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漢代的政治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歸告二千石,舉三老、孝弟、力田、孝廉、廉吏,務得其人,郡事皆以義法令檢式,毋得擅為條教,敢挾詐僞以奸名譽者,必先受戮,以正明好惡。
…… 豪傑役使,顔師古曰:身為豪傑而役使鄉裡人也。
可見黃霸本是所謂土豪劣紳之流。
大抵善于邀名的人,必求立異于衆。
——因為不立異,則不過衆人中的一人,天下人如此者多,就不足以得名了。
……黃霸本是個務小知任小數的人,論他的才具很可以做一個漢朝的文吏,隻因當時的官吏竟趨于嚴酷,為輿論所反對,乃遂反之以立名,而适又有夏侯勝的《尚書》以供其緣飾,又适會宣帝要求寬仁之吏,就給他投機投個正著,一帆風順,扶搖直上了。
生活是最大的教育,人是不能以空言感化的,人是個社會動物,處在何等社會中,就形成何等樣人,絲毫不能勉強,斷非空言之力所能挽回。
所以古來言教民者,必在既富之後,質而言之,就是替他先造新環境,新環境既已造成,就不待教而自正了。
如其不然,就萬語千言悉成廢話,這種道理,當發為空論之際,也是人人懂得的。
及其見諸實施,卻又以為人民可以空言感化,至少以為要先把人心改變過來,然後制度乃可随之而改了。
人類缺乏一貫的思想,處處現出自相矛盾的景象,真可歎息。
人民可以空言化,在廟堂之上的人,或者和社會隔絕了,信以為實。
然在奉行其事的人,是不會不知道實際的情形的,然而竟沒有一個人把無益實際的話入告,隻見诏書朝下于京城宣布,夕遍于海澨,人類的自欺欺人,實在更可歎息。
有手段的人,他要人家說的話,自然會有人替他說的,他要人家不說話,自然沒有人敢說。
他希望有什麼事,自然會有人造作出來,他希望沒有什麼事,自然會有人替他隐諱掉。
我們隻要看邊吏多知鹖雀,問之皆陽不知,便可知道黃霸治郡時,所謂盜賊日少,戶口歲增,是虛是實了。
然則他怎會獲得如此的好名譽呢?大抵人有兩種:一種是遠聽的,一種是近看的。
聲名洋溢的人,往往經不起實際的考察,在千裡萬裡之外聽了,真是大聖大賢,到他近處去一看,就不成話了。
但是社會是采取虛聲的,一個人而苟有手段造成了他的虛名,你就再知道他是個壞人,也是開不得口。
不但開不得口,而且還隻能人雲亦雲地稱頌他,不然人家不說他所得的是虛名,反說你所說的是假話。
俗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作僞的人,豈真有什麼本領,使他的真相不露出來?不過社會是這樣的社會,所以這種人的真相,雖然給一部分人知道了,卻永遠隻有這一部分人知道,決不會散布擴大出去的。
然而張敞居然敢彈劾盛名之下的黃霸,我們就不得不佩服法家綜核名實的精神了。
他奏黃霸的話,真乃句句是金玉。
讓畔異路,道不拾遺,其實亡益廉貪貞淫之行,造起律令,即以勸善禁奸,尤其是至理名言。
因為你要講革命是另一件事,在革命未成以前勸人為善,隻是能為現狀下之所謂善,禁奸也隻能禁現狀下之所謂奸。
明明是現狀下所不能為的事,你卻要叫人去做,人家也居然會照著你的話去做,這不是作僞還是什麼?其實何益呢?不過澆淳散樸罷了。
法家這種綜核名實的精神,自元帝以後莫之能行,以至亡國。
後漢得天下,光武帝雖然厚貌深文,其實行督責之術,是很嚴緊的。
他當時對于一班開國的功臣,以及有盛名可以做三公的人,明知其不可施以督責,所以舍而弗用,而甯任用一班官僚,這就是後漢所以能開二百餘年之治的原因。
從中葉以後,督責之術又廢了,于是官僚階級又橫行起來,益之以處士橫議,而後漢遂至于滅亡。
起而收拾殘局的魏武帝、諸葛孔明,都是勵行綜核名實的人,所以事勢又有轉機。
然而一兩個人的苦力支撐,終不能回狂瀾于既倒,于是紀綱日廢,而魏晉清談之俗興,神州大陸遂終于不可保守而為五胡所占據了。
魏晉以後的政治思想,無甚特别之處——大抵承漢人的緒餘——今因限于時間亦不再加講述。
還有一篇最值得注意的文字,便是《論衡》的《治期》篇。
此篇力言國家之治亂,與君主的賢否無涉。
換一句現在的話說,便是政治控制不住社會,社會而要向上,政治是無法阻止的。
若要向下,政治亦無力挽回,而隻好聽其遷流之所屆。
這是我們論後世的政治所要十分注意的。
…… 豪傑役使,顔師古曰:身為豪傑而役使鄉裡人也。
可見黃霸本是所謂土豪劣紳之流。
大抵善于邀名的人,必求立異于衆。
——因為不立異,則不過衆人中的一人,天下人如此者多,就不足以得名了。
……黃霸本是個務小知任小數的人,論他的才具很可以做一個漢朝的文吏,隻因當時的官吏竟趨于嚴酷,為輿論所反對,乃遂反之以立名,而适又有夏侯勝的《尚書》以供其緣飾,又适會宣帝要求寬仁之吏,就給他投機投個正著,一帆風順,扶搖直上了。
生活是最大的教育,人是不能以空言感化的,人是個社會動物,處在何等社會中,就形成何等樣人,絲毫不能勉強,斷非空言之力所能挽回。
所以古來言教民者,必在既富之後,質而言之,就是替他先造新環境,新環境既已造成,就不待教而自正了。
如其不然,就萬語千言悉成廢話,這種道理,當發為空論之際,也是人人懂得的。
及其見諸實施,卻又以為人民可以空言感化,至少以為要先把人心改變過來,然後制度乃可随之而改了。
人類缺乏一貫的思想,處處現出自相矛盾的景象,真可歎息。
人民可以空言化,在廟堂之上的人,或者和社會隔絕了,信以為實。
然在奉行其事的人,是不會不知道實際的情形的,然而竟沒有一個人把無益實際的話入告,隻見诏書朝下于京城宣布,夕遍于海澨,人類的自欺欺人,實在更可歎息。
有手段的人,他要人家說的話,自然會有人替他說的,他要人家不說話,自然沒有人敢說。
他希望有什麼事,自然會有人造作出來,他希望沒有什麼事,自然會有人替他隐諱掉。
我們隻要看邊吏多知鹖雀,問之皆陽不知,便可知道黃霸治郡時,所謂盜賊日少,戶口歲增,是虛是實了。
然則他怎會獲得如此的好名譽呢?大抵人有兩種:一種是遠聽的,一種是近看的。
聲名洋溢的人,往往經不起實際的考察,在千裡萬裡之外聽了,真是大聖大賢,到他近處去一看,就不成話了。
但是社會是采取虛聲的,一個人而苟有手段造成了他的虛名,你就再知道他是個壞人,也是開不得口。
不但開不得口,而且還隻能人雲亦雲地稱頌他,不然人家不說他所得的是虛名,反說你所說的是假話。
俗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作僞的人,豈真有什麼本領,使他的真相不露出來?不過社會是這樣的社會,所以這種人的真相,雖然給一部分人知道了,卻永遠隻有這一部分人知道,決不會散布擴大出去的。
然而張敞居然敢彈劾盛名之下的黃霸,我們就不得不佩服法家綜核名實的精神了。
他奏黃霸的話,真乃句句是金玉。
讓畔異路,道不拾遺,其實亡益廉貪貞淫之行,造起律令,即以勸善禁奸,尤其是至理名言。
因為你要講革命是另一件事,在革命未成以前勸人為善,隻是能為現狀下之所謂善,禁奸也隻能禁現狀下之所謂奸。
明明是現狀下所不能為的事,你卻要叫人去做,人家也居然會照著你的話去做,這不是作僞還是什麼?其實何益呢?不過澆淳散樸罷了。
法家這種綜核名實的精神,自元帝以後莫之能行,以至亡國。
後漢得天下,光武帝雖然厚貌深文,其實行督責之術,是很嚴緊的。
他當時對于一班開國的功臣,以及有盛名可以做三公的人,明知其不可施以督責,所以舍而弗用,而甯任用一班官僚,這就是後漢所以能開二百餘年之治的原因。
從中葉以後,督責之術又廢了,于是官僚階級又橫行起來,益之以處士橫議,而後漢遂至于滅亡。
起而收拾殘局的魏武帝、諸葛孔明,都是勵行綜核名實的人,所以事勢又有轉機。
然而一兩個人的苦力支撐,終不能回狂瀾于既倒,于是紀綱日廢,而魏晉清談之俗興,神州大陸遂終于不可保守而為五胡所占據了。
魏晉以後的政治思想,無甚特别之處——大抵承漢人的緒餘——今因限于時間亦不再加講述。
還有一篇最值得注意的文字,便是《論衡》的《治期》篇。
此篇力言國家之治亂,與君主的賢否無涉。
換一句現在的話說,便是政治控制不住社會,社會而要向上,政治是無法阻止的。
若要向下,政治亦無力挽回,而隻好聽其遷流之所屆。
這是我們論後世的政治所要十分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