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詩選譯[37]

關燈
郭沫若,下同。

    ——編者注 [7]本文連載于《北平晨報》北晨學園第二七一、二七二期(1932年3月27日、28日),署名長之,文後署“歌德童年話譯者序之三”。

    選自《李長之文集》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327頁。

    ——編者注 [8]本文選自《李長之文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337頁。

    ——編者注 [9]李長之所譯康德《判斷力批判》一書未曾出版,本文為該譯作之序言,由作者之女李書提供。

    ——編者注 [10]可參看著者所譯康德《關于優美感與壯美感的考察》一文前之《譯者導言》(刊《文藝月刊》十一卷一期)。

     [11]此所謂“科學”取嚴格義,有數理的科學意味,非一般自然科學。

     [12]此處所謂美,舊譯優美;此處所謂壯觀,舊譯壯美。

    因“壯觀”實與“美”相對待,故不取“壯美”—譯名。

     [13]本文系《西洋哲學史》第五章“近代哲學之極峰(上)”,選自《李長之文集》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7—85頁。

    ——編者注 [14]通常譯為“實體”,然黑格耳用being,實與一般意義不盡同,幾經躊躇,乃先譯為“實在”,經覺不妥,遂又改譯為“存在”。

     [15]到此為止,很可見出和孔子思想的類似,孔子主張“政”“刑”不如“德”“禮”,尤見與黑格耳吻合。

    而孔子正是實行了人倫教化方面的責任的,故價值之大,亦因是可見。

    黑格耳以下論及國家超個人之意義,則與西洋全體性觀念有關,這在中國便比較隔膜多了。

    但卻正因為隔膜,乃為我們所急應吸收,尤其在要國家現代化時! [16]此處所用科學一字,意義較廣,不隻自然科學,哲學亦在其中。

     [17]本文系《西洋哲學史》第六章“近代哲學之極峰(下)”,選自《李長之文集》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5—91頁。

    ——編者注 [18]本文系《文藝史學與文藝科學》譯者序一,選自《李長之文集》第九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135頁。

    ——編者注 [19]本文原作者為弗朗慈·舒爾慈教授(ProfessorDr.FranzSchultz)。

     [20]布栾特(SebastianBrant)生于1457年,卒于1521年,是一個長于諷刺的詩人。

    其名著《愚人之舟》(Narrensehiff),在文化史上之價值較在文藝上之價值為尤大。

     [21]費沙爾特(JohannFischart)約生于1550年,卒于1590年,是反對宗教改革的一個諷刺家。

    他的産量頗富,又喜改寫别人作品。

     [22]衛克拉姆(JoergWickram)約生于1520年,約卒于1562年之前,以寫笑劇與散文小說著名。

     [23]布勞恩(WilhelmBraune)生于1850年,卒于1926年,是海德勃格(Heidelberg)的大學教授,日爾曼語學者,出版家。

     [24]屈爾施耐(JosephKurschner)生于1853年,卒于1902年。

    其所出版之《德意志國家文學叢書》系由專家編校,包括古代作家至十九世紀的作家的名著,凡二百二十二卷。

     [25]《德國古代與德國文學雜志》,原名《德國古代雜志》(ZeitschriftfurdeutschesAltertum),創刊于1841年,至1876年始易今名。

     [26]德國語言學雜志,創刊于1869年,于1926年起,改由默爾柯與斯塔塔姆主編,以研究中世紀的語言與文學為主旨。

     [27]《日爾曼羅馬月刊》,于1909年創刊,由施呂德爾(schr?der)主編,側重語言學與文學的研究。

     [28]《文學科學與精神史季刊》,詳名是《德國文學科學與精神史季刊》(DeutscheVierteljahrsschriftfürLiteraturwissenschaftundGe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