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上古到戰國的社會變遷

關燈
上古到戰國,劃分為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個時期,前文已經說過了。

    這一個時期之内,政治思想的背景,是怎樣呢? 這一個時代,在政治上,可以說是從部落進于封建,從封建進于統一的時代。

     人類最初的組織,大概是依據血統的。

    但是到後來,就漸漸地從血統的聯結而進于地域的聯結了,這就成為部落。

     部落的生活,大概是漁獵、遊牧、農耕三種。

    從前的人,都說人類進化的程序,是從漁獵到遊牧、遊牧到農耕的,其實也不盡然。

    依現在社會學家所考究:大抵山林川澤之地,多從漁獵徑進于農耕;平原曠莽之區,則從漁獵進化到畜牧。

    至于進化而成為國家,則遊牧、農耕兩種人民,關系最大。

    古代各部落間,彼此無甚關系,因之不能互相了解,相遇之時,就不免于争鬥。

    漁獵民族,需要廣大的土地,才能養活少數的人口,所以其人數不能甚多;而文明程度也較低;與遊牧民族戰争時,多不免于敗北。

     農耕民族,文明程度是最高的;其人口也較多。

    和遊牧民族戰争,本來可得勝利。

    但因其性質愛好和平,而又安土重遷,不能興師遠征;所以遊牧民族來侵犯時,雖可把它擊退,總不能掃穴犁庭。

    而遊牧民族,敗則易于遁逃;及其強盛之時,又可以集合起來去侵略他人,農耕民族,總不免有時為其所乘。

    所以以鬥争論,遊牧民族,對于漁獵民族和農耕民族,都是很有利的。

    但是漁獵民族,文明程度本低,加以敗北之後,可以遁迹山林,遊牧民族,倒也無如之何。

    農耕民族,卻和土地的關系密切了,甯受壓迫而不願遁逃。

    遊牧民族戰勝時,便可以強制他服從,勒令他納貢。

    進一步,還可以侵入其部落之内,而與之同居;強制其為自己服役。

    如此,一個部落之内,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兩個階級對立;征服者治人而食于人,被征服者治于人而食人;就成為現代國家的起源了。

     以上所述,是現代社會學家的成說,從我國古史上研究,似乎也是相合的。

    古代相傳的帝王,事迹較有可考的,是巢、燧、羲、農。

    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燧人氏教民取火熟食,其為漁獵時代的酋長,顯而易見。

    伏羲氏,因為相傳有“馴伏犧牲”之說,大家就都認他為遊牧時代的酋長。

    其實這全是望文生義的。

    “伏羲”二字,乃“下伏而化之”之意,見于《尚書大傳》。

    其事迹,則《易經》的《系辭傳》,稱其作網罟以佃以漁。

    《屍子》亦說: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伏羲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

    其為漁獵時代的酋長,也顯而易見。

    伏羲氏之後是神農氏,則名義上,事迹上,都昭然無疑,是農耕時代的酋長了。

    其根據之地:有巢氏治石樓山,在琅琊南;燧人氏出旸谷,分九河;伏羲氏都陳;神農氏都魯;都在今河南山東黃河以南。

    黃帝邑于涿鹿之阿,則在今河北涿縣。

    大約古代山東半島之地,有一個從漁獵進化到農耕的民族,便是巢燧羲農;而黃帝則為河北遊牧之族。

    阪泉涿鹿之戰,便是這個農耕民族為遊牧民族所征服的事迹。

     社會的内部,其初是蕩蕩平平,毫無階級的。

    但是經過相當的時間,便要生出男婦和老幼的區别。

    前者是基于兩性的分工;後者則由于知識技藝的傳授,以及遇事的謀略,臨事的指揮;自然經驗豐富的人,總處于重要的地位。

    所以在淺演的社會裡,雖然還行著女系,而掌握實權的,也以男子為多。

    至于年老的人,則其地位尤為優越。

    社會愈進步,分工的作用愈顯著,處于特别地位的人,自然愈形重要。

    如此,專門指揮統率的人,權力逐漸增大,就成為君的起源。

    其偏于保存智識的人,則成為僧侶階級。

    凡此等,都是一個團體之内,特殊階級之所以形成。

    然而總不如用兵力征服的關系來得大。

     這一個部落,征服那一個部落,其初是用勒令進貢的方法,去剝削他的。

    至于被征服部落内部的情形,則絲毫不管。

    中國從黃族征服了炎族以後,直到夏禹之世,對于被征服者,還有這種情形。

    所以夏後氏對于農民所收的租稅稱為貢,和這一國獻給那一國的禮物,名稱相同。

    其方法,則系按幾年收獲的平均額,向他征取。

    至于豐年可以多取而不取,以緻谷物不免浪費;兇年不能足額而強要足額,以緻人民受累;他是絲毫不管的。

    可見這時候,征服之族和被征服之族,還沒有融合。

    到殷周時代,情形就不同了。

    殷代收稅之法名為助,是強制人民代耕公田的。

    周代收稅的法子名為徹,是田畝不分公私,而國家按其所入,取其十分之一。

    可見這時候,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已合并成一個社會了。

     古代農耕的社會,其内部,本來是有很良好的規則的。

    凡榨取,必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