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五十年來的德國學術》[1]
關燈
小
中
大
我是如何地喜歡歌德的作品呢,我的翻譯直然是源于太喜歡的緣故,才不量力起來呢。
現在略略地老老實實地談談歌德的精神,對于了解他的童話上簡直是不可缺的事,我因而不能不再僭妄放肆地胡扯幾句,如果說必須要有批評的見地的話,則我惶悚萬分呢。
我的性質是喜歡批評,但我客觀地講,批評實在不需要。
因為一個作品的本身便是最公正的批評;又因為凡是愈偉大的作家的心實在愈是人類的普遍的感覺的緣故,好作品乃是人人可以了解,人人可以嘗出滋味,批評是廢話。
然而在中國,特别是現在,則不能如此說法。
因為,如上面所說的,原有一個不能不先決的條件,便是:“必需人人有健全的正确的口味才行。
”實在說來,健全的正确的口味,不算什麼了不得的事,是人人應當有的,但如果沒有,卻是不平常的事了。
而中國正處于一個不平常的時代,所以批評仍然需要,而且十分需要,并不次于創作。
我聽見談《浮士德》的人還少,——當然專說的中國,我耳朵裡簡直沒接受過這三個字所使的空氣的振動,至于談它的人,還是在紙上的居多。
他們除了把這個故事的“事”報告以外,再加上幾個偉大的字樣,便再也找不出什麼東西了。
這本書之不使人注意,單由東安市場裡就找不出郭譯本的翻印本來,也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了。
《維特》比較是普遍一點,說真的,也有許多人喜歡它,但一問喜歡它的理由是什麼,卻不能不令人失望。
概括地說,有兩種青年,喜歡此書,一是受了在中國舊式婚姻下束縛的人,他們對維特抱同情,以為:如果維特能“早”與綠蒂結婚不好嗎?因為維特了解綠蒂,愛綠蒂,過于阿伯爾呵;然而終于不能如此,使維特自殺了。
萬惡的可咒詛的舊式婚姻喲!二是處在現在中國還沒得到真正的途徑的戀愛潮中的人,他們把維特的故事看作了三角戀愛的一例,如果本身是在戀愛中,或曾戀愛過的,可以拿此書找點同情的淚,如果本身還沒卷入或是沒機會卷入愛潮中的,又可以拿此書當作“旁觀者清”聊以“自慰”或“敵視”的資料;至于盲目的隻愛書中緊張的情緒的,也是很普通的現象。
這些都錯了,都對不起《維特》這本書,都對不起歌德這個人,——縱然他們的觀點的背景是值得憐憫和原諒的!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如果,我們不是躲在粉紅帳裡作浪漫的理想的夢的話,那些抱了上述的意見讀《維特》的人,有多半不但對不起《維特》書和作者,幹脆地說,是侮辱書和作者——因為,是的,中國的舊婚姻制是有極大的流弊,但您研究過那流弊在哪裡以及如何改善嗎?在此我不能不提起潘光旦在《人文生物學論叢》裡關于中國婚制批評的文章,那真是專家的意見——讀者可參看。
我隻說他舉出中國舊婚制實在是人文選擇的意義就夠了,我們因而知道對事非從知識來判斷不可,盲目是可恥的!我們再看那些反抗舊婚制的青年,有多少不是隻求“性欲”的新鮮的!連求“性”的自由也夠不上! 我認識一個小商店的小夥,他的妻原來是替人洗衣作針線幫他維持生活的,在國民革命發動期間,他在商民協會裡“工作”了,繼而到工廠裡去煽動工人,兩三天的工夫,他便要和他的妻離異,和一個女工人結婚了,他的妻哭哭啼啼,為他打算,求他還是不要這樣摩登才好。
這樣的例子是太多了,尤其國民黨的學生黨員,在過去革命中,于半明白不糊塗的狀态裡,就拿這誤認作“工作”的比比皆是,——當然不限于“國民黨”的學生黨員。
也許有聰明的人,以反抗舊婚制為引青年入反抗舊社會的路上去的一種手段,更許有人以此為青年歸附個人或個人所隸的集團的一種餌食,那便在這如果把事看作是目的而不看作是手段則無往而不錯的世界裡,我真不敢說什麼話了。
但是就單純的講,如果我們為人道計,為女權計,為優生計,輿論再不加以制裁,那就太不對了。
以這種狹隘的愚昧的見地,來認識《維特》書的精神,不是侮辱是什麼? 至于視《維特》的書為三角戀愛的一例,雖然這句話對說明這書的史實上或者沒有錯誤,但如以此為全書命意所在,我認為這是等于拿了看上海的流氓小報上的社會新聞的眼光來看《維特》,說是侮辱書和作者還算不夠分量吧。
我們要認識書,必先要認識人: 作了一個時代——狂飙運動的時代——的代表者歌德,作了一個民族——德意志民族——的文學的開創者歌德,他的作品,是有着過去的整個的人類之努力向上的呼聲,是有着鼓勵那未來的整個人類之努力向上的進行曲。
他個人的生活,是與他的作品有着同樣的偉大,是最具體的最健全而最深刻的在人類最崇高的智慧之光裡,在人類最優美的情感之海裡照耀着,反射着,一如人類一切聰明的活動之曆史的悠久,不滅。
人類本來是可愛的,但不了解人類,是不能愛人類的;了解人類而愛人類的人,我們稱他為偉大的人物!在這裡我們發見了歌德。
一般的愚妄的人們,是在那裡颠倒,誤會,不知尊重自己,不知尊重别人,把瑣屑的事看得如何滞,如何為所束縛,把可以相愛的機會都随便地失掉,把重要的使命不經意地解卻,——在這些地方,我們更加倍地紀念起歌德。
如果讓我最簡單地指出歌德的作品的好處,我隻能說出兩個字:人話!我要詳細地解釋下去。
歌德說: 全人類真是個一模一樣的東西!(作者譯) 又說: 人總是人!(郭譯)[6] 這是歌德的一個很根本的觀念,許多思想,全是由這裡出發。
正因為人人都在同一的典型裡,所以不必拿什麼愚妄的道德的假面具來欺人自欺。
你不要笑人責人,你處在那樣的環境,不一定比别人更聰明:因為人總是人,人的行為是以人為限,妄想什麼神的生活,也是頂糊塗不過的事。
就以自殺一事為例,他以為: 我接着說道,人的天性是有限制的,他隻能把快樂,苦痛,忍受到某種程度,假設一超過了,那就完了。
此處的問題不是懦弱或剛強,此處的問題是他痛苦的量究竟忍受了過度了沒有?不管那痛苦是道德上的,抑是肉體
現在略略地老老實實地談談歌德的精神,對于了解他的童話上簡直是不可缺的事,我因而不能不再僭妄放肆地胡扯幾句,如果說必須要有批評的見地的話,則我惶悚萬分呢。
我的性質是喜歡批評,但我客觀地講,批評實在不需要。
因為一個作品的本身便是最公正的批評;又因為凡是愈偉大的作家的心實在愈是人類的普遍的感覺的緣故,好作品乃是人人可以了解,人人可以嘗出滋味,批評是廢話。
然而在中國,特别是現在,則不能如此說法。
因為,如上面所說的,原有一個不能不先決的條件,便是:“必需人人有健全的正确的口味才行。
”實在說來,健全的正确的口味,不算什麼了不得的事,是人人應當有的,但如果沒有,卻是不平常的事了。
而中國正處于一個不平常的時代,所以批評仍然需要,而且十分需要,并不次于創作。
我聽見談《浮士德》的人還少,——當然專說的中國,我耳朵裡簡直沒接受過這三個字所使的空氣的振動,至于談它的人,還是在紙上的居多。
他們除了把這個故事的“事”報告以外,再加上幾個偉大的字樣,便再也找不出什麼東西了。
這本書之不使人注意,單由東安市場裡就找不出郭譯本的翻印本來,也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了。
《維特》比較是普遍一點,說真的,也有許多人喜歡它,但一問喜歡它的理由是什麼,卻不能不令人失望。
概括地說,有兩種青年,喜歡此書,一是受了在中國舊式婚姻下束縛的人,他們對維特抱同情,以為:如果維特能“早”與綠蒂結婚不好嗎?因為維特了解綠蒂,愛綠蒂,過于阿伯爾呵;然而終于不能如此,使維特自殺了。
萬惡的可咒詛的舊式婚姻喲!二是處在現在中國還沒得到真正的途徑的戀愛潮中的人,他們把維特的故事看作了三角戀愛的一例,如果本身是在戀愛中,或曾戀愛過的,可以拿此書找點同情的淚,如果本身還沒卷入或是沒機會卷入愛潮中的,又可以拿此書當作“旁觀者清”聊以“自慰”或“敵視”的資料;至于盲目的隻愛書中緊張的情緒的,也是很普通的現象。
這些都錯了,都對不起《維特》這本書,都對不起歌德這個人,——縱然他們的觀點的背景是值得憐憫和原諒的!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如果,我們不是躲在粉紅帳裡作浪漫的理想的夢的話,那些抱了上述的意見讀《維特》的人,有多半不但對不起《維特》書和作者,幹脆地說,是侮辱書和作者——因為,是的,中國的舊婚姻制是有極大的流弊,但您研究過那流弊在哪裡以及如何改善嗎?在此我不能不提起潘光旦在《人文生物學論叢》裡關于中國婚制批評的文章,那真是專家的意見——讀者可參看。
我隻說他舉出中國舊婚制實在是人文選擇的意義就夠了,我們因而知道對事非從知識來判斷不可,盲目是可恥的!我們再看那些反抗舊婚制的青年,有多少不是隻求“性欲”的新鮮的!連求“性”的自由也夠不上! 我認識一個小商店的小夥,他的妻原來是替人洗衣作針線幫他維持生活的,在國民革命發動期間,他在商民協會裡“工作”了,繼而到工廠裡去煽動工人,兩三天的工夫,他便要和他的妻離異,和一個女工人結婚了,他的妻哭哭啼啼,為他打算,求他還是不要這樣摩登才好。
這樣的例子是太多了,尤其國民黨的學生黨員,在過去革命中,于半明白不糊塗的狀态裡,就拿這誤認作“工作”的比比皆是,——當然不限于“國民黨”的學生黨員。
也許有聰明的人,以反抗舊婚制為引青年入反抗舊社會的路上去的一種手段,更許有人以此為青年歸附個人或個人所隸的集團的一種餌食,那便在這如果把事看作是目的而不看作是手段則無往而不錯的世界裡,我真不敢說什麼話了。
但是就單純的講,如果我們為人道計,為女權計,為優生計,輿論再不加以制裁,那就太不對了。
以這種狹隘的愚昧的見地,來認識《維特》書的精神,不是侮辱是什麼? 至于視《維特》的書為三角戀愛的一例,雖然這句話對說明這書的史實上或者沒有錯誤,但如以此為全書命意所在,我認為這是等于拿了看上海的流氓小報上的社會新聞的眼光來看《維特》,說是侮辱書和作者還算不夠分量吧。
我們要認識書,必先要認識人: 作了一個時代——狂飙運動的時代——的代表者歌德,作了一個民族——德意志民族——的文學的開創者歌德,他的作品,是有着過去的整個的人類之努力向上的呼聲,是有着鼓勵那未來的整個人類之努力向上的進行曲。
他個人的生活,是與他的作品有着同樣的偉大,是最具體的最健全而最深刻的在人類最崇高的智慧之光裡,在人類最優美的情感之海裡照耀着,反射着,一如人類一切聰明的活動之曆史的悠久,不滅。
人類本來是可愛的,但不了解人類,是不能愛人類的;了解人類而愛人類的人,我們稱他為偉大的人物!在這裡我們發見了歌德。
一般的愚妄的人們,是在那裡颠倒,誤會,不知尊重自己,不知尊重别人,把瑣屑的事看得如何滞,如何為所束縛,把可以相愛的機會都随便地失掉,把重要的使命不經意地解卻,——在這些地方,我們更加倍地紀念起歌德。
如果讓我最簡單地指出歌德的作品的好處,我隻能說出兩個字:人話!我要詳細地解釋下去。
歌德說: 全人類真是個一模一樣的東西!(作者譯) 又說: 人總是人!(郭譯)[6] 這是歌德的一個很根本的觀念,許多思想,全是由這裡出發。
正因為人人都在同一的典型裡,所以不必拿什麼愚妄的道德的假面具來欺人自欺。
你不要笑人責人,你處在那樣的環境,不一定比别人更聰明:因為人總是人,人的行為是以人為限,妄想什麼神的生活,也是頂糊塗不過的事。
就以自殺一事為例,他以為: 我接着說道,人的天性是有限制的,他隻能把快樂,苦痛,忍受到某種程度,假設一超過了,那就完了。
此處的問題不是懦弱或剛強,此處的問題是他痛苦的量究竟忍受了過度了沒有?不管那痛苦是道德上的,抑是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