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五十年來的德國學術》[1]
關燈
小
中
大
情;他是尊重一切人的愛情的。
歌德說: 人說有電光石這樣東西,把它曬在陽光裡,便吸收光線,到晚來發亮一會。
我尋的這個人就譬如這電光石。
我覺她的眼光看過他的臉,他的頰,他的衣扣和衣領,這種感覺使我把他的一切都十分地神聖視,十分地尊重視!(郭譯) 他又說: 我不久也想去看她;但是我好生想來,怕還是不去的好。
我還是從她愛人的眼中看出她的好些,或者她在我眼中看來時不會有我現在所想象中看的這麼樣;我何苦要把這好的影像破壞呢?(郭譯) 這實在是偉大的感情,我捏造一個名詞——這是聰明的感情,不破壞美好的東西。
還有一種特色,也是表現出歌德的偉大的,便是正面的(Positive)意味。
那是在《維特》書中,維特一次在綠蒂家裡見了綠蒂寫給阿伯爾一個富有情意的紙條兒,如在平常人,一定是妒忌,至少是不高興,但維特——也就是歌德自己,卻: 我讀了微微發笑;她問我何故?——我叫道:“想象力真是種可感謝的天賦喲!我在一瞬刻間以為是寫給我的一樣。
”(郭譯) 這是多麼優美的仁厚的感情呢。
歌德是把“愛”看作了宇宙,是他一切的中心,他說: 我最親愛的喲!我走到窗畔,透過那狂飛亂湧的遊雲: 還看見永恒的太空中有幾個星點!否,那些星點不會要墜落的!“無窮”在抱你在胸中,也在抱着我。
(郭譯) 他把他充分精神犧牲在,供獻在愛裡的态度是: ……自從那時起;日月星辰盡管靜悄悄地走他們的道兒,我也不知道晝,也不知道夜,全盤的世界在我周圍消去了。
(郭譯) 這種精神是一切事業的根本,也是歌德向各方面充分發展的最具體的自白。
他是以這種精神探險宇宙的核心,他是以這種精神體驗人生的大苦大樂。
對愛情的渴求,同時也是對偉大的事業之理想的渴求;對愛情的忠實,同時也是對艱巨的工作之努力的忠實;對愛情的獲得的樂,同時也是刻苦的奮進的的活動之報酬的樂。
中國的大批評家王國維曾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衆裡尋她千百度,回頭蓦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我僭妄地略加解釋,在一個人戀愛的時候,起初必是對所選中的對象以為是唯一的,再也沒有勝過的;次是犧牲一切,把全生命傾注于愛人,此中不定經過多少的周折,變化,起伏,阻撓,碰壁,打擊;但終于,在不經意的情況之中喜出望外地達到個人的目的了。
事業确乎也是如此,我再畫蛇添足地舉個例,就像丐聖武訓的興學:他把當時沒有學校的情形看透了,全國對教育隻是不注意,沒有去做,弄功名的八股的教育是有的,把教育專來做闊大爺的裝飾品的是有的,窮小子卻沒有識字的機會,這正是一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的光景。
他抱有這樣的卓見,把這事看作了自己的責任,看作自己的唯一的目的,這便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情緒。
這都是第一境。
既然把這事業看清,認定,便破釜沉舟地幹下去,他絕不顧個人的力量是如何的渺小,他絕不顧外界的阻力是如何的叢雜,他甚至忘了做丐者的苦,衣食住還是極其粗劣的,妻子更沒有,縱然有改善生活的機會,卻仍然絲毫不改,把精力趣味嗜好都完完全全集中在興學一事,這不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嗎?果然,人不以為能夠成功,卻終由堅忍的偉大的仁慈的先覺成功了,當他看見窮人的小學生都快快樂樂地也能出入于學校了,都高高興興地有讀書的機會了,他如何沒有于衆裡尋她——學校——千百度之後的,那人——學校——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呢? 我們要用王國維了解中國大詞人的态度來看歌德。
我常模模糊糊地這樣感覺,所謂模模糊糊者因為我說不出所以然,隻是覺得而已;世界上的最偉大的東西往往息息相通的:優妙的思想呵,純高的愛情呵,卓崇的事業呵,由着同一的路徑;詩人呵,大自然呵,深刻地充實的生活者呵,彼此了解而相喻于心。
《維特》這本書隻是說明人在深刻地充實地發展時的熱切的情緒;《浮士德》有時更說明了那步驟和性質,在《浮士德》裡,上帝說: 人在努力時,總有錯妄。
(郭譯) 然而這種錯妄終會自己免除的,所以又說: 可你總會知道:一個善人在他摸索之中不會遺失正途,那你須伫立而慚愧。
(郭譯) 然而這種錯誤,卻是在人努力時有着鼓勵的效用: 人們的精神總是易于弛靡,動辄貪愛着絕對的安靜;我因此才造出惡魔,以激發人們的努力為能。
(郭譯) 在《浮士德》中所設的惡魔迷靡時特,其實就是浮士德個人的精神的活動的一方面。
因為浮士德自己便說: 呵你隻知道有一種的沖動,其他的一個你便全無所知,有兩種精神居在我的心胸,一個要想同别個分離,一個沉溺在迷離的愛之中,熱烈地固執着這次曆世;别個是猛烈地要離去風塵,向崇高的靈的境地飛馳。
(郭譯) 正是由這種沖動,一高一低地作了人生的節奏,完成了人生努力向上的進行曲,我似乎不用再說那是原于“人總是人”的緣故才不能不有這兩種沖動了吧,我們隻聽得歌德又唱道: 太陽隐退埋沒了,今天是已往,倏忽地沒了,急求明朝的新光!呵,我要有翅膀時呵,在地上,好努力向着呵,永遠向着太陽!(作者譯《浮士德》) 有人從什麼什麼觀點,說文學的巨著也有壽命,為了怕人說落伍便不妨放幾枝冷箭,我勸這些人還是不必這樣徒勞吧,除非我們不是人,偉大的作品才毀掉!在偉大的作品中乃是道着人類美麗的前進的行伍,幽微的向上的歌曲!任是你向那方面努力,向那方面發展,你不會離卻詩人所指給的軌道!然而,在一個動搖的時代,人會失卻判斷的智慧的,在不久的将來,這些過去的一切偉大的靈魂,也是我們人類全體的偉大的靈魂,必在人間重新而且加強地恢複其被人深切地敬愛![7] 2月8日作
歌德說: 人說有電光石這樣東西,把它曬在陽光裡,便吸收光線,到晚來發亮一會。
我尋的這個人就譬如這電光石。
我覺她的眼光看過他的臉,他的頰,他的衣扣和衣領,這種感覺使我把他的一切都十分地神聖視,十分地尊重視!(郭譯) 他又說: 我不久也想去看她;但是我好生想來,怕還是不去的好。
我還是從她愛人的眼中看出她的好些,或者她在我眼中看來時不會有我現在所想象中看的這麼樣;我何苦要把這好的影像破壞呢?(郭譯) 這實在是偉大的感情,我捏造一個名詞——這是聰明的感情,不破壞美好的東西。
還有一種特色,也是表現出歌德的偉大的,便是正面的(Positive)意味。
那是在《維特》書中,維特一次在綠蒂家裡見了綠蒂寫給阿伯爾一個富有情意的紙條兒,如在平常人,一定是妒忌,至少是不高興,但維特——也就是歌德自己,卻: 我讀了微微發笑;她問我何故?——我叫道:“想象力真是種可感謝的天賦喲!我在一瞬刻間以為是寫給我的一樣。
”(郭譯) 這是多麼優美的仁厚的感情呢。
歌德是把“愛”看作了宇宙,是他一切的中心,他說: 我最親愛的喲!我走到窗畔,透過那狂飛亂湧的遊雲: 還看見永恒的太空中有幾個星點!否,那些星點不會要墜落的!“無窮”在抱你在胸中,也在抱着我。
(郭譯) 他把他充分精神犧牲在,供獻在愛裡的态度是: ……自從那時起;日月星辰盡管靜悄悄地走他們的道兒,我也不知道晝,也不知道夜,全盤的世界在我周圍消去了。
(郭譯) 這種精神是一切事業的根本,也是歌德向各方面充分發展的最具體的自白。
他是以這種精神探險宇宙的核心,他是以這種精神體驗人生的大苦大樂。
對愛情的渴求,同時也是對偉大的事業之理想的渴求;對愛情的忠實,同時也是對艱巨的工作之努力的忠實;對愛情的獲得的樂,同時也是刻苦的奮進的的活動之報酬的樂。
中國的大批評家王國維曾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衆裡尋她千百度,回頭蓦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我僭妄地略加解釋,在一個人戀愛的時候,起初必是對所選中的對象以為是唯一的,再也沒有勝過的;次是犧牲一切,把全生命傾注于愛人,此中不定經過多少的周折,變化,起伏,阻撓,碰壁,打擊;但終于,在不經意的情況之中喜出望外地達到個人的目的了。
事業确乎也是如此,我再畫蛇添足地舉個例,就像丐聖武訓的興學:他把當時沒有學校的情形看透了,全國對教育隻是不注意,沒有去做,弄功名的八股的教育是有的,把教育專來做闊大爺的裝飾品的是有的,窮小子卻沒有識字的機會,這正是一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的光景。
他抱有這樣的卓見,把這事看作了自己的責任,看作自己的唯一的目的,這便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情緒。
這都是第一境。
既然把這事業看清,認定,便破釜沉舟地幹下去,他絕不顧個人的力量是如何的渺小,他絕不顧外界的阻力是如何的叢雜,他甚至忘了做丐者的苦,衣食住還是極其粗劣的,妻子更沒有,縱然有改善生活的機會,卻仍然絲毫不改,把精力趣味嗜好都完完全全集中在興學一事,這不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嗎?果然,人不以為能夠成功,卻終由堅忍的偉大的仁慈的先覺成功了,當他看見窮人的小學生都快快樂樂地也能出入于學校了,都高高興興地有讀書的機會了,他如何沒有于衆裡尋她——學校——千百度之後的,那人——學校——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呢? 我們要用王國維了解中國大詞人的态度來看歌德。
我常模模糊糊地這樣感覺,所謂模模糊糊者因為我說不出所以然,隻是覺得而已;世界上的最偉大的東西往往息息相通的:優妙的思想呵,純高的愛情呵,卓崇的事業呵,由着同一的路徑;詩人呵,大自然呵,深刻地充實的生活者呵,彼此了解而相喻于心。
《維特》這本書隻是說明人在深刻地充實地發展時的熱切的情緒;《浮士德》有時更說明了那步驟和性質,在《浮士德》裡,上帝說: 人在努力時,總有錯妄。
(郭譯) 然而這種錯妄終會自己免除的,所以又說: 可你總會知道:一個善人在他摸索之中不會遺失正途,那你須伫立而慚愧。
(郭譯) 然而這種錯誤,卻是在人努力時有着鼓勵的效用: 人們的精神總是易于弛靡,動辄貪愛着絕對的安靜;我因此才造出惡魔,以激發人們的努力為能。
(郭譯) 在《浮士德》中所設的惡魔迷靡時特,其實就是浮士德個人的精神的活動的一方面。
因為浮士德自己便說: 呵你隻知道有一種的沖動,其他的一個你便全無所知,有兩種精神居在我的心胸,一個要想同别個分離,一個沉溺在迷離的愛之中,熱烈地固執着這次曆世;别個是猛烈地要離去風塵,向崇高的靈的境地飛馳。
(郭譯) 正是由這種沖動,一高一低地作了人生的節奏,完成了人生努力向上的進行曲,我似乎不用再說那是原于“人總是人”的緣故才不能不有這兩種沖動了吧,我們隻聽得歌德又唱道: 太陽隐退埋沒了,今天是已往,倏忽地沒了,急求明朝的新光!呵,我要有翅膀時呵,在地上,好努力向着呵,永遠向着太陽!(作者譯《浮士德》) 有人從什麼什麼觀點,說文學的巨著也有壽命,為了怕人說落伍便不妨放幾枝冷箭,我勸這些人還是不必這樣徒勞吧,除非我們不是人,偉大的作品才毀掉!在偉大的作品中乃是道着人類美麗的前進的行伍,幽微的向上的歌曲!任是你向那方面努力,向那方面發展,你不會離卻詩人所指給的軌道!然而,在一個動搖的時代,人會失卻判斷的智慧的,在不久的将來,這些過去的一切偉大的靈魂,也是我們人類全體的偉大的靈魂,必在人間重新而且加強地恢複其被人深切地敬愛![7] 2月8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