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董十三說

關燈
而欲竊之。

    ” (3)斥:排斥,斥退。

    《鹽鐵論·刺議》:“是孔丘斥逐于魯君,曾不用于世也。

    ”蓄:積蓄,儲藏。

    《戰國策·秦策》:“沃野千裡,蓄積饒多。

    ” (4)戾:違背,乖張。

    《荀子·榮辱》:“果敢而振,猛貪而戾。

    ”《淮南子·覽冥》:“舉事戾蒼天,發号逆四時。

    ”貨殖:經商。

    《抱樸子·安貧》:“貨殖營生,累萬金之赀。

    ” (5)蹶:竭盡,枯竭。

    賈誼《論積貯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産何得不蹶。

    ” (6)權:權衡,衡量。

    《荀子·王霸》:“權物而稱用。

    ” 【譯文】 骨董在今人眼裡是玩物,隻有賢達的人才能愛好它卻不至于犯錯誤。

    拘泥的人将它視為沒有用的東西,扔掉不收藏,唯恐自己耽誤于玩好之中,浪費時光做不成事情,流于懶散一事無成,他們的毛病停留在鄙視世俗上。

    貪婪的人把骨董視為經營生利的商品,看到奇貨可居,就拼命牟取,唯恐得不到。

    得到後,看得比性命還重要,有的相互争鬥,相互怨恨,都歸罪于骨董。

    難道是骨董的錯嗎?錯在人們不知道如何愛好它。

    文中子見任公愛好古董,鐘鼎、圭玺、錢貝都收藏。

    他說:“古代好古的人是聚道,今天好古的人是斂财。

    像任公,不是真正愛好古董的人。

    真正愛好骨董的人能置身于遊覽閑暇的地方,留心學問,能知道事物的來龍去脈,而後處理事情大小輕重得體,經過權衡利弊,就能明白事物規律。

    積累學識,明辨事理,進步不可限量。

    ”因此說隻有賢達的人才能愛好古董而不犯錯誤。

     三說 今之骨董,古人用物也,其制作精工,非今人可及。

    故曆代寶惜愛護之(1),什襲而藏(2),不輕示人,非收藏賞鑒家不能知也。

    世俗所貴重者,但知有黃金而已。

    可使一磁盤一銅瓶,幾倍黃金之價,非世俗所知也。

    故人能好骨董,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别(3),或可即目前以開其未發之韫也(4)。

    要知古之所當貴重豈僅用物哉,即僅知貴用物,已能輕黃金而尚之,度越世俗遠矣,更能進以求用物之物,用則知有我物在。

    自開辟傳來,不更古于用物耶?于此深求而自得之。

    畢見古人精微廣大之制作(5),有合于造物化工以安庶物,更千古而藉之者盡出于是(6)。

    益非目前人可知(7),亦非收藏賞鑒家可測也。

     【注釋】 (1)寶:視……為寶,珍愛。

    《尚書·旅獒》:“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迩人安。

    ” (2)什:雜,多樣。

    《漢書·薛宣傳》:“處置什器。

    ”襲:因循,沿襲。

    《史記·秦始皇本紀》:“太子胡亥襲位。

    ”什襲引申為鄭重收藏。

     (3)次:按順序排列,等次。

    《荀子·王制》:“賢能不待次而舉。

    ” (4)韫(yùn):藏。

    《論語·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5)畢:都,全部。

    《史記·太史公自序》:“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

    ” (6)更:經過,經曆。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更日久則塗幹而椽燥。

    ” (7)益:更,更加。

    《文子·上禮》:“故揚湯止沸,沸乃益甚。

    ” 【譯文】 今天的古董實際上是古人所用之物,它們制作精良,不是現在的人可以達到的。

    因此曆代都被當做珍寶愛護,鄭重收藏,不肯輕易示人,這一點,非收藏家賞鑒家不可得知。

    世俗認為貴重的東西,隻是黃金而已。

    而使一個瓷盤、一個銅瓶相當于幾倍黃金的價格,就不是世俗所能了解的。

    因此一個人愛好古董,就已經高于世俗,他的心胸自然與衆不同,或者可以就目前之物開發未開發的意蘊。

    要知道古人認為貴重的哪裡隻是器物呢,即便知道以物為貴,已是輕視黃金而崇尚骨董了,這已經超越世俗更遠了。

    如果能進一步探求用物的本身,就知道還有我這個物的存在。

    自從開辟傳來,不是有比用物更古老的嗎?在這一點上,可以深入探求,自己便能領會更多的東西。

    全面觀察古人精微博大的制作,合乎自然造化,安定萬物,經過千古而有所憑借的,是由此發端。

    這不是現在人可以知道的,也不是收藏家鑒賞家可以預測的。

     四說 骨董有大小,大小骨董,希世之寶玩也。

    其遞代流傳,收藏之家,賞鑒之人,皆有記載可考。

    無名氏得之,即成名家。

    其授受不輕,不能以勢力取之也。

    凡事必慮前後左右無礙而後行,乃得保全無患。

    倚勢直行,全無顧忌,必有不虞之患(1),後悔無及也。

    昔唐太宗知右軍蘭亭所在,敕禦史蕭翼以計賺之(2),縻歲月而後得(3)。

    以帝王之勢,取一孤僧之物,而費如此周折,人所不解也。

    若以勢,一縣令執辨才而押之,有餘矣。

    如此取去,不免意外之虞(4)。

    既得之,不能無疑也,太宗固慮之審矣。

    可惜止用于《蘭亭》,而不知有大于此者也。

    既不知有大者則世俗之所謂大,我亦謂之小也。

     【注釋】 (1)虞:預料,意料。

     (2)“昔唐太宗”二句:古籍記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于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同當時名士謝安等41人會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之蘭亭,修祓禊之禮(在水邊舉行的祛除所謂不祥的祭祀)。

    當時王羲之用絹紙、鼠須筆作《蘭亭序》,計28行,324字,世稱《蘭亭帖》。

    王羲之死後,《蘭亭序》由其子孫收藏,後傳至其七世孫僧智永,智永圓寂後,又傳與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序後在梁上鑿暗檻藏之。

    唐貞觀年間,太宗喜歡書法,酷愛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蘭亭序》而遺憾,後聽說辨才和尚藏有《蘭亭序》,便召見辨才,可是辨才卻說見過此序,但不知下落。

    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一天尚書右仆射房玄齡奏薦監察禦史蕭翼,此人有才有謀,由他出面定能取回《蘭亭序》。

    太宗立即召見蕭翼,蕭翼建議自己裝扮成普通人,帶上王羲之雜貼幾幅,慢慢接近辨才,可望成功。

    太宗同意後便照此計劃行事,騙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後,在談論王羲之書法的過程中,辨才拿出了《蘭亭序》,蕭翼故意說此字不一定是真貨,辨才不再将《蘭亭序》藏在梁上,随便放在幾上。

    一天趁辨才離家後,蕭翼借故到辨才家取得《蘭亭序》,後蕭翼以禦史身份召見辨才,辨才恍然大悟,知道受騙但已恨晚。

    蕭翼得《蘭亭序》後回到長安,太宗予以重賞。

    王右軍,即王羲之。

     (3)縻:牽制,束縛。

    《孫子兵法·謀攻》:“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 (4)虞:憂患。

    杜甫《北征》詩:“維時遭艱虞。

    ” 【譯文】 骨董有大有小,大小骨董,都是世上稀有的珍玩。

    其世代流傳,收藏的人,賞鑒的人,都有記載可以考證。

    無名氏得到它,就成了名家。

    世代流傳不是輕易随便進行的,不能憑借權勢來取得。

    凡事一定要考慮周全才可以實行,方可以保證骨董安全,沒有禍患。

    如果依靠權勢一意孤行,全無顧忌,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禍患,後悔都來不及。

    以前,唐太宗知道王右軍《蘭亭序》所藏的地方,敕令禦史蕭翼用計獲取,花了好長時間才得到。

    以帝王的權勢,去取一個僧人的東西,費如此周折,人們都疑惑不解。

    如果憑借權勢,區區一位縣令的職權就可以把辨才押起來,綽綽有餘。

    而這樣獲取《蘭亭序》,不免有意外的擔心。

    即使得到了,對其真僞也不能沒有疑心,太宗皇帝肯定是考慮再三。

    可惜太宗皇帝隻知道在《蘭亭序》上用計,卻不知道還有比這更大的骨董。

    既然不知道有比這更大的骨董,那麼世俗人所說的大骨董,我也隻能說是小骨董了。

     五說 人之好骨董,好其可悅我目,适我流行之意也。

    充目之所好,意之所到,不先于骨董也,至骨董而好止矣。

    夫人有耳目口鼻心知之性,必有聲色臭味之好(1)。

    得所好而樂,失所好而哀。

    故耳好聲,必欲得天下之新聲;目好色,必欲得天下之豔色;口鼻之于臭味亦然。

    故人情到富貴之地,必求珠玉錦繡,粉白黛綠、絲管羽毛、嬌歌豔舞、嘉馐珍馔、異香奇臭(2)。

    焚膏繼晷(3),窮日夜之精神,耽樂無節(4),不複有他好。

    然而天命流行(5),未有不厭足而生倦者(6)。

    故濃豔之極,必趨平淡,熱鬧當場,忽思清虛。

    因好骨董,乃好聲色之餘也。

    能從頂上翻身,求我心知之好,則知有無聲無臭之物,即為萬聲萬臭之大本者。

    立本以統末,然後天下之聲色臭味,有賴以存,可永我樂。

    若但縱目前之欲,随波逐浪,不知返本,一朝失喪,其哀有不可勝言者,皆非安身立命之地也。

    得我安身立命之地,則骨董奠安矣(7)。

     【注釋】 (1)臭(xi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