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學之極峰(上)——康德

關燈
假若說西洋哲學史上隻有兩個哲學家的話,這兩人應該一是柏拉圖,一是康德。

    似若隻許舉一個哲學家的話,恐怕康德卻比柏拉圖更夠資格些。

    一部整個西洋哲學史,幾乎不過是預備康德和發揮康德。

    研究哲學倘若由康德入手,便可說是得着一把逢鎖即開的鑰匙(masterkey)了。

     康德(ImmanuelKant)[10]以1724年即中國清雍正二年,生于東普魯士之哥尼斯堡(Konigsberg),以1804年即中國清嘉慶九年,享壽八十而卒。

    紀曉岚和康德同年生,後康德一年而卒。

    這正是中國學者為清廷所牢籠,把聰明睿智束縛于考據訓诂的時代,近代歐洲的哲學思潮卻達到了極頂。

    康德的一生是奇異的,他未嘗離過哥尼斯堡一步,一生受學于斯,掌教于斯。

    他曾教過各種科學,其中也有地理,但他并未見過海,雖然離海很近。

    他的生活規律極了,在一定的時候構思,在一定的時候和友人用膳,在一定的時候出外散步。

    因此村人常以見他散步作為時刻的标準,因為那一定就是下午三點半鐘了。

    倘若散步遇雨了,卻就見他那老仆趕着忙忙将雨具送去,因為他知道他的主人不會因落雨而破壞了散步的課程。

    他一生多病,可是因為生活的規律,得享遐齡。

    他不曾結婚,無家事之累,所以得終生治學,實現了柏拉圖、亞裡斯多德所理想的哲學家生活。

    他死時,人們以他《實踐理性批判》中的兩句話“在餘上者星辰之天空,在餘内者道德之律則”(DerbestirnteHimmeluebermirunddasmoralischeGesetzeinmir)作為了他的墓志銘。

    他的胸襟何等高貴,莊嚴!他的父系親屬的祖先是由休姆的故鄉蘇格蘭遷入德國的,所以他一面有英人分析的、批評的頭腦,一面有日爾曼人神秘的、宗教的熱情;由前者他遂能予哲學界以若幹恰中肯綮之問題,由後者他遂能予文藝界以若幹精力彌漫之鼓舞。

     按照一般研究康德思想發展的人的分法。

    以1770年(康德四十六歲)為界限,此前稱為批判前期,此後稱為批判時期。

    他的名著自然是三大批判,所謂《純粹理性批判》(KritikderreinenVernunft),成于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KritikderpraktischenVernuft),成于1788年;《判斷力批判》(KritikderUrteilskraft),成于1790年。

    這些都成于所謂批判時期。

    這時他已六十多歲了,——真是世界上罕有的大器晚成的天才!不過他在1770年卻作過一部《論感覺世界與理智之形式及原則》(DemundisensibilisAtqueintelligibilisformaetprincilpus),其中已含有《純粹理性批判》的端緒和規模了,自此至《純粹理性批判》之出版,差不多一個字沒寫,他的十年沉默,正是他的十年醞釀。

    因此,人們便以1770年為界,作為康德思想發展的分水嶺了。

     批判前期與批判時期的著作,無論在形式上,在内容上,都有它的特點。

    普通人讀康德的書,都覺得它枯燥、沉悶、冗長,實則這隻是康德批判時期的著作之風格才如此的。

    批判前期的文章卻是非常輕快、精悍而富有風趣在。

    批判前期的文章,很多征引;在批判時期就很少很少了,這是因為他的思想已入于成熟而獨立的境界故。

    康德早年所受影響絕大的人物是牛頓和盧騷,這在第一期裡還時常見到那兩人的影子。

    在第二期裡,對他思想有很大作用的自然是休姆。

     康德思想的兩個要點,是立法性(Gesetzlichkeit)和主觀性(Subjec-tivitaet)。

    他的知識論、倫理學、美學,都是如此。

    他不講什麼是真,什麼是善,什麼是美;但卻講如果是真,如果是善,如果是美,都是要什麼法則?至于這些法則,是在客觀上麼?卻不是的,乃是在主觀上。

    康德認為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他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序上,自诩為是哥白尼的功績。

    有人認為康德是經驗派,根據是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的第一句話,即知識與經驗以俱始。

    要知道康德固非不講經驗,但他所指的卻是經驗所循的法則。

    經驗所循的法則,在康德看,并不是由經驗得來的,卻是先驗的、超驗的;這就是康德哲學被稱為超驗哲學之所由來,亦即被稱為批判哲學之所由來。

    經驗是主觀的,康德講的即主觀的法則。

    分而觀之,康德所講的是主觀性與立法性;合而觀之,則康德所講的是主觀之立法性。

    這是康德哲學的核心。

    影響了康德,使彼處處要尋法則的習慣的,是牛頓的自然科學;影響了康德,使彼處處想到主觀方面的,是盧騷的革命情緒。

    對于自己、對于别人、對于整個人類的尊嚴性之認識,這是盧騷思想的基礎。

    康德思想實與盧騷默契處甚深,所以無怪乎他為耽讀盧騷的教育小說《愛彌兒》而忘了規律的散步了。

    康德在本質上實是一個熱情詩人!一般人之不了解康德,殆尤甚于不了解柏拉圖,但我不能不同樣籲請了,隻是你們不接近柏拉圖、康德,卻并非柏拉圖、康德不接近你們! 現在隻就康德成熟期(即批判時期)的思想作一介紹。

     第一是《純粹理性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中首先問的是,什麼是知識?隻有觀念(如人、地、熱等)不足為知識。

    必須幾個觀念連起來,有了主詞、賓詞,換言之,即成為一個判斷了,才成為知識。

    因此所有知識必須是判斷(雖然所有的判斷不一定是知識)。

    判斷又有兩種,一是分析的,隻分析一個觀念而沒有加入新成分的,如“物體是占積的”,這不足為知識;二是綜合的,如“地球為一行星”,行星一觀念可離地球一觀念而存在,這回之合起來乃是一樁新的事件,這才是知識。

    所以,隻有綜合判斷才可以構成知識。

    但是卻并非所有綜合的判斷都可必然地成為“科學知識”[11],科學知識又須在任何情形之下按之而皆然才行,那就是說,主詞賓詞之間的聯系須不為偶然的,而為必然的才行。

    例如物熱則脹,在各時各地皆然,就是一種必然命題了;隻有這樣才是科學知識。

     但是我們何以知其必然呢?靠經驗是不夠的,經驗不會把所有例證都給我們。

    因此,一個後驗的判斷(ajudgmentaposteriori)不足以構成科學知識。

    那麼,隻有建諸理性基礎之上而後可,亦即必根據于觀察、同時又須根據于理性而後可了,這也就是必須為一個先驗的判斷(ajudgmentapriori)而後可。

    所以,科學知識乃是一種先驗的綜合判斷。

    先驗的綜合判斷是如何成立的呢?亦即科學知識的成立要怎樣的條件呢?這是康德批評主義的中心問題。

    康德認為感官供給判斷的資料,理性卻把這些資料連起來。

    任何科學的判斷必須有這兩種成分。

    觀念論者是忘了生而目盲的人不能有顔色的觀念了,感覺論者是忘了白癡縱然敏感也不能了解一種科學的命題了。

    這就有因為前者忽略了感官成分,後者沒注意到理性的、先驗的成分。

    因此,《純粹理性批判》中便分為兩部分,一論感覺,一論真正理解。

     論感覺的一部分稱為《感覺力批判》,或《超驗的感覺論》(TranscendentalAesthetik)。

    什麼是感官知覺(sense-perception)或康德所謂直觀(Anschauung)的條件呢?像知識之構成的一般情形一樣,直觀也是靠兩種成分的,一是先驗的,一是後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