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五十年來的德國學術》[1]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諸位可敬愛的讀者先生:這是一件多麼為難的事,要我在簡短的千數百字之中,介紹這麼一部六十餘萬言的大書,而且我所要急于向讀者說的還并不止這書的著者,這書的緣起,這書的内容,史密特·奧特先生的人格和事功,也不止是本書的譯者,主持本書編譯的機關——北平的中德學會;我乃是除此之外,更不能不說到我所見到的德國的真精神是什麼,介紹德國文化以後對中國将有什麼影響;同時我又不能壓抑地略一談及中國文化的前途,還有,我不能放過了談翻譯事業,我不能忘了特别介紹張君劢先生那篇序文!
二
那麼,怎麼辦呢?我隻好在盡可能的緊縮的形式之下,對我所要說的諸端,一一加以三言兩語的交代了。
我首先要說的,是史密特·奧特先生,本書是因為他的七十歲生辰,德國第一流的專門學者都總動員,各人在各人的範圍以内,報告了近五十年來德國的學術進展,其内容是自廣泛的德國與世界學術的關系說起,說到了圖書館事業,神學,教育學,哲學,法學,經濟學;說到了人類學,地理學,曆史學,種種語文學;說到了算學,物理學,化學,地質,礦學,海洋,生物,以及醫工農業,種種技術,種種專門科學。
打開全書,就不啻對當代的德國專門學者會晤一堂,就不啻對世界文化上極其燦爛而充實的地帶——德意志——作了一個詳細的巡禮,這是多麼值得的事!我說到這裡,恐怕對近來德國教育文化稍感模糊的讀者一定要問了,為什麼特别為史密特·奧特先生方寫這樣的書呢?是的,讀者一定要問。
我隻說一句話就夠了,史密特·奧特是在德國從歐戰起到德國革命為止的艱難困苦的時期中的教育部長,在歐戰之後,他退休了,但是以個人的力量組織了德國學術救濟會,使那更陷在困窘時期的德國學術界打破了難關,扶助了德國學術中各部門的事業,恢複了國際學術界和德國人士的合作。
總之,他作了德國風雨飄搖的時期中學術的保姆!沒有他,德國學術不會有今天!因此,各位專門學者便不認為他們的成績是各人的成績了,卻應該歸之于史密特·奧特先生。
因此,遂以他們的總貢獻,數算了一下,作為史密特·奧特先生的壽禮了。
據種種記載上看,史密特·奧特先生的人格是堅毅和虛心,處處以民族的命脈之衛護與發揚為前提的。
這是在非常時期中所必不可缺的人物,德國的種種困難次第克服了,德國是恢複了,其中最大的助力之一得要算是史密特·奧特先生! 三 我對于德國文化不能說是有什麼研究,隻是就浮薄的一點觀察和感想來說,我覺得德國人有一種精确性,神秘性,徹底性,熱狂性,這是他們一切學術、思想、文藝、技術的基礎。
大家熟悉德國的自然科學,工藝制造的,一定可以知道德國人是多麼精确了。
但卻仿佛和這愛精确的性格相反,德國卻又有一種神秘性,他們喜歡深沉的冥想,他們喜歡形而上學的探求。
在淺薄的理智主義流行的國家往往以“玄學的”為貶詞者,在德國人卻以為“缺少玄學的成分”為美中不足。
大小事,他們都徹底。
他們又最熱狂不過,就像他們對于古典時代的人物多麼崇拜,而古典時代的人物又多麼向往希臘,這是任何民族比不上的。
總之,這是一個堅實而有活力的民族,他們很有青年氣,坦白而直率,.所好所惡表現得極其明白。
這都是從他們的語言文字,文學著作而可感到的。
在這裡,我不能不背一背德國語言學家宏保耳特的話了,他說一種語言的獲得,乃是一種世界觀的獲得。
這說明了翻譯事業的價值和意義。
想到這裡,就知道中國多麼需要翻譯德文書了,不隻是内容,就是表現方式也極其重要,因為我們需要從那裡得到一種堅實而有活力的文化姿态! 什麼時候中國民族能夠同樣熱狂了,能夠同樣熱狂于吸收,熱狂于創造,熱狂于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而善為發揮了,那就是中國文化史的新一頁的開始了。
我遙望着,而又覺得積極介紹德國文化是一個決不可忽視的助力! 四 中文的譯本,也是由各種專門學者(隻有我算是例外)執筆,更難得中德學會在種種困難之中卻作出了許多像這樣有意義有價值的成績。
張先生的序文,對德國文化了解甚深,所以我也願意讀者特為注意。
為篇幅所限,隻介紹到這裡了。
古典概念之根本探讨 古典與浪漫的古典人物——古典主義古典之轉變 在這體系的聯系裡,正是我們對于下面一種概念要有更仔細地研究的時候了,這對于文藝史學的學術上和對于概觀的研究之根本命題上,都有正本清源的作用,這種概念,就是一個作品、一個人格、一群人、或一時代并且是把創造的能力完全集中了的現象。
從這基本的意義出發,我們可以了解這字的其他意義。
我們試先從普通的說起: 德國的古典人物,首先是在18世紀19世紀之交所生活着并影響着的大詩人,大著作家,大哲學家,與大教育家,所以是:歌德,席勒,康德,柏斯塔勞齊(Pestalozzi)[2]還有他們的先驅者:萊辛,魏蘭,海爾德,克勞普施陶克,以及他們直接同夥的戰士等。
當後來人們開始對浪漫派一一有了時間上的距離而加以注意的時候,于是便把其中幾個人物也看作是浪漫派的生活感覺之象征的形象了,這就是:瑙瓦裡斯,艾欣道爾夫,布倫檀諾,克萊斯特,薛德林。
在這所謂浪漫的古典人物或者古典的浪漫主義者出現之時,第二批古典人物便形成了。
對于屬于這種形式的古典性,人們可以援用一個聰明的法國人的話,古典性一譽詞實是一成串的誤解,隻是造成時代潮流中的煊赫之士而已。
這種古典人物的概念,根本上乃是批評的估價之規範化與獨斷化,這是一時代中一種生動的精神上的戰鬥入于衰歇時代中的僵化而已。
次于這種古典性之外在的概念之旁,卻又有别一種意義:在德國的精神史上古典與浪漫之争,像歌德那時代和浪漫那時代在精神的分野上所進行着的,便曾遠出于純粹的藝術理論之争的意
我首先要說的,是史密特·奧特先生,本書是因為他的七十歲生辰,德國第一流的專門學者都總動員,各人在各人的範圍以内,報告了近五十年來德國的學術進展,其内容是自廣泛的德國與世界學術的關系說起,說到了圖書館事業,神學,教育學,哲學,法學,經濟學;說到了人類學,地理學,曆史學,種種語文學;說到了算學,物理學,化學,地質,礦學,海洋,生物,以及醫工農業,種種技術,種種專門科學。
打開全書,就不啻對當代的德國專門學者會晤一堂,就不啻對世界文化上極其燦爛而充實的地帶——德意志——作了一個詳細的巡禮,這是多麼值得的事!我說到這裡,恐怕對近來德國教育文化稍感模糊的讀者一定要問了,為什麼特别為史密特·奧特先生方寫這樣的書呢?是的,讀者一定要問。
我隻說一句話就夠了,史密特·奧特是在德國從歐戰起到德國革命為止的艱難困苦的時期中的教育部長,在歐戰之後,他退休了,但是以個人的力量組織了德國學術救濟會,使那更陷在困窘時期的德國學術界打破了難關,扶助了德國學術中各部門的事業,恢複了國際學術界和德國人士的合作。
總之,他作了德國風雨飄搖的時期中學術的保姆!沒有他,德國學術不會有今天!因此,各位專門學者便不認為他們的成績是各人的成績了,卻應該歸之于史密特·奧特先生。
因此,遂以他們的總貢獻,數算了一下,作為史密特·奧特先生的壽禮了。
據種種記載上看,史密特·奧特先生的人格是堅毅和虛心,處處以民族的命脈之衛護與發揚為前提的。
這是在非常時期中所必不可缺的人物,德國的種種困難次第克服了,德國是恢複了,其中最大的助力之一得要算是史密特·奧特先生! 三 我對于德國文化不能說是有什麼研究,隻是就浮薄的一點觀察和感想來說,我覺得德國人有一種精确性,神秘性,徹底性,熱狂性,這是他們一切學術、思想、文藝、技術的基礎。
大家熟悉德國的自然科學,工藝制造的,一定可以知道德國人是多麼精确了。
但卻仿佛和這愛精确的性格相反,德國卻又有一種神秘性,他們喜歡深沉的冥想,他們喜歡形而上學的探求。
在淺薄的理智主義流行的國家往往以“玄學的”為貶詞者,在德國人卻以為“缺少玄學的成分”為美中不足。
大小事,他們都徹底。
他們又最熱狂不過,就像他們對于古典時代的人物多麼崇拜,而古典時代的人物又多麼向往希臘,這是任何民族比不上的。
總之,這是一個堅實而有活力的民族,他們很有青年氣,坦白而直率,.所好所惡表現得極其明白。
這都是從他們的語言文字,文學著作而可感到的。
在這裡,我不能不背一背德國語言學家宏保耳特的話了,他說一種語言的獲得,乃是一種世界觀的獲得。
這說明了翻譯事業的價值和意義。
想到這裡,就知道中國多麼需要翻譯德文書了,不隻是内容,就是表現方式也極其重要,因為我們需要從那裡得到一種堅實而有活力的文化姿态! 什麼時候中國民族能夠同樣熱狂了,能夠同樣熱狂于吸收,熱狂于創造,熱狂于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而善為發揮了,那就是中國文化史的新一頁的開始了。
我遙望着,而又覺得積極介紹德國文化是一個決不可忽視的助力! 四 中文的譯本,也是由各種專門學者(隻有我算是例外)執筆,更難得中德學會在種種困難之中卻作出了許多像這樣有意義有價值的成績。
張先生的序文,對德國文化了解甚深,所以我也願意讀者特為注意。
為篇幅所限,隻介紹到這裡了。
古典概念之根本探讨 古典與浪漫的古典人物——古典主義古典之轉變 在這體系的聯系裡,正是我們對于下面一種概念要有更仔細地研究的時候了,這對于文藝史學的學術上和對于概觀的研究之根本命題上,都有正本清源的作用,這種概念,就是一個作品、一個人格、一群人、或一時代并且是把創造的能力完全集中了的現象。
從這基本的意義出發,我們可以了解這字的其他意義。
我們試先從普通的說起: 德國的古典人物,首先是在18世紀19世紀之交所生活着并影響着的大詩人,大著作家,大哲學家,與大教育家,所以是:歌德,席勒,康德,柏斯塔勞齊(Pestalozzi)[2]還有他們的先驅者:萊辛,魏蘭,海爾德,克勞普施陶克,以及他們直接同夥的戰士等。
當後來人們開始對浪漫派一一有了時間上的距離而加以注意的時候,于是便把其中幾個人物也看作是浪漫派的生活感覺之象征的形象了,這就是:瑙瓦裡斯,艾欣道爾夫,布倫檀諾,克萊斯特,薛德林。
在這所謂浪漫的古典人物或者古典的浪漫主義者出現之時,第二批古典人物便形成了。
對于屬于這種形式的古典性,人們可以援用一個聰明的法國人的話,古典性一譽詞實是一成串的誤解,隻是造成時代潮流中的煊赫之士而已。
這種古典人物的概念,根本上乃是批評的估價之規範化與獨斷化,這是一時代中一種生動的精神上的戰鬥入于衰歇時代中的僵化而已。
次于這種古典性之外在的概念之旁,卻又有别一種意義:在德國的精神史上古典與浪漫之争,像歌德那時代和浪漫那時代在精神的分野上所進行着的,便曾遠出于純粹的藝術理論之争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