大小,要求前後均勻齊整,裁開時要求上下沒有痕迹,裁折得當才算成功。
裝裱碑文成冊的要訣我已經作了條理清晰的闡述,裝裱字帖的方法也是同樣的。
【點評】 “碑”是石刻,包括豎立地面的“碑碣”,埋藏地下的墓志,以及“就其山而鑿之”的“摩崖”,如《石門頌》、《張黑女墓志》、《岡山摩崖》等。
碑文内容多為歌功頌德、記人記事、祈福禱壽之詞,但就書法角度而言,多是當時善書能手所書寫,有書法藝術價值,所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得到保護流傳。
“帖”即帛書,指文書筆劄,如木版《寶晉齋法帖》、《淳化閣帖》、王羲之《十七帖》、懷素《自叙帖》,古代把書法家書法摹刻在石闆或木闆上再經捶拓下來,然後裝裱成冊,如蘇轼《黃州寒食詩帖》等,今人将墨迹影印成本,供後人欣賞臨摹。
拓片,即墨拓,北方習慣用松煙墨拓,墨色幹淡,而顯花白,謂之“蟬翼拓”;南方用油煙墨和蛋白拓,色黑而有光,謂之“烏金拓”。
托紙用薄綿紙,托裱時最易暈黑,白字變黑,極不美觀。
最好的辦法是将拓片折疊用報紙包好,放入蒸籠蒸二十分鐘後取出來晾幹,使墨内膠分子重新排列固著,決不會暈開。
一些名碑拓片,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為了便于收藏、展閱和臨摹。
以冊頁的形式裝裱起來最為适宜。
在常見的名碑拓片冊頁中,有的為複制品,即将原碑文按冊頁的開本以木闆或石闆分開制版,翻拓而成,有的為原拓,即原碑拓片。
以複制拓片裝裱成冊頁比較容易,但以原拓裝裱成冊頁就較為複雜了。
先根據拓片的規格、字數拟定出冊頁開本的大小和冊頁的規格以及頁數。
再以與拓片紙地相同的宣紙,并根據拓片墨色的濃黑程度染成墨紙備用。
同時,按冊頁心的規格用單宣配好托紙。
取一塊塑料膜,在上面按冊頁心的規格以筆畫出四個方框,将塑料膜以水貼平于案子上。
将拓片的第一行字裁下,并按冊頁心的高度分段截開,把截開的拓片按原拓片的順序排在塑料膜畫好的方框内,并使字的行距間及四周留出适當的餘地,随即按照排好的位置,将拓片反鋪于另一個方框内,同時以羊毫鬥筆在上面刷以稀漿糊,字的行距及四周空缺處以墨紙補全,然後上好托紙。
連托三頁後,将塑料膜連同托好的拓片揭起并翻過來,輕輕取掉塑料膜,使托好的拓片留在案子上,刷以漿口,将之掙貼于掙子上即成。
按以上方法繼續進行,并注意在每頁上編号,以防亂了前後順序。
再将拓片的擡頭、年月、首尾附題及小跋,也按以上分别“排版”托成,裝冊時附于正文内容前後。
一般正楷和行書拓片,其字距、行距都有一定的規律,所以比較便于“排版”托心後,方裁一緻,一般可裝為經折式,也可裝為蝴蝶式,或采用“挖投”,或采用“五鑲”。
其操作程序與前面介紹的方法無異。
懷素《自叙帖》 秋風纨扇圖軸 明 唐寅 墨 紙(1) 碑帖本身紙或棉或竹,及拓法或烏金、蟬翅、雪花等色(2)。
俱一一染拓,配同一色,裝成則渾成無迹。
【注釋】 (1)墨紙:指裝裱碑帖時所用的補紙,根據碑帖的墨色或染或捶拓而成。
(2)烏金、蟬翅、雪花:指對拓片墨色的形容詞。
因碑質及捶拓片的方法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面貌。
烏金,墨的别名,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土·墨》:“〔釋名〕烏金、陳玄、玄香、烏玉玦。
”如果石碑較平滑,用較厚的棉紙捶拓結實,就會出現烏金效果;如果石碑非常平滑,以較薄的竹料紙擦拓,就會出現蟬翅效果;如果石碑年久粗糙,必須采用捶拓法,所出現的墨色效果為雪花狀。
另一種說法為拓印時墨色不同而面貌不同,即塗重墨呈烏金色,塗輕墨呈蟬翅色,刷幹墨色呈雪花色。
清代烏金拓片 【譯文】 拓印碑帖本身所用的紙,有的用棉料紙,有的用竹料紙的。
關于碑帖的拓印方法是不同的:在刻鑄文字、圖像的器物或碑石上,有的塗重墨呈烏金色;有的塗輕墨淡如蟬翅色;有的刷幹墨呈現不均勻的雪花狀墨色。
把紙蒙上去,逐一拓印下來,配同一墨色的紙,裝成冊心并裝裱成冊,這樣裝裱後就渾然一體而不露痕迹。
【點評】 書畫創作離不開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曆代書畫名家要想創作出傳世佳作,必然離不開采用上等的筆墨紙硯。
在我國,墨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墨分許多品種:礦物墨、植物墨、動物墨以及化學墨等。
這些墨有人工墨和天然墨兩種。
到了近代多用油煙墨、松煙墨和漆煙墨,其中安徽徽州墨最為著名。
徽墨,指古徽州(今安徽黃山地區)生産的,以松煙、同遊煙、漆煙和膠等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種主要供給傳統書法、繪畫使用的特種顔料。
古人雲:“有佳墨者,猶如名将之有良馬也。
”徽墨,自古就是上至宮廷、下至文人至愛至賴的珍品。
徽墨的主要特點:“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豐肌膩理,砥紙不膠;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香味濃郁。
” 徽墨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唐時期,創始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
奚超是河北易州(今河北易縣)人,世代都是墨工,為躲避戰亂,奚氏父子千裡逃亡到黃山腳下的歙州。
據《徽州府志》記載:唐時河北易州墨工奚超因避戰亂,攜其子廷圭“渡江至歙,見此地多松,留居造墨”。
奚氏父子發現歙州地理環境非常适宜于制墨業生産,不但有許多黃山松樹可以取得高級松煙,而且更有澄清見底的練江溪水可以保證和料時水質的純淨,于是,他們定居下來并且很快生産出了第一墨,人們稱之為“新安香墨”。
古歙州的新安香墨成了每年向宮廷進貢的禮品之一,據說每年歙州進貢的大龍鳳墨都要達到1000斤!皇帝常常在群臣彙集的宴會上,鄭重其事地向他的近臣們賜送禦墨。
後來,皇宮内幾乎所有的文學侍從們使用的都是來自歙州奚廷圭的“雙脊龍紋墨”。
南唐後主李煜時期,由于李煜是個喜文弄墨的皇帝,他封歙州墨工奚廷圭為墨務官,并賜國姓“李”,從此以後,奚廷圭就叫做李廷圭,他制作的新安香墨又稱作“李墨”。
到了北宋宣和三年(1121)宋徽宗下旨改“歙州”為“徽州”,李墨和徽州各地生産的墨統稱為“徽墨”,一直沿襲至今天。
徽墨的主要名家有明清時期各四大家之說,明代徽墨四大家為:邵格之、羅小華、程君房和方于魯;清代徽墨四大家為: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和胡開文。
洞庭東山圖軸 元 趙孟頫 松林僧話圖軸 清 鄒喆 硬 殼(1) 碑帖冊葉之偉觀,而能曆久無患者,功系硬殼。
工倍料增(2),不敢屬望于裝者(3)。
餘裝有碑帖百餘種,冊葉十數部,皆手制硬殼。
糊用白芨、明礬,少加乳香、黃蠟(4),又用花椒、百部(5),煎水投之。
紙用秋闱敗卷(6),純是棉料,價等劣紙,以之充用,可謂絕勝。
間用金膏紙(7)。
擇風燥之候,用厚糊刷紙三層,以石砑之,疊疊如是。
曝之烈日,幹,以大石壓之聽用。
其堅如木,但裝者艱裁,而可永無蠹蝕脫落等患。
貼冊賴此外護,内獲無咎(8),功莫大焉(9)。
各種绫絹,随宜加飾。
【注釋】 (1)硬殼:指冊頁的前後面闆。
(2)工倍料增:即工料倍增,這裡指工時和用料成倍增加。
(3)屬望:托付和希望。
屬通“囑”,托付,囑托。
《後漢書·卓茂傳》:“亭長為從汝求乎?為汝有事囑之而受乎?” (4)乳香:常綠喬木,奇數羽狀複葉,花冠白色帶綠色或帶赤色,核果三棱形。
産于紅海沿岸,這種植物的莖皮滲出的樹脂凝結後成塊狀或顆粒狀,凝固後稱“乳香”,可入藥,有活血作用。
古代煉丹用藥物。
《修煉大丹要旨》:“神雪丹陽四皓丹:粉霜二兩,水晶砒一兩,硼砂二錢,砲一錢,乳香三錢,焰硝一錢。
”黃蠟:即蜂蠟,是由工蜂分泌出來的,為黃色或棕黃色固體,可用制作藥膏等。
因色黃,故稱黃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一·蜜蠟》:“蠟乃蜜脾底也。
取蜜後煉過,濾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黃者俗名黃蠟。
” (5)百部:中藥名,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生紡錘形肉質塊莖,農家常以其汁作為農藥殺蟲。
主要産于浙江、江蘇、安徽及國外日本等地,春秋季采挖,蒸後曬幹,可制作成殺蟲劑和中藥。
(6)秋闱(wéi)敗卷:闱,是考場的意思,科舉試院内分若幹小房間供舉子答卷,門戶衆多,故稱考場為闱,又引申指科舉考試。
《說文》:“闱,宮中之門也。
”秋闱,亦稱“秋試”,明清時鄉試每隔三年的八月間在各省省城舉行,因其時值秋季,故亦稱秋闱。
秋闱敗卷,指秋試結束後的廢棄試卷。
(7)金膏紙:這裡指顔色發黃的原色紙,比如毛邊紙或元書紙。
(8)無咎:沒有災禍。
咎,災禍。
《說文》:“咎,災也。
”《尚書·大禹谟》:“天降之咎。
” (9)莫大:最大,沒有比這更大。
賈誼《治安策一》:“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力且十此者乎?” 碑帖冊頁面闆(硬殼) 【譯文】 碑帖冊頁裝成後顯得牢固美觀,而且經久沒有破損、蟲蛀、脫落等禍患,功勞主要歸功于硬殼的保護作用。
因此,要制作出結實的硬殼,需要的工時和材料都要倍增,所以不敢完全寄希望于裝裱師。
我裝裱過的碑帖有一百多種,書畫冊頁十幾部,都是我親自動手精制的硬殼。
制作硬殼的方法如下:在漿糊裡加入适量的白芨、明礬,加上少許的乳香和黃蠟,再把用花椒和百部一起煎熬制成的水調進去。
制作硬殼所用的紙是秋試之後已作廢的試卷紙,這種紙質地是棉料的,而且價格卻等同于劣等的紙,所以使用這種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我偶爾也用金膏紙。
制作硬殼要選擇在刮風幹燥的天氣裡進行,用厚厚的漿糊刷上三層紙,用磨石砑平,然後再一疊疊地糊上去,在烈日下暴曬到幹燥為止,用大石塊壓着待用。
用此方法制作的硬殼像木頭一樣堅硬,隻是裝硬殼的人裁剪起來非常吃力,但可以永久避免被蟲蛀腐蝕和脫落的禍患。
碑帖冊頁有這樣的硬殼保護,内裡就會安然無恙,其功勞真大啊!硬殼的外面加裱各種绫絹,需要随着不同情況加以适宜的裝飾。
【點評】 裝裱碑帖冊頁,用棉料紙七、八層以漿糊合托成硬殼,作為冊頁的闆面和闆底,即成本冊頁的封面和封底(兩者合稱為一副)。
冊頁面可以用織錦或缂絲糊制,也可用楠木或者紅木等材料制作。
冊頁面不僅使得冊頁更加美觀,而且更重要的是起到保護冊頁心的作用。
裁切冊頁刀口要整潔,并要在冊頁面上依據所裝裱冊頁的款式,選擇适當位置貼上簽條。
托時不要漿糊刷得太多、太濕,以利于上壁貼幹,還有一種方法:用馬糞紙加裱绫錦應用,制作而成的硬殼既便捷又堅固不俗。
冊頁面的類型主要有三種:一、包錦面:以0.3厘米厚的草闆紙包錦制成。
冊頁面的四周磨成呈50度斜坡。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硬殼式樣,也可用五合闆代替使用。
二、嵌錦面:以0.3厘米厚的木闆作底,四周鑲粘寬1厘米、高0.5厘米(呈斜或弧型)紅木框,框内粘合錦心(粘合之後,以與邊框持平為準),這種做法比較考究。
三、硬木面:以0.3厘米至0.5厘米的紅木、楠木等名貴木材制作。
可以素面燙蠟,也可以镌刻文字、紋飾的做法。
此種類型适中,多用于裝裱碑帖、信劄等。
清代冊頁的裝裱十分精細、考究,特别是乾隆年間。
乾隆内府的冊頁裝裱總結了曆代的做法和款式。
其冊頁的重點和特點就是外包裝精美和裝裱的多樣性。
造型各異,用料精良,做工精緻。
如經折裝冊頁《乾隆禦筆妙法蓮華經函》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冊》,應用了磁青地和羊腦箋等材料,以金銀寫經。
而蝴蝶裝多用于五鑲式绫、絹正鑲包邊式冊頁,裝裱的顔色基本都是湖色居多,冊頁整體裝裱華麗、色彩搭配協調美觀。
乾隆禦筆妙法蓮華經函 秋水凫鹥圖軸 元 任仁發 木葉丹黃圖軸 清 龔賢 又 方(1) 糯米浸軟(2),擂細濾淨(3),淋去水,稠稀得所,入豆粉及篩過石灰各少許,打成糊。
以之打硬殼,裝帖冊等用更堅。
此隻用外面,裝裡仍用面糊。
切記成器後(4),初年須置近人氣(5)處,或床榻被閣上尤妙(6)。
不可令其發蒸。
待一年後,于中藥性定,其堅如石,永不蒸蛀也。
【注釋】 (1)又方:指制作硬殼的另一種方法。
(2)糯米:一種粘性稻米。
(3)擂細:将糯米研磨成粉末。
擂,研磨。
《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姜興欲狂。
” (4)成器:比喻有出息能成為有用的人。
這裡指冊頁制作完。
(5)人氣:這裡指有人住的通風處。
人氣,人體陽氣。
《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
” (6)床榻:指床和榻兩種古代寝卧用具。
榻,狹長而低矮的坐卧用具,無頂無框的小床。
榻與床相比較,榻較為低而窄,床周圍有圍欄,可施帳幔,而榻無圍欄,一般不施帳幔而置屏風,《釋名》雲:“長狹而卑(低)曰榻。
”古人常以榻待客坐卧,所謂“掃榻以待”。
被閣:存放被褥的櫥櫃。
閣,指古代擱食物的櫥櫃。
《禮記·内則》鄭玄注:“閣以闆為之,庋(置)食物也。
” 明清的床和榻 【譯文】 制作硬殼的另一種方法,是将糯米用水浸泡直至變軟,經擂細後用布過濾幹淨,去掉多餘的水分,使它稠稀适中。
再加入适量豆粉和篩過的細石灰,打成漿糊,用這樣的漿糊制作的硬殼裝貼冊頁就更加牢固。
硬殼外面裝裹绫錦時仍用面粉調制的漿糊。
務必記得冊頁裝成之後,開頭一年必須放置在靠近人氣的地方,或者置放于床榻上,或者放被褥的櫥櫃裡就更好了。
等到一年後,冊頁中的藥性已經穩定,并且如同石頭一般堅硬,藥性永不蒸發,也就永遠不會發黴或被蟲蛀了。
【點評】 冊頁的硬殼要越硬越好,最好堅硬得如同石頭,因此漿糊原料必須用粘性強的糯米,再加入石灰粉可以防止蟲蛀,裝裱好的冊頁還需放置幹燥、通風一年,等到第二年才可以使用,這樣制作出來得冊頁就耐用而且不會被蟲蛀,符合書畫長久流傳下去的目的。
冊頁經過硬殼保護之後,還需制作冊頁的外畫盒,這樣對于冊頁心的保護就達到萬無一失。
外畫盒無論從其用料款式還是制作工藝等諸多方面,都值得人們去欣賞、品味。
乾隆内府冊頁裝裱外畫盒用料做工是最為考究的。
豐富多彩的外畫盒從材質上分為:木質、嵌玉、漆質、錦面、琺琅等。
這些畫盒又根據乾隆皇帝的喜好與盒内書畫内容,制成各式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和不同材質進行搭配,還有鑲嵌、題簽。
畫盒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實用,是多種工藝門類的綜合與結晶。
乾隆時代宮内書畫作品裝裱大多經過皇帝的禦覽,有些還是皇帝欽定式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乾隆本人的嗜好。
其美輪美奂的裝裱已經不僅僅是書畫内容的烘托陪襯,同時也反映出帝王的審美情趣,冊頁的外畫盒的制作,也可算是冊頁裝裱裡的一大亮點。
秋山幽寂圖軸 元 黃公望 山齋客至圖軸 明 周臣 治 糊(1) 先以花椒熬湯,濾去椒,盛淨瓦盆内,放冷。
将白面逐旋輕輕糁上(2),令其慢沉(3),不可攪動。
過一夜,明早攪勻。
如浸數日,每早必攪一次,俟令過性(4),淋去原浸椒湯,另放一處。
卻入白礬末(5),乳香少許,用新水調和,稀稠得中,入冷鍋内,用長大擂槌不住手擂轉(6),不令結成塊子,方用慢火燒。
候熟,就鍋切作塊子,用元浸椒湯煮之。
攪勻再煮,攪不停手,多攪則糊性有力候熟(7),取起,面上用冷水浸之。
常換水,可留數月。
用之平貼不瓦(8)。
黴候不宜久停(9),經凍全無用處。
裝裱書畫專用漿糊 【注釋】 (1)治糊:制作漿糊。
治,研究。
嚴複《譯天演論序》:“此真治異國語言文字者之至樂也。
” (2)糁(sǎn):指撒或散的意思。
灑落(粉狀、粒狀的東西)。
毛滂《小重山·春雪小醉》:“門外東風糁玉塵。
曲房花氣藹,博山春。
” (3)慢沉:指面粉慢慢沉入水中。
沉,沒入水裡,(在水裡)往下落。
範仲淹《嶽陽樓記》:“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 (4)俟令過性:這裡指使得漿糊粘性達到最強。
過性,達到充分、徹底的程度。
(5)卻:副詞,在句中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再次發生、出現,意思為還、再。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6)長大:指身材高大。
這裡指一個又長又大的擂槌。
住手:停止手的動作,停止做某件事。
(7)糊性有力:指漿糊的粘性發揮充分。
有力,指有力量,分量重。
(8)平貼不瓦:指冊頁幅面平整熨帖而不像瓦片那樣彎曲翹起來。
瓦,古時的瓦的形狀是不平整,兩頭翹起來的。
(9)黴候:指梅雨季節,初夏江淮流域經曆的較長一段時間的陰雨天氣,因此時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稱梅雨季節。
久停:停,存放,放置。
《後漢書·範式傳》:“遂停柩移時,乃見有素車白馬号哭而來。
”久停,長期存放。
【譯文】 先用花椒熬制成湯,然後把花椒過濾掉,盛放在幹淨的瓦盆内冷卻。
花椒湯涼後用手輕輕轉動着将白面粉從四周輕輕撒入其中,讓它慢慢地沉下去,不可以攪動。
過了一夜後,第二天早晨攪勻。
如果浸泡數日,每天早上必須攪動一次,使得面粉去掉酸性,将其中原來的花椒湯過濾出來放到另一個容器内。
然後在面粉水裡加入少許白礬細末和乳香,重新加入淨水調拌,調到稀稠适中,倒入冷鍋内,用一根又長又大的擂槌不停地擂打和攪動,不能讓它産生結塊,這才用文火慢慢地燒煮。
等到煮熟後在鍋裡切成塊,用原來濾出來的花椒湯倒入繼續煮,并不停地攪動,攪動得多了漿糊的粘性更強。
煮好的漿糊取出來盛放于盆内,上面注入冷水浸泡,如果經常換水的話,漿糊可以存放數月。
用這樣的漿糊裝裱的書畫作品,幅面平整熨帖,不會像瓦片那樣翹起來。
在梅雨季節,這種漿糊就不能長時間存放,如果在冬天裡要防止漿糊結冰,一經結冰的漿糊就完全沒有用處。
【點評】 裝裱書畫所用的漿糊,要求質量好,粘合力強。
一般采用食用的精粉或标準粉加工而成。
其他粘合劑,如合成漿糊、纖維素、膠水等,一般不可采用。
對于如何制作漿糊,唐代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論裝背軸”一章中提出:“凡煮糊必去筋,稀緩得所,攪之不停,自然調熟。
餘往往入少細研熏陸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
”制作漿糊的過程分為三個部分:一、洗粉,就是将面粉中的面筋提取出來,使面粉變為澱粉的過程。
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一書中提出:“凡煮糊必去筋。
”由此看來,早在我國唐代,用于裝裱書畫的漿糊就有“去筋”的慣例,而這種慣例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在濾出來的澱粉水裡加适量明礬,稍加攪和,待兩天後,澱粉便沉澱結為塊狀,舀去上面澄清了的浮水,即可将澱粉取出沖制漿糊。
如果在氣溫較高的夏季,缸内的澱粉要隔些日子換一次清水,防止澱粉發酵變質。
二、沖制,沖制漿糊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攪拌,如果沖得過稠和過熟,其漿性太大,并往往含有小疙瘩,不易調配,影響使用;如果沖得偏生或偏稀,其粘性不足,且容易發酵,同樣影響使用。
沖制漿糊的生熟程度和稠稀程度也要因季節而異,在氣溫較高的季節裡,漿糊應沖得稍熟一點,因較稀和火候較欠的漿糊更容易發酵;而在氣溫較低的季節,漿糊可沖得稍稀一些,火候稍欠一些,才便于使用。
剛沖制的漿糊,要倒入一些清水浸泡,否則易幹皮結巴,不僅影響使用,而且造成浪費。
漿糊中所常用的添加成分及各自功用如下: 一、明礬(硫酸鋁):防腐、防蟲;凝結、收斂;防止泛色;漿糊較滋潤、順滑,上糊均勻效果較佳,還可使漿糊存放較久;防止紙張收縮,裱件穩定不變形。
因為明礬水溶液有弱酸性,能增大裱件的酸性。
二、花椒水:殺蟲,防蛀。
三、乳香:防蟲、芳香。
四、白蘿蔔汁:使糊性溫和柔軟無力。
使用于裝裱各工藝環節中漿糊的濃度和加水量的比例大緻如下: 花椒與乳香 蓮石圖軸 明 陳洪绶 用 糊 裱之于糊,猶墨之于膠。
墨以膠成,裱以糊就(1)。
膠用善則靈液清虛(2),糊用佳則卷舒溫适(3)。
調用之宜,妍媸攸賴(4)。
良工用糊如水,止在多刷。
刷多則水沁透紙(5),凝結如抄成者(6),不全恃糊力矣(7)。
如墨用膠輕(8),隻資捶搗之力耳。
【注釋】 (1)就:完成,成就。
《荀子·富國》:“事必不就,功必不立。
” (2)靈液清虛:指墨汁光澤流暢、潔淨潤澤。
靈液,對水的美稱。
唐人陳鴻《長恨歌傳》:“浴日馀波,賜以湯沐,春風靈液,澹蕩其間。
”又指玉膏或雨露的代稱。
郭璞《遊仙詩》:“圓丘有奇草,鐘山出靈液。
”嵇康《琴賦》:“蒸靈液以播雲,據神淵而吐溜。
”清,澄澈;清澈。
《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引申為潔淨。
虛,空,淨。
(3)溫适:指裝裱好的書畫舒卷自如。
溫,溫和。
《詩經·邶風·燕燕》:“終溫且惠。
”适,恰,正好。
白居易《和寄問劉白》:“适值此詩來,歡喜君知否?” (4)妍媸(yánchī)攸賴:指決定優劣的關鍵。
妍媸,美好和醜惡,美麗和醜陋。
李益《府試古鏡》:“肝膽誠難隐,妍媸信易窮。
”攸,是個特殊的指示代詞,意思是所。
賴,依靠、依賴、關鍵。
(5)沁透:滲透。
沁,滲。
陳澧《百字令詞·序》:“夏日過七裡泷,飛雨忽來,涼沁肌骨。
” (6)凝結如抄成者:這裡指畫心和托紙凝結在一起,如同抄成的一張紙一樣。
(7)恃:依靠;依賴。
(8)墨用膠輕:指墨用膠少。
輕,分量小。
與“重”相對。
用漿糊如用水。
【譯文】 裝裱書畫所用的漿糊,如同制造墨汁用膠。
墨塊要依賴膠粘合,裝裱書畫也要依靠漿糊才能完成。
膠用得适當則制出來的墨汁就會潔淨潤澤;漿糊用得得當則裝裱出來的書畫作品就會卷舒自如。
所以漿糊調制得是否适當,是關系到裝裱書畫質量優劣的關鍵。
技藝精良的裝裱師在托心和覆背時用像水一樣的稀漿糊,僅在于多刷,反複多刷幾遍就會水滲透紙中,使得紙與紙之間相合熨帖,凝結在一起如同抄成的一張紙一樣緊密,這并非完全依靠漿糊的粘性,如同制墨時要少用膠,而重點依靠捶搗的力量是一個道理。
【點評】 漿糊,根據其稠稀程度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稠漿糊、半流質漿糊和稀漿糊(也稱漿水)。
稠漿糊是未經調配的漿糊,一般較少使用。
清托绫絹、托錦绫采用次稠漿糊。
托染料紙、托覆背紙、托書畫心和覆背等工序時,需要用稀漿糊。
在使用過程中,如果感到排筆刷在宣紙上的運行比較吃力,或用手指在刷了漿糊的紙上能刮下漿糊來,這說明所使用的漿糊太稠,要摻水稀釋後再用。
稀漿糊的标準:一是直觀漿糊的稠稀度;二是用手指試一下刷在宣紙上的漿糊,是否有一定的粘度;三是憑排筆刷在宣紙上運行時的感覺,以不滞不滑為度。
實際用漿糊的薄厚程度既需要按照各道工序的不同要求,又要看裝裱對象紙、絹、绫錦的生熟厚薄吸水程度不同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例如,托畫心、染色鑲料,如果用質地厚實的紙或絹;或者是熟絹熟紙;或者舊畫絹心、紙心;都需要用厚些的漿糊。
如果畫心是質地薄而松的高麗紙或棉連紙、生宣紙以及托手卷複背等,就要用薄漿糊。
《東莊詩存·伥伥集》記述:“濃漿裱仰複瓦,杭裱多用厚漿,蠢拙不堪,尤易瓦裂,難于重裱。
”厚漿糊裱畫容易發黴,而且使得裱件發脆容易折斷,薄漿糊必須調勻不至于起泡,而且需要經過千錘百搗才能發揮粘合作用。
漿糊用前必須先放在瓷盆中搗碎,越多搗糊性越大,托绫絹厚糊還需放在絹篩内用漿刷擠壓過篩,用于托紙心的薄漿糊要用冷水慢慢調開,使得水和糊漿完全溶合,不能一次把水倒在糊塊裡調,以免攪拌不均勻,出現糊塊,結果糊漿不均勻,緻糊性不粘。
漿糊的使用全靠裝裱師的精心研究以及經驗的積累,隻有做到裱件不脫不粘,舒卷自如,那才是漿糊用得恰到好處。
春深高樹圖軸 明 文徵明 紙 料 紙選泾縣連四,或供單(1),或竹料連四。
覆背随宜充用。
餘裝軸及卷冊碑帖,皆純用連四,決不夾一連七。
連七性強,不和适。
用連四如美人衣羅绮(2),用連七如村姑着布枲(3)。
夫南威、绛樹(4),登歌舞之筵,方借錦绮以助妍(5),豈容曳布趑趄(6),以取村姑之诮(7)? 【注釋】 (1)供單:指向朝廷進貢的宣紙,如夾貢、單貢。
供,即貢,古代臣子或屬國向帝王進獻物品。
《周禮·天官冢宰·太宰》:“五日賦貢。
” (2)衣(yì)羅绮:指穿着羅绮衣,衣着華麗。
衣,穿,穿衣服。
羅绮,質地輕軟而有花紋的細織品,引申指華麗。
李世民《帝京篇》:“羅绮昭陽殿,芬芳玳瑁筵。
” (3)布枲(xǐ):指粗麻布衣。
《爾雅·釋草》:“枲,麻。
” (4)南威、绛樹:古代美女。
南威是春秋時的美女,為晉文公所得,曾使晉文公三日不朝。
後世用作詠美女的典故。
绛樹,古代一伎女,三國魏曹丕《答繁欽書》:“今之妙舞莫巧于绛樹,清歌莫善于宋臈。
” (5)錦绮:指鮮豔華美的衣着。
(6)曳(yè)布趑趄(zījū):即拖着粗布衣踉踉跄跄地跳舞。
曳,牽引,拖。
趑趄,行走困難、躊躇不前的樣子。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足将進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 (7)诮(qiào):譏諷、譏嘲。
連四紙 【譯文】 裝裱書畫用的紙要選用安徽泾縣生産的連四紙,或單供紙,或用竹料連四紙。
覆背也宜用這種紙。
我裝裱立軸、手卷、冊頁以及碑帖,都隻用連四紙,絕對不夾進一張連七紙,因為連七紙質地太硬,不軟和柔适。
用連四紙就如同美女穿上輕軟華麗的絲緞衣裳;而用連七紙就如同村姑穿上又硬又粗的土布衣衫。
即使像南威、绛樹這樣著名的美女在筵席上表演歌舞,也需要憑借鮮豔的錦繡衣裳來裝扮,以顯得更加嬌美。
難道讓美人們拖着粗布衣服像個鄉下姑娘躊躇不前,以此被人們譏諷嘲笑嗎? 【點評】 宣紙是用檀樹皮、稻草制成的手工制紙,皮棉多,纖維長,拉力大,質地細,性質柔軟,吸水性強,紋理美觀,潔白細膩,質感綿韌,墨韻層次清晰,着筆深固,便于長期保存,被譽為“滑如春冰密如繭”。
郭沫若也盛贊:“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明的藝術創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以表達藝術的妙味。
” 宣紙按尺寸分有四尺、五尺、六尺等規格,還有八尺、丈二、丈六的特淨宣紙,在抄造時經二次、三次抄成的叫夾宣,濕透後可以揭分為兩張或三張單宣。
單宣,又稱“料半”,質地潔白,厚薄均勻。
有縱橫簾子紋路,單層可托畫心,托绫絹料,作複背紙,兩層背托可作鑲料。
各地宣地以安徽泾縣宣紙為最佳,雲南騰沖宣紙、浙江富陽宣紙、四川夾江宣紙、河北遷安宣紙和山東臨朐宣紙等,價格比較便宜,也可選用。
泾縣宣紙有:紅星、紅旗、雞球、金星、金竹、汪六吉、汪同和、曹怡順、明星、五星、白天鵝、雙鹿等。
浙江富陽:書畫紙、仿徽宣紙、元書紙。
四川夾江:大千書畫紙、龍須書畫紙、仿徽宣紙、元書紙。
雲南騰沖:書畫紙。
廣西都安:龍鳳書畫紙。
廣西南丹:丹陽書畫紙。
陝西鎮巴:書畫紙。
河北遷安:書畫紙、高麗紙。
山東臨朐:龍泉書畫紙、裱糊紙。
浙江溫州:溫州皮紙、筒裝皮紙。
浙江:臨安皮紙。
浙江:金華書畫紙。
安徽潛山:書畫紙。
福建甯化:毛邊紙、玉扣紙、元書紙。
安徽泾縣生産的“紅星”宣紙 溪山泛艇圖軸 元 曹知白 绫絹料 宣德绫佳者(1),勝于宣和(2)。
糊窗绫其次也(3)。
嘉興近出一種绫,闊二尺,花樣絲料皆精絕,乃從錦機改織者,固書畫之華衮也(4)。
蘇州機窄,以之作天地,有接縫可厭。
須令改機,加重定織者堪用。
白門近亦織绫可用(5),但花不高拱,須經上加一絲織為妙。
屢語之(6),終不能用也。
絹用蘇州鐘家巷王姓織者,或松江絹,皆可為挖嵌包首等用。
天地皂绫雖古雅(7),皂不耐久,易爛,餘多用月白或深藍。
【注釋】 (1)宣德绫:宣德年間生産的绫。
宣德,是明朝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2)宣和:宋徽宗趙佶年号(1119—1125)。
(3)糊窗绫:指質量較差,用于糊窗的绫子。
(4)華衮(gǔn):漢族服飾,古代王公貴族的服飾,象征榮寵。
這裡指裝裱書畫作品上優質的绫絹料,猶如人穿上華貴的禮服。
晉代葛洪《抱樸子外篇·博喻》:“華衮粲爛,非隻色之功;嵩岱之峻,非一篑之積。
”華,華麗多采。
衮,古代上公之服。
(5)白門:古時江蘇南京市的别稱,六朝時,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南面正門的宣陽門,世稱白門,故名。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詩:“白門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 (6)屢語(yù)之:多次相告。
語,告訴,禀告。
《史記·項羽本紀》:“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 (7)皂绫:指黑色的绫。
各色绫絹 【譯文】 明代宣德年間生産的绫,勝過宋代的宣和绫。
糊窗绫的質量位居第二位。
嘉興最近出産一種绫子,寬二尺,花紋和絲料的質量都精美絕倫,是用織錦機改織而成的花绫,用這種绫裝裱書畫就像穿上了華貴的禮服。
蘇州織錦機較窄,因此織出來的绫幅面太窄,用這種绫子作天頭地頭會有讓人厭惡的接縫。
需要請人來改裝織機,加闊門面,根據約定尺寸重新織出的绫錦才可以使用。
白門(今江蘇南京)最近生産一種绫,雖然可以使用,但花紋不能高出底線,需要在經線上加上一根織出來就更好了。
我曾多次告誡織工,但他們始終沒有改進,最終織出來的绫始終不能用。
絹要用蘇州鐘家巷王姓人家織的,或者松江出産的絹,都可以作裝裱畫心時挖嵌或做包首的用料。
雖然用黑绫來做天頭、地頭古樸典雅,但黑绫不耐久,時間一長就容易腐爛,我大多采用月白色或深藍色的花绫做書畫的天頭和地頭。
【點評】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去美術館參觀畫展,會因為書畫裝裱的質量而産生很大的觀感差别。
有的畫展作品裝裱得精緻,結構設計合理,色調高雅,能将畫和裱和諧統一,使得作品增添光彩。
但是有的畫展作品雖然很精美,而裝裱的質量較差,畫面不但不平整,做工很粗糙,而且绫絹色彩不是按照畫面需要進行搭配。
有的甚
以到了松江地區的裱法更加低俗奢侈,用白绫挖空嵌畫心,外鑲沉香絹邊,内裡鑲藍色距條,越巧加裝飾就越顯得俗氣。
俗氣的毛病是很難醫治的。
願與我志同道合的書畫愛好者們能恭敬而謹慎地遵守古人好的裝裱格式,而摒棄現在的陋習。
隻要冊頁裡面用連四紙一層一層地裱好,就勝過外面用绫絹十倍。
外表古樸而内裡堅實,這是古人裝裱冊頁的用意所在。
冊頁要以厚實為優勝,大冊頁要裱上十層紙,小的冊頁也要裱到六、七層紙。
如果遇到要經過裁折的畫心,其技法修理與後面所講的《碑帖》方法相同。
【點評】 中國書畫的裝裱,是根據書畫幅面的不同規格和形式分别采用不同的裝裱款式,而冊頁是傳統的裝裱款式之一。
唐代以前,書畫多是卷軸,因為閱覽不方便,自唐以後,就把卷軸割成單幅頁子,久翻易亂,遂裝裱成冊,取名“冊頁”。
正如歐陽修《歸田錄》所說:“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
”後來,凡是小形式的畫心,為了便于收藏保存、翻閱欣賞,就裝成八開、十二開的冊頁。
冊頁的内容多種多樣,如小幅面的書畫小品、書畫扇面、名人信劄和古人留下來的各類貼、柬以及各種拓片等等都需要以冊頁的款式裝裱起來,這樣既方便随手展閱欣賞,又利于長期保存和收藏。
冊頁可以分為三種款式:開闆式、散裝式和空白式。
在開闆式冊頁中,由于書畫心的規格不同,裝裱形式也不同。
如書畫心的規格是橫窄豎長者,可裱為左右開闆式,即由左向右翻閱的豎式冊頁,俗稱“蝴蝶式”。
如書畫心的規格是豎窄橫寬者,可裱成上下開闆式,即由下往上翻閱的橫式冊頁,俗稱“推篷式”。
蝴蝶式冊頁和推篷式冊頁隻是橫豎和翻閱方向上的區别,其裝裱程序沒有區别,都是單開進行裝裱,然後連接成冊。
而“經折式”冊頁,通冊是為一個整體,其形式如同折扇。
這種冊頁多用于裝裱法帖和信劄之類,其規格一般較小,背紙也較前兩種冊頁稍薄。
開闆式冊頁的每一開都是由對折的兩頁組成,可裝兩幅書畫心。
常見的畫冊形式是每開隻裝一幅繪畫作品,留下一頁空白紙,供後人題跋之用。
蝴蝶式冊頁留右邊一頁為空白紙,推篷式冊頁留上邊一頁為空白紙。
如果書畫心數量較多,也不想留下空白供人題跋,直接将冊頁裝滿便是。
如果有12幅繪畫作品,同時又帶有12幅題跋,使書畫彙于一冊,可達珠聯璧合之效果。
開闆式冊頁是由書畫心、鑲料、背紙和封面四部分組成。
冊頁的開數一般取雙數,少則4開、6開即可成一冊,多則24開成一冊。
開數太多,使裱件沉重笨拙,不便展閱,而開數太少,亦不足以成冊。
常見的冊頁大都是12開成一冊。
春山伴侶圖軸 明 唐寅 碑 帖(1) 餘于金石遺文(2),尤更苦心。
每拈一碑授裝(3),心力為竭。
先錄其文,籌定每行若幹字,每字若幹行(4),及擡頭、年月、首尾、附題、小跋、前後副葉(5),皆擇名箋,一一畫定程式(6),然後恭貌婉言緻之(7)。
裝者之能,惟在裁折。
折須前後均齊,裁必上下無迹。
裁折善而能事畢矣(8)。
碑已條悉(9),帖亦如斯。
淳化閣帖 【注釋】 (1)碑帖:石刻、木刻法書的拓本或印本,多做習字時臨摹的範本。
後世稱碑之盛,莫若唐代,名家傑出,諸體并立。
唐初盛臨摹,始有以褚拓碑碣為墨本者。
帖,始于卷帛之署書,後世凡一缣半紙珍藏墨迹,皆歸之帖。
今《閣帖》如鐘、王、郗、謝諸書,都是帖,并非碑。
(2)金石遺文:指古代鐘鼎及石碑拓片。
金,指商、周以來銅器和其它金屬器物上鑄刻之文字。
石,指秦、漢以來碑版刻石之文字。
金石,古人頌功,記事,寓戒,常銘于金石。
《呂氏春秋·慎行論·壹行》雲:“故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
”高誘注雲:“金,鐘鼎也;石,豐碑也。
盤盂之器,皆銘其功。
”至明清時期,金石、考古之風尤盛,顧炎武、葉弈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發明六書指要,金石成為專門的一門學問,用以考訂古文字的源流變化,并訂正補充曆史著作之訛阙。
後人稱研究金石文字謂之金石學。
篆刻家研究印玺之源流、沿革、文字、風格之變遷等,與金石文字有密切之聯系。
清代學者馬衡雲說:“金石家不必為刻印家,而刻印家必出于金石家,此所以刻印家往往被稱為金石家也。
”遺文,前人或死者遺留下的文字、文稿。
(3)拈:用手指拿,夾取。
泛指拿,取。
杜甫《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拈秃筆掃骅骝。
”授裝:碑帖付諸裝裱。
授,交給,付與。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4)每字若幹行:此句有誤,應為“每頁若幹行”。
(5)副葉:即副頁,這裡指碑帖冊頁前後的空白頁。
也稱扉頁、護頁。
如同書籍裝幀中封面後和封底前的空白頁,在包背裝、線裝舊式裝訂書籍中,書皮内另加的空白頁供藏書家用以書寫題跋藏記等文字。
(6)畫定:籌劃,謀劃。
這裡指設計好裝裱的程式。
(7)恭貌:恭敬的樣子。
恭,恭敬,謙遜有禮貌。
《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
” (8)能事:所能之事,擅長的本領。
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 (9)條悉:調理清晰明白。
條,條理。
《尚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悉,詳盡地知道。
蕭統《文選序》:“随時變改,難可詳悉。
” 【譯文】 我對于古代鐘鼎和石碑上的銘文拓片,要裝裱成冊時尤其刻苦用心地經營。
每次取得一幅碑帖付諸裝裱成冊,都要竭盡心思和才力。
我先将碑帖上的原文抄錄下來,籌劃好縱向每行安排的若幹字數,橫向每頁安排若幹行。
還要安排好開頭的稱謂,結尾的年月、前面的附題、末尾的小跋,冊頁前後加裱副頁,都須選用有名的信箋紙,先一一劃定好格式,然後恭恭敬敬地用委婉商量的口氣去拜求裝裱名手來裝裱成冊。
裝裱高手制作冊頁的技巧,關鍵體現在裁折的功夫上。
把碑帖拓片折成統一格式大小,要求前後均勻齊整,裁開時要求上下沒有痕迹,裁折得當才算成功。
裝裱碑文成冊的要訣我已經作了條理清晰的闡述,裝裱字帖的方法也是同樣的。
【點評】 “碑”是石刻,包括豎立地面的“碑碣”,埋藏地下的墓志,以及“就其山而鑿之”的“摩崖”,如《石門頌》、《張黑女墓志》、《岡山摩崖》等。
碑文内容多為歌功頌德、記人記事、祈福禱壽之詞,但就書法角度而言,多是當時善書能手所書寫,有書法藝術價值,所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得到保護流傳。
“帖”即帛書,指文書筆劄,如木版《寶晉齋法帖》、《淳化閣帖》、王羲之《十七帖》、懷素《自叙帖》,古代把書法家書法摹刻在石闆或木闆上再經捶拓下來,然後裝裱成冊,如蘇轼《黃州寒食詩帖》等,今人将墨迹影印成本,供後人欣賞臨摹。
拓片,即墨拓,北方習慣用松煙墨拓,墨色幹淡,而顯花白,謂之“蟬翼拓”;南方用油煙墨和蛋白拓,色黑而有光,謂之“烏金拓”。
托紙用薄綿紙,托裱時最易暈黑,白字變黑,極不美觀。
最好的辦法是将拓片折疊用報紙包好,放入蒸籠蒸二十分鐘後取出來晾幹,使墨内膠分子重新排列固著,決不會暈開。
一些名碑拓片,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為了便于收藏、展閱和臨摹。
以冊頁的形式裝裱起來最為适宜。
在常見的名碑拓片冊頁中,有的為複制品,即将原碑文按冊頁的開本以木闆或石闆分開制版,翻拓而成,有的為原拓,即原碑拓片。
以複制拓片裝裱成冊頁比較容易,但以原拓裝裱成冊頁就較為複雜了。
先根據拓片的規格、字數拟定出冊頁開本的大小和冊頁的規格以及頁數。
再以與拓片紙地相同的宣紙,并根據拓片墨色的濃黑程度染成墨紙備用。
同時,按冊頁心的規格用單宣配好托紙。
取一塊塑料膜,在上面按冊頁心的規格以筆畫出四個方框,将塑料膜以水貼平于案子上。
将拓片的第一行字裁下,并按冊頁心的高度分段截開,把截開的拓片按原拓片的順序排在塑料膜畫好的方框内,并使字的行距間及四周留出适當的餘地,随即按照排好的位置,将拓片反鋪于另一個方框内,同時以羊毫鬥筆在上面刷以稀漿糊,字的行距及四周空缺處以墨紙補全,然後上好托紙。
連托三頁後,将塑料膜連同托好的拓片揭起并翻過來,輕輕取掉塑料膜,使托好的拓片留在案子上,刷以漿口,将之掙貼于掙子上即成。
按以上方法繼續進行,并注意在每頁上編号,以防亂了前後順序。
再将拓片的擡頭、年月、首尾附題及小跋,也按以上分别“排版”托成,裝冊時附于正文内容前後。
一般正楷和行書拓片,其字距、行距都有一定的規律,所以比較便于“排版”托心後,方裁一緻,一般可裝為經折式,也可裝為蝴蝶式,或采用“挖投”,或采用“五鑲”。
其操作程序與前面介紹的方法無異。
懷素《自叙帖》 秋風纨扇圖軸 明 唐寅 墨 紙(1) 碑帖本身紙或棉或竹,及拓法或烏金、蟬翅、雪花等色(2)。
俱一一染拓,配同一色,裝成則渾成無迹。
【注釋】 (1)墨紙:指裝裱碑帖時所用的補紙,根據碑帖的墨色或染或捶拓而成。
(2)烏金、蟬翅、雪花:指對拓片墨色的形容詞。
因碑質及捶拓片的方法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面貌。
烏金,墨的别名,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土·墨》:“〔釋名〕烏金、陳玄、玄香、烏玉玦。
”如果石碑較平滑,用較厚的棉紙捶拓結實,就會出現烏金效果;如果石碑非常平滑,以較薄的竹料紙擦拓,就會出現蟬翅效果;如果石碑年久粗糙,必須采用捶拓法,所出現的墨色效果為雪花狀。
另一種說法為拓印時墨色不同而面貌不同,即塗重墨呈烏金色,塗輕墨呈蟬翅色,刷幹墨色呈雪花色。
清代烏金拓片 【譯文】 拓印碑帖本身所用的紙,有的用棉料紙,有的用竹料紙的。
關于碑帖的拓印方法是不同的:在刻鑄文字、圖像的器物或碑石上,有的塗重墨呈烏金色;有的塗輕墨淡如蟬翅色;有的刷幹墨呈現不均勻的雪花狀墨色。
把紙蒙上去,逐一拓印下來,配同一墨色的紙,裝成冊心并裝裱成冊,這樣裝裱後就渾然一體而不露痕迹。
【點評】 書畫創作離不開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曆代書畫名家要想創作出傳世佳作,必然離不開采用上等的筆墨紙硯。
在我國,墨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墨分許多品種:礦物墨、植物墨、動物墨以及化學墨等。
這些墨有人工墨和天然墨兩種。
到了近代多用油煙墨、松煙墨和漆煙墨,其中安徽徽州墨最為著名。
徽墨,指古徽州(今安徽黃山地區)生産的,以松煙、同遊煙、漆煙和膠等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種主要供給傳統書法、繪畫使用的特種顔料。
古人雲:“有佳墨者,猶如名将之有良馬也。
”徽墨,自古就是上至宮廷、下至文人至愛至賴的珍品。
徽墨的主要特點:“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豐肌膩理,砥紙不膠;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香味濃郁。
” 徽墨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唐時期,創始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
奚超是河北易州(今河北易縣)人,世代都是墨工,為躲避戰亂,奚氏父子千裡逃亡到黃山腳下的歙州。
據《徽州府志》記載:唐時河北易州墨工奚超因避戰亂,攜其子廷圭“渡江至歙,見此地多松,留居造墨”。
奚氏父子發現歙州地理環境非常适宜于制墨業生産,不但有許多黃山松樹可以取得高級松煙,而且更有澄清見底的練江溪水可以保證和料時水質的純淨,于是,他們定居下來并且很快生産出了第一墨,人們稱之為“新安香墨”。
古歙州的新安香墨成了每年向宮廷進貢的禮品之一,據說每年歙州進貢的大龍鳳墨都要達到1000斤!皇帝常常在群臣彙集的宴會上,鄭重其事地向他的近臣們賜送禦墨。
後來,皇宮内幾乎所有的文學侍從們使用的都是來自歙州奚廷圭的“雙脊龍紋墨”。
南唐後主李煜時期,由于李煜是個喜文弄墨的皇帝,他封歙州墨工奚廷圭為墨務官,并賜國姓“李”,從此以後,奚廷圭就叫做李廷圭,他制作的新安香墨又稱作“李墨”。
到了北宋宣和三年(1121)宋徽宗下旨改“歙州”為“徽州”,李墨和徽州各地生産的墨統稱為“徽墨”,一直沿襲至今天。
徽墨的主要名家有明清時期各四大家之說,明代徽墨四大家為:邵格之、羅小華、程君房和方于魯;清代徽墨四大家為: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和胡開文。
洞庭東山圖軸 元 趙孟頫 松林僧話圖軸 清 鄒喆 硬 殼(1) 碑帖冊葉之偉觀,而能曆久無患者,功系硬殼。
工倍料增(2),不敢屬望于裝者(3)。
餘裝有碑帖百餘種,冊葉十數部,皆手制硬殼。
糊用白芨、明礬,少加乳香、黃蠟(4),又用花椒、百部(5),煎水投之。
紙用秋闱敗卷(6),純是棉料,價等劣紙,以之充用,可謂絕勝。
間用金膏紙(7)。
擇風燥之候,用厚糊刷紙三層,以石砑之,疊疊如是。
曝之烈日,幹,以大石壓之聽用。
其堅如木,但裝者艱裁,而可永無蠹蝕脫落等患。
貼冊賴此外護,内獲無咎(8),功莫大焉(9)。
各種绫絹,随宜加飾。
【注釋】 (1)硬殼:指冊頁的前後面闆。
(2)工倍料增:即工料倍增,這裡指工時和用料成倍增加。
(3)屬望:托付和希望。
屬通“囑”,托付,囑托。
《後漢書·卓茂傳》:“亭長為從汝求乎?為汝有事囑之而受乎?” (4)乳香:常綠喬木,奇數羽狀複葉,花冠白色帶綠色或帶赤色,核果三棱形。
産于紅海沿岸,這種植物的莖皮滲出的樹脂凝結後成塊狀或顆粒狀,凝固後稱“乳香”,可入藥,有活血作用。
古代煉丹用藥物。
《修煉大丹要旨》:“神雪丹陽四皓丹:粉霜二兩,水晶砒一兩,硼砂二錢,砲一錢,乳香三錢,焰硝一錢。
”黃蠟:即蜂蠟,是由工蜂分泌出來的,為黃色或棕黃色固體,可用制作藥膏等。
因色黃,故稱黃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一·蜜蠟》:“蠟乃蜜脾底也。
取蜜後煉過,濾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黃者俗名黃蠟。
” (5)百部:中藥名,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生紡錘形肉質塊莖,農家常以其汁作為農藥殺蟲。
主要産于浙江、江蘇、安徽及國外日本等地,春秋季采挖,蒸後曬幹,可制作成殺蟲劑和中藥。
(6)秋闱(wéi)敗卷:闱,是考場的意思,科舉試院内分若幹小房間供舉子答卷,門戶衆多,故稱考場為闱,又引申指科舉考試。
《說文》:“闱,宮中之門也。
”秋闱,亦稱“秋試”,明清時鄉試每隔三年的八月間在各省省城舉行,因其時值秋季,故亦稱秋闱。
秋闱敗卷,指秋試結束後的廢棄試卷。
(7)金膏紙:這裡指顔色發黃的原色紙,比如毛邊紙或元書紙。
(8)無咎:沒有災禍。
咎,災禍。
《說文》:“咎,災也。
”《尚書·大禹谟》:“天降之咎。
” (9)莫大:最大,沒有比這更大。
賈誼《治安策一》:“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力且十此者乎?” 碑帖冊頁面闆(硬殼) 【譯文】 碑帖冊頁裝成後顯得牢固美觀,而且經久沒有破損、蟲蛀、脫落等禍患,功勞主要歸功于硬殼的保護作用。
因此,要制作出結實的硬殼,需要的工時和材料都要倍增,所以不敢完全寄希望于裝裱師。
我裝裱過的碑帖有一百多種,書畫冊頁十幾部,都是我親自動手精制的硬殼。
制作硬殼的方法如下:在漿糊裡加入适量的白芨、明礬,加上少許的乳香和黃蠟,再把用花椒和百部一起煎熬制成的水調進去。
制作硬殼所用的紙是秋試之後已作廢的試卷紙,這種紙質地是棉料的,而且價格卻等同于劣等的紙,所以使用這種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我偶爾也用金膏紙。
制作硬殼要選擇在刮風幹燥的天氣裡進行,用厚厚的漿糊刷上三層紙,用磨石砑平,然後再一疊疊地糊上去,在烈日下暴曬到幹燥為止,用大石塊壓着待用。
用此方法制作的硬殼像木頭一樣堅硬,隻是裝硬殼的人裁剪起來非常吃力,但可以永久避免被蟲蛀腐蝕和脫落的禍患。
碑帖冊頁有這樣的硬殼保護,内裡就會安然無恙,其功勞真大啊!硬殼的外面加裱各種绫絹,需要随着不同情況加以适宜的裝飾。
【點評】 裝裱碑帖冊頁,用棉料紙七、八層以漿糊合托成硬殼,作為冊頁的闆面和闆底,即成本冊頁的封面和封底(兩者合稱為一副)。
冊頁面可以用織錦或缂絲糊制,也可用楠木或者紅木等材料制作。
冊頁面不僅使得冊頁更加美觀,而且更重要的是起到保護冊頁心的作用。
裁切冊頁刀口要整潔,并要在冊頁面上依據所裝裱冊頁的款式,選擇适當位置貼上簽條。
托時不要漿糊刷得太多、太濕,以利于上壁貼幹,還有一種方法:用馬糞紙加裱绫錦應用,制作而成的硬殼既便捷又堅固不俗。
冊頁面的類型主要有三種:一、包錦面:以0.3厘米厚的草闆紙包錦制成。
冊頁面的四周磨成呈50度斜坡。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硬殼式樣,也可用五合闆代替使用。
二、嵌錦面:以0.3厘米厚的木闆作底,四周鑲粘寬1厘米、高0.5厘米(呈斜或弧型)紅木框,框内粘合錦心(粘合之後,以與邊框持平為準),這種做法比較考究。
三、硬木面:以0.3厘米至0.5厘米的紅木、楠木等名貴木材制作。
可以素面燙蠟,也可以镌刻文字、紋飾的做法。
此種類型适中,多用于裝裱碑帖、信劄等。
清代冊頁的裝裱十分精細、考究,特别是乾隆年間。
乾隆内府的冊頁裝裱總結了曆代的做法和款式。
其冊頁的重點和特點就是外包裝精美和裝裱的多樣性。
造型各異,用料精良,做工精緻。
如經折裝冊頁《乾隆禦筆妙法蓮華經函》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冊》,應用了磁青地和羊腦箋等材料,以金銀寫經。
而蝴蝶裝多用于五鑲式绫、絹正鑲包邊式冊頁,裝裱的顔色基本都是湖色居多,冊頁整體裝裱華麗、色彩搭配協調美觀。
乾隆禦筆妙法蓮華經函 秋水凫鹥圖軸 元 任仁發 木葉丹黃圖軸 清 龔賢 又 方(1) 糯米浸軟(2),擂細濾淨(3),淋去水,稠稀得所,入豆粉及篩過石灰各少許,打成糊。
以之打硬殼,裝帖冊等用更堅。
此隻用外面,裝裡仍用面糊。
切記成器後(4),初年須置近人氣(5)處,或床榻被閣上尤妙(6)。
不可令其發蒸。
待一年後,于中藥性定,其堅如石,永不蒸蛀也。
【注釋】 (1)又方:指制作硬殼的另一種方法。
(2)糯米:一種粘性稻米。
(3)擂細:将糯米研磨成粉末。
擂,研磨。
《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姜興欲狂。
” (4)成器:比喻有出息能成為有用的人。
這裡指冊頁制作完。
(5)人氣:這裡指有人住的通風處。
人氣,人體陽氣。
《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
” (6)床榻:指床和榻兩種古代寝卧用具。
榻,狹長而低矮的坐卧用具,無頂無框的小床。
榻與床相比較,榻較為低而窄,床周圍有圍欄,可施帳幔,而榻無圍欄,一般不施帳幔而置屏風,《釋名》雲:“長狹而卑(低)曰榻。
”古人常以榻待客坐卧,所謂“掃榻以待”。
被閣:存放被褥的櫥櫃。
閣,指古代擱食物的櫥櫃。
《禮記·内則》鄭玄注:“閣以闆為之,庋(置)食物也。
” 明清的床和榻 【譯文】 制作硬殼的另一種方法,是将糯米用水浸泡直至變軟,經擂細後用布過濾幹淨,去掉多餘的水分,使它稠稀适中。
再加入适量豆粉和篩過的細石灰,打成漿糊,用這樣的漿糊制作的硬殼裝貼冊頁就更加牢固。
硬殼外面裝裹绫錦時仍用面粉調制的漿糊。
務必記得冊頁裝成之後,開頭一年必須放置在靠近人氣的地方,或者置放于床榻上,或者放被褥的櫥櫃裡就更好了。
等到一年後,冊頁中的藥性已經穩定,并且如同石頭一般堅硬,藥性永不蒸發,也就永遠不會發黴或被蟲蛀了。
【點評】 冊頁的硬殼要越硬越好,最好堅硬得如同石頭,因此漿糊原料必須用粘性強的糯米,再加入石灰粉可以防止蟲蛀,裝裱好的冊頁還需放置幹燥、通風一年,等到第二年才可以使用,這樣制作出來得冊頁就耐用而且不會被蟲蛀,符合書畫長久流傳下去的目的。
冊頁經過硬殼保護之後,還需制作冊頁的外畫盒,這樣對于冊頁心的保護就達到萬無一失。
外畫盒無論從其用料款式還是制作工藝等諸多方面,都值得人們去欣賞、品味。
乾隆内府冊頁裝裱外畫盒用料做工是最為考究的。
豐富多彩的外畫盒從材質上分為:木質、嵌玉、漆質、錦面、琺琅等。
這些畫盒又根據乾隆皇帝的喜好與盒内書畫内容,制成各式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和不同材質進行搭配,還有鑲嵌、題簽。
畫盒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實用,是多種工藝門類的綜合與結晶。
乾隆時代宮内書畫作品裝裱大多經過皇帝的禦覽,有些還是皇帝欽定式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乾隆本人的嗜好。
其美輪美奂的裝裱已經不僅僅是書畫内容的烘托陪襯,同時也反映出帝王的審美情趣,冊頁的外畫盒的制作,也可算是冊頁裝裱裡的一大亮點。
秋山幽寂圖軸 元 黃公望 山齋客至圖軸 明 周臣 治 糊(1) 先以花椒熬湯,濾去椒,盛淨瓦盆内,放冷。
将白面逐旋輕輕糁上(2),令其慢沉(3),不可攪動。
過一夜,明早攪勻。
如浸數日,每早必攪一次,俟令過性(4),淋去原浸椒湯,另放一處。
卻入白礬末(5),乳香少許,用新水調和,稀稠得中,入冷鍋内,用長大擂槌不住手擂轉(6),不令結成塊子,方用慢火燒。
候熟,就鍋切作塊子,用元浸椒湯煮之。
攪勻再煮,攪不停手,多攪則糊性有力候熟(7),取起,面上用冷水浸之。
常換水,可留數月。
用之平貼不瓦(8)。
黴候不宜久停(9),經凍全無用處。
裝裱書畫專用漿糊 【注釋】 (1)治糊:制作漿糊。
治,研究。
嚴複《譯天演論序》:“此真治異國語言文字者之至樂也。
” (2)糁(sǎn):指撒或散的意思。
灑落(粉狀、粒狀的東西)。
毛滂《小重山·春雪小醉》:“門外東風糁玉塵。
曲房花氣藹,博山春。
” (3)慢沉:指面粉慢慢沉入水中。
沉,沒入水裡,(在水裡)往下落。
範仲淹《嶽陽樓記》:“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 (4)俟令過性:這裡指使得漿糊粘性達到最強。
過性,達到充分、徹底的程度。
(5)卻:副詞,在句中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再次發生、出現,意思為還、再。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6)長大:指身材高大。
這裡指一個又長又大的擂槌。
住手:停止手的動作,停止做某件事。
(7)糊性有力:指漿糊的粘性發揮充分。
有力,指有力量,分量重。
(8)平貼不瓦:指冊頁幅面平整熨帖而不像瓦片那樣彎曲翹起來。
瓦,古時的瓦的形狀是不平整,兩頭翹起來的。
(9)黴候:指梅雨季節,初夏江淮流域經曆的較長一段時間的陰雨天氣,因此時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稱梅雨季節。
久停:停,存放,放置。
《後漢書·範式傳》:“遂停柩移時,乃見有素車白馬号哭而來。
”久停,長期存放。
【譯文】 先用花椒熬制成湯,然後把花椒過濾掉,盛放在幹淨的瓦盆内冷卻。
花椒湯涼後用手輕輕轉動着将白面粉從四周輕輕撒入其中,讓它慢慢地沉下去,不可以攪動。
過了一夜後,第二天早晨攪勻。
如果浸泡數日,每天早上必須攪動一次,使得面粉去掉酸性,将其中原來的花椒湯過濾出來放到另一個容器内。
然後在面粉水裡加入少許白礬細末和乳香,重新加入淨水調拌,調到稀稠适中,倒入冷鍋内,用一根又長又大的擂槌不停地擂打和攪動,不能讓它産生結塊,這才用文火慢慢地燒煮。
等到煮熟後在鍋裡切成塊,用原來濾出來的花椒湯倒入繼續煮,并不停地攪動,攪動得多了漿糊的粘性更強。
煮好的漿糊取出來盛放于盆内,上面注入冷水浸泡,如果經常換水的話,漿糊可以存放數月。
用這樣的漿糊裝裱的書畫作品,幅面平整熨帖,不會像瓦片那樣翹起來。
在梅雨季節,這種漿糊就不能長時間存放,如果在冬天裡要防止漿糊結冰,一經結冰的漿糊就完全沒有用處。
【點評】 裝裱書畫所用的漿糊,要求質量好,粘合力強。
一般采用食用的精粉或标準粉加工而成。
其他粘合劑,如合成漿糊、纖維素、膠水等,一般不可采用。
對于如何制作漿糊,唐代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論裝背軸”一章中提出:“凡煮糊必去筋,稀緩得所,攪之不停,自然調熟。
餘往往入少細研熏陸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
”制作漿糊的過程分為三個部分:一、洗粉,就是将面粉中的面筋提取出來,使面粉變為澱粉的過程。
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一書中提出:“凡煮糊必去筋。
”由此看來,早在我國唐代,用于裝裱書畫的漿糊就有“去筋”的慣例,而這種慣例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在濾出來的澱粉水裡加适量明礬,稍加攪和,待兩天後,澱粉便沉澱結為塊狀,舀去上面澄清了的浮水,即可将澱粉取出沖制漿糊。
如果在氣溫較高的夏季,缸内的澱粉要隔些日子換一次清水,防止澱粉發酵變質。
二、沖制,沖制漿糊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攪拌,如果沖得過稠和過熟,其漿性太大,并往往含有小疙瘩,不易調配,影響使用;如果沖得偏生或偏稀,其粘性不足,且容易發酵,同樣影響使用。
沖制漿糊的生熟程度和稠稀程度也要因季節而異,在氣溫較高的季節裡,漿糊應沖得稍熟一點,因較稀和火候較欠的漿糊更容易發酵;而在氣溫較低的季節,漿糊可沖得稍稀一些,火候稍欠一些,才便于使用。
剛沖制的漿糊,要倒入一些清水浸泡,否則易幹皮結巴,不僅影響使用,而且造成浪費。
漿糊中所常用的添加成分及各自功用如下: 一、明礬(硫酸鋁):防腐、防蟲;凝結、收斂;防止泛色;漿糊較滋潤、順滑,上糊均勻效果較佳,還可使漿糊存放較久;防止紙張收縮,裱件穩定不變形。
因為明礬水溶液有弱酸性,能增大裱件的酸性。
二、花椒水:殺蟲,防蛀。
三、乳香:防蟲、芳香。
四、白蘿蔔汁:使糊性溫和柔軟無力。
使用于裝裱各工藝環節中漿糊的濃度和加水量的比例大緻如下: 花椒與乳香 蓮石圖軸 明 陳洪绶 用 糊 裱之于糊,猶墨之于膠。
墨以膠成,裱以糊就(1)。
膠用善則靈液清虛(2),糊用佳則卷舒溫适(3)。
調用之宜,妍媸攸賴(4)。
良工用糊如水,止在多刷。
刷多則水沁透紙(5),凝結如抄成者(6),不全恃糊力矣(7)。
如墨用膠輕(8),隻資捶搗之力耳。
【注釋】 (1)就:完成,成就。
《荀子·富國》:“事必不就,功必不立。
” (2)靈液清虛:指墨汁光澤流暢、潔淨潤澤。
靈液,對水的美稱。
唐人陳鴻《長恨歌傳》:“浴日馀波,賜以湯沐,春風靈液,澹蕩其間。
”又指玉膏或雨露的代稱。
郭璞《遊仙詩》:“圓丘有奇草,鐘山出靈液。
”嵇康《琴賦》:“蒸靈液以播雲,據神淵而吐溜。
”清,澄澈;清澈。
《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引申為潔淨。
虛,空,淨。
(3)溫适:指裝裱好的書畫舒卷自如。
溫,溫和。
《詩經·邶風·燕燕》:“終溫且惠。
”适,恰,正好。
白居易《和寄問劉白》:“适值此詩來,歡喜君知否?” (4)妍媸(yánchī)攸賴:指決定優劣的關鍵。
妍媸,美好和醜惡,美麗和醜陋。
李益《府試古鏡》:“肝膽誠難隐,妍媸信易窮。
”攸,是個特殊的指示代詞,意思是所。
賴,依靠、依賴、關鍵。
(5)沁透:滲透。
沁,滲。
陳澧《百字令詞·序》:“夏日過七裡泷,飛雨忽來,涼沁肌骨。
” (6)凝結如抄成者:這裡指畫心和托紙凝結在一起,如同抄成的一張紙一樣。
(7)恃:依靠;依賴。
(8)墨用膠輕:指墨用膠少。
輕,分量小。
與“重”相對。
用漿糊如用水。
【譯文】 裝裱書畫所用的漿糊,如同制造墨汁用膠。
墨塊要依賴膠粘合,裝裱書畫也要依靠漿糊才能完成。
膠用得适當則制出來的墨汁就會潔淨潤澤;漿糊用得得當則裝裱出來的書畫作品就會卷舒自如。
所以漿糊調制得是否适當,是關系到裝裱書畫質量優劣的關鍵。
技藝精良的裝裱師在托心和覆背時用像水一樣的稀漿糊,僅在于多刷,反複多刷幾遍就會水滲透紙中,使得紙與紙之間相合熨帖,凝結在一起如同抄成的一張紙一樣緊密,這并非完全依靠漿糊的粘性,如同制墨時要少用膠,而重點依靠捶搗的力量是一個道理。
【點評】 漿糊,根據其稠稀程度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稠漿糊、半流質漿糊和稀漿糊(也稱漿水)。
稠漿糊是未經調配的漿糊,一般較少使用。
清托绫絹、托錦绫采用次稠漿糊。
托染料紙、托覆背紙、托書畫心和覆背等工序時,需要用稀漿糊。
在使用過程中,如果感到排筆刷在宣紙上的運行比較吃力,或用手指在刷了漿糊的紙上能刮下漿糊來,這說明所使用的漿糊太稠,要摻水稀釋後再用。
稀漿糊的标準:一是直觀漿糊的稠稀度;二是用手指試一下刷在宣紙上的漿糊,是否有一定的粘度;三是憑排筆刷在宣紙上運行時的感覺,以不滞不滑為度。
實際用漿糊的薄厚程度既需要按照各道工序的不同要求,又要看裝裱對象紙、絹、绫錦的生熟厚薄吸水程度不同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例如,托畫心、染色鑲料,如果用質地厚實的紙或絹;或者是熟絹熟紙;或者舊畫絹心、紙心;都需要用厚些的漿糊。
如果畫心是質地薄而松的高麗紙或棉連紙、生宣紙以及托手卷複背等,就要用薄漿糊。
《東莊詩存·伥伥集》記述:“濃漿裱仰複瓦,杭裱多用厚漿,蠢拙不堪,尤易瓦裂,難于重裱。
”厚漿糊裱畫容易發黴,而且使得裱件發脆容易折斷,薄漿糊必須調勻不至于起泡,而且需要經過千錘百搗才能發揮粘合作用。
漿糊用前必須先放在瓷盆中搗碎,越多搗糊性越大,托绫絹厚糊還需放在絹篩内用漿刷擠壓過篩,用于托紙心的薄漿糊要用冷水慢慢調開,使得水和糊漿完全溶合,不能一次把水倒在糊塊裡調,以免攪拌不均勻,出現糊塊,結果糊漿不均勻,緻糊性不粘。
漿糊的使用全靠裝裱師的精心研究以及經驗的積累,隻有做到裱件不脫不粘,舒卷自如,那才是漿糊用得恰到好處。
春深高樹圖軸 明 文徵明 紙 料 紙選泾縣連四,或供單(1),或竹料連四。
覆背随宜充用。
餘裝軸及卷冊碑帖,皆純用連四,決不夾一連七。
連七性強,不和适。
用連四如美人衣羅绮(2),用連七如村姑着布枲(3)。
夫南威、绛樹(4),登歌舞之筵,方借錦绮以助妍(5),豈容曳布趑趄(6),以取村姑之诮(7)? 【注釋】 (1)供單:指向朝廷進貢的宣紙,如夾貢、單貢。
供,即貢,古代臣子或屬國向帝王進獻物品。
《周禮·天官冢宰·太宰》:“五日賦貢。
” (2)衣(yì)羅绮:指穿着羅绮衣,衣着華麗。
衣,穿,穿衣服。
羅绮,質地輕軟而有花紋的細織品,引申指華麗。
李世民《帝京篇》:“羅绮昭陽殿,芬芳玳瑁筵。
” (3)布枲(xǐ):指粗麻布衣。
《爾雅·釋草》:“枲,麻。
” (4)南威、绛樹:古代美女。
南威是春秋時的美女,為晉文公所得,曾使晉文公三日不朝。
後世用作詠美女的典故。
绛樹,古代一伎女,三國魏曹丕《答繁欽書》:“今之妙舞莫巧于绛樹,清歌莫善于宋臈。
” (5)錦绮:指鮮豔華美的衣着。
(6)曳(yè)布趑趄(zījū):即拖着粗布衣踉踉跄跄地跳舞。
曳,牽引,拖。
趑趄,行走困難、躊躇不前的樣子。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足将進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 (7)诮(qiào):譏諷、譏嘲。
連四紙 【譯文】 裝裱書畫用的紙要選用安徽泾縣生産的連四紙,或單供紙,或用竹料連四紙。
覆背也宜用這種紙。
我裝裱立軸、手卷、冊頁以及碑帖,都隻用連四紙,絕對不夾進一張連七紙,因為連七紙質地太硬,不軟和柔适。
用連四紙就如同美女穿上輕軟華麗的絲緞衣裳;而用連七紙就如同村姑穿上又硬又粗的土布衣衫。
即使像南威、绛樹這樣著名的美女在筵席上表演歌舞,也需要憑借鮮豔的錦繡衣裳來裝扮,以顯得更加嬌美。
難道讓美人們拖着粗布衣服像個鄉下姑娘躊躇不前,以此被人們譏諷嘲笑嗎? 【點評】 宣紙是用檀樹皮、稻草制成的手工制紙,皮棉多,纖維長,拉力大,質地細,性質柔軟,吸水性強,紋理美觀,潔白細膩,質感綿韌,墨韻層次清晰,着筆深固,便于長期保存,被譽為“滑如春冰密如繭”。
郭沫若也盛贊:“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明的藝術創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以表達藝術的妙味。
” 宣紙按尺寸分有四尺、五尺、六尺等規格,還有八尺、丈二、丈六的特淨宣紙,在抄造時經二次、三次抄成的叫夾宣,濕透後可以揭分為兩張或三張單宣。
單宣,又稱“料半”,質地潔白,厚薄均勻。
有縱橫簾子紋路,單層可托畫心,托绫絹料,作複背紙,兩層背托可作鑲料。
各地宣地以安徽泾縣宣紙為最佳,雲南騰沖宣紙、浙江富陽宣紙、四川夾江宣紙、河北遷安宣紙和山東臨朐宣紙等,價格比較便宜,也可選用。
泾縣宣紙有:紅星、紅旗、雞球、金星、金竹、汪六吉、汪同和、曹怡順、明星、五星、白天鵝、雙鹿等。
浙江富陽:書畫紙、仿徽宣紙、元書紙。
四川夾江:大千書畫紙、龍須書畫紙、仿徽宣紙、元書紙。
雲南騰沖:書畫紙。
廣西都安:龍鳳書畫紙。
廣西南丹:丹陽書畫紙。
陝西鎮巴:書畫紙。
河北遷安:書畫紙、高麗紙。
山東臨朐:龍泉書畫紙、裱糊紙。
浙江溫州:溫州皮紙、筒裝皮紙。
浙江:臨安皮紙。
浙江:金華書畫紙。
安徽潛山:書畫紙。
福建甯化:毛邊紙、玉扣紙、元書紙。
安徽泾縣生産的“紅星”宣紙 溪山泛艇圖軸 元 曹知白 绫絹料 宣德绫佳者(1),勝于宣和(2)。
糊窗绫其次也(3)。
嘉興近出一種绫,闊二尺,花樣絲料皆精絕,乃從錦機改織者,固書畫之華衮也(4)。
蘇州機窄,以之作天地,有接縫可厭。
須令改機,加重定織者堪用。
白門近亦織绫可用(5),但花不高拱,須經上加一絲織為妙。
屢語之(6),終不能用也。
絹用蘇州鐘家巷王姓織者,或松江絹,皆可為挖嵌包首等用。
天地皂绫雖古雅(7),皂不耐久,易爛,餘多用月白或深藍。
【注釋】 (1)宣德绫:宣德年間生産的绫。
宣德,是明朝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2)宣和:宋徽宗趙佶年号(1119—1125)。
(3)糊窗绫:指質量較差,用于糊窗的绫子。
(4)華衮(gǔn):漢族服飾,古代王公貴族的服飾,象征榮寵。
這裡指裝裱書畫作品上優質的绫絹料,猶如人穿上華貴的禮服。
晉代葛洪《抱樸子外篇·博喻》:“華衮粲爛,非隻色之功;嵩岱之峻,非一篑之積。
”華,華麗多采。
衮,古代上公之服。
(5)白門:古時江蘇南京市的别稱,六朝時,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南面正門的宣陽門,世稱白門,故名。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詩:“白門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 (6)屢語(yù)之:多次相告。
語,告訴,禀告。
《史記·項羽本紀》:“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 (7)皂绫:指黑色的绫。
各色绫絹 【譯文】 明代宣德年間生産的绫,勝過宋代的宣和绫。
糊窗绫的質量位居第二位。
嘉興最近出産一種绫子,寬二尺,花紋和絲料的質量都精美絕倫,是用織錦機改織而成的花绫,用這種绫裝裱書畫就像穿上了華貴的禮服。
蘇州織錦機較窄,因此織出來的绫幅面太窄,用這種绫子作天頭地頭會有讓人厭惡的接縫。
需要請人來改裝織機,加闊門面,根據約定尺寸重新織出的绫錦才可以使用。
白門(今江蘇南京)最近生産一種绫,雖然可以使用,但花紋不能高出底線,需要在經線上加上一根織出來就更好了。
我曾多次告誡織工,但他們始終沒有改進,最終織出來的绫始終不能用。
絹要用蘇州鐘家巷王姓人家織的,或者松江出産的絹,都可以作裝裱畫心時挖嵌或做包首的用料。
雖然用黑绫來做天頭、地頭古樸典雅,但黑绫不耐久,時間一長就容易腐爛,我大多采用月白色或深藍色的花绫做書畫的天頭和地頭。
【點評】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去美術館參觀畫展,會因為書畫裝裱的質量而産生很大的觀感差别。
有的畫展作品裝裱得精緻,結構設計合理,色調高雅,能将畫和裱和諧統一,使得作品增添光彩。
但是有的畫展作品雖然很精美,而裝裱的質量較差,畫面不但不平整,做工很粗糙,而且绫絹色彩不是按照畫面需要進行搭配。
有的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