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詩選譯[37]
關燈
小
中
大
悲悼得綏和了麼
那淩亂的花冠
為了幻影
在岩石岸邊
逃了是為你的
和我的福祉。
寄——[46] 勒瑙(Lenau)作 我要是你的,這一生有多美滿! 可是,完了,完了,隻有怅惘了, 隻有棄置的厭絕,隻有憐憫了, 呵,我又不能任運命而自遣。
交不忠者怨長, 逝去的友人早葬在他鄉, 可是倘若我,比起那得不到你的遺恨, 那痛苦卻又歸渺茫。
贈歌德(并序) 昔讀《稼軒集》,見有“讀《陶集》,愛不忍釋,乃作小令贈之”之語,今吾讀《歌德集》,亦愛不忍釋,乃亦贈之以詩。
我生在一九一零, 你生在一七四九, 你生在德意志, 我生在中華神州。
可是為什麼你所要說的, 全是我生命裡,自己所要奔流的? 你是不是一個造物主的化身,要不, 為什麼你的精神,彌漫宇宙? 我看你就是大自然, 靜靜地包羅萬有; 我看你那裡就是深刻的整個的人間, 又推動人向前走。
出污泥而不染, 入聖人之鄉而超凡, 歌德,歌德,吾将何以報之? 愛其人,想其德,将譯其詩篇。
[47] 1935年10月24日,北平 送季羨林赴德國兼呈露薇 你,我的益友,你去了。
至少有兩年。
我仿照了古之君子,臨行贈之以言。
辦好的雜志,出版有價值的書籍, 這是你,露薇,我,許多好友的心願, 你去了,我們一定短期内使它實現, 使你遙為欣歡。
你,露薇,我,許多好友,都愛古典文學的德國, 德國文學的頂點是歌德, 一千九百四十九, 歌德誕生二百周, 咱們一定成立中國歌德學會,譯完歌德全集, 把歌德的文化,使一般人消受。
現在,咱們受的壓迫誠然多, 但是,這有什麼? 我卻覺得有些地方,咱們還太妥協。
想不為愚妄者踏踐, 唯一的辦法,就是将愚妄者征服; 你,我的益友,你去了,唯一的相贈,就是: 有我們的勇氣,有我們的道路。
[48] 1935年8月31日晨 *** [1]該書由中德學會編譯,商務印書館出版。
——編者注 [2]柏斯塔勞齊(JohannHeinrichPestalozzi)生于1746年,卒于1827年,是被盧騷所影響的瑞士大教育家。
他并著有小說《林哈特與日爾特魯德》(LienhardundGertrud1781),及《生命的命運》(Lebensschicksalen1826)等,後者尤以坦白,率真見稱。
納陶爾普(Natorp)著有《柏斯塔勞齊傳》,色弗爾(Sch?fer)著有《一位人類之友的生辰》(LebenstageinesMenschenfreundes1915),可并參看。
[3]菲希特(JohannGottliebFichte)生于1765年,卒于1814年,是繼康德後德國的大哲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科學智識之基礎》,《宗教學說》,《告德國國民演講》等。
後一書,對德國民族複興上,極有助力。
他的哲學,富有戰鬥的革命色彩。
《告德國國民演講》一書,有倭铿節本,曾為張君劢譯為中文。
[4]文化(Kultur)與文明(Zivilization)意義本不相同,前者偏精神,後者偏物質。
但自施贲格勒一般人出來以後,卻更強調這種不同,以為凡是一種民族的精神活動,在其原始的、宗教的、熱情的、鄉村的狀态都是“文化”,後來發展到末朝,堕落而入于純理智的、都市的、物質的擴張之中,則是“文明”。
本文當然亦是指施贲格勒此意。
[5]本文系《文藝史學與文藝科學》第四章“文學,純文藝及其史”的最後一部分。
選自《李長之文集》第九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219頁。
——編者注 [6]“郭”指
寄——[46] 勒瑙(Lenau)作 我要是你的,這一生有多美滿! 可是,完了,完了,隻有怅惘了, 隻有棄置的厭絕,隻有憐憫了, 呵,我又不能任運命而自遣。
交不忠者怨長, 逝去的友人早葬在他鄉, 可是倘若我,比起那得不到你的遺恨, 那痛苦卻又歸渺茫。
贈歌德(并序) 昔讀《稼軒集》,見有“讀《陶集》,愛不忍釋,乃作小令贈之”之語,今吾讀《歌德集》,亦愛不忍釋,乃亦贈之以詩。
我生在一九一零, 你生在一七四九, 你生在德意志, 我生在中華神州。
可是為什麼你所要說的, 全是我生命裡,自己所要奔流的? 你是不是一個造物主的化身,要不, 為什麼你的精神,彌漫宇宙? 我看你就是大自然, 靜靜地包羅萬有; 我看你那裡就是深刻的整個的人間, 又推動人向前走。
出污泥而不染, 入聖人之鄉而超凡, 歌德,歌德,吾将何以報之? 愛其人,想其德,将譯其詩篇。
[47] 1935年10月24日,北平 送季羨林赴德國兼呈露薇 你,我的益友,你去了。
至少有兩年。
我仿照了古之君子,臨行贈之以言。
辦好的雜志,出版有價值的書籍, 這是你,露薇,我,許多好友的心願, 你去了,我們一定短期内使它實現, 使你遙為欣歡。
你,露薇,我,許多好友,都愛古典文學的德國, 德國文學的頂點是歌德, 一千九百四十九, 歌德誕生二百周, 咱們一定成立中國歌德學會,譯完歌德全集, 把歌德的文化,使一般人消受。
現在,咱們受的壓迫誠然多, 但是,這有什麼? 我卻覺得有些地方,咱們還太妥協。
想不為愚妄者踏踐, 唯一的辦法,就是将愚妄者征服; 你,我的益友,你去了,唯一的相贈,就是: 有我們的勇氣,有我們的道路。
[48] 1935年8月31日晨 *** [1]該書由中德學會編譯,商務印書館出版。
——編者注 [2]柏斯塔勞齊(JohannHeinrichPestalozzi)生于1746年,卒于1827年,是被盧騷所影響的瑞士大教育家。
他并著有小說《林哈特與日爾特魯德》(LienhardundGertrud1781),及《生命的命運》(Lebensschicksalen1826)等,後者尤以坦白,率真見稱。
納陶爾普(Natorp)著有《柏斯塔勞齊傳》,色弗爾(Sch?fer)著有《一位人類之友的生辰》(LebenstageinesMenschenfreundes1915),可并參看。
[3]菲希特(JohannGottliebFichte)生于1765年,卒于1814年,是繼康德後德國的大哲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科學智識之基礎》,《宗教學說》,《告德國國民演講》等。
後一書,對德國民族複興上,極有助力。
他的哲學,富有戰鬥的革命色彩。
《告德國國民演講》一書,有倭铿節本,曾為張君劢譯為中文。
[4]文化(Kultur)與文明(Zivilization)意義本不相同,前者偏精神,後者偏物質。
但自施贲格勒一般人出來以後,卻更強調這種不同,以為凡是一種民族的精神活動,在其原始的、宗教的、熱情的、鄉村的狀态都是“文化”,後來發展到末朝,堕落而入于純理智的、都市的、物質的擴張之中,則是“文明”。
本文當然亦是指施贲格勒此意。
[5]本文系《文藝史學與文藝科學》第四章“文學,純文藝及其史”的最後一部分。
選自《李長之文集》第九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219頁。
——編者注 [6]“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