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魏晉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政治思想消沉的時代,這一個時代之中,并不是沒有有政治思想的人,然其思想大都不脫漢人的科臼,直到兩宋之世,而中國的政治思想才又發出萬丈的光焰,這是什麼原故呢?
原來政治的目的,不外乎安内與攘外。
當對外太平無事時,大家的眼光都注重在内治一方面。
對外問題急迫了,整個國家的生存要緊,其餘的問題,就隻得姑置為緩圖了。
中國對外的問題是到什麼時候才嚴重起來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不能不說是宋代,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周以前,我們對于異族實在是一個侵略者,而不是一個被侵略者,這一層在第二講中業經說過了。
兩漢時代,情形還是如此。
五胡亂華,是中原受異族的侵略之始。
但是這時候侵略的異族,民族意識都不甚晶瑩,這個隻要看當時的異族沒一個不自附于漢族古帝皇之後可知。
這(1)因他們的文化程度較低,(2)因歸附中原、雜居塞内已久,當其亂華之時,業已有幾分同化。
到遼、金時代便不然了。
遼人的民族意識業已較五胡為強,至金人則其和漢族的對立更為尖銳。
隻要看金世宗的所為,便可知道。
而且五胡是以附塞或塞内的部落作亂的,也有一半可以說是叛民的性質,至于遼、金則是在塞外建立了強大的國家然後侵入的,所以其性質更為嚴重。
異族侵入的原因是甚麼呢?其中第一件,便是中原王朝兵備的廢弛,以兩漢時代的兵力,異族本沒有侵入的可能,三國時代中原雖然分裂,兵力并沒有衰弱,為什麼前此歸附的異族一到兩晉時代居然能在中原大肆咆哮,而漢族竟無如之何呢?原來兵權的落入異族之手并非一朝一夕之故。
中國在古代本不是全國皆兵的,各國正式的軍隊,隻是當初的征服者,至于被征服者雖非不能當兵,然事實上隻令他們守衛本地,和後世的鄉兵一樣。
直到戰國之世,戰争的規模大了,舊有的兵不給于用,才把向來僅令其守衛本地的兵,悉數用作正式軍隊。
這話在第三講中亦已說過。
從此以後我們就造成一個全國皆兵的制度了。
但是這種制度,到秦漢之世卻又逐漸破壞,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國小,人民從事于征戍,離家不甚遠,所以因此而曠廢時日以及川資運糧等等的耗費,亦比較不大,到統一以後,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所以當用兵較少的時候,還可以調發民兵,較多的時候便要代之以谪發或谪戍。
漢朝自文景以前,用兵大都調自郡國,而前乎此的秦朝以及後乎此的武宣都要用谪發和谪戍,就是這個道理。
漢朝的兵制,是沿襲秦朝的。
民年二十三則服兵役,至五十六乃免,郡國各有都尉,以司其講肄和都試。
戍邊之責,也是均攤之于全國人的,人人有戍邊三日的義務——雖然不能夠人人自行,然而制度則是如此——自武宣多用谪發之後,實際上人民從征之事已較少,至後漢光武欲圖減官省事,把郡國都尉廢掉,從此以後,民兵制度就簡直不存在了。
當兵本來是人情容易怕的,統一之後,腹地的人民距邊寇較遠,就有民兵制度,也易流于有名無實,何況竟把他廢掉呢?從此以後,普通的人民,就和當兵絕緣。
當兵的總是特種的人民,——用得多的時候,固然也調發普通人民,然而隻是特殊的事。
——而尤其多被利用的,則是歸附的異族。
這種趨勢,當東漢時代業已開始了,至西晉而尤甚。
五胡亂華之後,自然多用其本族之人為主力的軍隊,所以這時候,武力是始終在異族手裡的。
這是漢人難于恢複的一個大原因。
隋唐之世,漢族業已恢複了,局面似乎該一變,但是用異族當兵,業已用慣了,既有異族可以當兵,樂得使本國人及于寬典,況且用兵于塞外,天時地利,都以即用該方面的人為适宜,而且勞費也較少。
所以論起武功來,讀史者總是以漢唐并稱,其實漢唐不是一樣的。
漢代的征服四夷,十次中有七八次是發自己的兵,實實在在的去打——尤其對于最強的匈奴是如此。
漢朝打西域,是用本國兵最少的,而西域卻是最勢分力弱的小敵——唐朝卻多用蕃兵,到後來,并且守禦邊境亦用蕃兵為主力,因此釀成安史之亂。
安史亂後,軍隊之數是大增加了,然而不是沒有戰鬥力,就是不聽命令,遇事總不肯向前,以緻龐勳、黃巢之亂,都非靠沙陀兵不能打平。
從此以後,沙陀就橫行中原,而契丹也繼之侵入了。
分裂是最可痛心的事。
當分裂之世,無論你兵力如何強大,是隻會招緻異族以共攻本國人,斷不會聯合本國人以共禦外侮的——這是由于人情莫不欲争利,而利惟近者為可争,人情莫不欲避害,而害惟近者為尤切,所以非到本國統一之後,不能對外,什麼借對外以圖團結本國等等,都隻是夢話——然而到中原既已統一之後,又因反側之心未全消弭,非圖集中兵權或更消滅或削弱某一部分的兵力不可,北宋便是這個時代。
所以經前後漢之末兩次大亂之後,中原王朝的兵力實在是始終不振的,而在塞外的異族卻因歲月的推移逐
當對外太平無事時,大家的眼光都注重在内治一方面。
對外問題急迫了,整個國家的生存要緊,其餘的問題,就隻得姑置為緩圖了。
中國對外的問題是到什麼時候才嚴重起來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不能不說是宋代,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周以前,我們對于異族實在是一個侵略者,而不是一個被侵略者,這一層在第二講中業經說過了。
兩漢時代,情形還是如此。
五胡亂華,是中原受異族的侵略之始。
但是這時候侵略的異族,民族意識都不甚晶瑩,這個隻要看當時的異族沒一個不自附于漢族古帝皇之後可知。
這(1)因他們的文化程度較低,(2)因歸附中原、雜居塞内已久,當其亂華之時,業已有幾分同化。
到遼、金時代便不然了。
遼人的民族意識業已較五胡為強,至金人則其和漢族的對立更為尖銳。
隻要看金世宗的所為,便可知道。
而且五胡是以附塞或塞内的部落作亂的,也有一半可以說是叛民的性質,至于遼、金則是在塞外建立了強大的國家然後侵入的,所以其性質更為嚴重。
異族侵入的原因是甚麼呢?其中第一件,便是中原王朝兵備的廢弛,以兩漢時代的兵力,異族本沒有侵入的可能,三國時代中原雖然分裂,兵力并沒有衰弱,為什麼前此歸附的異族一到兩晉時代居然能在中原大肆咆哮,而漢族竟無如之何呢?原來兵權的落入異族之手并非一朝一夕之故。
中國在古代本不是全國皆兵的,各國正式的軍隊,隻是當初的征服者,至于被征服者雖非不能當兵,然事實上隻令他們守衛本地,和後世的鄉兵一樣。
直到戰國之世,戰争的規模大了,舊有的兵不給于用,才把向來僅令其守衛本地的兵,悉數用作正式軍隊。
這話在第三講中亦已說過。
從此以後我們就造成一個全國皆兵的制度了。
但是這種制度,到秦漢之世卻又逐漸破壞,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國小,人民從事于征戍,離家不甚遠,所以因此而曠廢時日以及川資運糧等等的耗費,亦比較不大,到統一以後,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所以當用兵較少的時候,還可以調發民兵,較多的時候便要代之以谪發或谪戍。
漢朝自文景以前,用兵大都調自郡國,而前乎此的秦朝以及後乎此的武宣都要用谪發和谪戍,就是這個道理。
漢朝的兵制,是沿襲秦朝的。
民年二十三則服兵役,至五十六乃免,郡國各有都尉,以司其講肄和都試。
戍邊之責,也是均攤之于全國人的,人人有戍邊三日的義務——雖然不能夠人人自行,然而制度則是如此——自武宣多用谪發之後,實際上人民從征之事已較少,至後漢光武欲圖減官省事,把郡國都尉廢掉,從此以後,民兵制度就簡直不存在了。
當兵本來是人情容易怕的,統一之後,腹地的人民距邊寇較遠,就有民兵制度,也易流于有名無實,何況竟把他廢掉呢?從此以後,普通的人民,就和當兵絕緣。
當兵的總是特種的人民,——用得多的時候,固然也調發普通人民,然而隻是特殊的事。
——而尤其多被利用的,則是歸附的異族。
這種趨勢,當東漢時代業已開始了,至西晉而尤甚。
五胡亂華之後,自然多用其本族之人為主力的軍隊,所以這時候,武力是始終在異族手裡的。
這是漢人難于恢複的一個大原因。
隋唐之世,漢族業已恢複了,局面似乎該一變,但是用異族當兵,業已用慣了,既有異族可以當兵,樂得使本國人及于寬典,況且用兵于塞外,天時地利,都以即用該方面的人為适宜,而且勞費也較少。
所以論起武功來,讀史者總是以漢唐并稱,其實漢唐不是一樣的。
漢代的征服四夷,十次中有七八次是發自己的兵,實實在在的去打——尤其對于最強的匈奴是如此。
漢朝打西域,是用本國兵最少的,而西域卻是最勢分力弱的小敵——唐朝卻多用蕃兵,到後來,并且守禦邊境亦用蕃兵為主力,因此釀成安史之亂。
安史亂後,軍隊之數是大增加了,然而不是沒有戰鬥力,就是不聽命令,遇事總不肯向前,以緻龐勳、黃巢之亂,都非靠沙陀兵不能打平。
從此以後,沙陀就橫行中原,而契丹也繼之侵入了。
分裂是最可痛心的事。
當分裂之世,無論你兵力如何強大,是隻會招緻異族以共攻本國人,斷不會聯合本國人以共禦外侮的——這是由于人情莫不欲争利,而利惟近者為可争,人情莫不欲避害,而害惟近者為尤切,所以非到本國統一之後,不能對外,什麼借對外以圖團結本國等等,都隻是夢話——然而到中原既已統一之後,又因反側之心未全消弭,非圖集中兵權或更消滅或削弱某一部分的兵力不可,北宋便是這個時代。
所以經前後漢之末兩次大亂之後,中原王朝的兵力實在是始終不振的,而在塞外的異族卻因歲月的推移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