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漢代的政治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熟,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複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當其有者半價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赢,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裡遊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觀此則《史記》所謂人給家足,是什麼人,什麼家,就很可以明白了,何怪其有兼并和被兼并的人呢?然則《漢書·刑法志》說: 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
而将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
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寖息,風流笃厚,禁網疏闊。
選張釋之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罰大省,至于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
這所謂禁網疏闊,就是《史記·平準書》所謂網疏;斷獄四百,并非天下真沒有犯罪的人,不過縱釋弗誅罷了。
所縱釋的是何等樣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曆代的放任政策,其内容,是包含著無限的醜惡的。
難怪儒家要主張革命了。
漢代儒家的思想,可以分為兩大端:一為均貧富,一為興教化。
他們的均貧富,還是注意于平均地權,激烈的要徑行井田,緩和的則主張限民名田。
他們對于經濟的發展,認識是不足的,所以都主張重農抑商,主張返于自給自足時代經濟孤立的狀況。
這個讀《鹽鐵論》的《散不足》篇最易見得。
關于經濟問題,近來研究的人多了,書籍報章雜志時有論述,大家都有些知道,現因時間短促,不再多講。
現在且略述漢儒興教化的問題。
漢儒對于興教化,有一點,其見解是遠出于後世人之上的。
我們試看《史記·叔孫通傳》,當他要定朝儀的時候: 使征魯諸生三十餘人。
魯有兩生不肯行,曰:……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
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
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
這正和古人所謂先富後教,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同。
所以漢人所謂興教化,其根本乃在于改制度。
我們試看《漢書·賈誼傳》載他的話說: 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
借父耰,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語;抱哺其子,與公併倨,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天下大敗,衆掩寡,知欺愚,勇威怯,壯陵衰,其亂至矣。
……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亡制度,棄禮義,捐廉恥,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
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也,今其甚者,殺父兄矣。
盜者剟寝戶之簾,搴兩廟之器,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矯僞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餘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亡行義之尤至者也。
可謂痛切極了。
而他又說: 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為大故。
至于俗流失,世敗壞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于耳目,以為是适然耳。
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
夫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植則僵,不修則壞。
他之所謂設則是: 以為漢興二十餘年,天下和洽,宜今“義”字。
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
色上黃,數用五,由今看來,固然是毫無關系之事,如此改革,似乎滑稽而且不離乎迷信,然而古人所謂改正朔、易服色等事,并不是像後世止于如此而已,而是相連有一套辦法的。
這個讀第四講中論儒家的話已可見得。
然則當時賈誼所主張改變的,決不止此兩事,不過《史記》《漢書》都語焉不詳罷了。
但看他“為官名”三個字——這是改變一切機關——便可知其改革規模之
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複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當其有者半價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赢,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裡遊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觀此則《史記》所謂人給家足,是什麼人,什麼家,就很可以明白了,何怪其有兼并和被兼并的人呢?然則《漢書·刑法志》說: 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
而将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
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寖息,風流笃厚,禁網疏闊。
選張釋之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罰大省,至于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
這所謂禁網疏闊,就是《史記·平準書》所謂網疏;斷獄四百,并非天下真沒有犯罪的人,不過縱釋弗誅罷了。
所縱釋的是何等樣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曆代的放任政策,其内容,是包含著無限的醜惡的。
難怪儒家要主張革命了。
漢代儒家的思想,可以分為兩大端:一為均貧富,一為興教化。
他們的均貧富,還是注意于平均地權,激烈的要徑行井田,緩和的則主張限民名田。
他們對于經濟的發展,認識是不足的,所以都主張重農抑商,主張返于自給自足時代經濟孤立的狀況。
這個讀《鹽鐵論》的《散不足》篇最易見得。
關于經濟問題,近來研究的人多了,書籍報章雜志時有論述,大家都有些知道,現因時間短促,不再多講。
現在且略述漢儒興教化的問題。
漢儒對于興教化,有一點,其見解是遠出于後世人之上的。
我們試看《史記·叔孫通傳》,當他要定朝儀的時候: 使征魯諸生三十餘人。
魯有兩生不肯行,曰:……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
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
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
這正和古人所謂先富後教,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同。
所以漢人所謂興教化,其根本乃在于改制度。
我們試看《漢書·賈誼傳》載他的話說: 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
借父耰,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語;抱哺其子,與公併倨,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天下大敗,衆掩寡,知欺愚,勇威怯,壯陵衰,其亂至矣。
……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亡制度,棄禮義,捐廉恥,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
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也,今其甚者,殺父兄矣。
盜者剟寝戶之簾,搴兩廟之器,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矯僞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餘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亡行義之尤至者也。
可謂痛切極了。
而他又說: 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為大故。
至于俗流失,世敗壞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于耳目,以為是适然耳。
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
夫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植則僵,不修則壞。
他之所謂設則是: 以為漢興二十餘年,天下和洽,宜今“義”字。
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
色上黃,數用五,由今看來,固然是毫無關系之事,如此改革,似乎滑稽而且不離乎迷信,然而古人所謂改正朔、易服色等事,并不是像後世止于如此而已,而是相連有一套辦法的。
這個讀第四講中論儒家的話已可見得。
然則當時賈誼所主張改變的,決不止此兩事,不過《史記》《漢書》都語焉不詳罷了。
但看他“為官名”三個字——這是改變一切機關——便可知其改革規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