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春秋戰國之學術思想
春秋、戰國,是中國學術思想,開始發達的時代。
這時代的學術分為許多派,互相辯論,各有特色,在中國的學術史上,實在是很有價值的。
近來的人,都說春秋戰國,是我國學術思想,最為發達的時代,後世都比不上他,這話也未必然。
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固然有各專一門,各極高深的長處;也有偏執己見,不了解他人的立場的毛病。
譬如墨子的主張節儉,自因為當時貴族奢侈,人民窮困之故。
社會窮困之時,應得節儉,是從古以來如此的,看下文便可知道。
莊子卻說他的道理太苦了,人不能堪,然則坐視着凍餓的人凍餓,你還是奢侈你的,撫心自問,能堪不能堪呢?荀子又說有好政治,窮是不足為患的。
墨子何嘗說窮是最後的憂患?天然的憂患?不過在當時困窮的情形之下,節儉就是最好的政治罷了。
這不過舉其一端,其餘這一類的地方還很多。
總而言之:當時學術的能彀分争角立,互相辯論,固然有其好處;然亦因其在初興之時,彼此的立場,未能互相了解之故。
到後世,沒有這種激烈的辯争了;固然由于思想的停滞;然亦因其在社會上通行得久了,各種學問的所長所短,大家都已了然,所以用不着甚麼激烈的辯論。
我們試看:《史記》的末一篇《自序》載他父親司馬談論陰陽、名、法、儒、墨、道六家的話,以及《漢書·藝文志》論各家的話,大都有褒有貶。
其所褒貶,大緻可說是得當的,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我隻說春秋戰國是中國學術發達,有光采的時代,不說他是最好的時代。
我們現在,要研究這時代的學術思想,自然得先研究這時代學術思想發達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代學術思想發達的原因,在哪裡呢?我以為左列兩端,是其很重要的。
(1)封建政體破壞了,貴族變為平民,向來官僚的學術,變為私家的學術。
(2)社會變動劇烈,人民也困苦了,國家也危險了,仁人君子目擊心傷,都想設法挽救,于是不得不研究學術。
學術是歸納若幹事物所得到的原理、原則。
前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二人,替漢朝的王室,整理書籍,編纂目錄,因而推論古代學術的源流派别,著成一部書目,名為《七略》。
《七略》中《輯略》是自述編輯之意的,不是書目。
此外《六藝略》是經書,實在就是諸子中儒家的書。
《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都是當時各種專門之學。
《詩賦略》是文學書。
《七略》這部書,現在已沒有了,可是《漢書·藝文志》,大概是根據他的。
這是中國最古的書目,也是中國人最早統論學術源流派别之作。
據他所推論,春秋、戰國時的學術,其根源,都出于一種“官守”。
這話雖無證據,卻也有相當理由。
因為古代學術,為貴族所專有;而做一種官,就有一種經驗。
其初不過粗引其端,後來世變日亟,根據舊有的學識,以觀察世間的事物,因舊有的見解不同,所注重觀察的方面,也自然不同。
注重觀察的方面不同,其所成就,自更因之而異了。
這是春秋、戰國時代,學術所以發生派别的原因。
然則當時的學術派别,是怎樣的呢?一一列舉,未免太煩。
我們現在,且舉出幾家重要的來說說。
其(1)是儒家。
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
司徒是主教化的,所以儒家在政治上,也重德化而輕刑罰,而尤注重于人倫及道德。
其(2)是道家。
道家是主張放任主義的。
所以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民自化。
他覺得後世的社會,人與人間的關系,沖突得太利害了,遠不如上古時代,渾渾噩噩的好,所以慨想到“小國寡民”之世。
他又以為一切事總是循環的。
恃強的人,終必吃虧。
所以他在應付的手段上,主張“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其(3)是墨家。
古代社會,離共産之世未遠,人民的貧富,本來相差不甚利害。
享用的多少,也當合全社會而通籌。
譬如到荒年,就大家的吃用,都要減省,雖天子亦是如此。
譬如《禮記·王制》說:三年要儲蓄一年的糧食。
到三十年,就有十年的儲蓄,雖然荒年,百姓也不怕饑餓了,到這時候,天子才好天天殺牲,作樂的吃飯。
古代各種禮節,到荒年時候,大抵另有減省的辦法。
如《禮記·曲禮》篇所說:荒年,君就不能吃動物的肺,大夫就不能吃粱(粱和肺,是當時以為美食的),就是一個例子。
到春秋、戰國時代,就大不然了。
貴族的奢侈愈甚,則其對于人民的剝削也愈甚。
還要争城争地,打個不已。
人民就無所措手足了。
墨子是“背周道用夏政”的,所取法的,是較古的治法,所以主張節用和非攻。
其(4)是法家。
當競争劇烈之世,必須用整齊嚴肅的法度,以訓練其人民。
而在戰國以前,特權階級是貴族。
貴族各顧其私,其利益,就上不與國合,下不與民同,更須有一種法子去駕馭他。
法家就是應于這兩種需要而發生的。
他訓練人民的法子,謂之“法”,督察貴族的手段謂之“術”。
見《韓非子·定法》篇。
以上四家,是和社會政治,關系最大的。
此外,研究哲學、論理學的,則有名家。
根據天文、曆法,以推求宇宙的原理的,則有陰陽家。
講求用兵的法子的有兵家。
講求外交的策略的有縱橫家。
講求種植之法的有農家。
講求醫學的,有醫經、經方等家。
醫經是醫學,經方是藥物學。
總而言之,從古相傳的學術思想,到這時代,分途并進,各自發揚其光輝。
所以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我國學術思想,很有光采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對于社會,有怎樣的影響呢?這個又可分三方面說。
(1)政治上。
儒家的崇尚德化,道家的清靜無為,法家的整齊嚴肅,對于後世的政治,都有很大的影響。
就是墨家的非攻、節用,也不能說沒有影響的。
曆代開創之初,國用常取節儉主義。
就守成的賢君,也是如此。
中國曆代,都不喜歡侵掠他國,用兵總是自守時多,有時攻擊他國,亦是怕他養成氣力,将為大患之故,還是攻勢的守禦。
間有以一兩個人的野心,而從事于侵略的,總要大受輿論的非難。
這都可以說是受墨子的影響。
(2)哲學上。
我們最古的哲學思想,是對于宇宙萬物,為一種玄學的說明的。
陰陽、五行等說,很可以代表這時代的思想。
這種思想,到後來,不甚受人家的重視。
隻有少數的數術家,根據着此等說法,以研究哲理罷了。
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是切于人事的。
其最為深入于國民心坎的,則為儒家的“易”和“中庸”兩種思想,道家的尊重自然的思想。
中國人所以最不固執;最容易改革;凡事不走極端;不主張強為。
可說都是深受古代學術思想的影響的。
(3)社會上。
春秋戰國的學術,對于社會影響最深的,可以說是孔子的人倫日用之教。
人人都覺得人與人之間,應當互相幫助,互相親愛;而日用尋常之間,亦必事事求其合理。
做好人正不必好高骛遠,就目前的境地,人人可以做得的。
都是受此種思想的影響。
次之則道家的委心任運,與世無争,似乎對于社會的心理,影響也很大。
以上不過舉其最大的,其餘較小的影響,自然是列舉之而不能盡。
總而言之,一種學術思想,既經盛行一時,到後來雖若成為過去,其實早已深入人人心中,成為構成他人格的一部分了。
這是曆代的學術思想,都是如此的。
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其年代較早,其影響于國民的性格,和社會上的事實,自然更深,所以這時代的學術思想,實在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個淵源。
(選自《呂思勉文集·呂著中小學教科書五種·初中标準教本本國史》第八章) 鴉片戰争前之國内情形 中國既遭遇曠古未有之變局,是時之情形如何,自應加以檢讨,今分社會及政治兩方面述之。
社會方面:(1)中國人對外之觀念,本屬寬大。
《尚書大傳》述越裳氏來朝,周公謂政教不加,君子不受其貢贽,此為古代之見解。
降及漢代,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蕭望之不欲其受臣禮,猶沿此等見解之舊。
自五胡亂華,中國人頗受其壓迫,對外之觀念稍變。
遼、金侵入,漢人之受壓迫彌深,見解之變亦彌甚,遂有所謂尊王攘夷之說。
尊王攘夷之觀念,發生于北宋之世,實晚唐時裂冠毀冕之反響,亦沙陀、契丹等侵入,有以激之使然也,至南宋而此觀念益形發達。
胡安國之《春秋傳》,可以為其代表。
對外之觀念,寖流于偏狹。
(2)且民族主義,須有智識以行之。
民族主義,推至極端,實有弊害,惟有能受理性之支配,方可收其利而不受其害。
而宋學末流入于空疏,加以科舉之流毒,空疏更甚,遂至于外情茫無所知,而一味盲目排斥,幾與愚民無異。
(A)且如古代交通不便,各地方之風俗亦不同,以君主一人之野心,勞民傷财,妄事開拓,實無益而有損,故以勤遠略為戒。
然後世(甲)防禦,(乙)防禦性質之攻戰及要點之據守,則迥非其倫矣。
乃至清代,西人東來後,有以講究邊防,研求外情之說進者,迂儒猶以為勤遠略而反對之。
(B)又如古代工業,墨守成規,而其時社會,嚴禁奢侈,故有作奇技淫巧以疑衆者殺之說。
歐西機械,或益民用,或資國防,迥非其倫,乃亦以為奇技淫巧而妄加反對。
此等锢蔽之見解,深入其心,加以(子)外力之壓迫,(醜)宗教之畏惡,動于感情,劫于群衆,其見解之牢不可破也遂彌甚。
士人如此,愚民受其誘導,其盲目自更不待言矣,遂至新機之啟辟甚難,仇外之風潮屢起。
政治方面,則以概沿閉關時代之舊,于競争極不适宜。
其最甚者,(1)行政機關組織之不善,蓋自貴族階級崩潰以後,官僚代之而居治者之位置,凡階級之性質,恒欲剝削他階級以自利,君主之責任,則在調和兩者之間,而求其平衡,故為治最要之義,在能監督官吏,不使虐民太甚,政治遂偏向此路發達。
治官之官日多,治民之官日少,夫無治民之官,則無治事之官,而百事皆廢矣。
況于真正辦事者,尚非官吏,而實為人民自己。
近代親民之官,必稱州縣,州指散州言。
實即古代之國君,僅能指揮監督,而不能真辦事,何者?勢有不及,力亦不給也。
真辦事者,實惟縣以下之自治職,而(a)官吏每向此等人壓迫,以圖自利。
(b)又平民生活,極為痛苦,其狡猾者,乃與官僚階級相結托,以魚肉平民。
于是地方自治之職,本古士大夫之流,日受壓迫,淪于厮養,自治之權,漸入土豪劣紳之手,凡有興作,無不诒害于民,言治者遂以清靜不擾為惟一之方術,寖至百事皆廢,其或迫于時勢,必須有所舉辦,亦皆有名無實,所謂紙面上有,實際則無也。
(A)政治組織機關之壞,至清代而達于極點,因①督撫,②藩臬,③自藩臬分出之道,④府直隸州廳,⑤縣及散州廳,實際乃有五級,抑壓甚而展布難,親民之官,即使按法奉事上司,已覺不給,況乎非法之伺應而婪索多耶?(B)又清代政治偏于安靜,不肯擢用奇才異能及年少有為之士,而專以例督責其下。
此由鑒于明代之弊而然。
例非吏不能悉,遂至大權操于胥吏之手,而欲有所興作益難。
(2)至于為官吏之人,則以正途為尚。
(甲)明清兩代,所謂正途者,率由科舉出身,科舉本屬良法,惟在唐宋時代,已不能盡切于實用,至明清又将前此之分科,悉并為一,事實上科舉已非普通人所能應,乃不得不放棄一切,而隻看幾篇四書文,而其所謂四書文者,又别成為一種奇異而不合理之體制。
即四書亦不必真通,而其體制,卻頗足消磨精力,士人遂至一物不知。
(乙)清代又因籌款屢次開捐,末年更裁減其價,以廣招徕,于是仕途之流品益雜。
其知識及道德水準,較之正途出身者,更形低下,末年官方之大壞,職此之由。
(3)以兵力論,則(A)中國承平時代,隻可謂之無兵,何者?凡事必有用,人乃能聚精會神以赴之。
若其為用渺不可知其在何時,未有不以怠玩出之,而寖至于腐敗者也。
此為心理作用,受時勢之支配,無可如何之事。
曆代注重軍政,若宋、明之世者,其兵力雖雲腐敗,兵額尚能勉強維持。
清代則文恬武嬉,兵額多缺,而為武員侵蝕其饷。
存者亦不操練,一以武員之怠荒,一以兵饷太薄,為兵者不得不兼營他業以自治,更無操練之餘暇也。
(B)近代火器發明,實非人力所能敵,亦為兵事上一大變。
(4)兵事如此,(甲)邊防自更廢弛,(乙)對于藩屬之控制,亦自更粗疏矣。
(五)又中國近代,富力與西洋各國相差太遠,社會經濟落伍,賦稅之瘠薄随之。
清代經常收入,恒不過四千數百萬,即其末造,亦不過七八千萬,尚安能有所舉措耶? 在此情勢之下,不能不遭一時之困難也決矣。
(選自《呂思勉文集·中國近代史八種·中國近百年史概說》第三章) 中國政治與中國社會 世界上的民族國家,為什麼會有盛衰興亡之事? 人必有其所處之境,與其所處之境适宜則興盛,不适宜則衰亡,這是很容易明白的。
然則人與環境,為什麼有适宜不适宜之分呢?我們知道:動物适應環境的力量,是很小的,它所謂适應,無非是改變自己,以求與所處之境相合,如此,則非待諸遺傳上的改變不可,這是何等艱難的事?人則不然,不但能改變自己,還能改變環境,使與自己适合。
所以人類不但能适應環境,還能控制環境。
人類控制環境的行為,為之文化。
人類,很難說有無文化的,即在最古的時代,亦是如此。
人類的進化,純粹是文化進化。
我們現在的社會,和漢唐時代,已經大不相同了,而我們的身體,則和地底下掘出來的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并無不同。
歐洲考古學家證明古埃及人的體格和現代并無不同。
不論如何野蠻社會裡的人,倘使移而置之文明社會之中,都可以全學會文明社會中人之所能,而
這時代的學術分為許多派,互相辯論,各有特色,在中國的學術史上,實在是很有價值的。
近來的人,都說春秋戰國,是我國學術思想,最為發達的時代,後世都比不上他,這話也未必然。
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固然有各專一門,各極高深的長處;也有偏執己見,不了解他人的立場的毛病。
譬如墨子的主張節儉,自因為當時貴族奢侈,人民窮困之故。
社會窮困之時,應得節儉,是從古以來如此的,看下文便可知道。
莊子卻說他的道理太苦了,人不能堪,然則坐視着凍餓的人凍餓,你還是奢侈你的,撫心自問,能堪不能堪呢?荀子又說有好政治,窮是不足為患的。
墨子何嘗說窮是最後的憂患?天然的憂患?不過在當時困窮的情形之下,節儉就是最好的政治罷了。
這不過舉其一端,其餘這一類的地方還很多。
總而言之:當時學術的能彀分争角立,互相辯論,固然有其好處;然亦因其在初興之時,彼此的立場,未能互相了解之故。
到後世,沒有這種激烈的辯争了;固然由于思想的停滞;然亦因其在社會上通行得久了,各種學問的所長所短,大家都已了然,所以用不着甚麼激烈的辯論。
我們試看:《史記》的末一篇《自序》載他父親司馬談論陰陽、名、法、儒、墨、道六家的話,以及《漢書·藝文志》論各家的話,大都有褒有貶。
其所褒貶,大緻可說是得當的,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我隻說春秋戰國是中國學術發達,有光采的時代,不說他是最好的時代。
我們現在,要研究這時代的學術思想,自然得先研究這時代學術思想發達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代學術思想發達的原因,在哪裡呢?我以為左列兩端,是其很重要的。
(1)封建政體破壞了,貴族變為平民,向來官僚的學術,變為私家的學術。
(2)社會變動劇烈,人民也困苦了,國家也危險了,仁人君子目擊心傷,都想設法挽救,于是不得不研究學術。
學術是歸納若幹事物所得到的原理、原則。
前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二人,替漢朝的王室,整理書籍,編纂目錄,因而推論古代學術的源流派别,著成一部書目,名為《七略》。
《七略》中《輯略》是自述編輯之意的,不是書目。
此外《六藝略》是經書,實在就是諸子中儒家的書。
《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都是當時各種專門之學。
《詩賦略》是文學書。
《七略》這部書,現在已沒有了,可是《漢書·藝文志》,大概是根據他的。
這是中國最古的書目,也是中國人最早統論學術源流派别之作。
據他所推論,春秋、戰國時的學術,其根源,都出于一種“官守”。
這話雖無證據,卻也有相當理由。
因為古代學術,為貴族所專有;而做一種官,就有一種經驗。
其初不過粗引其端,後來世變日亟,根據舊有的學識,以觀察世間的事物,因舊有的見解不同,所注重觀察的方面,也自然不同。
注重觀察的方面不同,其所成就,自更因之而異了。
這是春秋、戰國時代,學術所以發生派别的原因。
然則當時的學術派别,是怎樣的呢?一一列舉,未免太煩。
我們現在,且舉出幾家重要的來說說。
其(1)是儒家。
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
司徒是主教化的,所以儒家在政治上,也重德化而輕刑罰,而尤注重于人倫及道德。
其(2)是道家。
道家是主張放任主義的。
所以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民自化。
他覺得後世的社會,人與人間的關系,沖突得太利害了,遠不如上古時代,渾渾噩噩的好,所以慨想到“小國寡民”之世。
他又以為一切事總是循環的。
恃強的人,終必吃虧。
所以他在應付的手段上,主張“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其(3)是墨家。
古代社會,離共産之世未遠,人民的貧富,本來相差不甚利害。
享用的多少,也當合全社會而通籌。
譬如到荒年,就大家的吃用,都要減省,雖天子亦是如此。
譬如《禮記·王制》說:三年要儲蓄一年的糧食。
到三十年,就有十年的儲蓄,雖然荒年,百姓也不怕饑餓了,到這時候,天子才好天天殺牲,作樂的吃飯。
古代各種禮節,到荒年時候,大抵另有減省的辦法。
如《禮記·曲禮》篇所說:荒年,君就不能吃動物的肺,大夫就不能吃粱(粱和肺,是當時以為美食的),就是一個例子。
到春秋、戰國時代,就大不然了。
貴族的奢侈愈甚,則其對于人民的剝削也愈甚。
還要争城争地,打個不已。
人民就無所措手足了。
墨子是“背周道用夏政”的,所取法的,是較古的治法,所以主張節用和非攻。
其(4)是法家。
當競争劇烈之世,必須用整齊嚴肅的法度,以訓練其人民。
而在戰國以前,特權階級是貴族。
貴族各顧其私,其利益,就上不與國合,下不與民同,更須有一種法子去駕馭他。
法家就是應于這兩種需要而發生的。
他訓練人民的法子,謂之“法”,督察貴族的手段謂之“術”。
見《韓非子·定法》篇。
以上四家,是和社會政治,關系最大的。
此外,研究哲學、論理學的,則有名家。
根據天文、曆法,以推求宇宙的原理的,則有陰陽家。
講求用兵的法子的有兵家。
講求外交的策略的有縱橫家。
講求種植之法的有農家。
講求醫學的,有醫經、經方等家。
醫經是醫學,經方是藥物學。
總而言之,從古相傳的學術思想,到這時代,分途并進,各自發揚其光輝。
所以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我國學術思想,很有光采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對于社會,有怎樣的影響呢?這個又可分三方面說。
(1)政治上。
儒家的崇尚德化,道家的清靜無為,法家的整齊嚴肅,對于後世的政治,都有很大的影響。
就是墨家的非攻、節用,也不能說沒有影響的。
曆代開創之初,國用常取節儉主義。
就守成的賢君,也是如此。
中國曆代,都不喜歡侵掠他國,用兵總是自守時多,有時攻擊他國,亦是怕他養成氣力,将為大患之故,還是攻勢的守禦。
間有以一兩個人的野心,而從事于侵略的,總要大受輿論的非難。
這都可以說是受墨子的影響。
(2)哲學上。
我們最古的哲學思想,是對于宇宙萬物,為一種玄學的說明的。
陰陽、五行等說,很可以代表這時代的思想。
這種思想,到後來,不甚受人家的重視。
隻有少數的數術家,根據着此等說法,以研究哲理罷了。
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是切于人事的。
其最為深入于國民心坎的,則為儒家的“易”和“中庸”兩種思想,道家的尊重自然的思想。
中國人所以最不固執;最容易改革;凡事不走極端;不主張強為。
可說都是深受古代學術思想的影響的。
(3)社會上。
春秋戰國的學術,對于社會影響最深的,可以說是孔子的人倫日用之教。
人人都覺得人與人之間,應當互相幫助,互相親愛;而日用尋常之間,亦必事事求其合理。
做好人正不必好高骛遠,就目前的境地,人人可以做得的。
都是受此種思想的影響。
次之則道家的委心任運,與世無争,似乎對于社會的心理,影響也很大。
以上不過舉其最大的,其餘較小的影響,自然是列舉之而不能盡。
總而言之,一種學術思想,既經盛行一時,到後來雖若成為過去,其實早已深入人人心中,成為構成他人格的一部分了。
這是曆代的學術思想,都是如此的。
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其年代較早,其影響于國民的性格,和社會上的事實,自然更深,所以這時代的學術思想,實在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個淵源。
(選自《呂思勉文集·呂著中小學教科書五種·初中标準教本本國史》第八章) 鴉片戰争前之國内情形 中國既遭遇曠古未有之變局,是時之情形如何,自應加以檢讨,今分社會及政治兩方面述之。
社會方面:(1)中國人對外之觀念,本屬寬大。
《尚書大傳》述越裳氏來朝,周公謂政教不加,君子不受其貢贽,此為古代之見解。
降及漢代,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蕭望之不欲其受臣禮,猶沿此等見解之舊。
自五胡亂華,中國人頗受其壓迫,對外之觀念稍變。
遼、金侵入,漢人之受壓迫彌深,見解之變亦彌甚,遂有所謂尊王攘夷之說。
尊王攘夷之觀念,發生于北宋之世,實晚唐時裂冠毀冕之反響,亦沙陀、契丹等侵入,有以激之使然也,至南宋而此觀念益形發達。
胡安國之《春秋傳》,可以為其代表。
對外之觀念,寖流于偏狹。
(2)且民族主義,須有智識以行之。
民族主義,推至極端,實有弊害,惟有能受理性之支配,方可收其利而不受其害。
而宋學末流入于空疏,加以科舉之流毒,空疏更甚,遂至于外情茫無所知,而一味盲目排斥,幾與愚民無異。
(A)且如古代交通不便,各地方之風俗亦不同,以君主一人之野心,勞民傷财,妄事開拓,實無益而有損,故以勤遠略為戒。
然後世(甲)防禦,(乙)防禦性質之攻戰及要點之據守,則迥非其倫矣。
乃至清代,西人東來後,有以講究邊防,研求外情之說進者,迂儒猶以為勤遠略而反對之。
(B)又如古代工業,墨守成規,而其時社會,嚴禁奢侈,故有作奇技淫巧以疑衆者殺之說。
歐西機械,或益民用,或資國防,迥非其倫,乃亦以為奇技淫巧而妄加反對。
此等锢蔽之見解,深入其心,加以(子)外力之壓迫,(醜)宗教之畏惡,動于感情,劫于群衆,其見解之牢不可破也遂彌甚。
士人如此,愚民受其誘導,其盲目自更不待言矣,遂至新機之啟辟甚難,仇外之風潮屢起。
政治方面,則以概沿閉關時代之舊,于競争極不适宜。
其最甚者,(1)行政機關組織之不善,蓋自貴族階級崩潰以後,官僚代之而居治者之位置,凡階級之性質,恒欲剝削他階級以自利,君主之責任,則在調和兩者之間,而求其平衡,故為治最要之義,在能監督官吏,不使虐民太甚,政治遂偏向此路發達。
治官之官日多,治民之官日少,夫無治民之官,則無治事之官,而百事皆廢矣。
況于真正辦事者,尚非官吏,而實為人民自己。
近代親民之官,必稱州縣,州指散州言。
實即古代之國君,僅能指揮監督,而不能真辦事,何者?勢有不及,力亦不給也。
真辦事者,實惟縣以下之自治職,而(a)官吏每向此等人壓迫,以圖自利。
(b)又平民生活,極為痛苦,其狡猾者,乃與官僚階級相結托,以魚肉平民。
于是地方自治之職,本古士大夫之流,日受壓迫,淪于厮養,自治之權,漸入土豪劣紳之手,凡有興作,無不诒害于民,言治者遂以清靜不擾為惟一之方術,寖至百事皆廢,其或迫于時勢,必須有所舉辦,亦皆有名無實,所謂紙面上有,實際則無也。
(A)政治組織機關之壞,至清代而達于極點,因①督撫,②藩臬,③自藩臬分出之道,④府直隸州廳,⑤縣及散州廳,實際乃有五級,抑壓甚而展布難,親民之官,即使按法奉事上司,已覺不給,況乎非法之伺應而婪索多耶?(B)又清代政治偏于安靜,不肯擢用奇才異能及年少有為之士,而專以例督責其下。
此由鑒于明代之弊而然。
例非吏不能悉,遂至大權操于胥吏之手,而欲有所興作益難。
(2)至于為官吏之人,則以正途為尚。
(甲)明清兩代,所謂正途者,率由科舉出身,科舉本屬良法,惟在唐宋時代,已不能盡切于實用,至明清又将前此之分科,悉并為一,事實上科舉已非普通人所能應,乃不得不放棄一切,而隻看幾篇四書文,而其所謂四書文者,又别成為一種奇異而不合理之體制。
即四書亦不必真通,而其體制,卻頗足消磨精力,士人遂至一物不知。
(乙)清代又因籌款屢次開捐,末年更裁減其價,以廣招徕,于是仕途之流品益雜。
其知識及道德水準,較之正途出身者,更形低下,末年官方之大壞,職此之由。
(3)以兵力論,則(A)中國承平時代,隻可謂之無兵,何者?凡事必有用,人乃能聚精會神以赴之。
若其為用渺不可知其在何時,未有不以怠玩出之,而寖至于腐敗者也。
此為心理作用,受時勢之支配,無可如何之事。
曆代注重軍政,若宋、明之世者,其兵力雖雲腐敗,兵額尚能勉強維持。
清代則文恬武嬉,兵額多缺,而為武員侵蝕其饷。
存者亦不操練,一以武員之怠荒,一以兵饷太薄,為兵者不得不兼營他業以自治,更無操練之餘暇也。
(B)近代火器發明,實非人力所能敵,亦為兵事上一大變。
(4)兵事如此,(甲)邊防自更廢弛,(乙)對于藩屬之控制,亦自更粗疏矣。
(五)又中國近代,富力與西洋各國相差太遠,社會經濟落伍,賦稅之瘠薄随之。
清代經常收入,恒不過四千數百萬,即其末造,亦不過七八千萬,尚安能有所舉措耶? 在此情勢之下,不能不遭一時之困難也決矣。
(選自《呂思勉文集·中國近代史八種·中國近百年史概說》第三章) 中國政治與中國社會 世界上的民族國家,為什麼會有盛衰興亡之事? 人必有其所處之境,與其所處之境适宜則興盛,不适宜則衰亡,這是很容易明白的。
然則人與環境,為什麼有适宜不适宜之分呢?我們知道:動物适應環境的力量,是很小的,它所謂适應,無非是改變自己,以求與所處之境相合,如此,則非待諸遺傳上的改變不可,這是何等艱難的事?人則不然,不但能改變自己,還能改變環境,使與自己适合。
所以人類不但能适應環境,還能控制環境。
人類控制環境的行為,為之文化。
人類,很難說有無文化的,即在最古的時代,亦是如此。
人類的進化,純粹是文化進化。
我們現在的社會,和漢唐時代,已經大不相同了,而我們的身體,則和地底下掘出來的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并無不同。
歐洲考古學家證明古埃及人的體格和現代并無不同。
不論如何野蠻社會裡的人,倘使移而置之文明社會之中,都可以全學會文明社會中人之所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