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麼是曆史[1]

關燈
;對于曆史學,橫着考察社會的,推馬克思的意思,那便是經濟學,同時亦是社會學。

     依上所述,曆史既是整個的人類生活,既是整個的社會的變革;那麼凡是社會生活所表現的各體相,均為曆史的内容所涵括。

    因為文化是一個整個的,不容片片段段的割裂。

    文化生活的各體态、各方面,都有相互結附的關系;不得一部分一部分的割裂着看,亦不得以一部分的生活為曆史内容的全體。

    普通一說曆史,便令人想是說社會上的政治、法律和經濟,其實道德、學術、宗教、倫理等等,所謂文化的理想,亦莫不應包含在曆史以内。

    說曆史隻是政治、法律和經濟,已經算是狹隘了。

    還有一派史學家,隻認政治的曆史為曆史,此外的東西似乎都不包括于曆史以内。

    他們認以政治為中心縱着考察社會變遷的,是曆史學。

    像那福利曼(Freeman)說:“曆史是過去的政治,政治是現在的曆史”,就是這種觀念。

    以政治為中心,即是以國家為中心;國家的行動,每依主權者的行動而表現;故結局他們認以主權者或關系主權者的行動為中心以考察社會的變遷的,為曆史學。

    中國舊史,其中所載,大抵不外帝王爵貴的起居,一家一姓的譜系;而于社會文化方面,則屏之弗錄。

    這樣的史書,就是本于曆史隻是政治,政治隻是主權者的行動的見解而成的。

    馬克思認以經濟為中心縱着考察社會變革的,為曆史學;則對于曆史學橫着考察社會的,乃為經濟學,同時亦是社會學。

    由此類推,這一派的曆史家,既認以政治為中心縱着考察社會變革的,為曆史學;則對于曆史學橫着考察社會的,亦應該為政治學,同時亦是社會學。

    但在事實上,他們并未想到此點。

    他們并不注意政治學、社會學,在學問上的性質如何。

    這一派的曆史觀與馬克思的曆史觀相同的點有二:①同認曆史為社會的變革;②同認曆史學的目的,在與自然科學相等,發見因果律。

    政治史觀派雖有此與馬克思相同的二點,其說亦終是站不住。

    因為政治是次級的,是結果不是原因,不能依此求得曆史上的因果律。

    馬克思所以主張以經濟為中心考察社會的變革的原故,因為經濟關系能如自然科學發見因果律。

    這樣子遂把曆史學提到科學的地位。

    一方面把曆史與社會打成一氣,看作一個整個的;一方面把人類的生活及其産物的文化,亦看作一個整個的;不容以一部分遺其全體或散其全體。

    與吾人以一個整個的活潑潑的曆史的觀念,是吾人不能不感謝馬克思的。

     這樣講來,我們所謂活的曆史,不是些寫的紀的東西,乃是些進展的行動的東西。

    寫的紀的,可以任意始終于一定的範圍内;而曆史的事實的本身,則永遠生動無已。

    不但這整個的曆史是活的東西,就是這些寫入紀錄的曆史的事實,亦是生動的,進步的,與時俱變的。

    隻有紀錄的卷帙冊籍,是印版的,定規的。

    紀錄可以終結的,紀入紀錄的曆史事實則沒有終結;紀錄是可以完全的(在理論上是可以完全的,在事實上則完全的亦極少),紀入紀錄的曆史事實,則沒有完全。

    不但那全個的曆史正在那裡生動,就是一個一個的曆史的事實亦天天在那裡翻新。

    有實在的事實,有曆史的事實:實在的事實,雖是一趟過去,不可複返的;但是吾人對于那個事實的解喻,是生動無已的,随時變遷的,這樣子成了曆史的事實。

    所謂曆史的事實,便是解喻中的事實。

    解喻是活的,是含有進步性的;所以曆史的事實,亦是活的,含有進步性的。

    隻有充分的紀錄,不算曆史的真實;必有充分的解喻,才算曆史的真實。

    曆史的真實,亦隻是暫時的,要時時定的,要時時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曆史的真實有二意義:一是說曾經遭遇過的事的紀錄是正确的,一是說關于曾經遭遇過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

    前者比較的變動少,後者則時時變動。

    解喻是對于事實的知識,知識是天天增長的,天天擴大的,所以解喻是天天變動的。

    有實在的過去,有曆史的過去:實在的過去,是死了,去了;過去的事,是做了,完了;過去的人,是一瞑長逝,萬劫不返了;在他們有何變動,是永不可能了;可以增長擴大的,不是過去的本身,乃是吾人關于過去的知識。

    過去的人或事的消亡,成就了他們的曆史的存在;自從他們消亡的那一俄頃,吾人便已發見之于吾人想象中,保藏之于吾人記憶中;他們便已生存于吾人的記憶中、想象中了。

    吾人保藏之愈益恒久,即發見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