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潢志
關燈
小
中
大
至從頭到尾幾十幅作品隻有淡青和米色兩種色彩的绫絹裝裱,這樣的畫确實是好馬沒有配好鞍,令人惋惜!
裝裱書畫作品選擇绫絹料一定要堅持“講究統一,突出格調”的原則。
用什麼材料、什麼顔色的绫絹,需要根據每幅畫自身不同的特點進行處理。
尤其是舉辦畫展,一定要事先定一個調子,在這個調子下每幅畫的配色就不會紊亂,要什麼色彩的绫絹一定要圍繞襯托畫面,為畫面服務,切不可喧賓奪主。
當前社會上許多裝裱師圖省事,所使用的绫絹都是從廠家購買現成品,因為廠方的色绫顔色比較豔,因此,在托绫絹時可以在水裡少許加點墨使色彩比較沉穩為好。
一般國畫作品可以采用雙色裱,這樣色彩可以比較豐富,并克服色彩單調的缺點。
雙色裱指一幅畫用兩種色绫,天地用的色要重,中間隔界色要淺,如中間的過渡色不好配,幹脆可以用白色,因為白色與任何畫面都能調和。
有的畫整幅用白绫裝裱,兩邊再鑲兩條深色細邊也十分别緻,山水畫家宋文治先生非常喜歡這種裝裱法。
早在東晉時期,吳興(今浙江湖州)便産绫絹,當時绫稱吳绫,絹稱白練。
東晉太元六年(381),王獻之任吳興太守,常用白練創作書法。
到了南朝梁時期,因梁武帝小名阿練,為避諱“改練為絹”。
到了唐朝,吳绫、烏眼绫均為朝廷貢品。
北宋時期,朝廷在湖州專設官營織绫務,有女工五十八人,男工二十人,專為朝廷織绫。
南宋時期,绫絹生産在湖州東林村(今雙林鎮一帶)十分鼎盛,已有專門收購紗絹的絹市。
湖州每年貢奉朝廷绫五千匹,絹萬匹。
绫絹開始有“花者為绫,素者為絹”的說法。
其中,绫絹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花绫:浙江湖州的雙林花绫、含山花绫和江蘇蘇州花绫皆宜。
除白花色绫外,還有淡青色、米黃色、茶綠色、茶黃色、灰色、咖啡色、墨綠色、娃娃色和湖色等等。
幅面寬度一般68厘米,闊花绫80厘米。
都可适量選購,以便在使用過程中有所選擇地配料,增加書畫裱件的花色品種。
雙林绫絹被譽為中國絲織工藝之花。
清詩人姚文泰在其《雙溪棹歌》中詠雙林绫絹盛況,雲:“侵曉衣冠上絹莊,滿街燈火似昏黃,吳越舶紛來到,姚本風行遍四方。
” 錦绫:全稱交織錦绫,也稱薄型錦。
其質地、厚薄和價格都介于錦與花绫之間,且花色品種甚多,幅面寬度為85—90厘米。
是裝裱書畫比較理想的新型材料。
交織花绫:其質地比花绫稍厚,比錦绫稍薄。
幅面寬度68厘米。
雖光澤度不及前兩者,但厚薄度适中,價格比花绫便宜,也是裝裱書畫比較理想的材料之一。
錦:分為宋錦和新錦兩種。
宋錦古色古香,厚重典雅;新錦色澤豔麗、美觀大方。
耿絹:多用于做書畫裱件的包首,也可做書畫鑲料。
糊制書畫盒亦多以耿絹為襯裡。
雲峰林谷圖軸 明 陸治 軸 品 軸以玉雖偉觀,然不适。
用犀為妙(1)。
餘以牙及紫檀(2),倩濮仲謙仿漢玉雕花(3),間用白竹雕者,及梅綠竹,斑竹為之(4)。
又命漆工仿金銀片(5),倭漆及諸品填漆等制各種款樣(6),殊絢爛可觀,皆餘創制。
【注釋】 (1)犀:這裡指犀牛角,犀牛,體積龐大,有一角或二角,皮厚韌,色微黑。
其角可入藥,皮可制革,肉可食,其産地主要在今南亞、東南亞、非洲等地。
李斯《谏逐客書》:“犀象之器不為玩好(hào)。
” (2)牙:指象牙。
(3)倩(qiàn):請,央求。
楊萬裡《春暖郡圃散策》詩:“倩誰留許春寒着,更放梅花住少時。
”濮仲謙:即濮澄,明代竹刻名家,為明代竹刻金陵派創始人。
明張岱《陶庵夢憶》:“南京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若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
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
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
”他的刻法用刀很淺,制成器皿,俱被人視為至寶。
(4)斑竹:一種有斑紋的竹子,也叫“湘妃竹”、“湘竹”。
中國古代有關于湘妃的神話,《群芳譜》:“斑竹即吳地稱湘妃竹者,其斑如淚痕,世傳二妃将沉湘水,望蒼梧而泣,灑淚成斑。
” (5)金銀片:即金箔、銀箔。
用金或銀捶成的薄片,用來貼飾佛像或器物。
(6)倭漆:指日本泥金漆器,明代傳入我國,曾被國内藝人們仿制,并在仿制中創造了不少新品種,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
象牙與紫檀 【譯文】 用玉制成的軸頭雖然看上去華貴美觀,但不适合使用,要用犀牛角為最妙。
我用象牙和紫檀木請求竹刻家濮仲謙仿照漢代玉雕的花紋來雕刻軸頭。
有時也使用白竹來雕制軸頭,或者用梅綠竹、斑竹雕制。
再讓漆工仿照日本貼飾金箔、銀箔的漆法以及在漆中加入各種材料填漆的方法等,制作出了各種各樣的軸頭,特别絢爛璀璨,精美壯觀,這些都是我獨創的制作方法。
【點評】 制作軸頭,其品類多種多樣,如象牙、玉石、青花瓷、紅木、檀木、黃楊木以及犀牛角等等。
這些都是高檔軸頭,貨源稀少且價格昂貴,一般書畫裱件極少采用。
用量最大的是普通木質軸頭,其型号為1—4号,比較常用的是2号和3号,色調以栗棕色為雅。
象牙因其潔白細潤,天生具有優雅的紋理,堅硬而富有韌性,使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就已經認識到象牙的材質之美。
《爾雅》上說“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
”其中“犀”專指犀牛角,“象”專指象牙。
在舊石器時代,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為裝飾品而随葬。
唐代的象牙雕刻品更是聞名中外,日本遣唐使曾攜帶象牙雕刻回國。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象牙雕刻最為盛行。
1989年,聯合國做出禁止象牙原料及象牙制品在國際貿易中流通銷售的決定,羊角、牛角、雲母、瑪瑙等成為藝術家尋找的另外一些替代品。
古木叢篁圖軸 元 李士行 佳 候(1) 已涼天氣未寒時,是最善候也。
未黴之先(2),候亦佳。
冬燥而夏溽(3)。
秋勝春,春勝冬夏。
夏防黴,冬防凍。
松石圖軸 元 吳鎮 【注釋】 (1)佳候:指裝裱書畫的最佳季節。
候,氣候、時節。
《黃帝内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終之氣,陽氣布,候反溫。
” (2)未黴之先:指梅雨季節之前,即春天。
(3)冬燥而夏溽(rù):冬天十分幹燥,夏天又濕又熱的氣候。
溽,濕潤,潮濕而悶熱。
郭璞《江賦》:“林無不溽,岸無不津。
” 【譯文】 秋天,天氣涼爽但尚未進入寒冷的時候,是裝裱字畫作品的最佳時節。
在梅雨季節到來之前的一段時間,也是适宜的氣候。
冬天十分幹燥,夏天潮濕悶熱,都不适宜裝裱字畫。
裝裱書畫的适宜季節,秋天勝于春天,春天又勝于冬天和夏天。
夏天要防止發黴,冬天要防止冰凍。
【點評】 季節的更替和天氣的變化與書畫裝裱的質量有着密切的關系。
在一年四季中,秋天和春天氣候溫潤适中,不潮不燥,是裝裱的好季節。
夏天的高溫,冬天的低溫,陰雨天氣及刮大風的天氣都會影響裝裱的順利進行。
在高溫或刮大風的天氣裡,潮濕度降到最低程度,這時書畫經覆背上掙子後容易出現掙裂、走牆現象。
有時下掙子後的書畫裱件,由于天氣太幹燥而繼續收縮,直接造成了書畫裱件幅面變形。
在陰雨天氣裡,由于濕度較大,即使上掙子較久的書畫裱件也不容易幹透,甚至發生黴變。
在這種天氣裡下掙子的書畫裱件将随着日後潮濕度的降低而逐漸出現收縮,使書畫裱件幅面出現瓦患。
在低溫天氣裡,溫度降到零度以下,上掙子後未幹的書畫裱件,便由于結冰而使漿糊失去了粘合力,從而使覆背紙出現大面積的重皮。
同時低溫天氣同陰雨天氣一樣,上掙子後的書畫裱件久久不能幹透。
劍閣圖軸 明 仇英 裱 房 裱房惡地濕而憚風燥(1),喜溫潤而愛虛明(2)。
裝闆須高(3),利畫豎挺。
必安地屏(4),杜濕上蒸(5)。
【注釋】 (1)惡(wù):讨厭,憎恨。
《黃帝内經·素問·五髒别論》:“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憚:畏懼,畏難。
《論語·學而》:“過,則勿憚改。
” (2)虛明:指寬敞明亮。
虛,空,寬敞的意思。
明,明亮。
(3)裝闆:這裡指裝裱用的掙子,貼闆,牆或壁。
(4)地屏:地闆。
(5)杜:阻塞,隔絕。
張溥《五人墓碑記》:“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 書畫裝裱房 【譯文】 裝裱書畫的房間忌地面潮濕,而且害怕風吹幹燥,性喜溫暖濕潤和寬敞明亮。
裝軸用的闆壁要豎起得高一些,有利于畫幅上壁豎貼。
裱房必須安裝地闆,這樣可以隔絕濕氣向上蒸發。
【點評】 書畫裝裱的環境直接關系到裱件的質量,應選擇朝陽、通風、無工業污染和僻靜的環境。
平房或樓房皆可,但以北屋為佳,并要求寬敞明亮,溫潤适度。
潮濕和陰暗的房間或過于幹燥的房間都不适宜作為裝裱書畫的工作室。
屋高能安裝較長貼闆,有利于貼直畫幅,向陽爽朗通風,底層取其溫潤,水泥地不濕不燥,能使裱件盡快幹燥,有利于裝裱工作的順利進行。
每安兩張裱台能讓四至八人同時工作,大約需要十五平方即可。
裝裱書畫的房間還要具備衛生條件。
地面、牆壁和天花闆一定要幹淨。
夏秋季節,工作室需要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蠅蟲飛入。
每天都應将室内打掃兩次,并擦一次地闆。
在冬季,室内最好裝有暖氣設備。
如沒有暖氣設備,也不宜以大煙大火的煤爐取暖,并要有防塵措施,以防止灰塵污染書畫。
裝裱書畫還應該有一個安靜的工作環境。
如果人來人往,非常嘈雜會影響工作人員的注意力,從而影響裝裱質量和效果。
溪橋泊舟圖冊 明 姚绶 關山密雪圖 北宋 許道甯 知重裝潢(1) 王弇州公世具法眼(2),家多珍秘,深究裝潢。
延強氏為座上賓,贈贻甚厚。
一時好事,靡然向風(3),知裝潢之道足重矣。
湯氏強氏,其門如市。
強氏蹤迹半在弇州園。
時有汪景淳于白門得王右軍真迹(4),厚遺儀币(5),往聘湯氏。
景淳張筵下拜授裝。
功約五旬(6),景淳時不去左右,供事甚謹,酬赆甚腆(7)。
又李周生得《惠山招隐圖》(8),為倪迂傑出之筆(9)。
延莊希叔重裝(10),先具十缗為聘(11),新設床帳,百凡豐給,以上賓待之。
凡此甚多,聊舉一二奉好事者,知寶書畫,其重裝潢如此。
【注釋】 (1)知重:懂得和重視,敬重。
(2)王弇(yǎn)州:即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号鳳洲、五湖長、弇州山人、天弢居士、志信道人。
江蘇太倉人,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北京與宗臣、李攀龍、謝榛、徐中行等結成複古文學派,史稱“後七子”。
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倡導複古摹拟,在當時産生了較大影響。
晚年主張稍有改變。
家藏書畫珍秘甚多,著述頗多,主要著作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及傳奇《鳴鳳記》等,善書畫,對戲曲也有研究。
世具法眼:指卓越的鑒定書畫的眼力。
世,一生,一輩子。
《墨子·節用中》:“是以終身不厭,殁世而不倦。
”法眼,佛教名詞,指能認識到事物真相的眼力,佛教觀察事物、認識“真理”的一種智慧。
泛指敏銳深邃的眼力。
《大集經》卷五十六慧遠注:“智能照法,故名法眼。
” (3)靡然向風:指蔓延成風。
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或徒步而取公卿,或累旬而膺台鼎。
于是有文無學之士,靡然向風。
”靡,風靡,蔓延。
靡然,倒下的樣子。
向風,聞風仰慕。
形容群起效法,成為風氣,用于表達思慕敬仰,令人神往。
(4)王右軍:即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琅玡臨沂(今屬山東)人。
出身名門貴族,官至右軍将軍、會稽内史,人稱王右軍。
其書備精諸體,尤擅正行,字勢雄強多變,為曆代學書者所推崇,影響極大,被譽為“書聖”。
行書有《蘭亭序》,草書有《十七帖》等。
(5)厚遺(wèi)儀币:贈送豐厚的禮物和錢款。
遺,贈送,送給。
《左傳·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儀,禮物。
币,貨币。
《管子輕重篇·國蓄》:“黃金刀币,民之通施也。
” (6)五旬:五十天。
(7)酬赆(jìn)甚腆:指報償以十分豐厚的禮物和錢财。
赆,見面或送行時饋贈的禮物、錢财。
《孟子·公孫醜下》:“予将有遠行,行者必以赆。
”腆,豐厚,美好。
《左傳·襄公十四年》:“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
” (8)李周生:即李永昌,明代畫家,字周生。
安徽休甯人。
善畫山水,與董其昌齊名,為“新安派”先鋒。
作畫多仿元人,家工書善畫,與董其昌齊名,工山水,兼寫竹石,饒有生氣,藏名畫頗富。
擅鑒賞,富收藏,傳世作品有《溪山策杖圖》、《山水冊》等。
(9)倪迂:即倪瓒(1301—1374),字元鎮,号雲林,元代畫家,江蘇無錫人。
性好潔而迂僻,人稱“倪迂”。
書法學黃庭堅,筆意不凡。
善作畫,以山水小景最為有名,自言作畫“不求神似,聊以自誤”,畫作以天真幽淡為宗,淡遠簡古,不同流俗、脫盡畫工院氣,“寫胸中逸氣”,被後世推崇,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為“元四家”。
作品有《江岸望山圖》、《溪山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松林亭子圖》、《秋林山色圖》等。
(10)莊希叔:明代書畫裝裱家,吳(今江蘇蘇州)人,僑居南京,與湯傑、強百川齊名。
(11)十缗(mín):十串銅錢。
缗,穿引錢币的繩子,也指成串的錢币,一千文為一缗,俗稱一吊。
王世貞像 【譯文】 王弇州先生一生具有卓越的書畫鑒賞眼力,家裡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書畫珍品,并且對書畫裝裱有高深的研究。
他曾經聘請著名裝裱家強百川為座上賓,并贈與他厚禮。
此事成為當時的一段佳話,并廣為流傳,一時間愛好書畫和收藏書畫蔓延成風,人們都懂得了必須重視裝裱技藝的道理。
因而導緻當時的裝裱名家湯傑和強百川生意興隆,門庭若市。
強百川往返于各地,有一半的時間留在王弇州家裡為其裝裱書畫名迹。
當時有位汪景淳在南京購得一幅王羲之的真迹,于是帶着豐厚的禮物和錢款,前往聘請湯傑為之裝裱。
汪景淳設下酒宴款待,以隆重的禮節拜求湯傑,用大約五十天時間進行裝裱。
在這期間,汪景淳随時陪伴左右,十分恭敬謹慎地供奉伺候,贈予十分豐厚的禮物和路費。
又有李周生得到一幅《惠山招隐圖》,為元代名家倪瓒的佳作。
他聘請名家莊希叔進行重新裝裱,先準備十吊錢作為聘金,又新設床帳,各種供給都十分豐盛,以上賓的待遇款待莊希叔。
凡此種種優待尊重裝裱高手的例子不甚枚舉,我隻随便略舉一兩個例子奉獻給愛好書畫的人,知道珍惜自己所收藏的書畫作品,就應該像他們那樣重視裝裱。
【點評】 “裝潢”中的“裝”指裝束、裝飾的意思。
“潢”指染紙,為了防止蟲蛀,我國古代書寫的紙一般先用黃汁浸染,稱之為“入潢”。
經過“入潢”後的紙張裝束成一定的規格和形式,以便書寫,這便是“裝潢”一詞的原意。
南朝時期梁人沈約在《齊禅林寺尼淨秀行狀》中寫道:“又寫集衆經,皆令具足,裝潢染成”。
其中“裝潢”已經指裝裱字畫的意思了。
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記載:“‘潢’猶‘池’也,外加緣,則内為池,裝成卷冊,謂之‘裝潢’,‘潢’即‘裱背’也。
”(明代方以智著《通雅》卷三十二“器用”,中國書店,1990年2月版,P385)這裡把書畫本身比喻成池,把貼附在畫心四周的錦绫裝飾物看作池緣,“裝池”一詞即來源于此。
明代文徵明在《跋吳中三大老詩石刻》中記載:“邢君麗文得拓本,裝池成軸。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五:“餘得拓本,珍久之,檢付裝池。
”裝裱師王以坤考證書畫裝裱最早用詞為“裝治”,出現在南朝《梁中書侍郎虞和論書表》中記載:“範晔裝治卷貼小勝。
”而“裝潢”一詞則到了隋唐時期才開始使用,《能改齋漫錄》雲:“俗以羅列于前者,謂之‘裝潢子’;唐六典‘崇文館有裝潢匠五人,熟紙匠三人。
秘書省有熟紙匠、裝潢匠各十人’”。
(宋代吳曾撰《能改齋漫錄》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P19)現代“裝潢”一詞的釋義為:“裝飾物品使美觀,物品的裝飾。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P1655)可見,“裝潢”隻限于書畫的本意,到現代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裝潢”通常指房屋、器物或商品外表的裝飾,它在很大程度上,作為現代室内藝術設計的一個門類而發揮着作用。
(摘自《美術辭林·工藝美術卷》,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275頁。
) 裝裱是一門特殊的技藝,它不僅需要高超的技巧、缜密的心思,還需要一定的藝術領悟和判斷力。
可以說,一幅裝裱作品格調的高低,直接取決于裝裱師的審美素養。
這一點正是裝裱師與裝裱匠的根本區别。
因此,尋找一個愛畫、懂畫的裝裱師是至關重要的。
曆史上,許多畫家和書法家深谙其中道理,他們經常與裝裱師共同切磋技藝,并結下深厚的友誼。
有的書畫家本身就能勝任裝裱工作,每次得到書畫名迹,都親自浣洗塵垢,精心裱褙,然後收藏入笈。
他們在裝潢工藝的演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顧長康所畫《清夜遊西園圖》流傳到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親自為之裱褙,并在畫上題字。
六君子圖 元 倪瓒 匡廬圖 五代 荊浩 紀 舊(1) 吳人莊希叔僑寓白門,以裝潢擅名,颉颃湯強(2),一時稱絕。
其人慷慨慕義,笃誠尚友(3),士紳樂與之遊,鹹為照拂之(4)。
然以技自諱(5),不忘徇俗(6)。
間應知己之請,謬賞餘為知鑒(7),所祈弗吝。
往餘之吳門(8),攜希叔之制,示諸裝潢家,希其仿效為之。
皆啧啧斂服(9),謂非希叔不能也。
信芳草晴川之句在,孰能續為黃鶴之題乎(10)? 【注釋】 (1)紀舊:叙舊,友人談論與雙方有關系的舊事。
(2)颉颃(xiéháng):鳥飛上飛下的樣子。
這裡指雙方不相上下,相互抗衡的意思。
颉,向上飛,颃,向下飛。
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佩,與我高颉颃。
” (3)尚友:尚,通“上”,上與古人交友。
《孟子·萬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意思是如果認為和天下品行高尚的人交朋友還不夠,便又向上談論古代人物,吟詠古人的詩歌,研究古人的著作,卻不去了解古人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古人所處的那個時代,這就是與古人交朋友。
尚友,這裡指崇尚、尊重朋友。
(4)鹹:全,都。
陶淵明《桃花源記》:“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照拂(fú):照顧,幫助。
(5)自諱:自我隐瞞,不炫耀。
諱,因有顧慮而不敢說或不願說。
(6)徇俗:順随時俗。
《丹溪心法·中寒》:“後人徇俗,不能真切,雷同指為外傷,極謬。
”徇,順從,遵從。
(7)謬賞:錯誤的、不當的賞賜。
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知鑒:知音,同道。
鑒,鏡子。
(8)吳門:古時蘇州别稱,因地為春秋吳都而得名。
(9)斂服:斂,約束,收束,有嚴肅恭敬的意思。
《漢書·陳萬年傳》:“皆令閉目自斂,不得逾法。
”古人為了表示肅敬,一要斂衽,即整饬衣襟以示恭敬;二要斂容,即收斂其松弛的狀态來表示肅敬。
斂服,即拱手作敬佩狀。
(10)“信芳”二句:“芳草晴川之句”即指唐代詩人崔颢的《黃鶴樓》詩“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這兩句,因格調優美,流傳至今并廣為傳誦。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載:李白登黃鶴樓曾欲賦詩,因見崔颢此詩,為之傾服,歎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
這裡把莊希叔的裝裱技藝比作崔颢的詩,認為無與倫比,其他裝裱家都自歎不如。
黃鶴樓 【譯文】 蘇州裝裱名家莊希叔寄居南京,以擅長裝裱書畫而聞名,并與另兩位裝裱名家湯傑、強百川技藝不分高下,當時的人都贊為妙絕。
他慷慨大方,有正義感,為人誠懇,尊重朋友。
因而文人士紳們都喜歡與他交往,并主動給予他關照和幫助。
但是,莊希叔自己對裝裱絕技諱莫如深,不願意随便苟同當時庸俗的主張。
我偶然一次接受朋友邀請時與他相見,他視我為知己,認為我能理解他的裝裱藝術。
凡是我求助于他幫忙的事,他從不吝相助。
我從南京回到蘇州,帶了莊希叔裝裱的書畫作品給其他裝裱家們鑒賞,希望能夠仿效他的方法裝裱書畫。
蘇州的裝裱家看了之後都啧啧稱贊,由衷佩服,都說如此高超的裝裱水平,除了莊希叔之外别人都不能達到。
正如唐代詩人崔颢的《黃鶴樓》詩雲“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這兩句,李白也為之折服,不再為黃鶴樓續題詩句一樣,裝裱家們看了莊希叔裝裱的書畫,沒有人再敢與之較量了。
【點評】 明清以來,各地的裝裱之風都帶有強烈的地域性審美特征,且各有所長。
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推江南地區蘇州、揚州一帶的仿古裝池“吳裝”。
自南宋遷都後,蘇州成為宋室臨安的門戶,各種奢侈享樂品彙集于此,蘇州、揚州成為經濟、文化藝術中心。
“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書法家祝枝山、周天球,篆刻家文彭、李耀,以及收藏家“吳中四大姓”等都湧現于此。
明代宣德後,蘇州逐漸取代杭州,成為全國裝裱的中心,嘉靖、萬曆年間為全盛時期。
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有“吳裝最善,他處無及”的美譽。
這一時期裱件的基本格式:用紙托覆背面,挂軸加鑲绫、絹或紙質的天、地頭和邊框,手卷外有包首,前有引首,中有隔水,後有拖尾,分别安裝軸杆。
冊頁鑲嵌邊框,前後有副頁,上下加闆面。
裱件平挺柔軟,配色素淨淡雅、古樸大方、和諧統一。
裝制切貼,整舊得法,裱工精佳。
受清代整體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裝裱技術上也更加講求細節的精緻、工巧,創造了雙隔水鑲法,并增加了有利于保護畫心的尾紙。
尤其在民間,由于私人收藏的豐富,促進了裝裱的普及。
裝裱逐漸成為設店的專門行業。
清代沈初《西清筆記》記載:“乾嘉時裝潢竟重蘇工,當時秦長年、徐名揚、張子元、戴彙昌諸人皆名噪一時,藉藉士大夫口。
”(轉引自《中國書畫裝裱》P8)有些私人收藏家,如梁清标,對書畫裝裱形式及用料已形成自己獨特的格式。
一些工本較低的書畫裝裱,如楊柳青年畫、蘇州畫片等,都對裝裱工藝的普及起到了促進作用。
私人裝裱業的興旺一緻延續到民國,直接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書畫裝裱南北風格的形成。
仿三趙山水圖軸 清 王鑒 又(1) 吳中多鑒賞之家,惟顧元方笃于裝潢(2)。
向荷把臂入林(3),相與剖析精微,彼此酣暢。
元方去世後,值徐公宣為南都别駕(4),時與餘有同心之契(5)。
公宣聰穎過人,賞鑒精确,所藏無一僞迹。
時獲倪高士《幽澗寒松圖》(6),莊希叔為之重裝,公宣喜不自勝,謂:“何以技至于此?”餘曰:“不待他求,隻氣味與人有别(7)。
”公宣深賞“氣味”二字,曰:“非孫陽之鑒(8),安别‘追風’之奇(9)?” 【注釋】 (1)又:即《紀舊》一節的續篇。
(2)顧元方:即顧聽,字元方,又字元芳。
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精研曆數,善造壺漏,算刻度數不爽毫厘。
工字學,趙宦光纂《說文長箋》,其相與考訂。
精刻印,直接秦、漢,意欲俯視文彭、何震,晶、玉、金、石無所不擅。
順治六年(1649)輯自刻印成《顧元方印譜》。
(3)向荷:向,從前,往昔。
荷,擔負,承擔。
張衡《東京賦》:“荷天下之重任。
”把臂入林:彼此挽住胳膊,進入竹林,過隐居生活。
形容志趣相投,親密無間。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謝公道:‘豫章若遇七賢,必自把臂入林’。
”把臂,挽住臂膀,表示親密。
林,竹林,幽僻之地,指退隐的地方。
(4)南都:明朝時對南京的稱呼。
别駕:官名。
别駕也稱别駕從事,是州刺史的佐官,刺史巡視轄境時,其别乘驿車随行,故稱别駕。
漢設别駕從事,魏晉沿用漢制,各州都設别駕。
總理衆務,職權甚重,當刺史之半,隋設郡丞,唐初改隋之郡丞為别駕,後又改稱長史。
到唐朝中葉以後,别駕、長史并置,但職權任務都已輕了許多。
宋朝不置别駕而設通判,其職權任務類似别駕,因此,後世稱通判為别駕。
參看《文獻通考·職官·總論州佐》。
(5)契:意氣相投,投合。
(6)倪高士:指倪瓒。
(7)氣味:指意趣和情調。
(8)孫陽:即伯樂。
春秋時相馬專家。
秦國人,生活在秦穆公時期。
伯樂,古時相傳是天上之星,掌管天馬,并以其善識馬,對馬的特性很有研究,故稱其為伯樂。
後人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
” (9)追風:駿馬名,善疾跑,是秦始皇七名馬之一。
幽澗寒松圖 元 倪瓒 【譯文】 蘇州有很多收藏家和鑒賞家,其中隻有顧元方專心緻志地研究裝裱技術。
從前我承蒙他手把手的教導,引導我進入書畫裝裱的藝術之林,并與他共同研究和剖析關于書畫裝裱的精緻細微的道理,彼此都感到融洽舒暢。
顧元方去世後,又适逢徐公宣出任南京通判一職,我與他志同道合,意趣相投,共同研究書畫裝裱。
徐公宣聰穎過人,對書畫名迹的欣賞和鑒别十分精确到位,因此他的藏品沒有一件是僞作。
當時他獲得元代名畫家倪瓒的真迹《幽澗寒松圖》,莊希叔為他重新揭裱,徐公宣喜不自勝,問我:“莊希叔的裝裱技藝為什麼能達到如此精湛的水平?”我回答說:“這不能從别的方面去尋找答案,主要是他的氣味人格(審美意趣和情調)不同于一般人。
”徐公宣非常贊賞我說的“氣味”二字,慨歎道:“如果沒有伯樂相馬那樣的眼力,又怎能識别出‘追風’這樣的千裡馬呢?” 九方臯 現代 徐悲鴻 蒼山結茅圖軸 清 髡殘 題 後 前所條列,頗極詳嚴。
蓋為古迹神妙者(1),氣脈将絕(2),倘付托得人,便可超劫回生,再曆年月,垂賞于世(3),豈不偉欤?故餘切切婆心(4),不辭煩渎(5)。
若近代庸迹,尋常付裝,何煩深究?但切要二條,畫主必自經心(6),托畫須用棉紙自備去。
庸工必以扛連紙托,或連七紙。
用扛連如藥用砒霜,永世不能再揭,畫命絕矣!連七如用輕粉(7),雖均是毒,尚可解救。
扛連雖與棉紙等價,庸工必不肯易。
此可恨者一也。
又,畫心勿令裁傷。
庸工或因邊料不敷,裁畫就邊(8)。
或重裱時不揭邊縫,從裡裁截,又将新邊鑲進一分,畫本身逾蹙(9),緻傷款印。
所可痛恨者二也。
苟無此二患,雖劣裱惡式,尚可保畫之本身。
拈裝者慎之(10)! 【注釋】 (1)神妙:古人評論書畫有三品:神品、妙品和能品。
夏文彥《圖繪寶鑒·六法三品》:“故氣韻生動,出于天成,人莫窺其巧者,謂之神品;筆墨超絕,傳染得宜,意趣有餘者,謂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規矩者,謂之能品。
神妙,黃钺《二十四畫品》:“神妙:雲蒸龍變,春交樹花。
造化在我,心耶手耶。
驅役衆美,不名一家。
工似工意,爾衆無嘩。
偶然得之,夫何可加。
學徒皓首,茫無津涯。
” (2)氣脈将絕:指古畫由于年深日久,殘破不堪,即将失去保存和傳世的價值。
氣脈,指人的精神和體質。
在書法中,指流動于書法作品中的氣勢脈理及其所表現出的書家情思,強調氣脈貫通是書法筆畫,結構聯系的審美原則,同時也是書法創作思想、藝術規律上一脈相承關系的體現。
清代宋曹《書法約言》雲:“使骨肉停勻,氣脈貫通,疏處平處用滿,密處險處用提。
” (3)垂:流傳下去,流傳。
杜甫《詠懷古迹》詩五首之五:“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 (4)切切婆心:切切,哀怨、憂傷的樣子。
《紅樓夢》第二十六回:“獨立牆角邊花蔭之下,悲悲切切嗚咽起來。
”婆心,形容慈愛、仁慈的心腸。
後來人們将“苦口”與“婆心”連用,形容懷着好心反複規勸。
(5)煩渎(dú):輕慢,不敬。
(6)經心:注意留心。
杜甫《春日江村》:“經心石鏡月,到面雪山風。
” (7)輕粉:中藥名,别名汞粉、膩粉、掃盆,為粗制的氯化亞汞結晶。
産湖北、河北、湖南、雲南等地。
劇毒,由水銀加工而成,可入藥。
(8)就邊:遷就邊料。
(9)逾蹙(cù):逾,過分,過度。
《後漢書·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蹙,減縮,收縮,縮小。
《詩經·大雅·召旻》:“今也日蹙國百裡。
”逾蹙,更加縮小。
(10)拈:總而言之。
《圖繪寶鑒》書影 【譯文】 以上所列出的各條内容,已經極為詳細嚴謹。
曆代流傳下來的古畫名迹因為年深日久而殘破不堪,好像氣脈就要斷絕一樣,如果能托付給合适的裝裱名家,進行重新揭裱,這樣書畫名迹就可以超脫劫難,起死回生,繼續流傳下去,供後人欣賞,出色的裝裱名家,其功勞是多麼偉大啊!所以我心懷擔憂,苦口婆心地陳述,既不畏懼得罪别人,也不怕麻煩,還要在最後再鄭重地關照一番。
如果是近代書畫作品中的平庸之作,那就以一般水平付諸裝裱就可以了,何必如此費神地去研究呢?但是對于書畫名迹在裝裱過程中,最重要的兩點一定需要記住:第一條是畫主人必須自己用心留意,托畫心必須采用棉料紙,自己事先準備好。
水平低劣的裝裱工必定用扛連紙或者連七紙托畫心。
用扛連紙托畫心就如同用砒霜治病,書畫托好後永遠不可以再揭裱,書畫的性命就被斷送了!用連七紙托畫心就如同用輕粉治病,雖然都是有毒性,但毒性較低,還可以解救。
扛連紙雖然與棉料紙價格相同,但是庸劣的裱畫工沒有這種見識,一定不肯改換棉料紙。
這是第一個令人痛恨的地方。
第二條是書畫心千萬不可讓裱工裁傷。
庸劣的裝裱工或因邊料不夠闊,裁畫時貼着畫心的邊去裁;或者因為重新裝裱時不肯下功夫揭開邊縫,從畫心邊裡裁截,重新鑲裱時又把新邊鑲進去一分,這一來,畫心本身就比原來變小了,因而損傷了畫心邊角的落款和印鑒,這是第二件令人痛恨的地方。
如果消除這兩種禍患,即使裝裱工水平拙劣,裝裱的款式難看,那至少還可以保全畫心本身。
總而言之,希望畫主人一定要謹慎從事。
【點評】 書畫裝裱色彩搭配應體現和諧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大自然豐富多彩的色彩給人美的享受,因此,畫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和諧的色彩的運用成為他們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裝裱藝術自然也不例外。
例如:素雅的山水、書法多用冷色的材料鑲配,給人的感受是幽深、明快、冷靜、高遠而幽雅;色彩豔麗的設色山水、花卉、人物畫常選用暖調子的材料,就會給人以溫暖、興奮、喜慶、熱烈、華美、神聖的氣氛;如選用中性色系、白、灰、金、銀,給人的感覺是甯靜、嚴肅、純潔、溫和、華貴,因此,一幅幅書畫,面積不大,用料不多,怎樣搭配色彩,就看裱畫師如何去審視它們。
首先應注意色彩搭配,突出畫意為前提,力求和諧完美,不能喧賓奪主,讓書畫作者的意圖,審美情趣,通過裝裱得以更充分的體現,達到最佳效果。
黃海松石圖軸 清 弘仁 裱背十三科 《辍耕錄》雲(1),畫有十三科(2),裱背亦有十三科: 一織造绫錦絹帛;一染練上件(3);一抄造紙劄;一染制上件顔色;一糊料麥面;一糊藥礬蠟;一界尺裁闆杆貼;一軸頭,或金,或玉,或石,或瑪瑙、水晶、珊瑚、沉檀、花梨、烏木(4),随畫品用之;一糊刷;一鉸煉(5);一縧(6);一經帶(7);一裁刀。
數科内缺其一,則不能成全畫矣。
其糊刷裁尺,亦皆有名。
糊刷棕軟者,謂之平分,棕硬者謂之糊,大小得中者謂之粘合,狹小者謂之寸金。
裁尺極等闊者,曰滿手,次等曰三指,又次等曰兩指,最狹者曰單指。
《南村辍耕錄》刻本 【注釋】 (1)《辍耕錄》:即《南村辍耕錄》,作者陶宗儀,元末明初文學家,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黃岩人。
全書共三十卷。
為現存最重要的元人筆記之一。
雜記元代掌故、典章、文物和時事,旁及曆史、地理、考證和文學藝術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畫有十三科:中國傳統繪畫分科,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末陶宗儀在《辍耕錄》中提出将繪畫分為十三科: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羽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台、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3)染練:染煮。
練,把生絲或絲織品布帛煮熟,使潔白柔軟,有時泛指白色熟綢或絲綢。
南朝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餘霞散成绮,澄江靜如練。
” 上件:指書畫的鑲料。
(4)花梨:花梨,亦稱花榈或海南檀,落葉喬木,木材紅褐色,質地堅硬而有光澤,紋理精細而美觀。
為珍貴的家具和木工用材。
《本草拾遺》:“花榈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性堅好。
”烏木:常綠喬木,葉子互生,橢圓形,花淡黃色,果實球形,赤黃色,木材黑色,紋密,有光澤,可制造精緻的器具和工藝品。
烏木比紫檀、紅木、花梨光滑細密,是扇骨最常見的木質材料。
據清代李調元《南越筆記·烏木》:“烏木,瓊州諸島所産,土人折為箸,行用甚廣。
” (5)鉸煉:剪刀。
(6)縧:用絲線編織成的圓的或扁平的帶子。
(7)經帶:指紮帶,畫帶。
曆代名畫記 宣和畫譜 【譯文】 元末明初人陶宗儀在《南村辍耕錄》一書中,将繪畫分為十三種門類,裱褙書畫的工具和材料也有十三種:一、織造绫、錦、絹、帛;二、裱畫用的絲綢鑲料等設備;三、抄造紙紮;四、染制鑲料和全色的顔色;五、制作漿糊的面粉;六、加入漿糊的藥料、明礬和蠟;七、界尺、裁闆和天地杆;八、軸頭材料(有用金的,有用玉的,有用石的,也有用瑪瑙、水晶、珊瑚、紫檀木、花梨木、烏木等等,可根據書畫的品級選用合适的);九、各類棕刷;十、剪刀;十一、絲縧;十二、紮帶;十三、裁切的馬蹄刀。
以上所列的十三種工具和材料缺少任何一種都不能圓滿地完成書畫裝裱。
其中棕刷和裁尺也都各有名稱,棕刷中棕絲較柔軟的叫做“平分棕”,棕絲硬的叫做“糊棚”。
大小适中的叫做“粘合”,又窄又小的叫做“寸金”。
裁尺中最寬的稱為“滿手”,稍窄的叫做“三指”,再窄一些叫做“兩指”,最窄的稱作“單指”。
【點評】 中國哲學中宇宙是互相關聯的一個整體,“天”、“地”與“人”之間有一種深刻而神秘的互相關系,三者精神上互相貫通,在現象上互相彰顯,在事實上彼此感應。
中國的書法格式是從上向下寫,自右向左讀,裝裱格式分天杆、畫心、地軸,由此可以看出這與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儒家認為服飾象征人的身份、修養甚至狀态,而象征又反過來制約着人的身份、修養和狀态,通過這種“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統可以整頓秩序。
書畫的裝裱就是畫心的神,天頭的清,地頭的甯,三者合為一,那就是達到了道的精髓,畫心是表達人的,人與天地是不可分割的。
書畫的裝裱是天地、社會、人類一體思想背景之中對宇宙内心的體驗、想象、推衍的思想産物,是人生的哲理。
裝裱工藝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曆程,在今天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盛時期。
當代裝裱在形式、色彩、材料上較以往有了一些變化,不似以前的程式化,藝術作品随之進入千家萬戶,更多被賦予了裝飾意義。
中國傳統的裝裱方式與西方油畫裝框進行融合産生了現代裝裱的幾種形式:1.框裝裱包括塑料框、塑料膜、加绫硬裱畫心,内框。
成本低,重量輕,但面積大小改變,對畫的保護極差。
2.框包括木框、有機玻璃、绫裱或卡紙裱,後面加撐闆,成本比較高,重量不是很重,密封還可以,可暫時保護和保存畫,有機玻璃時間長會磨損,看不清楚畫面。
3.木框、玻璃、绫裱或卡紙裱,這種樣式重量太重,易破碎,密封好。
這三種樣式都不易挪動、攜帶,也不易收藏,占地方,面積大,隻能作為一種裝飾形式出現于家裝。
用什麼材料、什麼顔色的绫絹,需要根據每幅畫自身不同的特點進行處理。
尤其是舉辦畫展,一定要事先定一個調子,在這個調子下每幅畫的配色就不會紊亂,要什麼色彩的绫絹一定要圍繞襯托畫面,為畫面服務,切不可喧賓奪主。
當前社會上許多裝裱師圖省事,所使用的绫絹都是從廠家購買現成品,因為廠方的色绫顔色比較豔,因此,在托绫絹時可以在水裡少許加點墨使色彩比較沉穩為好。
一般國畫作品可以采用雙色裱,這樣色彩可以比較豐富,并克服色彩單調的缺點。
雙色裱指一幅畫用兩種色绫,天地用的色要重,中間隔界色要淺,如中間的過渡色不好配,幹脆可以用白色,因為白色與任何畫面都能調和。
有的畫整幅用白绫裝裱,兩邊再鑲兩條深色細邊也十分别緻,山水畫家宋文治先生非常喜歡這種裝裱法。
早在東晉時期,吳興(今浙江湖州)便産绫絹,當時绫稱吳绫,絹稱白練。
東晉太元六年(381),王獻之任吳興太守,常用白練創作書法。
到了南朝梁時期,因梁武帝小名阿練,為避諱“改練為絹”。
到了唐朝,吳绫、烏眼绫均為朝廷貢品。
北宋時期,朝廷在湖州專設官營織绫務,有女工五十八人,男工二十人,專為朝廷織绫。
南宋時期,绫絹生産在湖州東林村(今雙林鎮一帶)十分鼎盛,已有專門收購紗絹的絹市。
湖州每年貢奉朝廷绫五千匹,絹萬匹。
绫絹開始有“花者為绫,素者為絹”的說法。
其中,绫絹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花绫:浙江湖州的雙林花绫、含山花绫和江蘇蘇州花绫皆宜。
除白花色绫外,還有淡青色、米黃色、茶綠色、茶黃色、灰色、咖啡色、墨綠色、娃娃色和湖色等等。
幅面寬度一般68厘米,闊花绫80厘米。
都可适量選購,以便在使用過程中有所選擇地配料,增加書畫裱件的花色品種。
雙林绫絹被譽為中國絲織工藝之花。
清詩人姚文泰在其《雙溪棹歌》中詠雙林绫絹盛況,雲:“侵曉衣冠上絹莊,滿街燈火似昏黃,吳越舶紛來到,姚本風行遍四方。
” 錦绫:全稱交織錦绫,也稱薄型錦。
其質地、厚薄和價格都介于錦與花绫之間,且花色品種甚多,幅面寬度為85—90厘米。
是裝裱書畫比較理想的新型材料。
交織花绫:其質地比花绫稍厚,比錦绫稍薄。
幅面寬度68厘米。
雖光澤度不及前兩者,但厚薄度适中,價格比花绫便宜,也是裝裱書畫比較理想的材料之一。
錦:分為宋錦和新錦兩種。
宋錦古色古香,厚重典雅;新錦色澤豔麗、美觀大方。
耿絹:多用于做書畫裱件的包首,也可做書畫鑲料。
糊制書畫盒亦多以耿絹為襯裡。
雲峰林谷圖軸 明 陸治 軸 品 軸以玉雖偉觀,然不适。
用犀為妙(1)。
餘以牙及紫檀(2),倩濮仲謙仿漢玉雕花(3),間用白竹雕者,及梅綠竹,斑竹為之(4)。
又命漆工仿金銀片(5),倭漆及諸品填漆等制各種款樣(6),殊絢爛可觀,皆餘創制。
【注釋】 (1)犀:這裡指犀牛角,犀牛,體積龐大,有一角或二角,皮厚韌,色微黑。
其角可入藥,皮可制革,肉可食,其産地主要在今南亞、東南亞、非洲等地。
李斯《谏逐客書》:“犀象之器不為玩好(hào)。
” (2)牙:指象牙。
(3)倩(qiàn):請,央求。
楊萬裡《春暖郡圃散策》詩:“倩誰留許春寒着,更放梅花住少時。
”濮仲謙:即濮澄,明代竹刻名家,為明代竹刻金陵派創始人。
明張岱《陶庵夢憶》:“南京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若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
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
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
”他的刻法用刀很淺,制成器皿,俱被人視為至寶。
(4)斑竹:一種有斑紋的竹子,也叫“湘妃竹”、“湘竹”。
中國古代有關于湘妃的神話,《群芳譜》:“斑竹即吳地稱湘妃竹者,其斑如淚痕,世傳二妃将沉湘水,望蒼梧而泣,灑淚成斑。
” (5)金銀片:即金箔、銀箔。
用金或銀捶成的薄片,用來貼飾佛像或器物。
(6)倭漆:指日本泥金漆器,明代傳入我國,曾被國内藝人們仿制,并在仿制中創造了不少新品種,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
象牙與紫檀 【譯文】 用玉制成的軸頭雖然看上去華貴美觀,但不适合使用,要用犀牛角為最妙。
我用象牙和紫檀木請求竹刻家濮仲謙仿照漢代玉雕的花紋來雕刻軸頭。
有時也使用白竹來雕制軸頭,或者用梅綠竹、斑竹雕制。
再讓漆工仿照日本貼飾金箔、銀箔的漆法以及在漆中加入各種材料填漆的方法等,制作出了各種各樣的軸頭,特别絢爛璀璨,精美壯觀,這些都是我獨創的制作方法。
【點評】 制作軸頭,其品類多種多樣,如象牙、玉石、青花瓷、紅木、檀木、黃楊木以及犀牛角等等。
這些都是高檔軸頭,貨源稀少且價格昂貴,一般書畫裱件極少采用。
用量最大的是普通木質軸頭,其型号為1—4号,比較常用的是2号和3号,色調以栗棕色為雅。
象牙因其潔白細潤,天生具有優雅的紋理,堅硬而富有韌性,使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就已經認識到象牙的材質之美。
《爾雅》上說“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
”其中“犀”專指犀牛角,“象”專指象牙。
在舊石器時代,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為裝飾品而随葬。
唐代的象牙雕刻品更是聞名中外,日本遣唐使曾攜帶象牙雕刻回國。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象牙雕刻最為盛行。
1989年,聯合國做出禁止象牙原料及象牙制品在國際貿易中流通銷售的決定,羊角、牛角、雲母、瑪瑙等成為藝術家尋找的另外一些替代品。
古木叢篁圖軸 元 李士行 佳 候(1) 已涼天氣未寒時,是最善候也。
未黴之先(2),候亦佳。
冬燥而夏溽(3)。
秋勝春,春勝冬夏。
夏防黴,冬防凍。
松石圖軸 元 吳鎮 【注釋】 (1)佳候:指裝裱書畫的最佳季節。
候,氣候、時節。
《黃帝内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終之氣,陽氣布,候反溫。
” (2)未黴之先:指梅雨季節之前,即春天。
(3)冬燥而夏溽(rù):冬天十分幹燥,夏天又濕又熱的氣候。
溽,濕潤,潮濕而悶熱。
郭璞《江賦》:“林無不溽,岸無不津。
” 【譯文】 秋天,天氣涼爽但尚未進入寒冷的時候,是裝裱字畫作品的最佳時節。
在梅雨季節到來之前的一段時間,也是适宜的氣候。
冬天十分幹燥,夏天潮濕悶熱,都不适宜裝裱字畫。
裝裱書畫的适宜季節,秋天勝于春天,春天又勝于冬天和夏天。
夏天要防止發黴,冬天要防止冰凍。
【點評】 季節的更替和天氣的變化與書畫裝裱的質量有着密切的關系。
在一年四季中,秋天和春天氣候溫潤适中,不潮不燥,是裝裱的好季節。
夏天的高溫,冬天的低溫,陰雨天氣及刮大風的天氣都會影響裝裱的順利進行。
在高溫或刮大風的天氣裡,潮濕度降到最低程度,這時書畫經覆背上掙子後容易出現掙裂、走牆現象。
有時下掙子後的書畫裱件,由于天氣太幹燥而繼續收縮,直接造成了書畫裱件幅面變形。
在陰雨天氣裡,由于濕度較大,即使上掙子較久的書畫裱件也不容易幹透,甚至發生黴變。
在這種天氣裡下掙子的書畫裱件将随着日後潮濕度的降低而逐漸出現收縮,使書畫裱件幅面出現瓦患。
在低溫天氣裡,溫度降到零度以下,上掙子後未幹的書畫裱件,便由于結冰而使漿糊失去了粘合力,從而使覆背紙出現大面積的重皮。
同時低溫天氣同陰雨天氣一樣,上掙子後的書畫裱件久久不能幹透。
劍閣圖軸 明 仇英 裱 房 裱房惡地濕而憚風燥(1),喜溫潤而愛虛明(2)。
裝闆須高(3),利畫豎挺。
必安地屏(4),杜濕上蒸(5)。
【注釋】 (1)惡(wù):讨厭,憎恨。
《黃帝内經·素問·五髒别論》:“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憚:畏懼,畏難。
《論語·學而》:“過,則勿憚改。
” (2)虛明:指寬敞明亮。
虛,空,寬敞的意思。
明,明亮。
(3)裝闆:這裡指裝裱用的掙子,貼闆,牆或壁。
(4)地屏:地闆。
(5)杜:阻塞,隔絕。
張溥《五人墓碑記》:“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 書畫裝裱房 【譯文】 裝裱書畫的房間忌地面潮濕,而且害怕風吹幹燥,性喜溫暖濕潤和寬敞明亮。
裝軸用的闆壁要豎起得高一些,有利于畫幅上壁豎貼。
裱房必須安裝地闆,這樣可以隔絕濕氣向上蒸發。
【點評】 書畫裝裱的環境直接關系到裱件的質量,應選擇朝陽、通風、無工業污染和僻靜的環境。
平房或樓房皆可,但以北屋為佳,并要求寬敞明亮,溫潤适度。
潮濕和陰暗的房間或過于幹燥的房間都不适宜作為裝裱書畫的工作室。
屋高能安裝較長貼闆,有利于貼直畫幅,向陽爽朗通風,底層取其溫潤,水泥地不濕不燥,能使裱件盡快幹燥,有利于裝裱工作的順利進行。
每安兩張裱台能讓四至八人同時工作,大約需要十五平方即可。
裝裱書畫的房間還要具備衛生條件。
地面、牆壁和天花闆一定要幹淨。
夏秋季節,工作室需要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蠅蟲飛入。
每天都應将室内打掃兩次,并擦一次地闆。
在冬季,室内最好裝有暖氣設備。
如沒有暖氣設備,也不宜以大煙大火的煤爐取暖,并要有防塵措施,以防止灰塵污染書畫。
裝裱書畫還應該有一個安靜的工作環境。
如果人來人往,非常嘈雜會影響工作人員的注意力,從而影響裝裱質量和效果。
溪橋泊舟圖冊 明 姚绶 關山密雪圖 北宋 許道甯 知重裝潢(1) 王弇州公世具法眼(2),家多珍秘,深究裝潢。
延強氏為座上賓,贈贻甚厚。
一時好事,靡然向風(3),知裝潢之道足重矣。
湯氏強氏,其門如市。
強氏蹤迹半在弇州園。
時有汪景淳于白門得王右軍真迹(4),厚遺儀币(5),往聘湯氏。
景淳張筵下拜授裝。
功約五旬(6),景淳時不去左右,供事甚謹,酬赆甚腆(7)。
又李周生得《惠山招隐圖》(8),為倪迂傑出之筆(9)。
延莊希叔重裝(10),先具十缗為聘(11),新設床帳,百凡豐給,以上賓待之。
凡此甚多,聊舉一二奉好事者,知寶書畫,其重裝潢如此。
【注釋】 (1)知重:懂得和重視,敬重。
(2)王弇(yǎn)州:即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号鳳洲、五湖長、弇州山人、天弢居士、志信道人。
江蘇太倉人,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北京與宗臣、李攀龍、謝榛、徐中行等結成複古文學派,史稱“後七子”。
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倡導複古摹拟,在當時産生了較大影響。
晚年主張稍有改變。
家藏書畫珍秘甚多,著述頗多,主要著作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及傳奇《鳴鳳記》等,善書畫,對戲曲也有研究。
世具法眼:指卓越的鑒定書畫的眼力。
世,一生,一輩子。
《墨子·節用中》:“是以終身不厭,殁世而不倦。
”法眼,佛教名詞,指能認識到事物真相的眼力,佛教觀察事物、認識“真理”的一種智慧。
泛指敏銳深邃的眼力。
《大集經》卷五十六慧遠注:“智能照法,故名法眼。
” (3)靡然向風:指蔓延成風。
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或徒步而取公卿,或累旬而膺台鼎。
于是有文無學之士,靡然向風。
”靡,風靡,蔓延。
靡然,倒下的樣子。
向風,聞風仰慕。
形容群起效法,成為風氣,用于表達思慕敬仰,令人神往。
(4)王右軍:即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琅玡臨沂(今屬山東)人。
出身名門貴族,官至右軍将軍、會稽内史,人稱王右軍。
其書備精諸體,尤擅正行,字勢雄強多變,為曆代學書者所推崇,影響極大,被譽為“書聖”。
行書有《蘭亭序》,草書有《十七帖》等。
(5)厚遺(wèi)儀币:贈送豐厚的禮物和錢款。
遺,贈送,送給。
《左傳·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儀,禮物。
币,貨币。
《管子輕重篇·國蓄》:“黃金刀币,民之通施也。
” (6)五旬:五十天。
(7)酬赆(jìn)甚腆:指報償以十分豐厚的禮物和錢财。
赆,見面或送行時饋贈的禮物、錢财。
《孟子·公孫醜下》:“予将有遠行,行者必以赆。
”腆,豐厚,美好。
《左傳·襄公十四年》:“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
” (8)李周生:即李永昌,明代畫家,字周生。
安徽休甯人。
善畫山水,與董其昌齊名,為“新安派”先鋒。
作畫多仿元人,家工書善畫,與董其昌齊名,工山水,兼寫竹石,饒有生氣,藏名畫頗富。
擅鑒賞,富收藏,傳世作品有《溪山策杖圖》、《山水冊》等。
(9)倪迂:即倪瓒(1301—1374),字元鎮,号雲林,元代畫家,江蘇無錫人。
性好潔而迂僻,人稱“倪迂”。
書法學黃庭堅,筆意不凡。
善作畫,以山水小景最為有名,自言作畫“不求神似,聊以自誤”,畫作以天真幽淡為宗,淡遠簡古,不同流俗、脫盡畫工院氣,“寫胸中逸氣”,被後世推崇,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為“元四家”。
作品有《江岸望山圖》、《溪山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松林亭子圖》、《秋林山色圖》等。
(10)莊希叔:明代書畫裝裱家,吳(今江蘇蘇州)人,僑居南京,與湯傑、強百川齊名。
(11)十缗(mín):十串銅錢。
缗,穿引錢币的繩子,也指成串的錢币,一千文為一缗,俗稱一吊。
王世貞像 【譯文】 王弇州先生一生具有卓越的書畫鑒賞眼力,家裡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書畫珍品,并且對書畫裝裱有高深的研究。
他曾經聘請著名裝裱家強百川為座上賓,并贈與他厚禮。
此事成為當時的一段佳話,并廣為流傳,一時間愛好書畫和收藏書畫蔓延成風,人們都懂得了必須重視裝裱技藝的道理。
因而導緻當時的裝裱名家湯傑和強百川生意興隆,門庭若市。
強百川往返于各地,有一半的時間留在王弇州家裡為其裝裱書畫名迹。
當時有位汪景淳在南京購得一幅王羲之的真迹,于是帶着豐厚的禮物和錢款,前往聘請湯傑為之裝裱。
汪景淳設下酒宴款待,以隆重的禮節拜求湯傑,用大約五十天時間進行裝裱。
在這期間,汪景淳随時陪伴左右,十分恭敬謹慎地供奉伺候,贈予十分豐厚的禮物和路費。
又有李周生得到一幅《惠山招隐圖》,為元代名家倪瓒的佳作。
他聘請名家莊希叔進行重新裝裱,先準備十吊錢作為聘金,又新設床帳,各種供給都十分豐盛,以上賓的待遇款待莊希叔。
凡此種種優待尊重裝裱高手的例子不甚枚舉,我隻随便略舉一兩個例子奉獻給愛好書畫的人,知道珍惜自己所收藏的書畫作品,就應該像他們那樣重視裝裱。
【點評】 “裝潢”中的“裝”指裝束、裝飾的意思。
“潢”指染紙,為了防止蟲蛀,我國古代書寫的紙一般先用黃汁浸染,稱之為“入潢”。
經過“入潢”後的紙張裝束成一定的規格和形式,以便書寫,這便是“裝潢”一詞的原意。
南朝時期梁人沈約在《齊禅林寺尼淨秀行狀》中寫道:“又寫集衆經,皆令具足,裝潢染成”。
其中“裝潢”已經指裝裱字畫的意思了。
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記載:“‘潢’猶‘池’也,外加緣,則内為池,裝成卷冊,謂之‘裝潢’,‘潢’即‘裱背’也。
”(明代方以智著《通雅》卷三十二“器用”,中國書店,1990年2月版,P385)這裡把書畫本身比喻成池,把貼附在畫心四周的錦绫裝飾物看作池緣,“裝池”一詞即來源于此。
明代文徵明在《跋吳中三大老詩石刻》中記載:“邢君麗文得拓本,裝池成軸。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五:“餘得拓本,珍久之,檢付裝池。
”裝裱師王以坤考證書畫裝裱最早用詞為“裝治”,出現在南朝《梁中書侍郎虞和論書表》中記載:“範晔裝治卷貼小勝。
”而“裝潢”一詞則到了隋唐時期才開始使用,《能改齋漫錄》雲:“俗以羅列于前者,謂之‘裝潢子’;唐六典‘崇文館有裝潢匠五人,熟紙匠三人。
秘書省有熟紙匠、裝潢匠各十人’”。
(宋代吳曾撰《能改齋漫錄》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P19)現代“裝潢”一詞的釋義為:“裝飾物品使美觀,物品的裝飾。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P1655)可見,“裝潢”隻限于書畫的本意,到現代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裝潢”通常指房屋、器物或商品外表的裝飾,它在很大程度上,作為現代室内藝術設計的一個門類而發揮着作用。
(摘自《美術辭林·工藝美術卷》,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275頁。
) 裝裱是一門特殊的技藝,它不僅需要高超的技巧、缜密的心思,還需要一定的藝術領悟和判斷力。
可以說,一幅裝裱作品格調的高低,直接取決于裝裱師的審美素養。
這一點正是裝裱師與裝裱匠的根本區别。
因此,尋找一個愛畫、懂畫的裝裱師是至關重要的。
曆史上,許多畫家和書法家深谙其中道理,他們經常與裝裱師共同切磋技藝,并結下深厚的友誼。
有的書畫家本身就能勝任裝裱工作,每次得到書畫名迹,都親自浣洗塵垢,精心裱褙,然後收藏入笈。
他們在裝潢工藝的演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顧長康所畫《清夜遊西園圖》流傳到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親自為之裱褙,并在畫上題字。
六君子圖 元 倪瓒 匡廬圖 五代 荊浩 紀 舊(1) 吳人莊希叔僑寓白門,以裝潢擅名,颉颃湯強(2),一時稱絕。
其人慷慨慕義,笃誠尚友(3),士紳樂與之遊,鹹為照拂之(4)。
然以技自諱(5),不忘徇俗(6)。
間應知己之請,謬賞餘為知鑒(7),所祈弗吝。
往餘之吳門(8),攜希叔之制,示諸裝潢家,希其仿效為之。
皆啧啧斂服(9),謂非希叔不能也。
信芳草晴川之句在,孰能續為黃鶴之題乎(10)? 【注釋】 (1)紀舊:叙舊,友人談論與雙方有關系的舊事。
(2)颉颃(xiéháng):鳥飛上飛下的樣子。
這裡指雙方不相上下,相互抗衡的意思。
颉,向上飛,颃,向下飛。
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佩,與我高颉颃。
” (3)尚友:尚,通“上”,上與古人交友。
《孟子·萬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意思是如果認為和天下品行高尚的人交朋友還不夠,便又向上談論古代人物,吟詠古人的詩歌,研究古人的著作,卻不去了解古人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古人所處的那個時代,這就是與古人交朋友。
尚友,這裡指崇尚、尊重朋友。
(4)鹹:全,都。
陶淵明《桃花源記》:“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照拂(fú):照顧,幫助。
(5)自諱:自我隐瞞,不炫耀。
諱,因有顧慮而不敢說或不願說。
(6)徇俗:順随時俗。
《丹溪心法·中寒》:“後人徇俗,不能真切,雷同指為外傷,極謬。
”徇,順從,遵從。
(7)謬賞:錯誤的、不當的賞賜。
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知鑒:知音,同道。
鑒,鏡子。
(8)吳門:古時蘇州别稱,因地為春秋吳都而得名。
(9)斂服:斂,約束,收束,有嚴肅恭敬的意思。
《漢書·陳萬年傳》:“皆令閉目自斂,不得逾法。
”古人為了表示肅敬,一要斂衽,即整饬衣襟以示恭敬;二要斂容,即收斂其松弛的狀态來表示肅敬。
斂服,即拱手作敬佩狀。
(10)“信芳”二句:“芳草晴川之句”即指唐代詩人崔颢的《黃鶴樓》詩“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這兩句,因格調優美,流傳至今并廣為傳誦。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載:李白登黃鶴樓曾欲賦詩,因見崔颢此詩,為之傾服,歎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
這裡把莊希叔的裝裱技藝比作崔颢的詩,認為無與倫比,其他裝裱家都自歎不如。
黃鶴樓 【譯文】 蘇州裝裱名家莊希叔寄居南京,以擅長裝裱書畫而聞名,并與另兩位裝裱名家湯傑、強百川技藝不分高下,當時的人都贊為妙絕。
他慷慨大方,有正義感,為人誠懇,尊重朋友。
因而文人士紳們都喜歡與他交往,并主動給予他關照和幫助。
但是,莊希叔自己對裝裱絕技諱莫如深,不願意随便苟同當時庸俗的主張。
我偶然一次接受朋友邀請時與他相見,他視我為知己,認為我能理解他的裝裱藝術。
凡是我求助于他幫忙的事,他從不吝相助。
我從南京回到蘇州,帶了莊希叔裝裱的書畫作品給其他裝裱家們鑒賞,希望能夠仿效他的方法裝裱書畫。
蘇州的裝裱家看了之後都啧啧稱贊,由衷佩服,都說如此高超的裝裱水平,除了莊希叔之外别人都不能達到。
正如唐代詩人崔颢的《黃鶴樓》詩雲“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這兩句,李白也為之折服,不再為黃鶴樓續題詩句一樣,裝裱家們看了莊希叔裝裱的書畫,沒有人再敢與之較量了。
【點評】 明清以來,各地的裝裱之風都帶有強烈的地域性審美特征,且各有所長。
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推江南地區蘇州、揚州一帶的仿古裝池“吳裝”。
自南宋遷都後,蘇州成為宋室臨安的門戶,各種奢侈享樂品彙集于此,蘇州、揚州成為經濟、文化藝術中心。
“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書法家祝枝山、周天球,篆刻家文彭、李耀,以及收藏家“吳中四大姓”等都湧現于此。
明代宣德後,蘇州逐漸取代杭州,成為全國裝裱的中心,嘉靖、萬曆年間為全盛時期。
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有“吳裝最善,他處無及”的美譽。
這一時期裱件的基本格式:用紙托覆背面,挂軸加鑲绫、絹或紙質的天、地頭和邊框,手卷外有包首,前有引首,中有隔水,後有拖尾,分别安裝軸杆。
冊頁鑲嵌邊框,前後有副頁,上下加闆面。
裱件平挺柔軟,配色素淨淡雅、古樸大方、和諧統一。
裝制切貼,整舊得法,裱工精佳。
受清代整體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裝裱技術上也更加講求細節的精緻、工巧,創造了雙隔水鑲法,并增加了有利于保護畫心的尾紙。
尤其在民間,由于私人收藏的豐富,促進了裝裱的普及。
裝裱逐漸成為設店的專門行業。
清代沈初《西清筆記》記載:“乾嘉時裝潢竟重蘇工,當時秦長年、徐名揚、張子元、戴彙昌諸人皆名噪一時,藉藉士大夫口。
”(轉引自《中國書畫裝裱》P8)有些私人收藏家,如梁清标,對書畫裝裱形式及用料已形成自己獨特的格式。
一些工本較低的書畫裝裱,如楊柳青年畫、蘇州畫片等,都對裝裱工藝的普及起到了促進作用。
私人裝裱業的興旺一緻延續到民國,直接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書畫裝裱南北風格的形成。
仿三趙山水圖軸 清 王鑒 又(1) 吳中多鑒賞之家,惟顧元方笃于裝潢(2)。
向荷把臂入林(3),相與剖析精微,彼此酣暢。
元方去世後,值徐公宣為南都别駕(4),時與餘有同心之契(5)。
公宣聰穎過人,賞鑒精确,所藏無一僞迹。
時獲倪高士《幽澗寒松圖》(6),莊希叔為之重裝,公宣喜不自勝,謂:“何以技至于此?”餘曰:“不待他求,隻氣味與人有别(7)。
”公宣深賞“氣味”二字,曰:“非孫陽之鑒(8),安别‘追風’之奇(9)?” 【注釋】 (1)又:即《紀舊》一節的續篇。
(2)顧元方:即顧聽,字元方,又字元芳。
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精研曆數,善造壺漏,算刻度數不爽毫厘。
工字學,趙宦光纂《說文長箋》,其相與考訂。
精刻印,直接秦、漢,意欲俯視文彭、何震,晶、玉、金、石無所不擅。
順治六年(1649)輯自刻印成《顧元方印譜》。
(3)向荷:向,從前,往昔。
荷,擔負,承擔。
張衡《東京賦》:“荷天下之重任。
”把臂入林:彼此挽住胳膊,進入竹林,過隐居生活。
形容志趣相投,親密無間。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謝公道:‘豫章若遇七賢,必自把臂入林’。
”把臂,挽住臂膀,表示親密。
林,竹林,幽僻之地,指退隐的地方。
(4)南都:明朝時對南京的稱呼。
别駕:官名。
别駕也稱别駕從事,是州刺史的佐官,刺史巡視轄境時,其别乘驿車随行,故稱别駕。
漢設别駕從事,魏晉沿用漢制,各州都設别駕。
總理衆務,職權甚重,當刺史之半,隋設郡丞,唐初改隋之郡丞為别駕,後又改稱長史。
到唐朝中葉以後,别駕、長史并置,但職權任務都已輕了許多。
宋朝不置别駕而設通判,其職權任務類似别駕,因此,後世稱通判為别駕。
參看《文獻通考·職官·總論州佐》。
(5)契:意氣相投,投合。
(6)倪高士:指倪瓒。
(7)氣味:指意趣和情調。
(8)孫陽:即伯樂。
春秋時相馬專家。
秦國人,生活在秦穆公時期。
伯樂,古時相傳是天上之星,掌管天馬,并以其善識馬,對馬的特性很有研究,故稱其為伯樂。
後人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
” (9)追風:駿馬名,善疾跑,是秦始皇七名馬之一。
幽澗寒松圖 元 倪瓒 【譯文】 蘇州有很多收藏家和鑒賞家,其中隻有顧元方專心緻志地研究裝裱技術。
從前我承蒙他手把手的教導,引導我進入書畫裝裱的藝術之林,并與他共同研究和剖析關于書畫裝裱的精緻細微的道理,彼此都感到融洽舒暢。
顧元方去世後,又适逢徐公宣出任南京通判一職,我與他志同道合,意趣相投,共同研究書畫裝裱。
徐公宣聰穎過人,對書畫名迹的欣賞和鑒别十分精确到位,因此他的藏品沒有一件是僞作。
當時他獲得元代名畫家倪瓒的真迹《幽澗寒松圖》,莊希叔為他重新揭裱,徐公宣喜不自勝,問我:“莊希叔的裝裱技藝為什麼能達到如此精湛的水平?”我回答說:“這不能從别的方面去尋找答案,主要是他的氣味人格(審美意趣和情調)不同于一般人。
”徐公宣非常贊賞我說的“氣味”二字,慨歎道:“如果沒有伯樂相馬那樣的眼力,又怎能識别出‘追風’這樣的千裡馬呢?” 九方臯 現代 徐悲鴻 蒼山結茅圖軸 清 髡殘 題 後 前所條列,頗極詳嚴。
蓋為古迹神妙者(1),氣脈将絕(2),倘付托得人,便可超劫回生,再曆年月,垂賞于世(3),豈不偉欤?故餘切切婆心(4),不辭煩渎(5)。
若近代庸迹,尋常付裝,何煩深究?但切要二條,畫主必自經心(6),托畫須用棉紙自備去。
庸工必以扛連紙托,或連七紙。
用扛連如藥用砒霜,永世不能再揭,畫命絕矣!連七如用輕粉(7),雖均是毒,尚可解救。
扛連雖與棉紙等價,庸工必不肯易。
此可恨者一也。
又,畫心勿令裁傷。
庸工或因邊料不敷,裁畫就邊(8)。
或重裱時不揭邊縫,從裡裁截,又将新邊鑲進一分,畫本身逾蹙(9),緻傷款印。
所可痛恨者二也。
苟無此二患,雖劣裱惡式,尚可保畫之本身。
拈裝者慎之(10)! 【注釋】 (1)神妙:古人評論書畫有三品:神品、妙品和能品。
夏文彥《圖繪寶鑒·六法三品》:“故氣韻生動,出于天成,人莫窺其巧者,謂之神品;筆墨超絕,傳染得宜,意趣有餘者,謂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規矩者,謂之能品。
神妙,黃钺《二十四畫品》:“神妙:雲蒸龍變,春交樹花。
造化在我,心耶手耶。
驅役衆美,不名一家。
工似工意,爾衆無嘩。
偶然得之,夫何可加。
學徒皓首,茫無津涯。
” (2)氣脈将絕:指古畫由于年深日久,殘破不堪,即将失去保存和傳世的價值。
氣脈,指人的精神和體質。
在書法中,指流動于書法作品中的氣勢脈理及其所表現出的書家情思,強調氣脈貫通是書法筆畫,結構聯系的審美原則,同時也是書法創作思想、藝術規律上一脈相承關系的體現。
清代宋曹《書法約言》雲:“使骨肉停勻,氣脈貫通,疏處平處用滿,密處險處用提。
” (3)垂:流傳下去,流傳。
杜甫《詠懷古迹》詩五首之五:“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 (4)切切婆心:切切,哀怨、憂傷的樣子。
《紅樓夢》第二十六回:“獨立牆角邊花蔭之下,悲悲切切嗚咽起來。
”婆心,形容慈愛、仁慈的心腸。
後來人們将“苦口”與“婆心”連用,形容懷着好心反複規勸。
(5)煩渎(dú):輕慢,不敬。
(6)經心:注意留心。
杜甫《春日江村》:“經心石鏡月,到面雪山風。
” (7)輕粉:中藥名,别名汞粉、膩粉、掃盆,為粗制的氯化亞汞結晶。
産湖北、河北、湖南、雲南等地。
劇毒,由水銀加工而成,可入藥。
(8)就邊:遷就邊料。
(9)逾蹙(cù):逾,過分,過度。
《後漢書·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蹙,減縮,收縮,縮小。
《詩經·大雅·召旻》:“今也日蹙國百裡。
”逾蹙,更加縮小。
(10)拈:總而言之。
《圖繪寶鑒》書影 【譯文】 以上所列出的各條内容,已經極為詳細嚴謹。
曆代流傳下來的古畫名迹因為年深日久而殘破不堪,好像氣脈就要斷絕一樣,如果能托付給合适的裝裱名家,進行重新揭裱,這樣書畫名迹就可以超脫劫難,起死回生,繼續流傳下去,供後人欣賞,出色的裝裱名家,其功勞是多麼偉大啊!所以我心懷擔憂,苦口婆心地陳述,既不畏懼得罪别人,也不怕麻煩,還要在最後再鄭重地關照一番。
如果是近代書畫作品中的平庸之作,那就以一般水平付諸裝裱就可以了,何必如此費神地去研究呢?但是對于書畫名迹在裝裱過程中,最重要的兩點一定需要記住:第一條是畫主人必須自己用心留意,托畫心必須采用棉料紙,自己事先準備好。
水平低劣的裝裱工必定用扛連紙或者連七紙托畫心。
用扛連紙托畫心就如同用砒霜治病,書畫托好後永遠不可以再揭裱,書畫的性命就被斷送了!用連七紙托畫心就如同用輕粉治病,雖然都是有毒性,但毒性較低,還可以解救。
扛連紙雖然與棉料紙價格相同,但是庸劣的裱畫工沒有這種見識,一定不肯改換棉料紙。
這是第一個令人痛恨的地方。
第二條是書畫心千萬不可讓裱工裁傷。
庸劣的裝裱工或因邊料不夠闊,裁畫時貼着畫心的邊去裁;或者因為重新裝裱時不肯下功夫揭開邊縫,從畫心邊裡裁截,重新鑲裱時又把新邊鑲進去一分,這一來,畫心本身就比原來變小了,因而損傷了畫心邊角的落款和印鑒,這是第二件令人痛恨的地方。
如果消除這兩種禍患,即使裝裱工水平拙劣,裝裱的款式難看,那至少還可以保全畫心本身。
總而言之,希望畫主人一定要謹慎從事。
【點評】 書畫裝裱色彩搭配應體現和諧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大自然豐富多彩的色彩給人美的享受,因此,畫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和諧的色彩的運用成為他們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裝裱藝術自然也不例外。
例如:素雅的山水、書法多用冷色的材料鑲配,給人的感受是幽深、明快、冷靜、高遠而幽雅;色彩豔麗的設色山水、花卉、人物畫常選用暖調子的材料,就會給人以溫暖、興奮、喜慶、熱烈、華美、神聖的氣氛;如選用中性色系、白、灰、金、銀,給人的感覺是甯靜、嚴肅、純潔、溫和、華貴,因此,一幅幅書畫,面積不大,用料不多,怎樣搭配色彩,就看裱畫師如何去審視它們。
首先應注意色彩搭配,突出畫意為前提,力求和諧完美,不能喧賓奪主,讓書畫作者的意圖,審美情趣,通過裝裱得以更充分的體現,達到最佳效果。
黃海松石圖軸 清 弘仁 裱背十三科 《辍耕錄》雲(1),畫有十三科(2),裱背亦有十三科: 一織造绫錦絹帛;一染練上件(3);一抄造紙劄;一染制上件顔色;一糊料麥面;一糊藥礬蠟;一界尺裁闆杆貼;一軸頭,或金,或玉,或石,或瑪瑙、水晶、珊瑚、沉檀、花梨、烏木(4),随畫品用之;一糊刷;一鉸煉(5);一縧(6);一經帶(7);一裁刀。
數科内缺其一,則不能成全畫矣。
其糊刷裁尺,亦皆有名。
糊刷棕軟者,謂之平分,棕硬者謂之糊,大小得中者謂之粘合,狹小者謂之寸金。
裁尺極等闊者,曰滿手,次等曰三指,又次等曰兩指,最狹者曰單指。
《南村辍耕錄》刻本 【注釋】 (1)《辍耕錄》:即《南村辍耕錄》,作者陶宗儀,元末明初文學家,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黃岩人。
全書共三十卷。
為現存最重要的元人筆記之一。
雜記元代掌故、典章、文物和時事,旁及曆史、地理、考證和文學藝術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畫有十三科:中國傳統繪畫分科,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末陶宗儀在《辍耕錄》中提出将繪畫分為十三科: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羽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台、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3)染練:染煮。
練,把生絲或絲織品布帛煮熟,使潔白柔軟,有時泛指白色熟綢或絲綢。
南朝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餘霞散成绮,澄江靜如練。
” 上件:指書畫的鑲料。
(4)花梨:花梨,亦稱花榈或海南檀,落葉喬木,木材紅褐色,質地堅硬而有光澤,紋理精細而美觀。
為珍貴的家具和木工用材。
《本草拾遺》:“花榈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性堅好。
”烏木:常綠喬木,葉子互生,橢圓形,花淡黃色,果實球形,赤黃色,木材黑色,紋密,有光澤,可制造精緻的器具和工藝品。
烏木比紫檀、紅木、花梨光滑細密,是扇骨最常見的木質材料。
據清代李調元《南越筆記·烏木》:“烏木,瓊州諸島所産,土人折為箸,行用甚廣。
” (5)鉸煉:剪刀。
(6)縧:用絲線編織成的圓的或扁平的帶子。
(7)經帶:指紮帶,畫帶。
曆代名畫記 宣和畫譜 【譯文】 元末明初人陶宗儀在《南村辍耕錄》一書中,将繪畫分為十三種門類,裱褙書畫的工具和材料也有十三種:一、織造绫、錦、絹、帛;二、裱畫用的絲綢鑲料等設備;三、抄造紙紮;四、染制鑲料和全色的顔色;五、制作漿糊的面粉;六、加入漿糊的藥料、明礬和蠟;七、界尺、裁闆和天地杆;八、軸頭材料(有用金的,有用玉的,有用石的,也有用瑪瑙、水晶、珊瑚、紫檀木、花梨木、烏木等等,可根據書畫的品級選用合适的);九、各類棕刷;十、剪刀;十一、絲縧;十二、紮帶;十三、裁切的馬蹄刀。
以上所列的十三種工具和材料缺少任何一種都不能圓滿地完成書畫裝裱。
其中棕刷和裁尺也都各有名稱,棕刷中棕絲較柔軟的叫做“平分棕”,棕絲硬的叫做“糊棚”。
大小适中的叫做“粘合”,又窄又小的叫做“寸金”。
裁尺中最寬的稱為“滿手”,稍窄的叫做“三指”,再窄一些叫做“兩指”,最窄的稱作“單指”。
【點評】 中國哲學中宇宙是互相關聯的一個整體,“天”、“地”與“人”之間有一種深刻而神秘的互相關系,三者精神上互相貫通,在現象上互相彰顯,在事實上彼此感應。
中國的書法格式是從上向下寫,自右向左讀,裝裱格式分天杆、畫心、地軸,由此可以看出這與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儒家認為服飾象征人的身份、修養甚至狀态,而象征又反過來制約着人的身份、修養和狀态,通過這種“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統可以整頓秩序。
書畫的裝裱就是畫心的神,天頭的清,地頭的甯,三者合為一,那就是達到了道的精髓,畫心是表達人的,人與天地是不可分割的。
書畫的裝裱是天地、社會、人類一體思想背景之中對宇宙内心的體驗、想象、推衍的思想産物,是人生的哲理。
裝裱工藝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曆程,在今天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盛時期。
當代裝裱在形式、色彩、材料上較以往有了一些變化,不似以前的程式化,藝術作品随之進入千家萬戶,更多被賦予了裝飾意義。
中國傳統的裝裱方式與西方油畫裝框進行融合産生了現代裝裱的幾種形式:1.框裝裱包括塑料框、塑料膜、加绫硬裱畫心,内框。
成本低,重量輕,但面積大小改變,對畫的保護極差。
2.框包括木框、有機玻璃、绫裱或卡紙裱,後面加撐闆,成本比較高,重量不是很重,密封還可以,可暫時保護和保存畫,有機玻璃時間長會磨損,看不清楚畫面。
3.木框、玻璃、绫裱或卡紙裱,這種樣式重量太重,易破碎,密封好。
這三種樣式都不易挪動、攜帶,也不易收藏,占地方,面積大,隻能作為一種裝飾形式出現于家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