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溫克耳曼(1717—1768):德國古典理想的先驅
關燈
小
中
大
皮與下眼皮所成之内眼角須作弧狀;口則下唇須較上唇為大,于是始兩頰之酒渦易生;手須通體豐滿,不能有可見之坑陷;胸部不宜太發育,當如詩人所形容之少女,如未熟之一束葡萄;生殖器一部分,亦有其特殊之美,在藝術上當如自然所見,左方睾丸宜略大些;膝部則不當有可見之軟骨或突起之筋肉等,而當柔滑彎曲,不失其單純。
在叙說裸體之最後,則論及動物,包括獅、馬等。
這第四章希臘藝術的第二節論藝術之本質,裸體方面論畢,便是衣飾方面了。
衣飾方面是限于女性的,分材料、樣式、裝飾三項。
在樣式下,分論上衣、下衣、外套。
在裝飾下,分論衣褶、頭飾、發飾、耳飾、足飾等。
最後論及研究衣飾之重要,因衣飾多有區别性,不像裸體那樣雷同,所以在研究雕刻上是應特别注意的一件事。
以上是第四章第二節的大意。
第三節,是論希臘藝術之成長與衰落中之四時代與四風格。
這四時代:第一,從古代到菲底亞斯(Phidias),其風格是直緻與僵硬的;第二,從菲底亞斯以降,到普拉克西特勒斯(Praxiteles),其風格是粗大與棱角的;第三,是由普拉克西特勒斯、呂西普斯(Lysippus)、阿派勒斯(Apelles)諸人所造成的作風盛行的時期,其風格是優美與流動的;第四是模仿的時期,而藝術歸于堕落。
中間藝術的最盛時代,為期不過120年,即從派裡克來斯(Perikles)到亞曆山大之死而已。
溫克耳曼對于這四個時代的風格,都有詳細的說明。
在第一期裡,先叙述的是錢币,次及于雕刻。
他說這一時的特色是拙重的;往往過分表現,但是生硬;力量有,然而不雅緻,那強烈的表現阻止了“美”。
在第二期裡,是随着政治的開明與自由,而藝術也得到了解放與壯大的。
原來在古代藝術裡,那風格是建在一套的規律之上的,這些規律是由自然而得,但漸漸與自然相遠。
人們慢慢隻知道跟了這些規律走,而不知道要從自然那裡摹寫了,于是一些藝術家遂思起而矯正之,為的是要重把藝術養育于自然之中,這些人從那種僵硬、直沖、仄險的輪廓一變而為松活了,把那種劇烈的姿态要易之以文質彬彬了,但是他們不知道美,于是隻作到壯麗和高大。
這些人物,便是菲底亞斯、泡裡克裡塔斯(Polycletus)、斯考帕斯(Skopas)、阿耳堪門諾斯(Alkamenes)與麥浪(Myron)等,這種作風便叫作高大的作風。
第三期是始于普拉克西特勒斯,而完成于呂西普斯,與阿派勒斯時候正是亞曆山大一世的前後。
這一期的特色是雅(Grazie),換言之,即圓潤而溫柔(Rundungundlindigkeit),一切棱角都避免了。
雅是需要一種很大的理智的。
在這種作風裡,是非常和諧的,更如一個好的法治的國家,法律很嚴格,但是有許多合理的解釋可用,所以這種由大的藝人在雕刻像上所尋求的美,雖是自自然中繹出一種概念,根據一種體系而完成的那形式,但是變化與多樣卻還是不礙的。
雅有兩種,一種是天上的,神的,一種是物質的,人間的。
後者是時代的産兒,是前者的侍女,前者是常在的、不變的、永恒的,她隻和有聰明的人談心,對庸俗則是固執與傲慢的,他常把自己圈在靈魂的活動中,而養育于神聖的自然之熔解入靈魂的靜穆下,而這種自然正是自來的大藝人所要取象的。
希臘人把第一種雅叫作溫靜的和諧,把第二種雅叫作有力的均衡。
第一種雅是獨立的、自足的,不事追求而欲被人追求的,她要自己提高,而到了一種繁香不自持的地方。
第二種雅無所驕傲,所以很謙和,但不至自卑;她并不存心要悅人,但是也不至無人相識。
溫克耳曼舉了一個例子,說明第二種雅,這就是那尼奧泊(Niobe)雕像:“尼奧泊的作者已經到達那種超肉體的概念的王國了,他已經得到那種死之頌歌與最高的美合而為一的神秘了,他要為一個純潔的精神與一塵不染的靈魂的創造者了,這種精神和靈魂是不為感官的欲求所攪起的,卻隻為一切美的直觀的運用所作用:因為作者不複是雕塑的悲哀,乃是把悲哀變成了可愛了。
”不過不久,慢慢藝術家并采用第一種雅了,後來就近于工巧一途,就進于感官的,肉感的了;雕刻的取材,遂特别注意于幼孩,為的是求輕盈與悅目。
上面所說的時期,就是優美的作風的時期,那種表現的繁複性與變化性并沒害其和諧與壯嚴,溫克耳曼贊美地說:“靈魂的宣洩就如水平似的,一無叫嚣之态。
在表現悲哀的時候,是把最大的痛苦給隐藏了,卻隻有一種和悅,是像徐徐的微風一樣,連紙篇都不見吹動的。
亞都斯多德說藝術把理性哲學化了,這裡乃是藝術把悲哀哲學化了。
”第四期是藝術不能再進的一期,美的概念也不能更高的去把握了,我們知道倘若已不能較普拉克西特勒斯與阿派勒斯那樣更進一步時,于是欲保持普拉克西特勒斯與阿派勒斯那樣亦不可能了,模仿者是永遠較被模仿者為下的,如哲學上之有折衷學派然,藝術上這時也有自己不能獨創,隻好采諸家所長,以為己有的作風。
模仿是不必要科學的幫助的,與科學既遠,人們的精力遂隻用于瑣小。
像前一時期一樣,一切僵硬避免了,趨于柔軟。
但是以前所需要明顯的部分,卻也圓潤太過,而變為無生氣了,求為悅目,而變為沒有意義了。
這種堕落的由來,溫克耳曼說是“因為人們總要求‘更好’,于是連正常的‘好’也得不到了”。
以後又有模仿埃及的消痩,從消瘦又轉而肥胖。
造全像之魄力失,半身像遂多。
這便是第四個時期的作風,由模仿而堕落。
拙直、高大、優美、模仿是溫克耳曼所指為希臘藝術中之四時代的四個不同的風格。
他不獨認為希臘如此,近代藝術,他也時常用這四期來比附。
第四節,是論希臘雕刻之機械的部分,像叙述埃及時似的,仍分材料與作法。
第五節,是論古代希臘之畫,先論有名的作品,次論作品的時代,最後是論畫之樣式。
包括壁畫之壁狀,畫法及保存等。
從論希臘藝術所以優越之故,論藝術之本質,論希臘藝術之成長與衰落中四時代與四風格,到論希臘雕刻之機械的部分,和論古代希臘之畫,還都是第四章裡的内容。
第五章是羅馬藝術,分兩節,第一節是藝術中羅馬作風之研究,第二節是羅馬男子衣飾,都沒有什麼可以特别介紹的地方。
統上五章:藝術之起源及各民族之藝術不同的由來,埃及腓尼基與波斯之藝術,愛忒魯瑞及其鄰近民族之藝術,希臘藝術,羅馬藝術,是所謂全書的第一部分,稱之為藝術之本質的研究的。
第一部分,稱為希臘藝術之彼時外在環境的考察的,便是狹義的史,溫克耳曼自己說,這是把對于藝術影響很大的希臘環境作一考察,以觀希臘藝術之命運的。
因為,所謂學術,甚至思想本身,是視時代及其變動而轉移的,而藝術為餘裕與榮譽所養育、維持,所以與環境的關系尤為密切。
從希臘的曆史看,其所以最便于藝術的發達者,便是自由。
這是這一部分的主旨。
因為是藝術史,而不是藝術家史,所以他所注重的是作品,而不是作者,他們的私生活,一概從略。
我們在這藝術史裡很可看得出,差不多一切藝術品的流轉和喪失,那關鍵是戰争。
本文中叙述到幾個有名的雕刻:拉奧孔,拜爾維德勒之殘像(TorsoimBelvedere),阿波羅,包爾格赫西施之武士(BorghesischerFechter)文字都特别生動。
叙述到藝術的衰落時,他便說自由的精神已經失去了,所以高貴的思想,與真正的榮譽也一并消失,可知他是把自由看作藝術的核心的,所謂史,也不過是看自由的精神之受迫害的軌迹而已。
最後,他曾聲明他全書所論及的,隻是雕刻繪畫,所以在他所謂藝術的衰落時,而建築都是進步的。
他并以研究藝術史的價值作為歸結,他說:“古人就是困乏些吧,他們的藝術史是不錯的;我們先已承受了這份不大完全的遺産;當我們對塊塊石頭看一看時,從許多解答裡至少我們可以找出幾許的可靠性的東西來,其中的教訓是遠勝于史冊中為多的,在史冊中,除了一二灼智之外,不過爛賬而已。
人不要恐懼真實,即使不利,我們也要正視它;錯路盡管走,許多正路正是從錯路裡走出來的。
”而全書也就告終。
以上述其結構及要意畢。
第二,本書之價值與貢獻:為方便起見,我認為可以分幾方面去說。
一本書的價值,首先是看其方法,溫克耳曼的書在方法論的方面:(一)是他看到大處,寫一本藝術史,他說要尋求藝術的本質,這令我們想要寫一部哲學史,當然是尋求哲學的本質了,寫一部文學史,當然是尋求文學的本質了,這樣的史才有他學術上的貢獻,才有除了史實之外,有它的史觀,有它的特殊的心得。
(二)是在他的書中,體系的研究和史的研究并行,這實在是一個好方法,普通對于一種學問,不外是這兩種處理,例如文學,就有文藝史和詩學,前者即史的研究,後者即體系的研究,一個是縱的,一個是橫的,一個是自外而内的,一個是自内而外的,合起來,才是一種完備的科學,溫克耳曼能夠并用,所以他這書才超出了一部普通的藝術史的貢獻。
(三)是科學精神,這首先表現于全書的有組織。
任何民族的藝術,他總是先叙述其優勝或堕落的緣故,次叙述其作風,最後叙述其機械的部分:在叙述作風時,又總是分好時期,而每一時期中,先是裸體,後是衣飾,井井有條,其交代眉目處,尤絲毫不漏,先後照應,這是第一點。
其次是他認為有規則可尋,例如愛忒魯瑞的藝術重骨,希臘的藝術重肉,這是從民族的不同而尋見其規則的,埃及的初期藝術是直緻的,次期的藝術是棱角少些的,這是從時代的不同而尋見其規則的,有規則在,則對于藝術品的鑒定,便不是任意的事,這也是一種科學精神,這是第二點。
再則他極其看重物質的自然環境,他指出氣候地帶影響于藝術發達之大來,這是第三點。
并且,他的藝術史不是架空的,他注重實物,這是第四點。
因為他有這兩種科學精神,所以他不愧是一個藝術科學的建立者。
在看到大處,史的研究與體系的研究并行,科學精神之外。
(四)是他能注意文化之整個性,在他叙述古代藝術雕刻時,他說到當時的戲劇也蒙了同一的色彩,在他叙述藝術的堕落時,他說到詩人也如同藝人,都作宮廷的阿谀,而惡趣味是一般地在流行,這便是所謂時代精神。
以上四端,是他在方法論方面的價值和貢獻。
本書是一本藝術史,所以我們不能不就藝術史的方面,而看看它的優長。
這一則是他指明了研究藝術史的價值,是在一種訓練,而我可以從中得到豐富的教訓;二則他說明了時代,自然環境,和藝術的關系;三則是他提出了風格史,把希臘藝術劃分了四時代,而标出了四風格,這一點極其重要,為藝術史的作者開了一個方法,為美學研究者增了一個課題,這可以說是全書很大的貢獻之一,同時他道出了藝術的三曆程,由需要,而優美,而奢侈多餘。
這是非常開明的看法,與近代人之看到藝術之起源是源于需要,遂把藝術的性質限于實用者,恰可以作一個好對照;四則是他把藝術的興衰看作是自由精神的消長,認為自由是藝術的源頭,認為自由是藝術的生命,認為自由是藝術的保姆,總之,自由是藝術之首要的發達原動力;所以在藝術的本身,則反對模仿,在藝術的背景,則注意良好的政治。
這四點,都是他在藝術史方面的貢獻。
因為本書是要探求美的本質的,所以關于這一部分,便有它美學方面的價值和貢獻,其中重要的就是說明美之神秘性,美之獨立性,審美和理性的關系,審美和感情的關系,美之原則:單一,多樣,調和;美與表現的不同,藝術中之風格問題,藝術之類屬問題(即繪畫雕刻建築等之孰高孰下問題,言其高下必有理由,此往往為一家美學體系所關,溫克耳曼則以為繪畫雕刻優于建築,因其能多表現理想故)等等。
在這些地方都有他的特殊的地位,也就是在這些地方,他有自柏拉圖後第一人的資格。
美必須無味之味,美必須超物質,美必須不落迹象,情感過則傷美,最高的美是訴之于理性,這些地方都極其精彩。
現在看,什麼多樣、統一、調和等,都成了泛泛之論了,但是首先指出的,就是溫克耳曼,到現在也還是颠撲不滅的美的根本原則,所以溫克耳曼在美學史上有不可動搖的地位,是毫無疑問的了。
但這書最重要的價值,我覺得遠是在教育方面、倫理方面。
他不特告訴人如何審美,如何浸育于藝術的教化之中,他不特告訴人理性是如何重要,自由是如何可寶,宗教與戰争,對于藝術,對于文化,又是如何的在阻礙與摧殘,而他的最大的教訓乃是要人成完人,是要人深刻。
在溫克耳曼的書裡頭,他指示人靈與肉,内與外,精神與物質,藝術與科學,皆當合而為一,而不宜偏廢;最美的形式,就負荷一種最高的理想,有一種優越的自然環境就有一種優越的文化,理智的發展很高的民族,同時他們有一種發育很健全的身體,科學不發達的民族,同時他們也沒有發達的藝術。
這些教訓多麼深切!這裡頭有溫克耳曼的信念和溫克耳曼的向往!希臘為他所追懷者,也隻因為在那裡是他這理想的寄托!從藝術品的研究,他又教人深刻,他說當我們初接觸藝術品時,就像才一見海似的,感覺上隻
在叙說裸體之最後,則論及動物,包括獅、馬等。
這第四章希臘藝術的第二節論藝術之本質,裸體方面論畢,便是衣飾方面了。
衣飾方面是限于女性的,分材料、樣式、裝飾三項。
在樣式下,分論上衣、下衣、外套。
在裝飾下,分論衣褶、頭飾、發飾、耳飾、足飾等。
最後論及研究衣飾之重要,因衣飾多有區别性,不像裸體那樣雷同,所以在研究雕刻上是應特别注意的一件事。
以上是第四章第二節的大意。
第三節,是論希臘藝術之成長與衰落中之四時代與四風格。
這四時代:第一,從古代到菲底亞斯(Phidias),其風格是直緻與僵硬的;第二,從菲底亞斯以降,到普拉克西特勒斯(Praxiteles),其風格是粗大與棱角的;第三,是由普拉克西特勒斯、呂西普斯(Lysippus)、阿派勒斯(Apelles)諸人所造成的作風盛行的時期,其風格是優美與流動的;第四是模仿的時期,而藝術歸于堕落。
中間藝術的最盛時代,為期不過120年,即從派裡克來斯(Perikles)到亞曆山大之死而已。
溫克耳曼對于這四個時代的風格,都有詳細的說明。
在第一期裡,先叙述的是錢币,次及于雕刻。
他說這一時的特色是拙重的;往往過分表現,但是生硬;力量有,然而不雅緻,那強烈的表現阻止了“美”。
在第二期裡,是随着政治的開明與自由,而藝術也得到了解放與壯大的。
原來在古代藝術裡,那風格是建在一套的規律之上的,這些規律是由自然而得,但漸漸與自然相遠。
人們慢慢隻知道跟了這些規律走,而不知道要從自然那裡摹寫了,于是一些藝術家遂思起而矯正之,為的是要重把藝術養育于自然之中,這些人從那種僵硬、直沖、仄險的輪廓一變而為松活了,把那種劇烈的姿态要易之以文質彬彬了,但是他們不知道美,于是隻作到壯麗和高大。
這些人物,便是菲底亞斯、泡裡克裡塔斯(Polycletus)、斯考帕斯(Skopas)、阿耳堪門諾斯(Alkamenes)與麥浪(Myron)等,這種作風便叫作高大的作風。
第三期是始于普拉克西特勒斯,而完成于呂西普斯,與阿派勒斯時候正是亞曆山大一世的前後。
這一期的特色是雅(Grazie),換言之,即圓潤而溫柔(Rundungundlindigkeit),一切棱角都避免了。
雅是需要一種很大的理智的。
在這種作風裡,是非常和諧的,更如一個好的法治的國家,法律很嚴格,但是有許多合理的解釋可用,所以這種由大的藝人在雕刻像上所尋求的美,雖是自自然中繹出一種概念,根據一種體系而完成的那形式,但是變化與多樣卻還是不礙的。
雅有兩種,一種是天上的,神的,一種是物質的,人間的。
後者是時代的産兒,是前者的侍女,前者是常在的、不變的、永恒的,她隻和有聰明的人談心,對庸俗則是固執與傲慢的,他常把自己圈在靈魂的活動中,而養育于神聖的自然之熔解入靈魂的靜穆下,而這種自然正是自來的大藝人所要取象的。
希臘人把第一種雅叫作溫靜的和諧,把第二種雅叫作有力的均衡。
第一種雅是獨立的、自足的,不事追求而欲被人追求的,她要自己提高,而到了一種繁香不自持的地方。
第二種雅無所驕傲,所以很謙和,但不至自卑;她并不存心要悅人,但是也不至無人相識。
溫克耳曼舉了一個例子,說明第二種雅,這就是那尼奧泊(Niobe)雕像:“尼奧泊的作者已經到達那種超肉體的概念的王國了,他已經得到那種死之頌歌與最高的美合而為一的神秘了,他要為一個純潔的精神與一塵不染的靈魂的創造者了,這種精神和靈魂是不為感官的欲求所攪起的,卻隻為一切美的直觀的運用所作用:因為作者不複是雕塑的悲哀,乃是把悲哀變成了可愛了。
”不過不久,慢慢藝術家并采用第一種雅了,後來就近于工巧一途,就進于感官的,肉感的了;雕刻的取材,遂特别注意于幼孩,為的是求輕盈與悅目。
上面所說的時期,就是優美的作風的時期,那種表現的繁複性與變化性并沒害其和諧與壯嚴,溫克耳曼贊美地說:“靈魂的宣洩就如水平似的,一無叫嚣之态。
在表現悲哀的時候,是把最大的痛苦給隐藏了,卻隻有一種和悅,是像徐徐的微風一樣,連紙篇都不見吹動的。
亞都斯多德說藝術把理性哲學化了,這裡乃是藝術把悲哀哲學化了。
”第四期是藝術不能再進的一期,美的概念也不能更高的去把握了,我們知道倘若已不能較普拉克西特勒斯與阿派勒斯那樣更進一步時,于是欲保持普拉克西特勒斯與阿派勒斯那樣亦不可能了,模仿者是永遠較被模仿者為下的,如哲學上之有折衷學派然,藝術上這時也有自己不能獨創,隻好采諸家所長,以為己有的作風。
模仿是不必要科學的幫助的,與科學既遠,人們的精力遂隻用于瑣小。
像前一時期一樣,一切僵硬避免了,趨于柔軟。
但是以前所需要明顯的部分,卻也圓潤太過,而變為無生氣了,求為悅目,而變為沒有意義了。
這種堕落的由來,溫克耳曼說是“因為人們總要求‘更好’,于是連正常的‘好’也得不到了”。
以後又有模仿埃及的消痩,從消瘦又轉而肥胖。
造全像之魄力失,半身像遂多。
這便是第四個時期的作風,由模仿而堕落。
拙直、高大、優美、模仿是溫克耳曼所指為希臘藝術中之四時代的四個不同的風格。
他不獨認為希臘如此,近代藝術,他也時常用這四期來比附。
第四節,是論希臘雕刻之機械的部分,像叙述埃及時似的,仍分材料與作法。
第五節,是論古代希臘之畫,先論有名的作品,次論作品的時代,最後是論畫之樣式。
包括壁畫之壁狀,畫法及保存等。
從論希臘藝術所以優越之故,論藝術之本質,論希臘藝術之成長與衰落中四時代與四風格,到論希臘雕刻之機械的部分,和論古代希臘之畫,還都是第四章裡的内容。
第五章是羅馬藝術,分兩節,第一節是藝術中羅馬作風之研究,第二節是羅馬男子衣飾,都沒有什麼可以特别介紹的地方。
統上五章:藝術之起源及各民族之藝術不同的由來,埃及腓尼基與波斯之藝術,愛忒魯瑞及其鄰近民族之藝術,希臘藝術,羅馬藝術,是所謂全書的第一部分,稱之為藝術之本質的研究的。
第一部分,稱為希臘藝術之彼時外在環境的考察的,便是狹義的史,溫克耳曼自己說,這是把對于藝術影響很大的希臘環境作一考察,以觀希臘藝術之命運的。
因為,所謂學術,甚至思想本身,是視時代及其變動而轉移的,而藝術為餘裕與榮譽所養育、維持,所以與環境的關系尤為密切。
從希臘的曆史看,其所以最便于藝術的發達者,便是自由。
這是這一部分的主旨。
因為是藝術史,而不是藝術家史,所以他所注重的是作品,而不是作者,他們的私生活,一概從略。
我們在這藝術史裡很可看得出,差不多一切藝術品的流轉和喪失,那關鍵是戰争。
本文中叙述到幾個有名的雕刻:拉奧孔,拜爾維德勒之殘像(TorsoimBelvedere),阿波羅,包爾格赫西施之武士(BorghesischerFechter)文字都特别生動。
叙述到藝術的衰落時,他便說自由的精神已經失去了,所以高貴的思想,與真正的榮譽也一并消失,可知他是把自由看作藝術的核心的,所謂史,也不過是看自由的精神之受迫害的軌迹而已。
最後,他曾聲明他全書所論及的,隻是雕刻繪畫,所以在他所謂藝術的衰落時,而建築都是進步的。
他并以研究藝術史的價值作為歸結,他說:“古人就是困乏些吧,他們的藝術史是不錯的;我們先已承受了這份不大完全的遺産;當我們對塊塊石頭看一看時,從許多解答裡至少我們可以找出幾許的可靠性的東西來,其中的教訓是遠勝于史冊中為多的,在史冊中,除了一二灼智之外,不過爛賬而已。
人不要恐懼真實,即使不利,我們也要正視它;錯路盡管走,許多正路正是從錯路裡走出來的。
”而全書也就告終。
以上述其結構及要意畢。
第二,本書之價值與貢獻:為方便起見,我認為可以分幾方面去說。
一本書的價值,首先是看其方法,溫克耳曼的書在方法論的方面:(一)是他看到大處,寫一本藝術史,他說要尋求藝術的本質,這令我們想要寫一部哲學史,當然是尋求哲學的本質了,寫一部文學史,當然是尋求文學的本質了,這樣的史才有他學術上的貢獻,才有除了史實之外,有它的史觀,有它的特殊的心得。
(二)是在他的書中,體系的研究和史的研究并行,這實在是一個好方法,普通對于一種學問,不外是這兩種處理,例如文學,就有文藝史和詩學,前者即史的研究,後者即體系的研究,一個是縱的,一個是橫的,一個是自外而内的,一個是自内而外的,合起來,才是一種完備的科學,溫克耳曼能夠并用,所以他這書才超出了一部普通的藝術史的貢獻。
(三)是科學精神,這首先表現于全書的有組織。
任何民族的藝術,他總是先叙述其優勝或堕落的緣故,次叙述其作風,最後叙述其機械的部分:在叙述作風時,又總是分好時期,而每一時期中,先是裸體,後是衣飾,井井有條,其交代眉目處,尤絲毫不漏,先後照應,這是第一點。
其次是他認為有規則可尋,例如愛忒魯瑞的藝術重骨,希臘的藝術重肉,這是從民族的不同而尋見其規則的,埃及的初期藝術是直緻的,次期的藝術是棱角少些的,這是從時代的不同而尋見其規則的,有規則在,則對于藝術品的鑒定,便不是任意的事,這也是一種科學精神,這是第二點。
再則他極其看重物質的自然環境,他指出氣候地帶影響于藝術發達之大來,這是第三點。
并且,他的藝術史不是架空的,他注重實物,這是第四點。
因為他有這兩種科學精神,所以他不愧是一個藝術科學的建立者。
在看到大處,史的研究與體系的研究并行,科學精神之外。
(四)是他能注意文化之整個性,在他叙述古代藝術雕刻時,他說到當時的戲劇也蒙了同一的色彩,在他叙述藝術的堕落時,他說到詩人也如同藝人,都作宮廷的阿谀,而惡趣味是一般地在流行,這便是所謂時代精神。
以上四端,是他在方法論方面的價值和貢獻。
本書是一本藝術史,所以我們不能不就藝術史的方面,而看看它的優長。
這一則是他指明了研究藝術史的價值,是在一種訓練,而我可以從中得到豐富的教訓;二則他說明了時代,自然環境,和藝術的關系;三則是他提出了風格史,把希臘藝術劃分了四時代,而标出了四風格,這一點極其重要,為藝術史的作者開了一個方法,為美學研究者增了一個課題,這可以說是全書很大的貢獻之一,同時他道出了藝術的三曆程,由需要,而優美,而奢侈多餘。
這是非常開明的看法,與近代人之看到藝術之起源是源于需要,遂把藝術的性質限于實用者,恰可以作一個好對照;四則是他把藝術的興衰看作是自由精神的消長,認為自由是藝術的源頭,認為自由是藝術的生命,認為自由是藝術的保姆,總之,自由是藝術之首要的發達原動力;所以在藝術的本身,則反對模仿,在藝術的背景,則注意良好的政治。
這四點,都是他在藝術史方面的貢獻。
因為本書是要探求美的本質的,所以關于這一部分,便有它美學方面的價值和貢獻,其中重要的就是說明美之神秘性,美之獨立性,審美和理性的關系,審美和感情的關系,美之原則:單一,多樣,調和;美與表現的不同,藝術中之風格問題,藝術之類屬問題(即繪畫雕刻建築等之孰高孰下問題,言其高下必有理由,此往往為一家美學體系所關,溫克耳曼則以為繪畫雕刻優于建築,因其能多表現理想故)等等。
在這些地方都有他的特殊的地位,也就是在這些地方,他有自柏拉圖後第一人的資格。
美必須無味之味,美必須超物質,美必須不落迹象,情感過則傷美,最高的美是訴之于理性,這些地方都極其精彩。
現在看,什麼多樣、統一、調和等,都成了泛泛之論了,但是首先指出的,就是溫克耳曼,到現在也還是颠撲不滅的美的根本原則,所以溫克耳曼在美學史上有不可動搖的地位,是毫無疑問的了。
但這書最重要的價值,我覺得遠是在教育方面、倫理方面。
他不特告訴人如何審美,如何浸育于藝術的教化之中,他不特告訴人理性是如何重要,自由是如何可寶,宗教與戰争,對于藝術,對于文化,又是如何的在阻礙與摧殘,而他的最大的教訓乃是要人成完人,是要人深刻。
在溫克耳曼的書裡頭,他指示人靈與肉,内與外,精神與物質,藝術與科學,皆當合而為一,而不宜偏廢;最美的形式,就負荷一種最高的理想,有一種優越的自然環境就有一種優越的文化,理智的發展很高的民族,同時他們有一種發育很健全的身體,科學不發達的民族,同時他們也沒有發達的藝術。
這些教訓多麼深切!這裡頭有溫克耳曼的信念和溫克耳曼的向往!希臘為他所追懷者,也隻因為在那裡是他這理想的寄托!從藝術品的研究,他又教人深刻,他說當我們初接觸藝術品時,就像才一見海似的,感覺上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