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董十三說

關燈
氣味。

    《荀子·王霸》:“口欲綦味,鼻欲綦臭。

    ” (2)絲:八音(金、石、絲、竹、土、革、木、匏)之一,指弦樂器。

    《史記·樂書》:“絲聲哀。

    ”《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馐(xiū):精美的食物。

    《沁園春》:“助當年太液,調鼎和馐。

    ”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

    《南史·虞悰傳》:“盛馔享賓。

    ” (3)膏:油脂,脂肪。

    《詩經·桧風·羔裘》:“羔裘如膏,日出有曜。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

    ”晷(guǐ):日影。

    張衡《西京賦》:“白日未及移其晷。

    ”焚膏繼晷指通宵達旦。

     (4)耽:沉溺,愛好而沉浸其中。

    《韓非子·十述》:“耽于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

    ” (5)天命:唯心主義者認為由上天安排的生死禍福等。

    《論語·顔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6)厭:滿足。

     (7)奠:放置。

    《禮記·内則》:“奠之而後取之。

    ” 【譯文】 人們愛好骨董,是喜好它可以養眼,可以滿足自己追求時髦的意向。

    但是悅目的,一心想追求的,不是以骨董為開始的,隻是到骨董這裡中止罷了。

    人有耳、目、口、鼻和心的性能,就必定對聲音、顔色、氣味、味道有喜好。

    滿足喜好就很開心,不能滿足喜好就會感覺難過。

    因此耳朵喜好聲響,一定想聽到天下的新聲;眼睛喜好色彩,一定想得到天下的豔色;口鼻對于氣味、味道的感覺也是這樣。

    因此人一旦到了富貴的境地,一定會追求珠寶玉器,錦繡綢緞,粉白黛綠的女郎,各種絲管樂器,各類羽毛舞飾,美妙嬌豔的歌舞,珍奇的馔馐,還有奇異的香料,通宵達旦,不分晝夜,沉迷于享樂,而沒有節制,不再知道還有其他的愛好。

    然而天命變幻無常,沒有不滿足就會産生厭倦的。

    因此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熱鬧之中,忽然想到清虛。

    愛好骨董,是聲色之餘的愛好罷了。

    如果能從享樂中回歸,探求自己心裡真正的愛好,就會知道無聲無味的物,就是有聲有味的根本。

    以根本統領細枝末節,天下聲音、顔色、味道才可以有生存的地方,才可以讓自己永遠安樂。

    如果放縱目前的欲望,随波逐流,不知迷途知返,那麼一旦喪失快樂,真是難以名狀的哀痛,這都不是安身立命所在。

    如果使我得到安身立命之地,骨董就可以放在一邊了。

     六說 骨董之可貴,為其長壽也。

    其所以得長壽者,由古之良工,盡心力于斯,務極精工,不使有毫發欠缺。

    躊躇滿志(1),善而後存之。

    稍有不慊(2),即毀之不留,莫在于世。

    故能使見之者亦莫不愛重寶惜,遞代相傳。

    不言而喻(3),不約而同,一出展玩,驚猶鬼神,無不改容靜對,其敢輕毀之乎?于以見人之心力,用之治一物,即善一物。

    苟用以治身心(4),未有不造至善之地,兼善庶物,與天地并,悠久不變,後世敬恭不忘者也。

    自古成德之士,平生服用之物,子孫奉為宗器(5)。

    有常主而無失墜,則無物非骨董,何骨董非宗器,其為壽豈不大哉? 【注釋】 (1)躊躇滿志:從容自得的樣子。

    《莊子·養生主》:“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 (2)慊(qiè):滿足,快意。

    《戰國策·齊策》:“苟可慊齊貌辯者,吾無辭為之。

    ”《史記·樂毅列傳》:“先王以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

    ” (3)喻:知道,了解,明白。

    《孟子·告子下》:“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 (4)苟:連詞,如果,假設。

    《史記正義》:“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5)宗:宗廟,祖廟。

    《左傳·成公三年》:“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

    ” 【譯文】 骨董的可貴,是因為它的古老。

    它之所以被長久保存是因為古時的能工巧匠盡心盡力,力求精工細緻,不讓它有絲毫的瑕疵。

    工匠們從容自得,認為盡善盡美了,做好後保存下來。

    稍有不滿意的,就毀棄不留,不讓次品留存于世。

    因此人們看到珍品骨董都會珍重愛惜它,世代相傳下去。

    不言而喻,不約而同,一旦展出的話,觀者驚訝,疑為鬼斧神工,沒有不變色靜對的,哪裡敢輕易毀掉它呢?由此可以看到古人的心力,用心打造一物,就會把它做好。

    如果用來調理身心,肯定會達到至善的境界,兼善萬物,與天地一起,亘古不變,讓後世子孫恭敬而不會忘卻。

    自古道德修養高尚之人,平生用過的物品,被子孫們奉為宗器。

    有歸屬而不會遺失,這樣的物品,哪個不是骨董呢,這樣的骨董哪個不是宗器呢,它的壽命難道不會長久嗎? 七說 骨董有逸品,或流傳于荒陬僻壤(1),或偶出于廢址古墟,不通都邑風氣(2),不接時髦耳目,如幽人逋客(3),碎兀土室茅茨之下(4),與樵夫牧豎相處,沙盆瓦缶共蓄。

    忽遇好事者過而目之,頓成絕世奇珍。

    富貴家向所誇示為至寶者,俱下之而不敢争。

    一朝聲價赫然(5),王公大人皆欲傾倒緻之。

    因而遂有誇燕石為天下珍者(6),有視天下珍為燕石者,具眼不世出,良可歎也!執古證今,豈獨骨董為然哉? 【注釋】 (1)陬(zōu):角,角落。

    《史記·绛侯周勃世家》:“吳奔壁東南陬。

    ” (2)邑:國都。

    《詩經·商頌·殷武》:“商邑翼翼。

    ”《左傳·隐公十一年》:“吾先君新邑于此。

    ” (3)逋(bū):逃亡,逃跑。

    晁錯《賢良文學對策》:“内外鹹怨,離散逋逃。

    ” (4)茨(cí):用蘆葦、茅草蓋屋。

    《莊子·讓王》:“環堵之室,茨以生草。

    ” (5)赫然:聲威盛大的樣子。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陳列赫然,兵人練習。

    ” (6)誇燕石為天下珍者:《太平禦覽·阚子》中,有位宋國的愚人,在梧台之東挖得燕石,歸而藏之,以為大寶。

    有周客聽說了去看。

    宋人身着玄服,打開一重華麗的粹子,又展開十襲缇巾,才拿出寶來。

    周客見了,失笑道:“這是燕石,與瓦片無異。

    ”後李白《古風》有詩雲:“宋國梧台東,野人得燕石;誇作天下珍,卻哂趙王璧。

    ” 【譯文】 骨董中有某些出類拔萃的品類,有的是流失于荒郊僻壤,有的偶然出土于廢址古墟,沒有都城的風氣,沒有時髦的聲色,如同隐居避世之士,湮滅在破碎山石與土建的茅草屋中,與樵夫牧者相處,與沙盆瓦缶共藏。

    忽然有好事的人經過看到它,經過炒作,立刻就成了曠世奇珍。

    富貴人家誇耀至寶的骨董都落于下風,不敢與之一争高低。

    一旦聲價顯赫,王公大人們都想傾盡财物得到它。

    因此有了誇耀燕石為天下珍寶的事,有了把天下的珍寶視為燕石的事,都是沒有慧眼,真是令人歎息啊!拿古代的事情佐證今天的事情,難道僅僅是骨董這樣嗎? 八說 玩骨董有卻病延年之助(1),骨董非草草可玩也。

    宜先治幽軒邃室(2),雖在城市,有山林之緻。

    于風月晴和之際,掃地焚香,烹泉速客(3),與達人端士(4),談藝論道。

    于花月竹柏閑盤桓久之,飯餘晏坐(5),别設淨幾,鋪以丹罽(6),襲以文錦(7),次第出其所藏,列而玩之。

    若與古人相接,欣賞可以舒郁結之氣,可以斂放縱之習。

    故玩骨董有助于卻病延年也。

     【注釋】 (1)卻:退。

    《商君書·農戰》:“敵不敢至,雖至必退。

    ” (2)邃(suì):深遠。

     (3)速:迎請,邀請。

    《荀子·樂論》:“主人親速賓及介,而衆賓皆從之。

    ” (4)達:得志,顯貴。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端:正直。

    《新書》卷五:“于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 (5)晏:平靜,安定。

    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荊門晝掩,閑庭晏然。

    ” (6)罽(jì):一種毛織品。

    《漢書·東方朔傳》:“木土衣绮繡,狗馬被缋罽。

    ”《後漢書·文苑傳》:“燒罽帳,系阏氏。

    ” (7)襲:穿。

    司馬相如《上林賦》:“襲朝服。

    ” 【譯文】 把玩骨董有助于祛病延年,骨董不是簡簡單單可以品玩的。

    最好先清理一處幽靜深遠的軒室,即使在城市裡,也要有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