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近代的政治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近來講中國思想的人,往往把明、清間一班大儒,如顧亭林、黃梨洲、王船山等,算入清儒之列。
其實這一班人,以學術思想論,決然該算入宋、明時代的一個段落中。
雖然他們也懂得考據,然而考據畢竟和人的思想無關;況且他們的考據,也多帶主觀的色彩,算不得純正的考據。
宋、明的學風衰息,而另開出一種清代的學風,一定要到乾、嘉時代的考據,然後可以入數。
而這時代的人,卻是比較的缺乏思想的。
不但說不到政治上的根本問題,對于政治,也比較的不感興趣,所以我說,清代是政治思想消沉的時期。
但是乾隆中葉以後,朝政不肅,吏治敗壞,表面看似富強,實則民窮财盡,岌岌不可終日的情形,已經完全暴露。
深識遠見之士,每多引為深憂。
到嘉慶之世,教匪起于西北,艇盜擾于東南,五口通商之役,霹靂一聲,《南京條約》,竟是城下之盟,更其不必說了。
所以到此時代,而政治思想,遂逐漸發皇。
這時代的政治思想,我們可以舉一個最大的思想家做代表,那便是龔自珍。
他的思想,最重要之點有二:(1)他知道經濟上的不平等,即人們的互相剝削——經濟上的剝削,是緻亂的根源。
他卓絕的思想,見之于其大著《平均篇》。
本來以民窮财盡為緻亂的根源,曆代的政治家多有此思想。
但是龔氏有與他人截然不同的一點。
他人所謂貧,隻是物質上的不足,而龔氏卻看穿其為心理上的不平。
曆代承平數世之後,經濟上總要蹙然感覺其不足。
在他人,總以為這是政治不良,或者風俗日趨于奢侈所緻,在龔氏,則看穿了這是社會安定日久、兼并進行日亟所緻。
所以在他人看了,這隻是一個政治上、道德上的問題,在龔氏看了,則成為社會問題。
此種卓識,真是無人能及。
至于社會問題,應該用政治之力來解決,至少政治應該加以幹涉,這是中國人通有的思想,龔氏自然也在所不免的。
(2)他總覺得當時的政治,太無生氣;就是嫌政府的力量,不足以應付時局。
這種思想,也是當時政治家所通有的,但龔氏言之,特别深切著明,其所作的《著議》,幾乎全是表見此等思想。
将經濟上的不平等,看作政治上的根本問題,這種思想,從前的人是少有的。
至于嫌政府的軟弱無力,不足以應付時局,則是從前的人極普通的思想。
康有為屢次上書,請求清德宗變法;他所以锲而不舍,是因為他認為“專制君主,有雷霆萬鈞之力”。
但是專制君主,究竟有沒有這個力量呢?這就是開明專制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了。
關于這一個問題,我的意見是如此的: 中國的政治,是一個能靜而不能動的政治。
——就是隻能維持現狀,而不能夠更求進步。
其所以然,是由于:(A)治者階級的利益,在于多發财,少做事;(B)才智之士,多升入治者階級中,或則與之相依附;其少數則伏匿不出,退出于政治之外,所以沒有做事的人。
君主所處的地位,是迫使他的利益和國家一緻的,但亦隻能做到監督治者階級,使其虐民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
這些話,從前已經屢次說過了。
因此之故,中國政治,乃成為治官之官日多,治民之官日少;做官的人,并不求其有什麼本領;試看學校科舉,所養所取之士,都是學非所用可知。
因此,中國的官吏,都隻能奉行故事;要他積極辦事,興利除弊,是辦不到的。
要救此項弊窦,非将政治機構大加改革不可。
用舊話說起來,就是将官制和選舉兩件事,加以根本改革。
若其不然,則無論有怎樣英明的君主,勵精圖治,其所得的效果,總是很小的。
因為你在朝廷上,無論議論得如何精詳;對于奉行的官吏,無論催促得如何緊密;一出國門,就沒有這回事了——或者有名無實,或者竟不奉行。
所以中國君主的力量,在實際上是很小的。
即他所能整頓的範圍,極其有限。
所以希望專制君主,以雷霆萬鈞之力來改革,根本上是錯誤的。
因為他并無此力,開明專制的路,所以始終走不通,其大原因——也可說是其真原因,實在于此。
此等道理,在今日說起來,極易明白,但在當日,是無人能明白的——這是時代使然,并怪不得他們——所以所希望的,盡是些鏡花水月。
我們試舉兩事為證:當清末,主張改革的人,大多數贊成(1)廢科舉,或改革科舉;(2)裁胥吏,代之以士人。
隻此兩端,便見到他們對于政治敗壞的根源,并沒有正确的認識。
從前的科舉,隻是士人進身的一條路。
大多數應科舉的人,都是希望做官的。
你取之以言,他便以此為專業,而從事學習。
所以不論你用什麼東西——詩賦、經義、策論——取士,總有人會做的。
而且總有做得很好的人。
大多數人,也總還做得能夠合格。
至于說到實際應用,無論會做哪一種文字的人,都是一樣的無用——詩賦八股,固然無用,就策論也是一樣——所以從前的人,如蘇轼,對于王安石的改革學校貢舉,他簡直以為是不相幹的事。
至于胥吏,從來論治的人,幾
其實這一班人,以學術思想論,決然該算入宋、明時代的一個段落中。
雖然他們也懂得考據,然而考據畢竟和人的思想無關;況且他們的考據,也多帶主觀的色彩,算不得純正的考據。
宋、明的學風衰息,而另開出一種清代的學風,一定要到乾、嘉時代的考據,然後可以入數。
而這時代的人,卻是比較的缺乏思想的。
不但說不到政治上的根本問題,對于政治,也比較的不感興趣,所以我說,清代是政治思想消沉的時期。
但是乾隆中葉以後,朝政不肅,吏治敗壞,表面看似富強,實則民窮财盡,岌岌不可終日的情形,已經完全暴露。
深識遠見之士,每多引為深憂。
到嘉慶之世,教匪起于西北,艇盜擾于東南,五口通商之役,霹靂一聲,《南京條約》,竟是城下之盟,更其不必說了。
所以到此時代,而政治思想,遂逐漸發皇。
這時代的政治思想,我們可以舉一個最大的思想家做代表,那便是龔自珍。
他的思想,最重要之點有二:(1)他知道經濟上的不平等,即人們的互相剝削——經濟上的剝削,是緻亂的根源。
他卓絕的思想,見之于其大著《平均篇》。
本來以民窮财盡為緻亂的根源,曆代的政治家多有此思想。
但是龔氏有與他人截然不同的一點。
他人所謂貧,隻是物質上的不足,而龔氏卻看穿其為心理上的不平。
曆代承平數世之後,經濟上總要蹙然感覺其不足。
在他人,總以為這是政治不良,或者風俗日趨于奢侈所緻,在龔氏,則看穿了這是社會安定日久、兼并進行日亟所緻。
所以在他人看了,這隻是一個政治上、道德上的問題,在龔氏看了,則成為社會問題。
此種卓識,真是無人能及。
至于社會問題,應該用政治之力來解決,至少政治應該加以幹涉,這是中國人通有的思想,龔氏自然也在所不免的。
(2)他總覺得當時的政治,太無生氣;就是嫌政府的力量,不足以應付時局。
這種思想,也是當時政治家所通有的,但龔氏言之,特别深切著明,其所作的《著議》,幾乎全是表見此等思想。
将經濟上的不平等,看作政治上的根本問題,這種思想,從前的人是少有的。
至于嫌政府的軟弱無力,不足以應付時局,則是從前的人極普通的思想。
康有為屢次上書,請求清德宗變法;他所以锲而不舍,是因為他認為“專制君主,有雷霆萬鈞之力”。
但是專制君主,究竟有沒有這個力量呢?這就是開明專制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了。
關于這一個問題,我的意見是如此的: 中國的政治,是一個能靜而不能動的政治。
——就是隻能維持現狀,而不能夠更求進步。
其所以然,是由于:(A)治者階級的利益,在于多發财,少做事;(B)才智之士,多升入治者階級中,或則與之相依附;其少數則伏匿不出,退出于政治之外,所以沒有做事的人。
君主所處的地位,是迫使他的利益和國家一緻的,但亦隻能做到監督治者階級,使其虐民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
這些話,從前已經屢次說過了。
因此之故,中國政治,乃成為治官之官日多,治民之官日少;做官的人,并不求其有什麼本領;試看學校科舉,所養所取之士,都是學非所用可知。
因此,中國的官吏,都隻能奉行故事;要他積極辦事,興利除弊,是辦不到的。
要救此項弊窦,非将政治機構大加改革不可。
用舊話說起來,就是将官制和選舉兩件事,加以根本改革。
若其不然,則無論有怎樣英明的君主,勵精圖治,其所得的效果,總是很小的。
因為你在朝廷上,無論議論得如何精詳;對于奉行的官吏,無論催促得如何緊密;一出國門,就沒有這回事了——或者有名無實,或者竟不奉行。
所以中國君主的力量,在實際上是很小的。
即他所能整頓的範圍,極其有限。
所以希望專制君主,以雷霆萬鈞之力來改革,根本上是錯誤的。
因為他并無此力,開明專制的路,所以始終走不通,其大原因——也可說是其真原因,實在于此。
此等道理,在今日說起來,極易明白,但在當日,是無人能明白的——這是時代使然,并怪不得他們——所以所希望的,盡是些鏡花水月。
我們試舉兩事為證:當清末,主張改革的人,大多數贊成(1)廢科舉,或改革科舉;(2)裁胥吏,代之以士人。
隻此兩端,便見到他們對于政治敗壞的根源,并沒有正确的認識。
從前的科舉,隻是士人進身的一條路。
大多數應科舉的人,都是希望做官的。
你取之以言,他便以此為專業,而從事學習。
所以不論你用什麼東西——詩賦、經義、策論——取士,總有人會做的。
而且總有做得很好的人。
大多數人,也總還做得能夠合格。
至于說到實際應用,無論會做哪一種文字的人,都是一樣的無用——詩賦八股,固然無用,就策論也是一樣——所以從前的人,如蘇轼,對于王安石的改革學校貢舉,他簡直以為是不相幹的事。
至于胥吏,從來論治的人,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