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漢代的政治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大。
再一個顯著的例,便是董仲舒。
他說: 自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如秦者也。
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
使習俗薄惡,人民嚚頑,抵冒殊扞,孰爛如此之甚者也。
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
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
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董仲舒對于漢代制度的改革,是大有功勞的人。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 其尤激烈的則為翼奉。
他以為: 祭天地于雲陽汾陰,及諸寝廟,不以親疏疊毀,皆煩費,違古制。
又宮室苑囿,奢泰難供,以故民困國虛,亡累年之蓄。
所繇來久,不改其本,難以末正。
乃上疏曰:臣聞古者盤庚改邑,以興殷道,聖人美之。
竊聞漢德隆盛,在于孝文……如令處于當今,因此制度,必不能成功名。
……臣願陛下徙都于成周……遷都正本,衆制皆定。
生活是最大的教育,要人民革新,必須替他造出新環境來,置之新環境中,雖日撻而求其舊,不可得矣。
間嘗論之,儒家之興,并非偶然之事,秦始皇雖然焚書坑儒,然當他坑儒的時候曾說: 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
“欲以興太平”上,當奪“文學”兩字。
文學便是當時的儒家。
可知始皇并非不用儒者,所以要用儒者,就是因為當時的天下非更化不可,要更化非改制度不可,而改制度之事,惟有儒家最為擅長。
所以假使秦始皇享國長久,海内更無其他問題,他一定能有一番改革——建設——改革。
秦皇漢武正是一流人。
儒家所謂教化,其先決問題是民生,至于直接手段則是興庠序,看《漢書·禮樂志》便可知道。
他們對于現狀,是認為極度的不安,而想要徹底改革的,所以我說他們是最革命的。
然而儒家不能不為法家所竊笑。
為什麼呢?我們試讀《漢書》的《元帝本紀》: 立為太子……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恽、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宣帝所謂霸,便是法家;所謂王,是儒家;以霸王道雜之,謂以督責之術對付官僚階級,以儒家寬仁之政對待人民。
質而言之,便是“嚴以察吏,寬以馭民”,這實在是合理的治法。
倘使純用霸道,則待人民太暴虐,全社會都将騷然不甯,喪其樂生之心,這便是秦朝的所以滅亡。
至于純用王道,則元帝便是一個榜樣。
我們試将《元帝紀》讀一過。
儒家所謂寬仁之政,幾于史不絕書,然而漢治反于此時大壞,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官僚階級的利益是和人民相反的,要保護人民,其要義就在于約束官僚,使不能為民害,若并官僚階級而亦放縱之,那就是縱百萬虎狼于民間了。
漢朝政治之放縱——督責之術之廢弛,是起于元帝之世的,所以漢朝的政治,也壞于元帝時。
為什麼元帝會放縱治者階級使為民害呢?其弊便在于不察名實。
名就是理論,實就是情形,理論雖好,要和現狀相合方才有用。
比如合作運動自然是好的,然而能否推行于中國社會,換一方面說,便是現在的中國社會能否推行合作運動?更具體些說,叫農民組織合作社,向農民銀行借款。
到底來借款的是真正農民呢,還是營高利貸業者的化身?這是大須考慮的。
假如說現在來貸款的都是真正農民了,然而現在的農民銀行設立尚未普遍,假使要普遍設立,是否能保持現在的樣子——即來貸款者真正都是農民——如曰能之,還是目前就能夠呢,還是要一面養成人才,一面整頓吏治徐徐進行的呢?如此便又發生推廣的遲速問題。
這些都是應該考慮的、應該考察的實際。
合作事業的能否辦好,就看這種事先的考慮是否周密,随時的考慮是否認真,單是精于理論,即對于書本上的合作有研究,是無用的。
現
再一個顯著的例,便是董仲舒。
他說: 自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如秦者也。
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
使習俗薄惡,人民嚚頑,抵冒殊扞,孰爛如此之甚者也。
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
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
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董仲舒對于漢代制度的改革,是大有功勞的人。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 其尤激烈的則為翼奉。
他以為: 祭天地于雲陽汾陰,及諸寝廟,不以親疏疊毀,皆煩費,違古制。
又宮室苑囿,奢泰難供,以故民困國虛,亡累年之蓄。
所繇來久,不改其本,難以末正。
乃上疏曰:臣聞古者盤庚改邑,以興殷道,聖人美之。
竊聞漢德隆盛,在于孝文……如令處于當今,因此制度,必不能成功名。
……臣願陛下徙都于成周……遷都正本,衆制皆定。
生活是最大的教育,要人民革新,必須替他造出新環境來,置之新環境中,雖日撻而求其舊,不可得矣。
間嘗論之,儒家之興,并非偶然之事,秦始皇雖然焚書坑儒,然當他坑儒的時候曾說: 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
“欲以興太平”上,當奪“文學”兩字。
文學便是當時的儒家。
可知始皇并非不用儒者,所以要用儒者,就是因為當時的天下非更化不可,要更化非改制度不可,而改制度之事,惟有儒家最為擅長。
所以假使秦始皇享國長久,海内更無其他問題,他一定能有一番改革——建設——改革。
秦皇漢武正是一流人。
儒家所謂教化,其先決問題是民生,至于直接手段則是興庠序,看《漢書·禮樂志》便可知道。
他們對于現狀,是認為極度的不安,而想要徹底改革的,所以我說他們是最革命的。
然而儒家不能不為法家所竊笑。
為什麼呢?我們試讀《漢書》的《元帝本紀》: 立為太子……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恽、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宣帝所謂霸,便是法家;所謂王,是儒家;以霸王道雜之,謂以督責之術對付官僚階級,以儒家寬仁之政對待人民。
質而言之,便是“嚴以察吏,寬以馭民”,這實在是合理的治法。
倘使純用霸道,則待人民太暴虐,全社會都将騷然不甯,喪其樂生之心,這便是秦朝的所以滅亡。
至于純用王道,則元帝便是一個榜樣。
我們試将《元帝紀》讀一過。
儒家所謂寬仁之政,幾于史不絕書,然而漢治反于此時大壞,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官僚階級的利益是和人民相反的,要保護人民,其要義就在于約束官僚,使不能為民害,若并官僚階級而亦放縱之,那就是縱百萬虎狼于民間了。
漢朝政治之放縱——督責之術之廢弛,是起于元帝之世的,所以漢朝的政治,也壞于元帝時。
為什麼元帝會放縱治者階級使為民害呢?其弊便在于不察名實。
名就是理論,實就是情形,理論雖好,要和現狀相合方才有用。
比如合作運動自然是好的,然而能否推行于中國社會,換一方面說,便是現在的中國社會能否推行合作運動?更具體些說,叫農民組織合作社,向農民銀行借款。
到底來借款的是真正農民呢,還是營高利貸業者的化身?這是大須考慮的。
假如說現在來貸款的都是真正農民了,然而現在的農民銀行設立尚未普遍,假使要普遍設立,是否能保持現在的樣子——即來貸款者真正都是農民——如曰能之,還是目前就能夠呢,還是要一面養成人才,一面整頓吏治徐徐進行的呢?如此便又發生推廣的遲速問題。
這些都是應該考慮的、應該考察的實際。
合作事業的能否辦好,就看這種事先的考慮是否周密,随時的考慮是否認真,單是精于理論,即對于書本上的合作有研究,是無用的。
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