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憶唐魯孫先生
關燈
小
中
大
高陽
民國以來,談掌故的巨擘,當推徐氏淩霄、一士昆仲,但專記燕京的遺聞轶事、風土人情者則必以震鈞的《天咫偶聞》為之冠。震鈞是滿洲人,姓瓜爾佳氏,字在廷,号涉江道人,生于清末,殁于民初。以他的其他著作,如《兩漢三國學案》、《〈洛陽伽藍記〉鈎沉》等書來看,他不僅是“八旗才子”,實為“八旗學人”。
去世三年的唐魯孫先生,跟震鈞一樣,出身于滿洲的“八大貴族”,姓他他拉氏,隸屬鑲紅旗。他家跟漢人的淵源甚深,曾祖長善,字樂初,曾官至廣東将軍。兩子一名志銳,字伯愚,一名志鈞,字仲魯。由“魯孫”之名,可以想見他是志鈞的文孫。
長善風雅好文,性喜獎掖後進,服官廣州時,招文廷式、梁鼎芬與其兩子共讀,後來都成了翰林,而且都是翁同龢的門生。長善之弟長叙,官至刑部侍郎,其兩女并選入宮,即為瑾妃、珍妃,為魯孫的族姑祖母。魯孫早年,常随親長入宮“會親”,所以他記勝國遺聞,非道聽途說者可比。
魯孫有二分之一的漢人血統,他的母親為曾任河南巡撫、河道總督、閩浙總督的李鶴年之女。李鶴年,字子和,奉天義州人,道光二十五年翰林,服官頗有政聲,且精于風鑒。識拔宋慶、張曜,在恬不知恥的後期“淮軍”之外,允稱名将。
因此,唐魯孫先生能有以燕京種種切切為主的這一套十二冊的全集(台灣大地出版社版本——編注),與震鈞的《天咫偶聞》先後媲美,真可謂由來有自。魯孫賦性開朗,虛衷服善,平生足迹遍海内,交遊極廣,且經曆過多種事業;以他的博聞強記、善體物情,晚年追叙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閱曆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間,成就非凡。尤其是這份成就,出于退休的餘年,文名成于古稀以後,可謂異數,魯孫亦足以自豪了。
由于我在八旗制度上下過工夫,亦嗜口腹之欲,魯孫生前許我為可與言者之一。訂交以來,數共邀宴,每每接座,把杯傾談,不覺醺然,此樂何可再得?魯孫全集共十二冊,其中許多篇曾在《聯合報》副刊刊載;我常到此寫稿,近水樓台,每先快睹。如今重讀,亦如“黃公酒垆”,不勝“視此雖近,邈若山河”之感。
民國以來,談掌故的巨擘,當推徐氏淩霄、一士昆仲,但專記燕京的遺聞轶事、風土人情者則必以震鈞的《天咫偶聞》為之冠。震鈞是滿洲人,姓瓜爾佳氏,字在廷,号涉江道人,生于清末,殁于民初。以他的其他著作,如《兩漢三國學案》、《〈洛陽伽藍記〉鈎沉》等書來看,他不僅是“八旗才子”,實為“八旗學人”。
去世三年的唐魯孫先生,跟震鈞一樣,出身于滿洲的“八大貴族”,姓他他拉氏,隸屬鑲紅旗。他家跟漢人的淵源甚深,曾祖長善,字樂初,曾官至廣東将軍。兩子一名志銳,字伯愚,一名志鈞,字仲魯。由“魯孫”之名,可以想見他是志鈞的文孫。
長善風雅好文,性喜獎掖後進,服官廣州時,招文廷式、梁鼎芬與其兩子共讀,後來都成了翰林,而且都是翁同龢的門生。長善之弟長叙,官至刑部侍郎,其兩女并選入宮,即為瑾妃、珍妃,為魯孫的族姑祖母。魯孫早年,常随親長入宮“會親”,所以他記勝國遺聞,非道聽途說者可比。
魯孫有二分之一的漢人血統,他的母親為曾任河南巡撫、河道總督、閩浙總督的李鶴年之女。李鶴年,字子和,奉天義州人,道光二十五年翰林,服官頗有政聲,且精于風鑒。識拔宋慶、張曜,在恬不知恥的後期“淮軍”之外,允稱名将。
因此,唐魯孫先生能有以燕京種種切切為主的這一套十二冊的全集(台灣大地出版社版本——編注),與震鈞的《天咫偶聞》先後媲美,真可謂由來有自。魯孫賦性開朗,虛衷服善,平生足迹遍海内,交遊極廣,且經曆過多種事業;以他的博聞強記、善體物情,晚年追叙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閱曆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間,成就非凡。尤其是這份成就,出于退休的餘年,文名成于古稀以後,可謂異數,魯孫亦足以自豪了。
由于我在八旗制度上下過工夫,亦嗜口腹之欲,魯孫生前許我為可與言者之一。訂交以來,數共邀宴,每每接座,把杯傾談,不覺醺然,此樂何可再得?魯孫全集共十二冊,其中許多篇曾在《聯合報》副刊刊載;我常到此寫稿,近水樓台,每先快睹。如今重讀,亦如“黃公酒垆”,不勝“視此雖近,邈若山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