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董十三說
關燈
小
中
大
宋代金銀器中的精品。
十三說 世稱柴、汝、官、定、哥五窯(1),此其著焉者(2)。
更有董窯、象窯、吉州窯、古定窯、古建窯、古龍泉、古磁器、古饒器、霍器、彭器,與外國大食、高麗二窯,皆有傳者,俱不及五窯。
本朝宣、成、嘉三窯(3),直欲上駕前代(4)。
至于漆器,又次之矣。
其佳者有古犀毗、有剔紅、有堆紅、有戗金、有攢犀、有螺钿,亦無宋以前之物。
繼宋作者,莫能逾也。
次第骨董,當首象器,次用物,以硯為殿(5),窯器漆器附焉。
人莫尚于據德遊藝也,立身以德,養生以藝。
先王之盛德在于禮樂,文士之精神存于翰墨。
玩禮之器,可以進德;玩墨迹舊刻,可以精藝。
居今之世,可與古人相見在此也;助我進德成藝,垂之永久,動後人欣慕在此也。
舍是而矜重之,則泛矣。
然而較之耽于聲色者又遠矣,然後知骨董一句,為目前之大用也! 【注釋】 (1)柴:柴窯。
最早見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萬曆以後的《玉芝堂談薮》、《清秘藏》、《事物綢珠》、《五雜俎》、《博物要覽》、《長物志》等書多論及此窯,但衆說紛纭。
基本有兩種見解,一為周世宗姓柴,當時所燒之器都叫“柴窯”;一為吳越秘色青瓷即“柴窯”。
對其形質,曹昭認為“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張應文則謂“柴窯不可得矣,聞其制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但均屬傳聞,未見實物。
清末民國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證諸柴窯,僅有景德鎮宋影青瓷相符;或謂可能張應文誤以宋影青瓷為柴窯而概括之。
汝:汝窯。
宮廷編制藏器目錄的《宣德鼎彜譜》中關于宮廷用器的記載有所謂:“内庫所藏:柴、汝、官、鈞、定。
”宋代諸窯以汝為首。
宋代記載雖也有“汝窯為魁”的說法,但宋人是與同時的青瓷系統諸民窯比較而言。
汝窯由于燒瓷時間短促,傳世品稀少,彌足珍貴,為後世談瓷者所津津樂道。
汝窯傳世品造型不如定、鈞等窯豐富,所見到的以盤、碟一類器皿較多,有大小深淺等形式。
曆代文獻談汝窯都着重形容釉色與質感,關于胎的顔色一概不提。
從傳世品看,汝窯瓷胎多數像點燃過的香的香灰色,透過釉處呈現出微微粉色,其色調與官窯有些近似。
汝窯瓷器僅見兩種銘文,一為“奉華”,另一種銘文刻“蔡”字。
官:官窯。
官窯燒制官瓷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專指宋大觀及政和年間于汴梁所設的官窯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瑩剔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足是其特色。
這種瓷器和汝瓷、哥瓷、鈞瓷、定瓷合稱中國五大名瓷。
南宋渡江後,江北名窯均毀于戰火,景德年前,賜江西昌南鎮名“景德鎮”,盡遷各地名匠于此。
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設浮梁瓷局,除皇家專造外,還将戰争中俘獲的所有陶瓷業工匠均發配到昌南定居。
在此基礎上,經過近千年的發展,這個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嶺土資源的昌南古鎮,正式成為中國官窯的集中地,千年窯火一直延續至今天,營造出一脈獨具特色的昌南盛世。
今天英語中的China即是昌南的音譯,所以南宋以後的官窯瓷又稱“昌南瓷”、“景德瓷”。
定:定窯,是宋代名瓷之一,宋人筆記屢有稱述。
定窯始燒于唐,它的燒白瓷是受鄰近的邢窯影響,當時邢窯盛名滿天下,定窯及其他瓷窯相繼仿燒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後來定盛而邢衰,至宋時人們已隻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
而定窯系諸窯也确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藝與制瓷風格,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窯确實是陶瓷藝術中的珍品。
定窯系諸窯除曲陽澗磁村的定窯外,多在今山西境内,如平定窯、陽城窯、介休窯。
此外還有四川的彭縣窯也燒定窯風格的白瓷器。
定窯地點在今天河北曲陽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
曲陽縣宋屬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來是義武節度使的駐地,是政治中心,也是曲陽瓷器的集散地。
定窯白瓷對後代瓷器影響很大,宋以來留下了不少有關它的記載。
曲陽澗磁村窯址發掘中取得的早期标本,有平底淺身碗,外施黃釉裡施白釉,胎厚重,制作較粗糙,這種碗具有唐代早期的典型風格。
比這種平底碗時代稍晚的是白釉瓷,這類碗的碗身多做45°斜出,碗身較淺,寬圈足,胎較上述平底碗薄,裡外施釉,這種碗具有标準唐代後期形式。
哥:哥窯。
哥窯與汝窯不同,它不見于宋人記載。
元人記載中有所謂“哥哥洞窯”與哥窯是否一事有待進一步證明。
哥窯瓷器的窯址迄今未發現,也難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與傳世哥窯器印證。
因此,哥窯問題至今仍是陶瓷史上的一大懸案。
哥窯列名為宋名窯,最早見于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彜譜》一書所謂:“内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
”列名于宋名窯:汝、官之後,鈞窯、定窯之前,可見至少自元末起,哥窯已認定為宋窯,并且是重要的收藏對象,其品第高于鈞窯與定窯。
但是其時不見有“弟窯”之名,龍泉青瓷似乎也未為收藏家所重視。
明人曹昭《格古要論》考論古器也隻說:“舊哥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
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
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躁。
色亦不好。
”傳世哥窯器造型有各式瓶、爐、洗、盤、罐。
胎有厚薄之分,胎質有瓷胎與砂胎兩種,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多種色調;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各色。
傳世哥窯有早晚期作品,《格古要論》的舊哥哥窯與新哥窯記載是值得重視的,曹昭對新哥窯解釋為凡是成群成對的就屬于新哥窯的作品,舊哥哥窯大部分是單件的,成群成對的非常少。
(2)著:顯露,顯著。
《商君書·錯法》:“如此,則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強矣。
”《戰國策·趙策》:“姓名未著而受三公。
” (3)宣、成、嘉:明宣德、成化、嘉慶年間。
(4)駕:淩駕,超越。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三:“大略駕群才。
” (5)殿:行軍走在最後。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人寘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
”古代考核軍功,上等為最,下等為殿。
這裡指排列順序。
【譯文】 世上稱說柴、汝、官、定、哥五窯,這些都是有名的,還有董窯、象窯、吉州窯、古定窯、古建窯、古龍泉、古磁器、古饒器、霍器、彭器與外國大食、高麗的兩座窯,都有傳于世的,但名聲都不如五窯。
本朝宣德、成化、嘉慶三代的窯器,可以超過前代。
至于漆器,就要差一些了。
漆器品質好的,有古犀毗、有剔紅、有堆紅、有戗金、有攢犀、有螺钿,不過沒有宋代以前的漆器。
宋代以後所作的漆器,沒有超過宋代的。
骨董的排列順序,首推法器,其次是使用的器物,硯台為後,瓷器、漆器附于最後。
人沒有不崇尚以德為本,以藝修養,以德立身,以藝養生的。
古代先王的大德表現在禮樂方面,文士的精神修養表現在翰墨書畫上。
品鑒禮器,可以增進道德修養;欣賞墨迹舊刻,可以精進藝術修養。
生活于今世在這方面可以與古人相通,這有助于德藝雙增,流傳永久,是使後人贊歎仰慕之處。
如果舍棄這些而矜持自大,則是流于空泛。
然而較之沉溺于聲色犬馬畢竟還很遠。
理解了骨董一詞,是目前的大功用啊! 跋 右骨董十三說,為董文敏所書。
光緒丁酉春,有人持叢貼求售者,後附此貼,統計十四則。
而雲十三說者,殆第一則釋骨董字義(1),自成緣起耳。
中有“十月二日書”,又“舟行臨平道中,二日書竟”,末贅“天啟元年二月望日書竟”。
細玩詞意,似是從他處錄出,又似先成前數則,續有所得,又成若幹者,無從懸揣。
因說骨董,議甚新辟,遂錄出拟付手民(2),以廣其傳。
蒙自楊文斌識于山官舍(3)。
【注釋】 (1)殆:大概,恐怕。
《史記·趙世家》:“吾嘗見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
”《漢書·趙充國》:“此殆空言,非至計也。
” (2)拟:草拟,起草。
《元史·成宗紀》:“诏自今以後專令中書拟奏。
”手民:墨工,刻闆的工匠。
(3)蒙:敬詞,承蒙。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昨日蒙教。
”識:記載。
《資治通鑒·魏文帝黃初二年》:“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事之先後。
” 【譯文】 以上為《骨董十三說》,是董其昌所書。
光緒丁酉年春,有人持從帖求售,後面附有這個帖子,統計有十四則。
而《骨董十三說》書名為“十三說”,大概第一則是解釋骨董的字義,應當自成緣起。
其中有“十月二日書”,又“舟行臨平道中,二日書竟”,末尾附有“天啟元年二月望日書竟”。
仔細玩味詞意,似乎是從别的地方錄出的,又好像先寫成前幾則,後續有所得,又寫成若幹則,實在是無從揣測。
因為叙說骨董,議論非常新穎,于是錄出起草交付墨工,付梓刊行,使它廣為流傳。
承蒙楊文斌記于山官舍。
十三說 世稱柴、汝、官、定、哥五窯(1),此其著焉者(2)。
更有董窯、象窯、吉州窯、古定窯、古建窯、古龍泉、古磁器、古饒器、霍器、彭器,與外國大食、高麗二窯,皆有傳者,俱不及五窯。
本朝宣、成、嘉三窯(3),直欲上駕前代(4)。
至于漆器,又次之矣。
其佳者有古犀毗、有剔紅、有堆紅、有戗金、有攢犀、有螺钿,亦無宋以前之物。
繼宋作者,莫能逾也。
次第骨董,當首象器,次用物,以硯為殿(5),窯器漆器附焉。
人莫尚于據德遊藝也,立身以德,養生以藝。
先王之盛德在于禮樂,文士之精神存于翰墨。
玩禮之器,可以進德;玩墨迹舊刻,可以精藝。
居今之世,可與古人相見在此也;助我進德成藝,垂之永久,動後人欣慕在此也。
舍是而矜重之,則泛矣。
然而較之耽于聲色者又遠矣,然後知骨董一句,為目前之大用也! 【注釋】 (1)柴:柴窯。
最早見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萬曆以後的《玉芝堂談薮》、《清秘藏》、《事物綢珠》、《五雜俎》、《博物要覽》、《長物志》等書多論及此窯,但衆說紛纭。
基本有兩種見解,一為周世宗姓柴,當時所燒之器都叫“柴窯”;一為吳越秘色青瓷即“柴窯”。
對其形質,曹昭認為“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張應文則謂“柴窯不可得矣,聞其制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但均屬傳聞,未見實物。
清末民國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證諸柴窯,僅有景德鎮宋影青瓷相符;或謂可能張應文誤以宋影青瓷為柴窯而概括之。
汝:汝窯。
宮廷編制藏器目錄的《宣德鼎彜譜》中關于宮廷用器的記載有所謂:“内庫所藏:柴、汝、官、鈞、定。
”宋代諸窯以汝為首。
宋代記載雖也有“汝窯為魁”的說法,但宋人是與同時的青瓷系統諸民窯比較而言。
汝窯由于燒瓷時間短促,傳世品稀少,彌足珍貴,為後世談瓷者所津津樂道。
汝窯傳世品造型不如定、鈞等窯豐富,所見到的以盤、碟一類器皿較多,有大小深淺等形式。
曆代文獻談汝窯都着重形容釉色與質感,關于胎的顔色一概不提。
從傳世品看,汝窯瓷胎多數像點燃過的香的香灰色,透過釉處呈現出微微粉色,其色調與官窯有些近似。
汝窯瓷器僅見兩種銘文,一為“奉華”,另一種銘文刻“蔡”字。
官:官窯。
官窯燒制官瓷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專指宋大觀及政和年間于汴梁所設的官窯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瑩剔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足是其特色。
這種瓷器和汝瓷、哥瓷、鈞瓷、定瓷合稱中國五大名瓷。
南宋渡江後,江北名窯均毀于戰火,景德年前,賜江西昌南鎮名“景德鎮”,盡遷各地名匠于此。
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設浮梁瓷局,除皇家專造外,還将戰争中俘獲的所有陶瓷業工匠均發配到昌南定居。
在此基礎上,經過近千年的發展,這個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嶺土資源的昌南古鎮,正式成為中國官窯的集中地,千年窯火一直延續至今天,營造出一脈獨具特色的昌南盛世。
今天英語中的China即是昌南的音譯,所以南宋以後的官窯瓷又稱“昌南瓷”、“景德瓷”。
定:定窯,是宋代名瓷之一,宋人筆記屢有稱述。
定窯始燒于唐,它的燒白瓷是受鄰近的邢窯影響,當時邢窯盛名滿天下,定窯及其他瓷窯相繼仿燒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後來定盛而邢衰,至宋時人們已隻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
而定窯系諸窯也确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藝與制瓷風格,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窯确實是陶瓷藝術中的珍品。
定窯系諸窯除曲陽澗磁村的定窯外,多在今山西境内,如平定窯、陽城窯、介休窯。
此外還有四川的彭縣窯也燒定窯風格的白瓷器。
定窯地點在今天河北曲陽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
曲陽縣宋屬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來是義武節度使的駐地,是政治中心,也是曲陽瓷器的集散地。
定窯白瓷對後代瓷器影響很大,宋以來留下了不少有關它的記載。
曲陽澗磁村窯址發掘中取得的早期标本,有平底淺身碗,外施黃釉裡施白釉,胎厚重,制作較粗糙,這種碗具有唐代早期的典型風格。
比這種平底碗時代稍晚的是白釉瓷,這類碗的碗身多做45°斜出,碗身較淺,寬圈足,胎較上述平底碗薄,裡外施釉,這種碗具有标準唐代後期形式。
哥:哥窯。
哥窯與汝窯不同,它不見于宋人記載。
元人記載中有所謂“哥哥洞窯”與哥窯是否一事有待進一步證明。
哥窯瓷器的窯址迄今未發現,也難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與傳世哥窯器印證。
因此,哥窯問題至今仍是陶瓷史上的一大懸案。
哥窯列名為宋名窯,最早見于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彜譜》一書所謂:“内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
”列名于宋名窯:汝、官之後,鈞窯、定窯之前,可見至少自元末起,哥窯已認定為宋窯,并且是重要的收藏對象,其品第高于鈞窯與定窯。
但是其時不見有“弟窯”之名,龍泉青瓷似乎也未為收藏家所重視。
明人曹昭《格古要論》考論古器也隻說:“舊哥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
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
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躁。
色亦不好。
”傳世哥窯器造型有各式瓶、爐、洗、盤、罐。
胎有厚薄之分,胎質有瓷胎與砂胎兩種,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多種色調;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各色。
傳世哥窯有早晚期作品,《格古要論》的舊哥哥窯與新哥窯記載是值得重視的,曹昭對新哥窯解釋為凡是成群成對的就屬于新哥窯的作品,舊哥哥窯大部分是單件的,成群成對的非常少。
(2)著:顯露,顯著。
《商君書·錯法》:“如此,則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強矣。
”《戰國策·趙策》:“姓名未著而受三公。
” (3)宣、成、嘉:明宣德、成化、嘉慶年間。
(4)駕:淩駕,超越。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三:“大略駕群才。
” (5)殿:行軍走在最後。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人寘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
”古代考核軍功,上等為最,下等為殿。
這裡指排列順序。
【譯文】 世上稱說柴、汝、官、定、哥五窯,這些都是有名的,還有董窯、象窯、吉州窯、古定窯、古建窯、古龍泉、古磁器、古饒器、霍器、彭器與外國大食、高麗的兩座窯,都有傳于世的,但名聲都不如五窯。
本朝宣德、成化、嘉慶三代的窯器,可以超過前代。
至于漆器,就要差一些了。
漆器品質好的,有古犀毗、有剔紅、有堆紅、有戗金、有攢犀、有螺钿,不過沒有宋代以前的漆器。
宋代以後所作的漆器,沒有超過宋代的。
骨董的排列順序,首推法器,其次是使用的器物,硯台為後,瓷器、漆器附于最後。
人沒有不崇尚以德為本,以藝修養,以德立身,以藝養生的。
古代先王的大德表現在禮樂方面,文士的精神修養表現在翰墨書畫上。
品鑒禮器,可以增進道德修養;欣賞墨迹舊刻,可以精進藝術修養。
生活于今世在這方面可以與古人相通,這有助于德藝雙增,流傳永久,是使後人贊歎仰慕之處。
如果舍棄這些而矜持自大,則是流于空泛。
然而較之沉溺于聲色犬馬畢竟還很遠。
理解了骨董一詞,是目前的大功用啊! 跋 右骨董十三說,為董文敏所書。
光緒丁酉春,有人持叢貼求售者,後附此貼,統計十四則。
而雲十三說者,殆第一則釋骨董字義(1),自成緣起耳。
中有“十月二日書”,又“舟行臨平道中,二日書竟”,末贅“天啟元年二月望日書竟”。
細玩詞意,似是從他處錄出,又似先成前數則,續有所得,又成若幹者,無從懸揣。
因說骨董,議甚新辟,遂錄出拟付手民(2),以廣其傳。
蒙自楊文斌識于山官舍(3)。
【注釋】 (1)殆:大概,恐怕。
《史記·趙世家》:“吾嘗見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
”《漢書·趙充國》:“此殆空言,非至計也。
” (2)拟:草拟,起草。
《元史·成宗紀》:“诏自今以後專令中書拟奏。
”手民:墨工,刻闆的工匠。
(3)蒙:敬詞,承蒙。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昨日蒙教。
”識:記載。
《資治通鑒·魏文帝黃初二年》:“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事之先後。
” 【譯文】 以上為《骨董十三說》,是董其昌所書。
光緒丁酉年春,有人持從帖求售,後面附有這個帖子,統計有十四則。
而《骨董十三說》書名為“十三說”,大概第一則是解釋骨董的字義,應當自成緣起。
其中有“十月二日書”,又“舟行臨平道中,二日書竟”,末尾附有“天啟元年二月望日書竟”。
仔細玩味詞意,似乎是從别的地方錄出的,又好像先寫成前幾則,後續有所得,又寫成若幹則,實在是無從揣測。
因為叙說骨董,議論非常新穎,于是錄出起草交付墨工,付梓刊行,使它廣為流傳。
承蒙楊文斌記于山官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