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篇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下文意均不連;疑為上文‘過則從’句下之脫簡。
” 犯三軍之衆,若使一人。
(訓義)梅堯臣曰:“犯,用也;賞罰嚴明,用多若用寡也。
”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訓義)王晳曰:“情洩則謀乖。
”張預曰:“任用之于戰鬥,勿谕之以權謀;人知謀則疑也。
”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訓義)張預曰:“人情見利則進,知害則避;故勿告以害也。
”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訓義)張預曰:“置之死亡之地,則人自為戰,乃可存活也。
項羽救趙,破釜焚廬,示以必死,諸侯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當十,遂虜秦将,是也。
” 夫衆陷于害,然後能為勝敗。
(訓義)梅堯臣曰:“未陷危難,則士卒心不專;既陷危難,然後勝;勝敗在人為之耳。
” 基博按:“能為勝敗”者,衆陷于害而人懷必死,則能為勝;衆陷于害而人欲偷生,亦能為敗。
而所以能為勝,無不由于洞察人情。
法國拿破侖大帝之所以戰勝攻取者,亦以能洞察人情也。
嘗造一炮台以當敵沖,其地孤危而無掩蔽。
其大将慮無人敢守。
于是拿破侖手書以揭其上曰:“大無畏者之炮台!”而所部人人效命以争大無畏者矣! 故為兵之事,在于順佯敵之意, (訓義)曹操曰:“佯,愚也。
”杜牧曰:“夫順敵之意,蓋言我欲擊敵,未見其隙,則藏形閉迹;敵人之所為,順之勿驚。
假如強以陵我,我則示怯而伏;且順其強,以驕其意;候其懈怠而攻之。
假如欲退而歸,則開圍使去;以順其退,使無鬥志;遂因而擊之。
皆順敵之旨也。
”張預曰:“彼欲進,則誘之令進;彼欲退,則緩之令退;奉順其旨,設奇伏以取之。
或曰:敵有所欲,當順其意以驕之,留為後圖。
若東胡遣使謂冒頓曰:‘欲得頭曼千裡馬。
’冒頓與之;複遣使來曰:‘欲得單于一阏氏。
’冒頓又與之。
及其驕怠而擊之,遂滅東胡,是也。
” 并敵一向,千裡殺将, (訓義)杜牧曰:“上文言為兵之事,在順敵之意,此乃未見敵人之隙耳。
若已見其隙,有可攻之勢,則須并兵專力以向敵人,雖千裡之遠,亦可以殺其将也。
”張預曰:“敵既驕惰,則并兵力以向之,可以覆其軍,殺其将;則明如冒頓滅東胡之事,是也。
” 此乃巧能成事者也。
(訓義)張預曰:“始順其意,後殺其将,成事之巧也。
”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訓義)梅堯臣曰:“夷,滅也;折,斷也。
”張預曰:“廟算已定,軍謀已成,則夷塞關梁,毀折符信,勿通使命;恐洩我事也。
” 勵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訓義)曹操曰:“誅,治也。
”張預曰:“兵者大事,不可輕議;當惕勵于廟堂之上,密治其事貴謀不外洩也。
” 敵人開阖,必亟入之。
(訓義)張預曰:“或曰:謂敵人或開或阖,出入無常,進退未決,則宜急乘之。
” 先其所愛,微與之期。
(訓義)杜牧曰:“微者,潛也;言以敵人所愛利便之處為期;将欲謀敵之故,潛往赴期,不令敵人知也。
” 踐墨,随敵以決戰事。
(訓義)杜牧曰:“墨,規矩也;言我常須踐履規矩,深守法制,随敵人之形;若有可乘之勢,則出而決戰。
”陳皞曰:“兵雖要在迅速以決戰事,然自始及末須守法制;縱獲勝捷,亦不可争競擾亂也。
”梅堯臣曰:“舉動必踐法度,而随敵屈伸,因利以決戰也。
”陳啟天曰:“‘敵人開阖,必亟入之。
先其所愛,微與之期。
踐墨随敵,以決戰事。
’此數句,古今注家均誤。
‘開阖’,謂國境關門之開閉;當兩國将作戰時,我軍已迫近敵境,而敵國猶和戰不定,或開關門,或阖關門。
其主和者,如開關門來我軍前議講,須立即延入,以便用敵制敵;此之謂‘敵人開阖,必亟入之’。
‘入’,謂延入敵國和使;非謂我軍進入敵境也。
十家注多以先奪其所愛,釋‘先其所愛’,大誤!‘其’指敵使;敵使所愛者為何,須酌如其意而先施之以結其歡心;此之謂‘先其所愛’。
‘之’,亦指敵使;‘期’,謂要約;非謂軍期;敵使既已傾心于我,則當密與要約條件,令其回國進行;此之謂‘微與之期’。
‘墨’字,十家注均以繩墨、規矩、法度釋之,亦誤。
按‘墨’當讀‘默’,二字音同義通;《漢書·窦嬰傳》‘嬰墨墨不得志’;借‘墨’為‘默’可證。
‘踐’,猶持也,守也。
‘随’,猶因也,應也。
‘踐墨随敵,以決戰事’者,謂當我與敵佯為講和之際,我宜保持沉默,因應敵情,以求突然決戰,一舉而勝也。
” 基博按:此所謂“順佯敵之意”,陳氏之說是也。
惟“開阖”,不必指關門啟閉;“入”者,我之入;“敵人開阖,必亟入之”者;謂敵人和戰之計未定而不我虞,有隙可乘,我先發制人而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随敵,以決戰事”四句,乃所以申上文“敵人開阖,必亟入之”之意,而明其所以;如和平者,英、美之所愛也;而日人則先之以虛與委蛇,若即若離;野村、來栖,和平之使者連翩;近衛、東條,手書之殷勤不已;而英、美亦不利太平洋之有戰事,未欲遽決裂也;平地一聲雷,而日本攻其無備以先發制人,英、美太平洋上之珍珠港、菲律賓、馬來亞半島,卒被空襲;英、美人瞠目相視,猝不知措手,而軍艦毀,香港陷矣!此之謂“敵人開阖,必亟入之”;此之謂“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随敵,以決戰事”;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此所以“敵人開阖”;而“踐墨随敵,以決戰事”,所以為“亟入”也。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訓義)曹操曰:“處女,示弱;脫兔,往疾也。
”杜牧曰:“言敵人初時,謂我無所能為,如處女之弱;我因急去攻之,險疾迅速,如兔之脫走,不可捍拒也。
”張預曰:“守則如處女之弱,令敵懈怠,是以啟隙;攻則猶脫兔之疾,乘敵倉卒,是以莫禦。
” 右第三節,論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交錯而綜言之。
基博按:“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一事,“人情之理”又一事。
就全篇言:第一節論“九地之變,屈伸之利”。
第二節論“人情之理”。
而此節則錯綜以為說;而以“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起句,關鎖上文,筦領下文,九形之變在地,屈伸之利在我;九地之變有定,屈伸之利何常。
第一節稱“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争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此雲“散地吾将一其志,輕地吾将使之屬,争地吾将趨其後,交地吾将謹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結,重地吾将繼其食,圮地吾将進其塗,圍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皆随九地之變,而為屈伸者也。
而總言以發凡曰:“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承上“為客之道,深入則專”,而重言以聲明之。
所謂“深則專”者,不僅指重地;凡絕地、圍地、死地,皆所謂“深則專”也。
所謂“淺則散”者,不僅指輕地;凡散地、交地、衢地,皆“淺則散”也。
惟不察“人情之理”,則雖明乎九變之地,而無由屈伸以盡利。
所謂“人情之理”者有二:一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此“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之在于敵者也。
一曰“兵之情,圍則禦”,“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過則從”;“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此“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之在于我者也。
在于我者,當知“示之以不活”;在于敵者,尤貴“攻其所不戒”。
而“人情之理”,所以神明“九地之變,屈伸之利”,而以盡其用者也。
然《孫子》究極“九地之變,屈伸之利”,為當日戰術言之也。
而今地理政治學者力闡“海陸之權,屈伸之利”,為現代戰略言之也。
地理之知識,以用之政治及戰略,是為地理政治學。
從前社會學,有地理學派;而此派之在德國,影響政治最大者,有臘德瑞爾,其分析英帝國地理精義,妙诂紛綸。
威廉二世讀之而大感奮!至瑞典學者克傑倫,乃以為一學科,而有地理政治之名。
二十年來,歐洲第一次大戰以後,德陸軍少将霍斯浩佛博士,遂為德國地理政治學之一代大師,組織地理政治學院于慕尼黑,羅緻專家三千餘人,根據世界地理以研究世界政治,出版地理
” 犯三軍之衆,若使一人。
(訓義)梅堯臣曰:“犯,用也;賞罰嚴明,用多若用寡也。
”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訓義)王晳曰:“情洩則謀乖。
”張預曰:“任用之于戰鬥,勿谕之以權謀;人知謀則疑也。
”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訓義)張預曰:“人情見利則進,知害則避;故勿告以害也。
”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訓義)張預曰:“置之死亡之地,則人自為戰,乃可存活也。
項羽救趙,破釜焚廬,示以必死,諸侯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當十,遂虜秦将,是也。
” 夫衆陷于害,然後能為勝敗。
(訓義)梅堯臣曰:“未陷危難,則士卒心不專;既陷危難,然後勝;勝敗在人為之耳。
” 基博按:“能為勝敗”者,衆陷于害而人懷必死,則能為勝;衆陷于害而人欲偷生,亦能為敗。
而所以能為勝,無不由于洞察人情。
法國拿破侖大帝之所以戰勝攻取者,亦以能洞察人情也。
嘗造一炮台以當敵沖,其地孤危而無掩蔽。
其大将慮無人敢守。
于是拿破侖手書以揭其上曰:“大無畏者之炮台!”而所部人人效命以争大無畏者矣! 故為兵之事,在于順佯敵之意, (訓義)曹操曰:“佯,愚也。
”杜牧曰:“夫順敵之意,蓋言我欲擊敵,未見其隙,則藏形閉迹;敵人之所為,順之勿驚。
假如強以陵我,我則示怯而伏;且順其強,以驕其意;候其懈怠而攻之。
假如欲退而歸,則開圍使去;以順其退,使無鬥志;遂因而擊之。
皆順敵之旨也。
”張預曰:“彼欲進,則誘之令進;彼欲退,則緩之令退;奉順其旨,設奇伏以取之。
或曰:敵有所欲,當順其意以驕之,留為後圖。
若東胡遣使謂冒頓曰:‘欲得頭曼千裡馬。
’冒頓與之;複遣使來曰:‘欲得單于一阏氏。
’冒頓又與之。
及其驕怠而擊之,遂滅東胡,是也。
” 并敵一向,千裡殺将, (訓義)杜牧曰:“上文言為兵之事,在順敵之意,此乃未見敵人之隙耳。
若已見其隙,有可攻之勢,則須并兵專力以向敵人,雖千裡之遠,亦可以殺其将也。
”張預曰:“敵既驕惰,則并兵力以向之,可以覆其軍,殺其将;則明如冒頓滅東胡之事,是也。
” 此乃巧能成事者也。
(訓義)張預曰:“始順其意,後殺其将,成事之巧也。
”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訓義)梅堯臣曰:“夷,滅也;折,斷也。
”張預曰:“廟算已定,軍謀已成,則夷塞關梁,毀折符信,勿通使命;恐洩我事也。
” 勵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訓義)曹操曰:“誅,治也。
”張預曰:“兵者大事,不可輕議;當惕勵于廟堂之上,密治其事貴謀不外洩也。
” 敵人開阖,必亟入之。
(訓義)張預曰:“或曰:謂敵人或開或阖,出入無常,進退未決,則宜急乘之。
” 先其所愛,微與之期。
(訓義)杜牧曰:“微者,潛也;言以敵人所愛利便之處為期;将欲謀敵之故,潛往赴期,不令敵人知也。
” 踐墨,随敵以決戰事。
(訓義)杜牧曰:“墨,規矩也;言我常須踐履規矩,深守法制,随敵人之形;若有可乘之勢,則出而決戰。
”陳皞曰:“兵雖要在迅速以決戰事,然自始及末須守法制;縱獲勝捷,亦不可争競擾亂也。
”梅堯臣曰:“舉動必踐法度,而随敵屈伸,因利以決戰也。
”陳啟天曰:“‘敵人開阖,必亟入之。
先其所愛,微與之期。
踐墨随敵,以決戰事。
’此數句,古今注家均誤。
‘開阖’,謂國境關門之開閉;當兩國将作戰時,我軍已迫近敵境,而敵國猶和戰不定,或開關門,或阖關門。
其主和者,如開關門來我軍前議講,須立即延入,以便用敵制敵;此之謂‘敵人開阖,必亟入之’。
‘入’,謂延入敵國和使;非謂我軍進入敵境也。
十家注多以先奪其所愛,釋‘先其所愛’,大誤!‘其’指敵使;敵使所愛者為何,須酌如其意而先施之以結其歡心;此之謂‘先其所愛’。
‘之’,亦指敵使;‘期’,謂要約;非謂軍期;敵使既已傾心于我,則當密與要約條件,令其回國進行;此之謂‘微與之期’。
‘墨’字,十家注均以繩墨、規矩、法度釋之,亦誤。
按‘墨’當讀‘默’,二字音同義通;《漢書·窦嬰傳》‘嬰墨墨不得志’;借‘墨’為‘默’可證。
‘踐’,猶持也,守也。
‘随’,猶因也,應也。
‘踐墨随敵,以決戰事’者,謂當我與敵佯為講和之際,我宜保持沉默,因應敵情,以求突然決戰,一舉而勝也。
” 基博按:此所謂“順佯敵之意”,陳氏之說是也。
惟“開阖”,不必指關門啟閉;“入”者,我之入;“敵人開阖,必亟入之”者;謂敵人和戰之計未定而不我虞,有隙可乘,我先發制人而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随敵,以決戰事”四句,乃所以申上文“敵人開阖,必亟入之”之意,而明其所以;如和平者,英、美之所愛也;而日人則先之以虛與委蛇,若即若離;野村、來栖,和平之使者連翩;近衛、東條,手書之殷勤不已;而英、美亦不利太平洋之有戰事,未欲遽決裂也;平地一聲雷,而日本攻其無備以先發制人,英、美太平洋上之珍珠港、菲律賓、馬來亞半島,卒被空襲;英、美人瞠目相視,猝不知措手,而軍艦毀,香港陷矣!此之謂“敵人開阖,必亟入之”;此之謂“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随敵,以決戰事”;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此所以“敵人開阖”;而“踐墨随敵,以決戰事”,所以為“亟入”也。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訓義)曹操曰:“處女,示弱;脫兔,往疾也。
”杜牧曰:“言敵人初時,謂我無所能為,如處女之弱;我因急去攻之,險疾迅速,如兔之脫走,不可捍拒也。
”張預曰:“守則如處女之弱,令敵懈怠,是以啟隙;攻則猶脫兔之疾,乘敵倉卒,是以莫禦。
” 右第三節,論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交錯而綜言之。
基博按:“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一事,“人情之理”又一事。
就全篇言:第一節論“九地之變,屈伸之利”。
第二節論“人情之理”。
而此節則錯綜以為說;而以“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起句,關鎖上文,筦領下文,九形之變在地,屈伸之利在我;九地之變有定,屈伸之利何常。
第一節稱“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争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此雲“散地吾将一其志,輕地吾将使之屬,争地吾将趨其後,交地吾将謹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結,重地吾将繼其食,圮地吾将進其塗,圍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皆随九地之變,而為屈伸者也。
而總言以發凡曰:“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承上“為客之道,深入則專”,而重言以聲明之。
所謂“深則專”者,不僅指重地;凡絕地、圍地、死地,皆所謂“深則專”也。
所謂“淺則散”者,不僅指輕地;凡散地、交地、衢地,皆“淺則散”也。
惟不察“人情之理”,則雖明乎九變之地,而無由屈伸以盡利。
所謂“人情之理”者有二:一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此“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之在于敵者也。
一曰“兵之情,圍則禦”,“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過則從”;“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此“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之在于我者也。
在于我者,當知“示之以不活”;在于敵者,尤貴“攻其所不戒”。
而“人情之理”,所以神明“九地之變,屈伸之利”,而以盡其用者也。
然《孫子》究極“九地之變,屈伸之利”,為當日戰術言之也。
而今地理政治學者力闡“海陸之權,屈伸之利”,為現代戰略言之也。
地理之知識,以用之政治及戰略,是為地理政治學。
從前社會學,有地理學派;而此派之在德國,影響政治最大者,有臘德瑞爾,其分析英帝國地理精義,妙诂紛綸。
威廉二世讀之而大感奮!至瑞典學者克傑倫,乃以為一學科,而有地理政治之名。
二十年來,歐洲第一次大戰以後,德陸軍少将霍斯浩佛博士,遂為德國地理政治學之一代大師,組織地理政治學院于慕尼黑,羅緻專家三千餘人,根據世界地理以研究世界政治,出版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