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歌德(1749—1832)對于人生問題的解答與收獲
關燈
小
中
大
權且把他們的話記在這裡,以備異日得讀原書時,再為印證。
三《歌德及其生活之意義》 《歌德之生活觀念》一書,卻在最近讀到了。
這書原是在重慶的一家舊書店裡,當我看見了時,便已十分動心。
隻是因為囊中羞澀,便把這消息告訴了宗白華先生。
他剛買了來,我便截下讀了兩遍。
這書的清晰,異于尋常,簡直不像德國人的一般著作。
全書包括五個演講,是1919年到1924年間舉行的。
假若按時間排列,便是: 《〈東西詩集〉之精神》(1919年) 《歌德及其生活之意義》(1920年) 《〈浮士德〉觀念之演化》(1922年) 《古典的人本理想》(2923年) 《歌德之生活觀念》(1924年) 除了1921年沒有演講以外,可說每一年都有一次。
書雖然小,不到二百頁,可是也占了五六年的時光。
如今這印成冊子的書的次序,卻是依照了一種邏輯上的先後的,于是放在第一篇的乃是《歌德及其生活之意義》,次之是《〈東西詩集〉之精神》,又次之是《古典的人本理想》,最後是《〈浮士德〉觀念之演化》,和《歌德之生活觀念》。
原來作者是想讓這小書也自為一個系統的吧。
全書自以最後一個演講為最精彩,無怪乎取作書名。
現在就依書的次序,作一個撮要式的介紹,偶而以己意貫串而把握之。
先說《歌德及其生活之意義》。
所謂一個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呢?這就是精神上的一種統一之點,存在于生活的各方面之中,作為根柢,而且發展生長着的。
換言之,就是生活上的一種最高原則。
這種精神上的統一有兩類,一是有目的性的,這就是一個人的職業,二是沒有目的性的,這就是一個人的性格。
歌德的生活之意義,則是屬于後一類。
他反對任何職業,他反對把有生命的東西置之于任何外在的目的的範疇之下,他之贊成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就是認為這乃是人生在目的的專制之下的解放。
他的思想不出乎現世,他永不願意把他的生活限制在一種理性的目的的律則之中,總之,在根柢上,他是最反對目的論的(第5頁)。
假若以幸運之神(Tyche)與惡魔(Damon)比,歌德是屬于後者的。
惡魔的意義就是一種超乎尋常的“内在生命之律則性”的表現。
歌德的生活是在無休息的自我轉化中,但他之轉化,并不是由錯到對,卻是基于一種形式上的改變的必然性而然,為的是好經曆各種生活内容。
歌德與一般人的生活的不同,是量的不同,而不是種類的不同(西埋耳也有這種意見)。
他所要求,其實就是一般人所要求的,隻是他非大量不能滿足而已。
他生活上的每一方面,他都是用全力以赴之的熱忱去從事着,在每一片斷,那裡都有一個整個的歌德在。
這種全力以赴之的精神,就是一種青年精神,歌德可說永遠是一個青年! 凡是留心歌德生活的人,都可以看到一個頗為奇異的現象,這就是歌德時常“逃”,——自各種生活裡逃。
這意義實在是歸到自己,肯定自我(第16頁)。
每一次逃,都是表示一種獨特的規律性對于外在的命運的戰勝,也可說是惡魔對于幸運之神的戰勝,歌德一方面願意轉變,一方面不願意失掉自己。
所以說:“任何生活都是引人向上的,隻要人不失掉自己;一切都可以把人引入歧途,假如人安于故步。
” 歌德的價值在代表一種新的生命情調,這就是承認生活自身的價值,感受“如是生活”的可貴,不像基督教的人要把心靈奉獻給上帝,啟蒙期的人要把個性桎梏于理智的規範。
因為歌德肯定人生,所以他的文藝中的人物都不是為故事而設,反之,故事卻是為人物而存在着(第19頁)。
同是寫命運,莎士比亞所寫的是外在的命運,歌德所寫的卻是内在的命運(第24頁)。
對于大自然的感覺,他和啟蒙運動時的人也大不相同。
啟蒙期的人總以為自然是一種外在的,自具目的的,可欣賞的對象而已,歌德則以為人生和自然有一種内在的默契,同為一種不盡的創造原理的發揮。
歌德對于生活的肯定,卻并不是隻肯定一種生命之流而已,卻還在一種獨特的帶有律則性的形式。
在生命之流與生命之形式間,有一種掙紮,這也就是浮士德的課題和任務所在(第27頁)——歌德的戀愛,也不過是這人生問題的化裝。
從愛情裡,他知道人類的心腸是多麼變動不居。
生命的特征就好像在逝者不返,生命的内容永不會滿足,生命的企求永不會休憩。
那麼,生命自身的價值會不會因為這種變動不居而震撼呢?這就是浮士德的問題。
從《原始浮士德》到《浮士德片斷》,到現在所通行的《浮士德》二部劇,可說都是這個問題的掙紮的過程。
他從對人生的熱望,到失望,到感覺是一個問題;最後乃得了解答。
在心理上,一切美好的生活片斷之不可羁留,是他痛苦的所在;在倫理上,對那種更進一步的努力的力量,卻有一種滿足。
這就是浮士德式的生活方式之二重奏(第33頁)。
《浮士德》的問題逐漸由心理的,變而為倫理的了。
它的解決是:意識地肯定這種浮士德式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最高的價值所在!那更進一步的努力的自身,就是他的生活的基本概念,也就是他的幸福與痛苦的共同根源。
從這裡,可以明白一切消逝的都是象征的一句話的意義了,假若生活的價值就在純粹的生活作用自身,那麼,一切生活的内容,還不是隻有一種象征的價值而已了麼(第35頁)? 歸根是,要達到形式,但卻仍不失其為生命(FormZuwerden,unddochLebenZnbleiben),這就是歌德對于人生問題的收獲(第38頁)! 四《〈東西詩集〉之精神》 照尼采的話講,天才有兩種:一種是喜歡去創造生命的,一種是喜歡被動的開花結實的。
前者可稱為男性的天才,後者可稱為女性的天才。
莎士比亞是前者,歌德就是後者。
因此,歌德常有所模仿和向往。
不過他那模仿的意義,也還是内在的轉變的形式之化身而已。
他在很早就向往着東方和希臘了。
這原因是他面對着那問題發生了的現代歐洲文化的世界,實在已有些反感(第51頁),他于是甯願渴求一種還在混沌未開的文化世界中(第53頁)。
人類的了解本不是偶然的。
正如歌德自己說:“你所把握的精神,
三《歌德及其生活之意義》 《歌德之生活觀念》一書,卻在最近讀到了。
這書原是在重慶的一家舊書店裡,當我看見了時,便已十分動心。
隻是因為囊中羞澀,便把這消息告訴了宗白華先生。
他剛買了來,我便截下讀了兩遍。
這書的清晰,異于尋常,簡直不像德國人的一般著作。
全書包括五個演講,是1919年到1924年間舉行的。
假若按時間排列,便是: 《〈東西詩集〉之精神》(1919年) 《歌德及其生活之意義》(1920年) 《〈浮士德〉觀念之演化》(1922年) 《古典的人本理想》(2923年) 《歌德之生活觀念》(1924年) 除了1921年沒有演講以外,可說每一年都有一次。
書雖然小,不到二百頁,可是也占了五六年的時光。
如今這印成冊子的書的次序,卻是依照了一種邏輯上的先後的,于是放在第一篇的乃是《歌德及其生活之意義》,次之是《〈東西詩集〉之精神》,又次之是《古典的人本理想》,最後是《〈浮士德〉觀念之演化》,和《歌德之生活觀念》。
原來作者是想讓這小書也自為一個系統的吧。
全書自以最後一個演講為最精彩,無怪乎取作書名。
現在就依書的次序,作一個撮要式的介紹,偶而以己意貫串而把握之。
先說《歌德及其生活之意義》。
所謂一個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呢?這就是精神上的一種統一之點,存在于生活的各方面之中,作為根柢,而且發展生長着的。
換言之,就是生活上的一種最高原則。
這種精神上的統一有兩類,一是有目的性的,這就是一個人的職業,二是沒有目的性的,這就是一個人的性格。
歌德的生活之意義,則是屬于後一類。
他反對任何職業,他反對把有生命的東西置之于任何外在的目的的範疇之下,他之贊成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就是認為這乃是人生在目的的專制之下的解放。
他的思想不出乎現世,他永不願意把他的生活限制在一種理性的目的的律則之中,總之,在根柢上,他是最反對目的論的(第5頁)。
假若以幸運之神(Tyche)與惡魔(Damon)比,歌德是屬于後者的。
惡魔的意義就是一種超乎尋常的“内在生命之律則性”的表現。
歌德的生活是在無休息的自我轉化中,但他之轉化,并不是由錯到對,卻是基于一種形式上的改變的必然性而然,為的是好經曆各種生活内容。
歌德與一般人的生活的不同,是量的不同,而不是種類的不同(西埋耳也有這種意見)。
他所要求,其實就是一般人所要求的,隻是他非大量不能滿足而已。
他生活上的每一方面,他都是用全力以赴之的熱忱去從事着,在每一片斷,那裡都有一個整個的歌德在。
這種全力以赴之的精神,就是一種青年精神,歌德可說永遠是一個青年! 凡是留心歌德生活的人,都可以看到一個頗為奇異的現象,這就是歌德時常“逃”,——自各種生活裡逃。
這意義實在是歸到自己,肯定自我(第16頁)。
每一次逃,都是表示一種獨特的規律性對于外在的命運的戰勝,也可說是惡魔對于幸運之神的戰勝,歌德一方面願意轉變,一方面不願意失掉自己。
所以說:“任何生活都是引人向上的,隻要人不失掉自己;一切都可以把人引入歧途,假如人安于故步。
” 歌德的價值在代表一種新的生命情調,這就是承認生活自身的價值,感受“如是生活”的可貴,不像基督教的人要把心靈奉獻給上帝,啟蒙期的人要把個性桎梏于理智的規範。
因為歌德肯定人生,所以他的文藝中的人物都不是為故事而設,反之,故事卻是為人物而存在着(第19頁)。
同是寫命運,莎士比亞所寫的是外在的命運,歌德所寫的卻是内在的命運(第24頁)。
對于大自然的感覺,他和啟蒙運動時的人也大不相同。
啟蒙期的人總以為自然是一種外在的,自具目的的,可欣賞的對象而已,歌德則以為人生和自然有一種内在的默契,同為一種不盡的創造原理的發揮。
歌德對于生活的肯定,卻并不是隻肯定一種生命之流而已,卻還在一種獨特的帶有律則性的形式。
在生命之流與生命之形式間,有一種掙紮,這也就是浮士德的課題和任務所在(第27頁)——歌德的戀愛,也不過是這人生問題的化裝。
從愛情裡,他知道人類的心腸是多麼變動不居。
生命的特征就好像在逝者不返,生命的内容永不會滿足,生命的企求永不會休憩。
那麼,生命自身的價值會不會因為這種變動不居而震撼呢?這就是浮士德的問題。
從《原始浮士德》到《浮士德片斷》,到現在所通行的《浮士德》二部劇,可說都是這個問題的掙紮的過程。
他從對人生的熱望,到失望,到感覺是一個問題;最後乃得了解答。
在心理上,一切美好的生活片斷之不可羁留,是他痛苦的所在;在倫理上,對那種更進一步的努力的力量,卻有一種滿足。
這就是浮士德式的生活方式之二重奏(第33頁)。
《浮士德》的問題逐漸由心理的,變而為倫理的了。
它的解決是:意識地肯定這種浮士德式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最高的價值所在!那更進一步的努力的自身,就是他的生活的基本概念,也就是他的幸福與痛苦的共同根源。
從這裡,可以明白一切消逝的都是象征的一句話的意義了,假若生活的價值就在純粹的生活作用自身,那麼,一切生活的内容,還不是隻有一種象征的價值而已了麼(第35頁)? 歸根是,要達到形式,但卻仍不失其為生命(FormZuwerden,unddochLebenZnbleiben),這就是歌德對于人生問題的收獲(第38頁)! 四《〈東西詩集〉之精神》 照尼采的話講,天才有兩種:一種是喜歡去創造生命的,一種是喜歡被動的開花結實的。
前者可稱為男性的天才,後者可稱為女性的天才。
莎士比亞是前者,歌德就是後者。
因此,歌德常有所模仿和向往。
不過他那模仿的意義,也還是内在的轉變的形式之化身而已。
他在很早就向往着東方和希臘了。
這原因是他面對着那問題發生了的現代歐洲文化的世界,實在已有些反感(第51頁),他于是甯願渴求一種還在混沌未開的文化世界中(第53頁)。
人類的了解本不是偶然的。
正如歌德自己說:“你所把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