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德國民歌

關燈
的詩還最為一般民衆所歡迎。

    前年我的朋友季羨林到德國去,剛住下,那房東老太太便熱心地借給他畢爾格的集子看,叫他讀。

    1805年之秋,阿爾尼姆(Arnim)和布倫檀諾(Brentano)把德國古代流行的民歌編好,出版了,書名叫《孩子們的魔号》(DesKnabcnWunderborn),這又開了一個新紀元。

    歌德曾把其中的每一首歌(一共二百首),都加過批評,最後他說:“這應該是在每一個懷有新鮮的心的人家裡所找到的。

    ” 在性格上,席勒和歌德不同,他比歌德更傷感一些,同時他時常有一種意識着的道德的目的,表現在詩裡;因此他所作的故事歌,便多半帶了一種說教意味的,是描述着一種鬥争,結果卻總是道德的力量戰勝等等。

    然而無論如何,民歌的精神也在養育着他的靈魂。

     18世紀之末,德國所謂浪漫運動起來了,首先發動在耶納(Jena)大學裡。

    他們不滿意于歌德席勒那種向往于希臘的态度,重新要求在歌德早期作品中所表現的自由。

    從前為人所看不起的中世紀的生活,以為野蠻者,現在他們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了,因此那些古歌也便重恢複了地位。

     自從英人派爾司(Percy)印行了《英國古詩鈎沉錄》(ReliquesofAncientEnglishPoetry)以後,惹起德國人很大的沖動。

    這是1765年的事。

    因此而有海爾德的搜集德國民歌,時在1778至1779年。

    創作方面就有畢爾格(Biirger),這是專門寫歌謠體的詩的,在内容上他把詩從傳統的束縛裡救到真實的生活上來。

    到現在他的詩還最為一般民衆所歡迎。

    前年我的朋友季羨林到德國去,剛住下,那房東老太太便熱心地借給他畢爾格的集子看,叫他讀。

    1805年之秋,阿爾尼姆(Arnim)和布倫檀諾(Brentano)把德國古代流行的民歌編好,出版了,書名叫《孩子們的魔号》(DesKnabcnWunderborn),這又開了一個新紀元。

    歌德曾把其中的每一首歌(一共二百首),都加過批評,最後他說:“這應該是在每一個懷有新鮮的心的人家裡所找到的。

    ” 《魔号》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

    許多青年詩人視若寶藏。

    不特可以在這裡獲得民歌之打動人心坎的韻腳,那種幽默,以及那種對于外在的自然之熱烈的愛好,而且在題材上,在形式上,在語彙上,在文法上,都成了詩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靠山。

    就中特别是艾欣道爾夫(Eichendoff)的詩,那種活潑新鮮,那種戶外的精神,那種中世紀的影子,那種單純的愛情的内容,都見其可稱為民歌的化身了。

     就在1805年,提秉根(Tübingen)大學有一群斯瓦比亞(Swabia)地方的青年,極熱心于美學,又很熱心于德國詩壇的複興的,他們大部分為浪漫派的精神所激動着,此中有一人便是烏蘭德(LudwigUhland),他的詩是這樣的合乎德國人的口味,差不多便在實際上完全變成了真的民歌;他的詩也經過種種的變化,先是很富于傷感的,晦澀的,又慢慢傾向黯淡的,悲凄的,最後乃一轉而為表現人類之真實的,熱情的衷腸,輪廓也趨于清晰了,精神上則代表出古代德國的英雄味。

    中世紀的封建生活常作了他很好的題材;對于民歌的運用,他便采了最大的自由。

    他的才能是史詩的,而不是抒情的,他對于自然,有一種真實的感覺,斯瓦比亞的風景,常出現于他的筆端。

    有抒情味,而偏重于藝術技巧的,是米瑞克(M?rike),這是斯瓦比亞派最後的一個代表人物。

     在1813年頃,普魯士的軍隊耀武揚威地把法國軍隊打敗了,這時便有一批歌詠自由,歌詠戰争的詩人出來,就中著名的有庫爾諸(TheodorK?rner)。

    他的詩裡充滿了宗教氣息的愛國情緒,富有獻身于疆場的精神,很深的有一種人間味。

    因此他的詩也便非常普及。

     呂克爾特(Rückerf),也是一個歌詠愛國的詩人。

    他也與了很多的戰歌。

    産量極大,不過有時粗糙。

    在他的歌裡,有一種稚氣的單純性,特别是在解釋兩性間的愛的時候。

    ——這得要歸功于他之善于取材于民歌。

     為年輕人所特别歡迎的,則是米勒(wilhelmMüller),因為其中有青年人的新鮮血液,有青年人所愛好的谑而不虐的風趣。

    他那《希臘之歌》使他生時已經獲有榮譽。

    他是很向往于大自然的,這常表現于他的詩中。

    此外,他的取材便是《魔号》中的内容了。

    至于形式,更不用說是充分運用着這古代民歌的形式。

    和米勒同調的則有栾尼克(Reinick)和保姆巴哈(Baumbach)。

     霍甫(Hauff),也是反映民歌的精神的。

    他沒有初期浪漫派那種喜歡神秘,喜歡畸形的成分。

    他的題材多半是新鮮的,清晰而單純的,所以他有一部分詩便也變成了19世紀真正的民歌。

     現在要提到海涅(HeinrichHeine)了,這是中國所熟悉的一個詩人,他是浪漫派的最後代表。

    他早年的詩,是深深地養育于浪漫派的精神中的。

    關于民歌的内容之吸取,恐怕他超過了德國任何作家。

    他熱狂于夢幻的世界,但是他的環境是平凡的。

    在他的詩裡,有一種完全莊嚴與美妙的形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