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先秦的政治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貴法術之士,墨家所主張的則為尚賢。
墨子主張行夏道,自然要想社會的風氣,回複到夏代的誠樸。
其所以緻此的手段,則為宗教。
所以要講天志、明鬼。
天和鬼都要有意識,能賞罰的,和哲學上的定命論,恰恰相反,定命論而行,天志、明鬼之說,就被取消了。
所以又要非命。
墨子的時代,《史記》說:“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這話大約不錯的。
墨子隻該是春秋末期的人。
再後,他的思想,就不該如此陳舊了。
農家道學的說法,固然更較墨家為陳舊,然隻是稱頌陳說,墨子則似乎根據夏道,自己有所創立的。
然而墨子的思想,也是夠陳舊了的。
以墨子之道來救時,是無可非議的,所難的,是他這道理,如何得以實行?希望治者階級實行麼?天下隻有天良發現的個人,沒有天良發現的階級;隻有自行覺悟的個人,沒有自行覺悟的階級;所以這種希望隻是絕路,這固然是諸家的通病。
然而從墨子之道,治者階級,所要實行的條件,比行别一家的道,還要難些。
所以墨子的希望,似乎也更難實現些。
墨子有一端可佩服的,便是他實行的精神。
孟子說他能摩頂放踵,以利天下。
《淮南子》說:墨子之徒百八十人皆可使之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這些話,我們是相信的。
我嘗說:儒俠是當時固有的兩個集團。
他們是貴族階級失其地位後所形成的——自然也有一部分新興的地主,或者工商階級中人附和進去,然而總是以堕落的貴族為中堅——他們的地位雖然喪失了,一種急公好義、抑強扶弱、和矜重人格的風氣還在。
因其天性或環境,而分成尚文與尚武兩派。
孔子和墨子,隻是就這兩個集團,施以教育。
天下惟有團體,才能夠有所作為。
羅素說:“中國要有熱心的青年十萬人,團結起來,先公益而後私利,中國就得救了。
”就是這種意思,孔子和墨子,都能把一部分人團結起來了。
這确是古人的熱心和毅力,可以佩服之處。
然而如此,就足以有為了麼?須知所謂化,是兩方面都可以做主動,也都可以成被動的。
這些道術之士,都想以其道移易天下。
他的徒黨,自然就是為其所化的人;他和他的信徒,自然總能将社會感化幾分;然而其本身,也總是受社會風氣感化的。
佛陀不是想感化社會的麼?為什麼現在的和尚,隻成為吃飯的一條路?基督不是想感化社會的麼?為什麼中國稱信教為吃教?固然,這是中國信道不笃的人,然使教會裡面而絲毫沒有财産,現在熱心傳教之士,是否還不遠千裡而來呢?也是一個疑問。
我們不敢輕視宗教徒。
其中熱心信仰傳布的人,我相信他是真的;也相信他是無所為而為之的;然而總隻是少數。
大多數人,總是平凡的,這是我所敢斷言的。
所以憑你本領大、手段高,結合的人多,而且堅固,一再傳後,總平凡化了;總和普通的人一緻了。
儒者到後來,變做貪于飲食,惰于作務之徒;墨者到後來,也不看見了,而隻有漢時的所謂遊俠,即由于此。
當孔子周遊列國之時,豈不說:“如有用我者,三千弟子,同時登庸,遍布于天下,天下豈不大治?”然而人在得志後的變化,是很難料的。
在宰予微時,安知其要晝寝呢?從漢武帝以後,儒者的被登庸,可說是很多了。
孔子周遊列國時所希望的,或亦不過如此。
然而當時的儒者是怎樣呢?假使墨子而得勢,赴湯蹈火之士,安知不變作暴徒?就使不然,百八十人,總是不夠用的;到要擴充時,就難保投機分子不混進來了。
所以墨子救世的精神,是很可佩服的,其手段則不足取。
(四)儒家、陰陽家 儒家的書,傳于後世的多了,其政治思想,可考見的也就多,幾于講之不可勝講。
好在儒家之道,在後世最盛行。
其思想,幾于成為普通思想,人人可以懂得。
所以也不必細講,隻要提綱挈領的講一講就夠了。
儒家的思想,大體是怎樣呢? 他有他所想望的最高的境界。
這便是所謂大順。
《禮記·樂記》:“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
”《禮運》:“故事大積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
” 簡而言之,是天下的事情,無一件不妥當;兩間之物,無一件不得其所,如此理想的境界,用什麼法子去達到他呢?儒者主張根據最高的原理,而推之于人事,所以說:《易》本隐以之顯,《春秋》推見至隐。
《易》是儒家所認為宇宙的最高原理的。
推此理以達諸人事,所謂本隐以之顯。
《春秋》是處置人事的法子。
人事不是模模糊糊,遇著了随便對付的。
合理的處置方法,是要以最高原理為根據的。
所以說推見至隐。
宇宙最高的原理,儒家稱之為元,所以《易經·乾卦彖辭》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聖人所以能先天而天弗違,就因其所作為,系根據這一種最高原理。
何邵公《公羊解诂》,解釋元年春王正月的意義道:“《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
” 王,根據著宇宙最高的原理,以行政事,而天下的人,都服從他,這便是合理之治實現的方法。
合理之治,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呢,還是要積漸而緻的呢?提起這一個問題,就要想到《春秋》三世之義,和《禮運》大同、小康之說。
春秋二百四十年,分為三世:第一期為亂世,第二期為升平世,第三期為太平世,是各有其治法的。
孔子的意思,是希望把亂世逐漸治好,使之進于升平,再進于太平。
據《禮運》之說,孔子似乎承認邃古時代,曾經有一個黃金世界。
這個世界,就是孔子所謂大同。
其後漸降而入小康。
小康以後,孔子雖沒有說,然而所謂大同者,當與《春秋》的太平世相當,所謂小康者,當與《春秋》的升平世相當,這是無疑義的,然則小康以後,就是《春秋》所謂亂世,也無可疑的了。
所以孔子是承認世界從大同降到小康,再降到亂世,而希望把他從亂世逆挽到升平,再逆挽到太平的。
凡思想,總不能沒有事實作根據。
中國的文化,是以農業共産社會的文化作中心的,前一講中,已經述及。
此等農業共産的小社會,因其階級的分化,還未曾顯著,所以其内部極為平和;而且因社會小,凡事都可以看得見,把握得住,所以無一事不措置得妥帖。
孔子所謂大同,大約就是指此等社會言之。
其所希望的太平,亦不過将此等治法,推行之于天下;把各處地方,都造成這個樣子。
這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從亂世進到太平,中間要設一個升平的階段,所謂升平,就是小康。
小康是封建制度的初期。
雖因各部落互相争鬥,而有征服者、被征服者之分,因而判為治人和治于人、食人和食于人的兩個階級,然而大同時代,内部良好的規制,還未盡破壞,總還算得個準健康體,這些話,前一講中,亦已述及。
孔子所認為眼前可取的途徑,大約就是想回複到這一個時代。
所以孔子所取的辦法,是先回複封建完整時代的秩序。
孔子論治,既不以小康為止境,從小康再進于大同的辦法,自然也總曾籌議及之。
惜乎所傳者甚少了。
從亂世進入小康的辦法,是怎樣呢? 從來讀儒家的書的,總覺得它有一個矛盾,便是它忽而主張君權,忽又主張民權。
主張君權的,如《論語·季氏》篇所載,禮樂征伐,一定要自天子出;自諸侯出,已經不行;自大夫出,陪臣執國命,就更不必說了。
主張民權的,如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又說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也說得極為激烈。
近四十年來,不論是革命巨子,或者宗社黨,遺老,都可以孔子之道自居,這真極天下之奇觀了。
然則儒家的思想,到底怎樣呢?關于這個問題,我以為并不是儒家的思想有矛盾,而是後世讀書的人,不得其解。
須知所謂“王”與“君”,是有區别的。
怎樣說“王”與“君”有區别呢?案荀子說:“君者,善群也。
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
”君怎能使萬物如此呢?那就得如班固《貨殖傳序》所說:這一類材料,古書中不勝枚舉,現在隻是随意引其一。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隸抱關擊柝者,其爵祿奉養,宮室車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賤不得逾貴。
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
于是辨其土地川澤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種樹畜養五谷六畜,及至魚鼈鳥獸,萑蒲材幹器械之資,所以養生送終之具,靡不皆育。
育之以時,而用之有節。
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
豺獺未祭,置網不布于野澤。
鷹隼未擊,矰弋不施于徯隧。
既順時而取物,然猶山不槎蘖,澤不伐夭,蝝魚麛卵,鹹有常禁。
所以順時宣氣,蕃阜庶物,蓄足功用,如此之備也。
然後四
墨子主張行夏道,自然要想社會的風氣,回複到夏代的誠樸。
其所以緻此的手段,則為宗教。
所以要講天志、明鬼。
天和鬼都要有意識,能賞罰的,和哲學上的定命論,恰恰相反,定命論而行,天志、明鬼之說,就被取消了。
所以又要非命。
墨子的時代,《史記》說:“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這話大約不錯的。
墨子隻該是春秋末期的人。
再後,他的思想,就不該如此陳舊了。
農家道學的說法,固然更較墨家為陳舊,然隻是稱頌陳說,墨子則似乎根據夏道,自己有所創立的。
然而墨子的思想,也是夠陳舊了的。
以墨子之道來救時,是無可非議的,所難的,是他這道理,如何得以實行?希望治者階級實行麼?天下隻有天良發現的個人,沒有天良發現的階級;隻有自行覺悟的個人,沒有自行覺悟的階級;所以這種希望隻是絕路,這固然是諸家的通病。
然而從墨子之道,治者階級,所要實行的條件,比行别一家的道,還要難些。
所以墨子的希望,似乎也更難實現些。
墨子有一端可佩服的,便是他實行的精神。
孟子說他能摩頂放踵,以利天下。
《淮南子》說:墨子之徒百八十人皆可使之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這些話,我們是相信的。
我嘗說:儒俠是當時固有的兩個集團。
他們是貴族階級失其地位後所形成的——自然也有一部分新興的地主,或者工商階級中人附和進去,然而總是以堕落的貴族為中堅——他們的地位雖然喪失了,一種急公好義、抑強扶弱、和矜重人格的風氣還在。
因其天性或環境,而分成尚文與尚武兩派。
孔子和墨子,隻是就這兩個集團,施以教育。
天下惟有團體,才能夠有所作為。
羅素說:“中國要有熱心的青年十萬人,團結起來,先公益而後私利,中國就得救了。
”就是這種意思,孔子和墨子,都能把一部分人團結起來了。
這确是古人的熱心和毅力,可以佩服之處。
然而如此,就足以有為了麼?須知所謂化,是兩方面都可以做主動,也都可以成被動的。
這些道術之士,都想以其道移易天下。
他的徒黨,自然就是為其所化的人;他和他的信徒,自然總能将社會感化幾分;然而其本身,也總是受社會風氣感化的。
佛陀不是想感化社會的麼?為什麼現在的和尚,隻成為吃飯的一條路?基督不是想感化社會的麼?為什麼中國稱信教為吃教?固然,這是中國信道不笃的人,然使教會裡面而絲毫沒有财産,現在熱心傳教之士,是否還不遠千裡而來呢?也是一個疑問。
我們不敢輕視宗教徒。
其中熱心信仰傳布的人,我相信他是真的;也相信他是無所為而為之的;然而總隻是少數。
大多數人,總是平凡的,這是我所敢斷言的。
所以憑你本領大、手段高,結合的人多,而且堅固,一再傳後,總平凡化了;總和普通的人一緻了。
儒者到後來,變做貪于飲食,惰于作務之徒;墨者到後來,也不看見了,而隻有漢時的所謂遊俠,即由于此。
當孔子周遊列國之時,豈不說:“如有用我者,三千弟子,同時登庸,遍布于天下,天下豈不大治?”然而人在得志後的變化,是很難料的。
在宰予微時,安知其要晝寝呢?從漢武帝以後,儒者的被登庸,可說是很多了。
孔子周遊列國時所希望的,或亦不過如此。
然而當時的儒者是怎樣呢?假使墨子而得勢,赴湯蹈火之士,安知不變作暴徒?就使不然,百八十人,總是不夠用的;到要擴充時,就難保投機分子不混進來了。
所以墨子救世的精神,是很可佩服的,其手段則不足取。
(四)儒家、陰陽家 儒家的書,傳于後世的多了,其政治思想,可考見的也就多,幾于講之不可勝講。
好在儒家之道,在後世最盛行。
其思想,幾于成為普通思想,人人可以懂得。
所以也不必細講,隻要提綱挈領的講一講就夠了。
儒家的思想,大體是怎樣呢? 他有他所想望的最高的境界。
這便是所謂大順。
《禮記·樂記》:“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
”《禮運》:“故事大積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
” 簡而言之,是天下的事情,無一件不妥當;兩間之物,無一件不得其所,如此理想的境界,用什麼法子去達到他呢?儒者主張根據最高的原理,而推之于人事,所以說:《易》本隐以之顯,《春秋》推見至隐。
《易》是儒家所認為宇宙的最高原理的。
推此理以達諸人事,所謂本隐以之顯。
《春秋》是處置人事的法子。
人事不是模模糊糊,遇著了随便對付的。
合理的處置方法,是要以最高原理為根據的。
所以說推見至隐。
宇宙最高的原理,儒家稱之為元,所以《易經·乾卦彖辭》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聖人所以能先天而天弗違,就因其所作為,系根據這一種最高原理。
何邵公《公羊解诂》,解釋元年春王正月的意義道:“《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
” 王,根據著宇宙最高的原理,以行政事,而天下的人,都服從他,這便是合理之治實現的方法。
合理之治,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呢,還是要積漸而緻的呢?提起這一個問題,就要想到《春秋》三世之義,和《禮運》大同、小康之說。
春秋二百四十年,分為三世:第一期為亂世,第二期為升平世,第三期為太平世,是各有其治法的。
孔子的意思,是希望把亂世逐漸治好,使之進于升平,再進于太平。
據《禮運》之說,孔子似乎承認邃古時代,曾經有一個黃金世界。
這個世界,就是孔子所謂大同。
其後漸降而入小康。
小康以後,孔子雖沒有說,然而所謂大同者,當與《春秋》的太平世相當,所謂小康者,當與《春秋》的升平世相當,這是無疑義的,然則小康以後,就是《春秋》所謂亂世,也無可疑的了。
所以孔子是承認世界從大同降到小康,再降到亂世,而希望把他從亂世逆挽到升平,再逆挽到太平的。
凡思想,總不能沒有事實作根據。
中國的文化,是以農業共産社會的文化作中心的,前一講中,已經述及。
此等農業共産的小社會,因其階級的分化,還未曾顯著,所以其内部極為平和;而且因社會小,凡事都可以看得見,把握得住,所以無一事不措置得妥帖。
孔子所謂大同,大約就是指此等社會言之。
其所希望的太平,亦不過将此等治法,推行之于天下;把各處地方,都造成這個樣子。
這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從亂世進到太平,中間要設一個升平的階段,所謂升平,就是小康。
小康是封建制度的初期。
雖因各部落互相争鬥,而有征服者、被征服者之分,因而判為治人和治于人、食人和食于人的兩個階級,然而大同時代,内部良好的規制,還未盡破壞,總還算得個準健康體,這些話,前一講中,亦已述及。
孔子所認為眼前可取的途徑,大約就是想回複到這一個時代。
所以孔子所取的辦法,是先回複封建完整時代的秩序。
孔子論治,既不以小康為止境,從小康再進于大同的辦法,自然也總曾籌議及之。
惜乎所傳者甚少了。
從亂世進入小康的辦法,是怎樣呢? 從來讀儒家的書的,總覺得它有一個矛盾,便是它忽而主張君權,忽又主張民權。
主張君權的,如《論語·季氏》篇所載,禮樂征伐,一定要自天子出;自諸侯出,已經不行;自大夫出,陪臣執國命,就更不必說了。
主張民權的,如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又說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也說得極為激烈。
近四十年來,不論是革命巨子,或者宗社黨,遺老,都可以孔子之道自居,這真極天下之奇觀了。
然則儒家的思想,到底怎樣呢?關于這個問題,我以為并不是儒家的思想有矛盾,而是後世讀書的人,不得其解。
須知所謂“王”與“君”,是有區别的。
怎樣說“王”與“君”有區别呢?案荀子說:“君者,善群也。
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
”君怎能使萬物如此呢?那就得如班固《貨殖傳序》所說:這一類材料,古書中不勝枚舉,現在隻是随意引其一。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隸抱關擊柝者,其爵祿奉養,宮室車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賤不得逾貴。
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
于是辨其土地川澤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種樹畜養五谷六畜,及至魚鼈鳥獸,萑蒲材幹器械之資,所以養生送終之具,靡不皆育。
育之以時,而用之有節。
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
豺獺未祭,置網不布于野澤。
鷹隼未擊,矰弋不施于徯隧。
既順時而取物,然猶山不槎蘖,澤不伐夭,蝝魚麛卵,鹹有常禁。
所以順時宣氣,蕃阜庶物,蓄足功用,如此之備也。
然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