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德國民歌
關燈
小
中
大
一導言
本文的性質決夠不上研究,隻是介紹——而且是簡陋的介紹。
其所以簡陋之故,一半是我的學識不足,一半卻是書少。
我不知道的書不用說了,就是知道的,查過了國立北平圖書館的書目,查過了北平西文藝書的聯合書目,但終于枉然。
以介紹論,尚且是屬于簡陋的,所以當然夠不上研究。
不過,我文中的話卻有些是溢出于介紹的範圍之外的,那便是感想。
現在先總的說一句吧,我覺得這介紹在我自己是十分感到樂趣的,這并不隻是因為我對于德國的事物都一般地有興味,卻是因為就這麼點小部門,也見出德國學者之着重學術性,例如他們對民歌的概念,的形式,的内容之研究等便是,這些縱然不足以為我們完全效法,但也可以引為借鏡的,其次則是以民歌論,我們也很可見出這兩個民族——中國和德國——的生活習慣之不同來。
這些都是使我在雖然努力掙紮,而介紹仍如此簡陋之後,又感到并非全然徒勞的所在。
西姆勞克(Simrock)說:“民間文藝的鹄的,是那民族的心聲!,’(DasZielderVolkspoesieistdsaHerzderNation!)這差不多可以代表一般德國人對于他們民歌的态度。
很久以來,他們便重視着。
然而到現在來說,他們最古代的民歌流傳下來的卻不多,這緣故是因為基督教。
由于基督教的奉行,對于異教徒情調的民歌便成了一厄。
除了現在也已不全的《希耳德布栾特歌》(Hildebrandsliede)等之外,12世紀之末以前的幾乎一無所存了。
不過那民歌的潛勢總是不可當的。
十字軍的時代,那宮廷詩歌中已經浸有了民歌色彩。
那著名的史詩《尼勃龍根歌》(Nibelungenlied)和《古德倫歌》(Gudrunlied)和真正民間的作品便沒有什麼區别。
宮廷詩人的代表者瓦耳特爾(Walther),耐德哈爾特·封·勞于思塔耳(NeidhartvonReuentai),也都受了民歌極深的影響。
随着騎士時代的崩潰,宮廷文藝也便坍塌,于是便慢慢給民歌空出地方來了。
我們大體上可以說13世紀至15世紀是民歌的黃金時代,至16世紀那高潮也還維持着。
至于民歌影響文藝,文藝影響民歌,則是18世紀裡的事情。
從18世紀後半及自此以後,所有文藝差不多都是借民歌而滋長了。
以古典派的大師為始,認識民歌的優點在沖口而出。
後經浪漫派,他們有許多人的詩真正跑入民間。
更有許多人,完全以民歌的情感為情感,以民歌的方法為方法,因此那成功的作品乃竟和民歌不能夠分了。
二德國民歌與文藝運動 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就是德國的文藝運動幾乎每一步驟都是和民歌有關的。
為了打破理性主義,啟蒙運動的束縛而出現在德國文壇上的巨星歌德(Goethe),席勒(Schiller),就是以民歌為号召,把啟蒙色彩下的文藝之律則性,繁瑣性,單調性,說教性,都一掃而空之。
二人之中,特别是歌德,他在文藝中要求充分的情感,要求在表現上直接和自由,這都是徹頭徹尾民間文學的精神的賜予。
當歌德二十一二歲的時候(1770—1771年),他在施特拉斯勃哥(Strassburg)作學生,受了海爾德(Herder)的指示,便搜集了不少的民歌,這是歌德和民歌結緣之始。
海爾德是對于民歌十分熱心的人,他反對當時在法國,德國流行着的模仿希臘,羅馬的風氣,他要求文藝要自人們真正心靈的深處直接流露而出,他主張好的文藝一定是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因此,他除了在《聖經》之中找到那純樸,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找到那熱情,在莪相(Ossian)的詩中找到那悲感之外,便是在各國的民歌(Volkslieder)之中找到那真正的文藝之本質了。
歌德就是實行了海爾德學說的人。
在歌德未受這種影響時,他的詩還傾向于雕琢和繁瑣,但是受了這種影響之後,就完全要從自己的心,直接流露而去,又直接訴之于讀者了,在那種新鮮,單純,可歌上,的确是表現為民歌的一個好繼承者。
在性格上,席勒和歌德不同,他比歌德更傷感一些,同時他時常有一種意識着的道德的目的,表現在詩裡;因此他所作的故事歌,便多半帶了一種說教意味的,是描述着一種鬥争,結果卻總是道德的力量戰勝等等。
然而無論如何,民歌的精神也在養育着他的靈魂。
18世紀之末,德國所謂浪漫運動起來了,首先發動在耶納(Jena)大學裡。
他們不滿意于歌德席勒那種向往于希臘的态度,重新要求在歌德早期作品中所表現的自由。
從前為人所看不起的中世紀的生活,以為野蠻者,現在他們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了,因此那些古歌也便重恢複了地位。
自從英人派爾司(Percy)印行了《英國古詩鈎沉錄》(ReliquesofAncientEnglishPoetry)以後,惹起德國人很大的沖動。
這是1765年的事。
因此而有海爾德的搜集德國民歌,時在1778至1779年。
創作方面就有畢爾格(Bürger),這是專門寫歌謠體的詩的,在内容上他把詩從傳統的束縛裡救到真實的生活上來。
到現在他
其所以簡陋之故,一半是我的學識不足,一半卻是書少。
我不知道的書不用說了,就是知道的,查過了國立北平圖書館的書目,查過了北平西文藝書的聯合書目,但終于枉然。
以介紹論,尚且是屬于簡陋的,所以當然夠不上研究。
不過,我文中的話卻有些是溢出于介紹的範圍之外的,那便是感想。
現在先總的說一句吧,我覺得這介紹在我自己是十分感到樂趣的,這并不隻是因為我對于德國的事物都一般地有興味,卻是因為就這麼點小部門,也見出德國學者之着重學術性,例如他們對民歌的概念,的形式,的内容之研究等便是,這些縱然不足以為我們完全效法,但也可以引為借鏡的,其次則是以民歌論,我們也很可見出這兩個民族——中國和德國——的生活習慣之不同來。
這些都是使我在雖然努力掙紮,而介紹仍如此簡陋之後,又感到并非全然徒勞的所在。
西姆勞克(Simrock)說:“民間文藝的鹄的,是那民族的心聲!,’(DasZielderVolkspoesieistdsaHerzderNation!)這差不多可以代表一般德國人對于他們民歌的态度。
很久以來,他們便重視着。
然而到現在來說,他們最古代的民歌流傳下來的卻不多,這緣故是因為基督教。
由于基督教的奉行,對于異教徒情調的民歌便成了一厄。
除了現在也已不全的《希耳德布栾特歌》(Hildebrandsliede)等之外,12世紀之末以前的幾乎一無所存了。
不過那民歌的潛勢總是不可當的。
十字軍的時代,那宮廷詩歌中已經浸有了民歌色彩。
那著名的史詩《尼勃龍根歌》(Nibelungenlied)和《古德倫歌》(Gudrunlied)和真正民間的作品便沒有什麼區别。
宮廷詩人的代表者瓦耳特爾(Walther),耐德哈爾特·封·勞于思塔耳(NeidhartvonReuentai),也都受了民歌極深的影響。
随着騎士時代的崩潰,宮廷文藝也便坍塌,于是便慢慢給民歌空出地方來了。
我們大體上可以說13世紀至15世紀是民歌的黃金時代,至16世紀那高潮也還維持着。
至于民歌影響文藝,文藝影響民歌,則是18世紀裡的事情。
從18世紀後半及自此以後,所有文藝差不多都是借民歌而滋長了。
以古典派的大師為始,認識民歌的優點在沖口而出。
後經浪漫派,他們有許多人的詩真正跑入民間。
更有許多人,完全以民歌的情感為情感,以民歌的方法為方法,因此那成功的作品乃竟和民歌不能夠分了。
二德國民歌與文藝運動 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就是德國的文藝運動幾乎每一步驟都是和民歌有關的。
為了打破理性主義,啟蒙運動的束縛而出現在德國文壇上的巨星歌德(Goethe),席勒(Schiller),就是以民歌為号召,把啟蒙色彩下的文藝之律則性,繁瑣性,單調性,說教性,都一掃而空之。
二人之中,特别是歌德,他在文藝中要求充分的情感,要求在表現上直接和自由,這都是徹頭徹尾民間文學的精神的賜予。
當歌德二十一二歲的時候(1770—1771年),他在施特拉斯勃哥(Strassburg)作學生,受了海爾德(Herder)的指示,便搜集了不少的民歌,這是歌德和民歌結緣之始。
海爾德是對于民歌十分熱心的人,他反對當時在法國,德國流行着的模仿希臘,羅馬的風氣,他要求文藝要自人們真正心靈的深處直接流露而出,他主張好的文藝一定是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因此,他除了在《聖經》之中找到那純樸,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找到那熱情,在莪相(Ossian)的詩中找到那悲感之外,便是在各國的民歌(Volkslieder)之中找到那真正的文藝之本質了。
歌德就是實行了海爾德學說的人。
在歌德未受這種影響時,他的詩還傾向于雕琢和繁瑣,但是受了這種影響之後,就完全要從自己的心,直接流露而去,又直接訴之于讀者了,在那種新鮮,單純,可歌上,的确是表現為民歌的一個好繼承者。
在性格上,席勒和歌德不同,他比歌德更傷感一些,同時他時常有一種意識着的道德的目的,表現在詩裡;因此他所作的故事歌,便多半帶了一種說教意味的,是描述着一種鬥争,結果卻總是道德的力量戰勝等等。
然而無論如何,民歌的精神也在養育着他的靈魂。
18世紀之末,德國所謂浪漫運動起來了,首先發動在耶納(Jena)大學裡。
他們不滿意于歌德席勒那種向往于希臘的态度,重新要求在歌德早期作品中所表現的自由。
從前為人所看不起的中世紀的生活,以為野蠻者,現在他們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了,因此那些古歌也便重恢複了地位。
自從英人派爾司(Percy)印行了《英國古詩鈎沉錄》(ReliquesofAncientEnglishPoetry)以後,惹起德國人很大的沖動。
這是1765年的事。
因此而有海爾德的搜集德國民歌,時在1778至1779年。
創作方面就有畢爾格(Bürger),這是專門寫歌謠體的詩的,在内容上他把詩從傳統的束縛裡救到真實的生活上來。
到現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