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董十三說
關燈
小
中
大
緣起
雜古器物,不類者為類,名骨董。
向有人以食品雜烹之名骨董羹(1)。
雜埋飯中,蒸之名骨董飯。
《易》曰(2):“雜物撰德(3)。
”又曰:“物相雜故曰文(4)。
”文生于雜,有自來矣。
文德修而人道立(5),非人德無以明道,德何以人?總其别,同其異,名消實化。
繁興大用,突焰飛光,莫可測識。
乃有骨董一句:用舉形上之道也,不可以訓诂論說通之者也(6)。
然非下學,不能上達。
訓诂論說,所以通形下之器也。
【注釋】 (1)向:從前,往昔。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向者仆亦常廁下大夫之列。
” (2)《易》:《易經》,我國一部古老深邃的經典,據傳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産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3)撰:具備。
潘嶽《籍田賦》:“司農撰播殖之器。
”德:道德,品行。
《荀子·王制》:“無德不貴,無能不官。
” (4)文:線條交錯的圖形、花紋。
《周易·系辭下》:“物相雜,故曰文。
”王充《論衡·言度》:“蝮蛇多文。
” (5)人道: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人道和天道相對應。
子産提出:“天道遠,人道迩,非所及也。
” (6)訓诂:解釋古書中詞句的含義。
【譯文】 不同的古代器物,不好歸類的雜和一起形成一類,稱之為骨董。
以前有人把食品雜燴一起命名為骨董羹。
把不同食物雜和在飯中,蒸出來稱之為骨董飯。
《易經》說:“雜物聚合一起才具備德行。
”又說:“物與物相互交錯,才有了斑斓的色彩。
”在物與物相錯雜中産生色彩紋樣,是有它的根據的。
修行文采和道德,社會的規範才能樹立,沒有做人的基本德行就不會明白事理,怎麼能夠增加人的德行呢?把個别事物統一起來,把不同的事物結合起來,消除事物名與實的區别。
一切從大處着眼,萬物如同幻影,盛極一時,又稍縱即逝,不可預測。
于是有了骨董一詞:追求形上之道,不可能用訓诂考證和理論解說來闡釋。
但形而上的精神要通過訓诂考證和理論解說的形而下的知識達到。
所以訓诂論說是通往形而下的工具。
考骨字之文,從骨,從肉,從剮省,以剮去肉,會意也。
觀動植之物,膚肉附骨而生,至老朽而俱腐。
惟人制金玉器物,藏之既久,受天地燥涇之蝕侵,世代流傳之撫摩,剝落其外,透變其中,去肉而骨存者,故雲骨。
下連董字,何訓?《書》曰(1):“董之用威,董正治官(2)。
”董字所出也,其文從艸,從重讀。
《易》曰:“藉用白茅(3)。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于是征其文有合于董治之義也(4)。
凡置物必有藉之以成好,薄如草茅,用之為藉即重,重其物,即重其藉物也。
制器物者,亦用以藉我養生供物之用耳。
凡舉事必有董之者以成功,亦猶置物者必有藉之,即所以督治之使安,安乃誠我受物之義也。
誠則明矣,不誠則無物(5)。
故于事物有不明者謂不董,會得曰董得也。
【注釋】 (1)《書》:《尚書》,又稱《書經》,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
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
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
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
現存版本中真僞參半。
(2)董之用威,董正治官:《尚書·大禹谟》:“董之用威。
”《尚書》卷四十六《周官》:“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綏厥兆民。
六服群辟罔不承德。
歸于宗周,董正治官。
”董,督察,監督。
(3)藉(jiè):用草編的墊。
屈原《九歌·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藉。
” (4)征:追究,追問。
《左傳·僖公四年》:“寡人是征。
” (5)誠:真心,不虛僞,真誠。
《列子·湯問》:“帝感其誠。
”《禮記·樂記》:“著誠去僞,禮之經也。
” 【譯文】 可以考察骨字字形文意,從,從肉,從剮省聲,剮去肉之意,是會意字。
觀察動植物,肌肉依附在骨頭上生長,一并老朽腐爛。
隻有人制作的金銀玉器物,收藏起來保持長久,經受天地之間燥熱潮濕的侵蝕,世代傳承撫摩把玩,外表逐漸剝落,内部發生漸變,類似于去肉存骨,因此叫做骨。
骨下面連着董字,怎麼解釋呢?《尚書》曰:“監督必須有威嚴,督察公正可以治官。
”這就是董字的來源,其字從艸,從重讀。
《易經》說:“鋪草墊用白色茅草。
”茅草是單薄的,但可以承重,于是考證其文義有董治的意義。
凡是放置一物必定有襯墊才好,襯墊單薄得像茅草一樣,使用它來承重,被壓在物體上,即壓在草墊上。
制作器物,也是借器物來傳達養生供物的目的。
凡做事情一定要有董正督促才能成功,就像放東西必須有襯墊一樣,也就是說督查治理才能安定,安定才使我誠懇地理解事物的含義。
真誠就會明白,不真誠就心中無物。
所以對事物不認識不明白就叫不懂,理解了就叫懂得。
一說 骨董古之墊物居多,凡物必有墊,所以藉之也。
置物而無墊,虞其易損也(1),藉之即所以治之使成其用也。
求古人之服食制度不可見,見藉服食之器而貴重之,可以征好古之心人所同。
然物藉之以存焉者也,而物又莫不相藉也。
食物以器藉之,器物以幾藉之,幾以筵藉,筵以地藉,而地孰藉之哉?能進而求知藉地之物,則天人交而萬物有藉矣。
古者洪水滔天,泛濫無地,下民昏昏不知所墊(2),有禹董治之,則天下皆藉之矣。
天下一大骨董也,人皆畫于小而遺其大(3),特未之思耳! 【注釋】 (1)虞:意料,預料。
《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 (2)昏昏:神志不清。
《戰國策·趙策四》:“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三國志·吳書·賀邵傳》:“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
” (3)畫:謀劃,籌劃。
《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君請六子畫。
” 【譯文】 骨董中以古代的墊物居多,凡器物必有墊物,用以依托。
如果放置器物沒有可依托的墊物,恐怕很容易損壞,依托墊物就是用來治理器物,以便發揮其功用的。
探求古人的服飾飲食制度已經不可目見,但通過古人服飾飲食的器物看出它們是非常貴重的,可以考證好古之心,人人都是相同的。
器物與墊物相互憑借才可以保存下來,事物之間沒有不相互依托的。
食物以器物來盛放,器物放在幾案上,幾案以筵席為憑借,筵席是以大地為憑借,大地又以什麼為憑借呢?如果能進一步探求承載大地的是什麼,那麼就可以理解天人合一、萬物相聯的道理了。
古時洪水滔天,到處泛濫,百姓迷茫不知有所依靠,有大禹督察治理水患,天下百姓就都依附他。
天下就是一個大骨董,人們都計較小事而放棄大事,實在是沒有思考啊! 二說 骨董今之玩物也(1),唯賢者能好之而無敝(2)。
拘謹之人視為無用之物,斥去不蓄(3),恐人耽于玩好,廢時失事,流為遊惰而無成也,其敝失于鄙俗而止。
貪戾者視為貨殖之物(4),見有可居為奇者,竭蹶以圖(5),唯恐不得。
得之,保重之過于性命,或至争奪怨尤,皆歸咎骨董。
豈骨董之咎?咎在不知好之也。
文中子見任公好古什物,鐘鼎圭玺錢貝畢具。
曰:“古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财。
若任公者,不知好骨董者也。
人能置身優遊閑暇之地,留心學問之中,得事物之本末終始,而後應物不失大小輕重之宜,經權之用(6),乃能即物見道。
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其進有不可量者矣。
”故曰:唯賢者能好之而無敝也。
【注釋】 (1)玩物:見于《尚書·旅獒》:“玩物喪德,玩物喪志。
”春秋時,衛懿(yì)公是衛國的第十八代君主。
衛懿公特别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如癡如迷,喪失了進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問民情。
他還讓鶴乘高級豪華的車子,比國家大臣所乘的還要高級,為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資财,引起大臣不滿,百姓怨聲載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國境,衛懿公命軍隊前去抵抗。
将士們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現在就讓它去打仗吧!”衛懿公沒辦法,隻好親自帶兵出征,與狄人戰于荥澤,由于軍心不齊,結果戰敗而死。
人們把衛懿公的行為稱作“玩物喪志”。
古人有詩雲:“曾聞古訓戒禽荒,一鶴誰知便喪邦。
荥澤當時遍磷火,可能騎鶴返仙鄉?” (2)敝:壞,破舊。
《墨子·公輸》:“鄰有敝
向有人以食品雜烹之名骨董羹(1)。
雜埋飯中,蒸之名骨董飯。
《易》曰(2):“雜物撰德(3)。
”又曰:“物相雜故曰文(4)。
”文生于雜,有自來矣。
文德修而人道立(5),非人德無以明道,德何以人?總其别,同其異,名消實化。
繁興大用,突焰飛光,莫可測識。
乃有骨董一句:用舉形上之道也,不可以訓诂論說通之者也(6)。
然非下學,不能上達。
訓诂論說,所以通形下之器也。
【注釋】 (1)向:從前,往昔。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向者仆亦常廁下大夫之列。
” (2)《易》:《易經》,我國一部古老深邃的經典,據傳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産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3)撰:具備。
潘嶽《籍田賦》:“司農撰播殖之器。
”德:道德,品行。
《荀子·王制》:“無德不貴,無能不官。
” (4)文:線條交錯的圖形、花紋。
《周易·系辭下》:“物相雜,故曰文。
”王充《論衡·言度》:“蝮蛇多文。
” (5)人道: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人道和天道相對應。
子産提出:“天道遠,人道迩,非所及也。
” (6)訓诂:解釋古書中詞句的含義。
【譯文】 不同的古代器物,不好歸類的雜和一起形成一類,稱之為骨董。
以前有人把食品雜燴一起命名為骨董羹。
把不同食物雜和在飯中,蒸出來稱之為骨董飯。
《易經》說:“雜物聚合一起才具備德行。
”又說:“物與物相互交錯,才有了斑斓的色彩。
”在物與物相錯雜中産生色彩紋樣,是有它的根據的。
修行文采和道德,社會的規範才能樹立,沒有做人的基本德行就不會明白事理,怎麼能夠增加人的德行呢?把個别事物統一起來,把不同的事物結合起來,消除事物名與實的區别。
一切從大處着眼,萬物如同幻影,盛極一時,又稍縱即逝,不可預測。
于是有了骨董一詞:追求形上之道,不可能用訓诂考證和理論解說來闡釋。
但形而上的精神要通過訓诂考證和理論解說的形而下的知識達到。
所以訓诂論說是通往形而下的工具。
考骨字之文,從骨,從肉,從剮省,以剮去肉,會意也。
觀動植之物,膚肉附骨而生,至老朽而俱腐。
惟人制金玉器物,藏之既久,受天地燥涇之蝕侵,世代流傳之撫摩,剝落其外,透變其中,去肉而骨存者,故雲骨。
下連董字,何訓?《書》曰(1):“董之用威,董正治官(2)。
”董字所出也,其文從艸,從重讀。
《易》曰:“藉用白茅(3)。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于是征其文有合于董治之義也(4)。
凡置物必有藉之以成好,薄如草茅,用之為藉即重,重其物,即重其藉物也。
制器物者,亦用以藉我養生供物之用耳。
凡舉事必有董之者以成功,亦猶置物者必有藉之,即所以督治之使安,安乃誠我受物之義也。
誠則明矣,不誠則無物(5)。
故于事物有不明者謂不董,會得曰董得也。
【注釋】 (1)《書》:《尚書》,又稱《書經》,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
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
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
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
現存版本中真僞參半。
(2)董之用威,董正治官:《尚書·大禹谟》:“董之用威。
”《尚書》卷四十六《周官》:“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綏厥兆民。
六服群辟罔不承德。
歸于宗周,董正治官。
”董,督察,監督。
(3)藉(jiè):用草編的墊。
屈原《九歌·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藉。
” (4)征:追究,追問。
《左傳·僖公四年》:“寡人是征。
” (5)誠:真心,不虛僞,真誠。
《列子·湯問》:“帝感其誠。
”《禮記·樂記》:“著誠去僞,禮之經也。
” 【譯文】 可以考察骨字字形文意,從,從肉,從剮省聲,剮去肉之意,是會意字。
觀察動植物,肌肉依附在骨頭上生長,一并老朽腐爛。
隻有人制作的金銀玉器物,收藏起來保持長久,經受天地之間燥熱潮濕的侵蝕,世代傳承撫摩把玩,外表逐漸剝落,内部發生漸變,類似于去肉存骨,因此叫做骨。
骨下面連着董字,怎麼解釋呢?《尚書》曰:“監督必須有威嚴,督察公正可以治官。
”這就是董字的來源,其字從艸,從重讀。
《易經》說:“鋪草墊用白色茅草。
”茅草是單薄的,但可以承重,于是考證其文義有董治的意義。
凡是放置一物必定有襯墊才好,襯墊單薄得像茅草一樣,使用它來承重,被壓在物體上,即壓在草墊上。
制作器物,也是借器物來傳達養生供物的目的。
凡做事情一定要有董正督促才能成功,就像放東西必須有襯墊一樣,也就是說督查治理才能安定,安定才使我誠懇地理解事物的含義。
真誠就會明白,不真誠就心中無物。
所以對事物不認識不明白就叫不懂,理解了就叫懂得。
一說 骨董古之墊物居多,凡物必有墊,所以藉之也。
置物而無墊,虞其易損也(1),藉之即所以治之使成其用也。
求古人之服食制度不可見,見藉服食之器而貴重之,可以征好古之心人所同。
然物藉之以存焉者也,而物又莫不相藉也。
食物以器藉之,器物以幾藉之,幾以筵藉,筵以地藉,而地孰藉之哉?能進而求知藉地之物,則天人交而萬物有藉矣。
古者洪水滔天,泛濫無地,下民昏昏不知所墊(2),有禹董治之,則天下皆藉之矣。
天下一大骨董也,人皆畫于小而遺其大(3),特未之思耳! 【注釋】 (1)虞:意料,預料。
《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 (2)昏昏:神志不清。
《戰國策·趙策四》:“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三國志·吳書·賀邵傳》:“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
” (3)畫:謀劃,籌劃。
《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君請六子畫。
” 【譯文】 骨董中以古代的墊物居多,凡器物必有墊物,用以依托。
如果放置器物沒有可依托的墊物,恐怕很容易損壞,依托墊物就是用來治理器物,以便發揮其功用的。
探求古人的服飾飲食制度已經不可目見,但通過古人服飾飲食的器物看出它們是非常貴重的,可以考證好古之心,人人都是相同的。
器物與墊物相互憑借才可以保存下來,事物之間沒有不相互依托的。
食物以器物來盛放,器物放在幾案上,幾案以筵席為憑借,筵席是以大地為憑借,大地又以什麼為憑借呢?如果能進一步探求承載大地的是什麼,那麼就可以理解天人合一、萬物相聯的道理了。
古時洪水滔天,到處泛濫,百姓迷茫不知有所依靠,有大禹督察治理水患,天下百姓就都依附他。
天下就是一個大骨董,人們都計較小事而放棄大事,實在是沒有思考啊! 二說 骨董今之玩物也(1),唯賢者能好之而無敝(2)。
拘謹之人視為無用之物,斥去不蓄(3),恐人耽于玩好,廢時失事,流為遊惰而無成也,其敝失于鄙俗而止。
貪戾者視為貨殖之物(4),見有可居為奇者,竭蹶以圖(5),唯恐不得。
得之,保重之過于性命,或至争奪怨尤,皆歸咎骨董。
豈骨董之咎?咎在不知好之也。
文中子見任公好古什物,鐘鼎圭玺錢貝畢具。
曰:“古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财。
若任公者,不知好骨董者也。
人能置身優遊閑暇之地,留心學問之中,得事物之本末終始,而後應物不失大小輕重之宜,經權之用(6),乃能即物見道。
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其進有不可量者矣。
”故曰:唯賢者能好之而無敝也。
【注釋】 (1)玩物:見于《尚書·旅獒》:“玩物喪德,玩物喪志。
”春秋時,衛懿(yì)公是衛國的第十八代君主。
衛懿公特别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如癡如迷,喪失了進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問民情。
他還讓鶴乘高級豪華的車子,比國家大臣所乘的還要高級,為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資财,引起大臣不滿,百姓怨聲載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國境,衛懿公命軍隊前去抵抗。
将士們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現在就讓它去打仗吧!”衛懿公沒辦法,隻好親自帶兵出征,與狄人戰于荥澤,由于軍心不齊,結果戰敗而死。
人們把衛懿公的行為稱作“玩物喪志”。
古人有詩雲:“曾聞古訓戒禽荒,一鶴誰知便喪邦。
荥澤當時遍磷火,可能騎鶴返仙鄉?” (2)敝:壞,破舊。
《墨子·公輸》:“鄰有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