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董十三說
關燈
小
中
大
的景緻。
在風月晴和的時候,掃地焚香,煮茶待客,與文人雅士談藝論道。
在花園月下竹柏樹邊久久徘徊,飯後閑坐,放置幹淨的茶幾,鋪上紅色毛毯,上有花紋錦緞,按順序拿出所收藏的骨董,放在一起賞玩。
如果能與古人相接,就可以舒展郁結的悶氣,收斂放縱的惡習。
因此,把玩骨董有助于消除疾病,延長壽命。
九說 骨董有金、玉二品為一類(1);書畫墨迹、石印、镌刻三品為一類;窯器、漆器二品為一類;琴劍鏡硯四品為一類,四類十一品,一一考驗證據,具載冊籍,有其籍矣不得。
博物窮理之士,天下之人物也,不易遇也。
得遇而交之,與之考古驗今,灼知古今之多(2)。
故由物論不齊,是非蜂起矣。
骨董之好,豈輕言乎哉?豈随世習俗可幸而至也哉?好骨董有真好,有随世習俗之好。
物到目前,泛然應過,無深遠之思,随人指信,有書載可授,考而遂安之,不知圖藉訛傳,其來已久。
不先追其原所自而明辨之,無從見真好也。
追圖籍之始,始于河出之圖(3)。
自羲皇直傳至今(4),非第一骨董乎?于此辨清,徹見我物,則物無遁情,而我真好得行矣。
于此不辨根本,先僞矣,未有本亂而末治者也。
徒呈世俗臆說傳會方術僞圖以亂之,使第一骨董淹沒塵穢中。
以今《易經》前列之圖,當之而不疑,是皆随世習俗。
不知求我真好者也,願得真好者起而明辨之。
【注釋】 (1)品:類,種。
《尚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
”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一:“鹽之品至多。
” (2)灼:顯明,顯著。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事已彰灼,無所複疑。
” (3)河出之圖:相傳,伏羲對日月星辰、季節氣候、草木興衰等等,有一番深入的觀察。
不過,這些觀察并未為他理出所以然來。
一天,黃河中忽然跑出了“龍馬”,龍馬身上的圖案,與伏羲一直觀察萬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于是畫出“八卦”,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做“河圖”。
在《山海經》中說“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
伏羲八卦源于陰陽概念一分為二,文王八卦源于天文曆法。
但它的“根”是“河圖”。
(4)羲皇:指伏羲。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伏羲、女娲點燃了中華文明薪火,對中華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伏羲因其在中華文明史的巨大貢獻,千百年來被尊稱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譯文】 骨董中,金、玉二種為一類;書畫墨迹、篆刻、碑刻三種為一類;窯器、漆器二種為一類;琴、劍、鏡、硯四種為一類,四類十一種,一一考驗證據,都記載在冊。
有的典籍記載而又不能得到。
博覽萬物、窮究事理的文士,世上這樣的人物真是很難遇到。
如果遇到能與之交往,同他們考古察今,就能深知古今往來的掌故。
由于對事物的認識不統一,會導緻是非紛起。
愛好骨董,哪裡能輕言說愛好就可以呢?哪裡能按照習俗就能僥幸達到呢?愛好骨董有真正的愛好,有追随世俗的愛好。
骨董在眼前,簡單地看看,沒有深入考慮,隻是聽從别人指點,相信有書籍記載佐證就認為是對的,豈不知書籍記載以訛傳訛流傳已久。
如果不探求原來的面目加以判别,就無人得見真正的好骨董。
探求書籍的來源,它源于《河圖》。
《河圖》從羲皇傳到今天,難道不是第一個骨董嗎?在此辨别清楚,透徹地了解骨董,那麼骨董就沒有隐含不明的意義了,自己就可實現自己真正的愛好了。
如果在此不辨清根本,那就先錯了,沒聽說根源上混亂,末節上可以治理的。
僅僅賣弄世俗傳說的附會、方術、僞圖使其混亂,使得第一骨董淹沒在塵俗的污穢中。
對當今《易經》前面所列的圖深信不疑,都是追随世俗。
其實,不知道探求自己真正的愛好,希望真正愛好的人能夠明确分辨清楚。
十說 所收藏家,未必有識見;所識見家,未必有資斧(1)。
備于一人,此人必驕人自用,不肯虛心訪問。
有勝已者在前必忌之,使不得行其說,此至寶之所以終隐晦也(2)。
【注釋】 (1)資斧:貨财器用。
《易·旅》:“得其資斧。
”茅盾《新疆風土雜憶》:“但既至鎮西或迪化,往往資斧已罄,不能再販土産歸來。
” (2)晦:隐藏。
《晉書·隐逸傳論》:“君子之行殊途,顯晦之謂也。
”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昔遭衰世皆晦迹。
” 【譯文】 收藏的人,未必能有識見;有識見的人,未必能有資财。
如果二者兼而有之,這人肯定驕傲自用,不肯虛心訪問。
在比自己水平高的人面前有所顧忌,使自己的看法不好表達,這是骨董至寶隐匿最終不為人知的原因。
十一說 今之論古器者,動辄言三代。
三代器物,皆金玉為之也。
金有黃、白、赤三種,後獨以黃為金,白為銀,赤為銅矣。
三代禮器與俎豆并存者(1),黃白為之也。
古之為市,以貨相易,不用黃白也。
一用黃白,傾銷古器殆盡,而所存唯銅,以其成與毀,價相若也。
其質得氣未絕,青綠随生,其臭腥毒,忌近飲食。
用制象器與鐘鼎盤匜之類(2),曆久遠入水土透骨,青綠瑩潤如玉,三代器也。
【注釋】 (1)俎(zǔ)豆:祭祀、宴客用的器具。
《史記·孔子世家》:“常陳俎豆,設禮容。
”俎,祭祀時盛牛羊祭品的禮器。
(2)匜(yí):古代注水的工具。
【譯文】 今天讨論古代器物,一提就會說到夏商周三代。
三代的器物,都是金屬玉器做成的。
金屬有黃、白、赤三種,後代則分别為黃的叫金,白的叫銀,赤的叫銅。
夏商周三代所用的禮器與所用的俎豆并存于世,都是用黃金白銀制成的。
古代市場是貨物相互交換的方法,不用黃金、白銀。
一旦用黃金、白銀來做交換的媒介,就銷盡了古代金銀所作的禮器,而僅存留銅制的禮器,是因為制銅與毀銅價格相當。
而且禮器用銅制材質上不是很純淨,時間長容易生青綠鏽,腥味很重且有毒性,是最忌用作食用的器皿。
用銅制造仿生器物以及鐘鼎盤之類的器物,它們沉埋于水土中,時間一長,水土侵入,青綠鏽潤澤得像玉一樣,所以一看就知道是三代的器物。
十二說 至書與畫,尤當貴重。
書以傳意,畫以傳形,用莫大焉,知之者益稀。
自魏晉以上無征焉(1),以其所籍惟紙與絹也。
紙壽千年,絹五百年,極其珍藏防護,數盡自毀。
摹勒上石,搨久終壞。
唐摹晉帖,宋搨已少。
因及印章,尚存秦漢篆刻,可與石刻并視,得籍金玉以久。
琴為雅樂,通弦徽之音(2),适準象器(3)。
其始與河圖并出,後相繼作,曆數百年或斷紋,所藉木與漆不能更久也。
有孔子列子二式為準則,唐有雷文、張越二家制得名。
宋置官局,制琴有定式,不如式者謂野斲(4)。
古琴漆退光盡,色如烏木為奇古,勝于斷紋。
今世有退光漆者,假其色也。
劍為象器之一,亦不可動,動即當傷也。
鏡以鑒貌,硯以著言,貌為心體,言為心用。
離硯心俗無救,離鏡則貌穢不知。
【注釋】 (1)征:證明。
《荀子·性惡》:“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 (2)弦徽:泛指音節。
徽,琴徽,系琴弦的繩子。
陸機《文賦》:“猶弦幺而徽急。
” (3)象器:法器。
象,法。
(4)斲(zhuó):通常指把木頭砍削成器物。
【譯文】 至于書畫,就更應當為人所珍重了。
書法可以傳意,繪畫可以傳形,它們的功用實在很大,但知道的人很少。
書畫從魏晉以上就不好考證了,這是因為書畫所用材質為紙和絹的緣故。
紙的壽命千年左右,絹的壽命五百年左右,即使是極其小心珍藏保護,時間長了氣數已盡也就自然毀壞。
即使書畫可以摹勒上石,但石頭拓久了最終也會損壞。
唐代摹刻晉朝的字帖,宋代的拓印已經很少見了。
至于印章,尚存秦漢篆刻,與石刻一樣,都是憑着金屬玉器才得以流傳長久。
琴為雅樂,通演各種音節的聲音,正好符合法器的标準。
琴開始與《河圖》并存世上,後來相繼制作出來,曆經百年,有的已經出現了斷紋,這是因為琴是由木和漆制成的,也不能保持長久。
琴有孔子、列子兩種款式為法式,唐代的雷文、張越兩家制琴有名。
宋代設置了官局,制琴有規定的樣式,不符合款式的稱為“野斫”。
古琴漆光褪盡,琴面色澤像烏木的最為奇古,勝于上有斷紋的。
現在世上有褪光漆的琴,是假借古色仿制的。
劍是法器之一,寓意不可妄動,妄動就容易傷人。
鏡子是用來照見相貌的,硯台是用來寫作的,相貌是心靈的表現,言為心聲。
離開硯台,則心靈變得俗氣;離開鏡子,則外表污穢都不知道。
玲珑銀塔 銀塔呈方形,以銀片制成。
四面七層,樓閣式,每層四個檐角系有鈴铎。
其制作精巧,是
在風月晴和的時候,掃地焚香,煮茶待客,與文人雅士談藝論道。
在花園月下竹柏樹邊久久徘徊,飯後閑坐,放置幹淨的茶幾,鋪上紅色毛毯,上有花紋錦緞,按順序拿出所收藏的骨董,放在一起賞玩。
如果能與古人相接,就可以舒展郁結的悶氣,收斂放縱的惡習。
因此,把玩骨董有助于消除疾病,延長壽命。
九說 骨董有金、玉二品為一類(1);書畫墨迹、石印、镌刻三品為一類;窯器、漆器二品為一類;琴劍鏡硯四品為一類,四類十一品,一一考驗證據,具載冊籍,有其籍矣不得。
博物窮理之士,天下之人物也,不易遇也。
得遇而交之,與之考古驗今,灼知古今之多(2)。
故由物論不齊,是非蜂起矣。
骨董之好,豈輕言乎哉?豈随世習俗可幸而至也哉?好骨董有真好,有随世習俗之好。
物到目前,泛然應過,無深遠之思,随人指信,有書載可授,考而遂安之,不知圖藉訛傳,其來已久。
不先追其原所自而明辨之,無從見真好也。
追圖籍之始,始于河出之圖(3)。
自羲皇直傳至今(4),非第一骨董乎?于此辨清,徹見我物,則物無遁情,而我真好得行矣。
于此不辨根本,先僞矣,未有本亂而末治者也。
徒呈世俗臆說傳會方術僞圖以亂之,使第一骨董淹沒塵穢中。
以今《易經》前列之圖,當之而不疑,是皆随世習俗。
不知求我真好者也,願得真好者起而明辨之。
【注釋】 (1)品:類,種。
《尚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
”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一:“鹽之品至多。
” (2)灼:顯明,顯著。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事已彰灼,無所複疑。
” (3)河出之圖:相傳,伏羲對日月星辰、季節氣候、草木興衰等等,有一番深入的觀察。
不過,這些觀察并未為他理出所以然來。
一天,黃河中忽然跑出了“龍馬”,龍馬身上的圖案,與伏羲一直觀察萬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于是畫出“八卦”,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做“河圖”。
在《山海經》中說“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
伏羲八卦源于陰陽概念一分為二,文王八卦源于天文曆法。
但它的“根”是“河圖”。
(4)羲皇:指伏羲。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伏羲、女娲點燃了中華文明薪火,對中華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伏羲因其在中華文明史的巨大貢獻,千百年來被尊稱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譯文】 骨董中,金、玉二種為一類;書畫墨迹、篆刻、碑刻三種為一類;窯器、漆器二種為一類;琴、劍、鏡、硯四種為一類,四類十一種,一一考驗證據,都記載在冊。
有的典籍記載而又不能得到。
博覽萬物、窮究事理的文士,世上這樣的人物真是很難遇到。
如果遇到能與之交往,同他們考古察今,就能深知古今往來的掌故。
由于對事物的認識不統一,會導緻是非紛起。
愛好骨董,哪裡能輕言說愛好就可以呢?哪裡能按照習俗就能僥幸達到呢?愛好骨董有真正的愛好,有追随世俗的愛好。
骨董在眼前,簡單地看看,沒有深入考慮,隻是聽從别人指點,相信有書籍記載佐證就認為是對的,豈不知書籍記載以訛傳訛流傳已久。
如果不探求原來的面目加以判别,就無人得見真正的好骨董。
探求書籍的來源,它源于《河圖》。
《河圖》從羲皇傳到今天,難道不是第一個骨董嗎?在此辨别清楚,透徹地了解骨董,那麼骨董就沒有隐含不明的意義了,自己就可實現自己真正的愛好了。
如果在此不辨清根本,那就先錯了,沒聽說根源上混亂,末節上可以治理的。
僅僅賣弄世俗傳說的附會、方術、僞圖使其混亂,使得第一骨董淹沒在塵俗的污穢中。
對當今《易經》前面所列的圖深信不疑,都是追随世俗。
其實,不知道探求自己真正的愛好,希望真正愛好的人能夠明确分辨清楚。
十說 所收藏家,未必有識見;所識見家,未必有資斧(1)。
備于一人,此人必驕人自用,不肯虛心訪問。
有勝已者在前必忌之,使不得行其說,此至寶之所以終隐晦也(2)。
【注釋】 (1)資斧:貨财器用。
《易·旅》:“得其資斧。
”茅盾《新疆風土雜憶》:“但既至鎮西或迪化,往往資斧已罄,不能再販土産歸來。
” (2)晦:隐藏。
《晉書·隐逸傳論》:“君子之行殊途,顯晦之謂也。
”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昔遭衰世皆晦迹。
” 【譯文】 收藏的人,未必能有識見;有識見的人,未必能有資财。
如果二者兼而有之,這人肯定驕傲自用,不肯虛心訪問。
在比自己水平高的人面前有所顧忌,使自己的看法不好表達,這是骨董至寶隐匿最終不為人知的原因。
十一說 今之論古器者,動辄言三代。
三代器物,皆金玉為之也。
金有黃、白、赤三種,後獨以黃為金,白為銀,赤為銅矣。
三代禮器與俎豆并存者(1),黃白為之也。
古之為市,以貨相易,不用黃白也。
一用黃白,傾銷古器殆盡,而所存唯銅,以其成與毀,價相若也。
其質得氣未絕,青綠随生,其臭腥毒,忌近飲食。
用制象器與鐘鼎盤匜之類(2),曆久遠入水土透骨,青綠瑩潤如玉,三代器也。
【注釋】 (1)俎(zǔ)豆:祭祀、宴客用的器具。
《史記·孔子世家》:“常陳俎豆,設禮容。
”俎,祭祀時盛牛羊祭品的禮器。
(2)匜(yí):古代注水的工具。
【譯文】 今天讨論古代器物,一提就會說到夏商周三代。
三代的器物,都是金屬玉器做成的。
金屬有黃、白、赤三種,後代則分别為黃的叫金,白的叫銀,赤的叫銅。
夏商周三代所用的禮器與所用的俎豆并存于世,都是用黃金白銀制成的。
古代市場是貨物相互交換的方法,不用黃金、白銀。
一旦用黃金、白銀來做交換的媒介,就銷盡了古代金銀所作的禮器,而僅存留銅制的禮器,是因為制銅與毀銅價格相當。
而且禮器用銅制材質上不是很純淨,時間長容易生青綠鏽,腥味很重且有毒性,是最忌用作食用的器皿。
用銅制造仿生器物以及鐘鼎盤之類的器物,它們沉埋于水土中,時間一長,水土侵入,青綠鏽潤澤得像玉一樣,所以一看就知道是三代的器物。
十二說 至書與畫,尤當貴重。
書以傳意,畫以傳形,用莫大焉,知之者益稀。
自魏晉以上無征焉(1),以其所籍惟紙與絹也。
紙壽千年,絹五百年,極其珍藏防護,數盡自毀。
摹勒上石,搨久終壞。
唐摹晉帖,宋搨已少。
因及印章,尚存秦漢篆刻,可與石刻并視,得籍金玉以久。
琴為雅樂,通弦徽之音(2),适準象器(3)。
其始與河圖并出,後相繼作,曆數百年或斷紋,所藉木與漆不能更久也。
有孔子列子二式為準則,唐有雷文、張越二家制得名。
宋置官局,制琴有定式,不如式者謂野斲(4)。
古琴漆退光盡,色如烏木為奇古,勝于斷紋。
今世有退光漆者,假其色也。
劍為象器之一,亦不可動,動即當傷也。
鏡以鑒貌,硯以著言,貌為心體,言為心用。
離硯心俗無救,離鏡則貌穢不知。
【注釋】 (1)征:證明。
《荀子·性惡》:“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 (2)弦徽:泛指音節。
徽,琴徽,系琴弦的繩子。
陸機《文賦》:“猶弦幺而徽急。
” (3)象器:法器。
象,法。
(4)斲(zhuó):通常指把木頭砍削成器物。
【譯文】 至于書畫,就更應當為人所珍重了。
書法可以傳意,繪畫可以傳形,它們的功用實在很大,但知道的人很少。
書畫從魏晉以上就不好考證了,這是因為書畫所用材質為紙和絹的緣故。
紙的壽命千年左右,絹的壽命五百年左右,即使是極其小心珍藏保護,時間長了氣數已盡也就自然毀壞。
即使書畫可以摹勒上石,但石頭拓久了最終也會損壞。
唐代摹刻晉朝的字帖,宋代的拓印已經很少見了。
至于印章,尚存秦漢篆刻,與石刻一樣,都是憑着金屬玉器才得以流傳長久。
琴為雅樂,通演各種音節的聲音,正好符合法器的标準。
琴開始與《河圖》并存世上,後來相繼制作出來,曆經百年,有的已經出現了斷紋,這是因為琴是由木和漆制成的,也不能保持長久。
琴有孔子、列子兩種款式為法式,唐代的雷文、張越兩家制琴有名。
宋代設置了官局,制琴有規定的樣式,不符合款式的稱為“野斫”。
古琴漆光褪盡,琴面色澤像烏木的最為奇古,勝于上有斷紋的。
現在世上有褪光漆的琴,是假借古色仿制的。
劍是法器之一,寓意不可妄動,妄動就容易傷人。
鏡子是用來照見相貌的,硯台是用來寫作的,相貌是心靈的表現,言為心聲。
離開硯台,則心靈變得俗氣;離開鏡子,則外表污穢都不知道。
玲珑銀塔 銀塔呈方形,以銀片制成。
四面七層,樓閣式,每層四個檐角系有鈴铎。
其制作精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