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篇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政治刊物;而德國之國是定;希特勒遂據以決策世界第二次之政略戰略矣!希特勒之得政也,無日不讨國人而申儆之,明恥教戰,整齊其民人,部勒以兵法,而以為世界第二次大戰之工具。
戰略之制定,則一以地理政治學之綜合判斷為衡;而以為“此一役也,将為陸權與海權勝負之所由分;而德則陸權之國也。
海權陵駕陸權之時期已逝,而馬亨海軍大将之理論,将不适于現代戰争之技術。
”而究其實,則何如耶?世界文化之地理進展,由草原之遊牧,而河流之農耕,而内海之商業劫掠,而大洋之工業殖民。
英國則承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之海洋霸權,而與之代興。
納爾遜殲拿破侖之海軍,而海權以鞏固;迄于世界第二次大戰之前夕,英國為海王之國,為海權國之标準代表!英帝國之版圖,大于不列颠一百倍,而以不列颠為首腦,以印度為心髒,右擁加拿大,左抵澳大利,而以直布羅陀、馬爾他、埃及、蘇彜士、亞丁、南波斯、錫蘭、新加坡、香港諸據點,為經絡之連結;而其毗鄰據點之内地,一以為保護據點之用,一以接受據點商品之輸入,卧榻之下,亦或容他人酣睡,而不能不隸英帝國之勢力範圍,巨艦炮壘,控險以守;良将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此海權國之輪廓也。
夫海權國之所以維護其帝國者,在控制海洋;而所以控之制海洋者,在控制海洋之據點。
據點者,僅弱小國之突出點耳;豈敢有貳心于英!其他列強,如有異圖,隻能從海上來;而海上,則海權國之所控制;于是海權國之帝國,安于磐石!試觀英國之海軍建軍及其各據點設防,豈不然乎!蓋不列颠以蕞爾島國,而締造龐大之帝國以維護之,不得不用最經濟之方法也!然則德之陸權國,将何道以操勝算乎?德之地理學者喬黑爾,厥為大空間國之先知!其說以為資源、原料,可以求之于人;技術、機械,可以求之于人;惟民族之生存空間,不能求之于人;占領别人之土地,豈即自己之生存空間!此為最固定之一因素。
社會現象中最固定之因素,最足以發揮力量也!假如設想德國在冰島之上,則德國雖有八千萬人口,苟非向海發展,抑亦何路可走!然而不然!德國在中歐,德國在地理上為中間國。
以俾斯麥與威廉二世比,則俾斯麥為知政治地理者也;然所知者德國地理;僅締造德意志帝國,而大業以終!彼意念中無日耳曼帝國,抑亦不能想像世界新秩序之可以日耳曼帝國為東半球盟主也!威廉二世眼光四射,矚全世界,但無深沉之思,而以中間國之德國人,欣慕海王之國;此所為大惑不解也!然德國第一次歐戰之敗,由于參謀長小毛奇,迂謹無大略,不知以世界地理,而策世界政治;習故蹈常以運用地方性之戰略;而地方性之史梯芬計劃,又不能行之以果!此固霍斯浩佛博士之所太息也!希特勒懲于前敗而回顧俾斯麥。
俾斯麥言:“我何須海軍!如英國人欲登陸,我則以陸軍聚而殲之耳!”希特勒之敦刻爾克一役,抑或憶俾斯麥之說也?戈林之所欲者,坦克、飛機、大炮。
國社黨之自覺而以成為陸權國;而希特勒為陸權國之元首。
希特勒亦回顧威廉二世,而方法則與威廉二世異。
彼不欣慕海王之國以擴建海軍,而緣陸路以陸、空大軍攻襲海權國連結經絡之據點,而掩有之;則海權之帝國雖龐大乎;而以神經失其連系,痿痺不能動矣!此日本之所以攻占新加坡;德國陷蘇聯之塞港、諾港,而以企圖占領亞力山大港也。
使海權國海上之據點,而為軸心所掩有;斯可以封鎖地中海與印度洋,而逼英國以入大西洋,遁荒加拿大以苟延殘喘!而于是海王國之英,扼守海上據點,維護帝國之經濟辦法,遂為帝國之弱點,而予軸心以攻瑕;據點毗鄰之弱小國土,雖無虞于侵襲,而不足為掩護;以希特勒之自陸攻而不為海戰也。
然則希特勒者,蓋兼綜威廉二世之世界眼光,俾斯麥之地理認識,而自出心裁,以制陸權國之戰略者也!然德國之所以張陸權者,抑亦堅持其不可拔之海權。
不列颠三島以封塞德國出海飄洋之門戶,而為稱雄海上之理想國。
威廉二世嘗欲以問英國之鼎,而希特勒則直以為不可能,張陸權以消海權,從陸上進攻以制英帝國之死命,而截取蘇彜士運河,攻占近東及中東。
一标準之陸權國,必并吞八荒以奄有大陸,打成一片;而舊式之海權,隻以控制海洋,扼要害之處,置兵以守,星羅棋布以維護帝國。
海權勢分而力散;陸權力聚而勢雄。
陸權國則厚集其力以攻海權國之備多而力分。
近東如為希特勒所有;則英帝國之腰脊斷,而不能以自舉,三島局促,無能為也已!信如希特勒所言,“海權陵駕陸權之時代已逝”;而在今日,建立堅強之陸上陣地,掌握深廣之後方陸地,又為決勝之條件。
日本登陸戰術之成功,曾不足以難其說;蓋以日本之登陸成功,實因希特勒之陸權大張;海王之國,有事于西,奔命不遑,而無力分兵以東顧也!日本之田中奏章,抑亦陸權之戰略。
而或者以為日本海權國;其實不然!日本之地理,雖如亞洲之英國;然日本則為陸權國!日本海軍瞠乎英、美之後;不過以為陸軍之輔,而為之前哨,為之護航,開路登陸而已;其作用在大陸。
田中之中心政策,為大陸政策;此日本之國策也。
日本之戰略,為陸權國之戰略;而不借海軍以締造帝國,維護帝國。
日本之登陸于朝鮮也,蓋欲蠶食中國,延伸以至新加坡也。
泱泱大陸,取之而置兵以守焉,自古以為難!然而以攻取論,海權國在海洋上,登陸不易;而陸權國壤土相接,隻一舉手一投足之勞,可以推鋒而前。
而以置守論,則有大空軍與機械化之快速部隊,可據點緣線以控制面;而大空軍與機械化部隊之建設,以比大海軍為費省而力猛,進攻退守,事半功倍。
現代化之軍備,厥為海權陸權勢力消長之區。
昔日廣袤之大陸,不易統治;而海洋則易于征服。
今日則控制大陸,易于征服海洋;軍事技術之改進,利于陸權;譚地理政治者,不可不察也!于是陸權國内線作戰以占優勢;而歐洲第二戰場開辟之不易,不惟海權國虞外線作戰之不利,而海軍一旦失其所據,抑亦無用武之地!海權國外線作戰,增援難而聲勢不接;内線作戰則反是,聲勢接而供應不難;此陸權所以驟勝,一也。
海權國備多而力分;陸權國節短而勢險,以衆擊寡,實以我專敵分;二也。
然則海權國将何道而以轉敗為勝耶?曰:海權國欲轉敗為勝,其戰略必以海用陸,而其道有二:第一,得陸權國以為内線作戰,而海權國自以外線供應。
陸權國遇陸權國,而後勢足以相持。
蘇聯覓海口而不得;中國雖有海口,而海權國之勢力倒灌,門戶洞開;中、蘇之為陸權國,抑亦不得不然;而克以建立堅強之陸上陣地,掌握深廣之後方陸地,豈不泱泱乎大空間國也哉!所以持久之大戰日酣,在中、蘇兩戰場也!日頓兵于中國,德挫銳于蘇聯,欲罷不能,情見勢绌;世界大勢,泱于中、蘇;中、蘇再接再厲以與德、日肉搏,亘月曆歲,而勢未堕。
欲敗德日,惟有陸戰;海權國雖勞師以襲遠,而攻之不得!欲敗德,莫如增援蘇聯。
欲攻日,必先增援中國。
而海權國之戰略,莫如外線供應,内線作戰。
海權國悉力以保持海上供應線,綽有餘裕;而外線作戰,聲援不接,徒以堕軍實而長寇仇;莫如供應陸權國以使之内線作戰;分工合作,不勞事集。
海權國一心并力以事制造運輸,而不為外線作戰之無謂消耗。
陸權國得豐厚之軍需供應,而運用大空間,動員大人口,反守為攻,以承德日之再衰三竭。
德、日師老于中、蘇,而财殚于英、美,曠日持久,何以濟乎?其次,海權國如欲作戰,必厚集其力,單刀直入以搗陸權國之心腹,而攻其本土;毋再分兵以株守一隅!在今日,海權國要塞盡失,尚有何地必置兵以守!而失地之規複,在以陸地為根據之同盟大戰略中,視各地之人自為戰為易!苟能敗德、日以一蹶不振,則失地不收而自複!如欲敗德、日,莫如集中兵力,反守為攻以直搗其國。
希特勒向不虞人之攻,亦以自号于國人;而分兵四出,以為人為我攻,而後不暇以攻我。
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引兵長驅以入其國;則希特勒必倉皇引兵以自返救;安暇占人之土地;而亦以失信于其國,人心惶擾,而希特勒亦必無措!則是以陸權國之戰略,而海權國反用之!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無戰不勝;亦攻人而不虞人攻;窮兵黩武以求所大欲,勞師以襲遠;一旦兵臨三島,而承師老财匮之餘,亦必無以善後!此則海陸之權,屈伸之利,《孫子》之所未言,而地理政治學者之所欲究明也;用為補義以殿于篇雲。
戰略之制定,則一以地理政治學之綜合判斷為衡;而以為“此一役也,将為陸權與海權勝負之所由分;而德則陸權之國也。
海權陵駕陸權之時期已逝,而馬亨海軍大将之理論,将不适于現代戰争之技術。
”而究其實,則何如耶?世界文化之地理進展,由草原之遊牧,而河流之農耕,而内海之商業劫掠,而大洋之工業殖民。
英國則承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之海洋霸權,而與之代興。
納爾遜殲拿破侖之海軍,而海權以鞏固;迄于世界第二次大戰之前夕,英國為海王之國,為海權國之标準代表!英帝國之版圖,大于不列颠一百倍,而以不列颠為首腦,以印度為心髒,右擁加拿大,左抵澳大利,而以直布羅陀、馬爾他、埃及、蘇彜士、亞丁、南波斯、錫蘭、新加坡、香港諸據點,為經絡之連結;而其毗鄰據點之内地,一以為保護據點之用,一以接受據點商品之輸入,卧榻之下,亦或容他人酣睡,而不能不隸英帝國之勢力範圍,巨艦炮壘,控險以守;良将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此海權國之輪廓也。
夫海權國之所以維護其帝國者,在控制海洋;而所以控之制海洋者,在控制海洋之據點。
據點者,僅弱小國之突出點耳;豈敢有貳心于英!其他列強,如有異圖,隻能從海上來;而海上,則海權國之所控制;于是海權國之帝國,安于磐石!試觀英國之海軍建軍及其各據點設防,豈不然乎!蓋不列颠以蕞爾島國,而締造龐大之帝國以維護之,不得不用最經濟之方法也!然則德之陸權國,将何道以操勝算乎?德之地理學者喬黑爾,厥為大空間國之先知!其說以為資源、原料,可以求之于人;技術、機械,可以求之于人;惟民族之生存空間,不能求之于人;占領别人之土地,豈即自己之生存空間!此為最固定之一因素。
社會現象中最固定之因素,最足以發揮力量也!假如設想德國在冰島之上,則德國雖有八千萬人口,苟非向海發展,抑亦何路可走!然而不然!德國在中歐,德國在地理上為中間國。
以俾斯麥與威廉二世比,則俾斯麥為知政治地理者也;然所知者德國地理;僅締造德意志帝國,而大業以終!彼意念中無日耳曼帝國,抑亦不能想像世界新秩序之可以日耳曼帝國為東半球盟主也!威廉二世眼光四射,矚全世界,但無深沉之思,而以中間國之德國人,欣慕海王之國;此所為大惑不解也!然德國第一次歐戰之敗,由于參謀長小毛奇,迂謹無大略,不知以世界地理,而策世界政治;習故蹈常以運用地方性之戰略;而地方性之史梯芬計劃,又不能行之以果!此固霍斯浩佛博士之所太息也!希特勒懲于前敗而回顧俾斯麥。
俾斯麥言:“我何須海軍!如英國人欲登陸,我則以陸軍聚而殲之耳!”希特勒之敦刻爾克一役,抑或憶俾斯麥之說也?戈林之所欲者,坦克、飛機、大炮。
國社黨之自覺而以成為陸權國;而希特勒為陸權國之元首。
希特勒亦回顧威廉二世,而方法則與威廉二世異。
彼不欣慕海王之國以擴建海軍,而緣陸路以陸、空大軍攻襲海權國連結經絡之據點,而掩有之;則海權之帝國雖龐大乎;而以神經失其連系,痿痺不能動矣!此日本之所以攻占新加坡;德國陷蘇聯之塞港、諾港,而以企圖占領亞力山大港也。
使海權國海上之據點,而為軸心所掩有;斯可以封鎖地中海與印度洋,而逼英國以入大西洋,遁荒加拿大以苟延殘喘!而于是海王國之英,扼守海上據點,維護帝國之經濟辦法,遂為帝國之弱點,而予軸心以攻瑕;據點毗鄰之弱小國土,雖無虞于侵襲,而不足為掩護;以希特勒之自陸攻而不為海戰也。
然則希特勒者,蓋兼綜威廉二世之世界眼光,俾斯麥之地理認識,而自出心裁,以制陸權國之戰略者也!然德國之所以張陸權者,抑亦堅持其不可拔之海權。
不列颠三島以封塞德國出海飄洋之門戶,而為稱雄海上之理想國。
威廉二世嘗欲以問英國之鼎,而希特勒則直以為不可能,張陸權以消海權,從陸上進攻以制英帝國之死命,而截取蘇彜士運河,攻占近東及中東。
一标準之陸權國,必并吞八荒以奄有大陸,打成一片;而舊式之海權,隻以控制海洋,扼要害之處,置兵以守,星羅棋布以維護帝國。
海權勢分而力散;陸權力聚而勢雄。
陸權國則厚集其力以攻海權國之備多而力分。
近東如為希特勒所有;則英帝國之腰脊斷,而不能以自舉,三島局促,無能為也已!信如希特勒所言,“海權陵駕陸權之時代已逝”;而在今日,建立堅強之陸上陣地,掌握深廣之後方陸地,又為決勝之條件。
日本登陸戰術之成功,曾不足以難其說;蓋以日本之登陸成功,實因希特勒之陸權大張;海王之國,有事于西,奔命不遑,而無力分兵以東顧也!日本之田中奏章,抑亦陸權之戰略。
而或者以為日本海權國;其實不然!日本之地理,雖如亞洲之英國;然日本則為陸權國!日本海軍瞠乎英、美之後;不過以為陸軍之輔,而為之前哨,為之護航,開路登陸而已;其作用在大陸。
田中之中心政策,為大陸政策;此日本之國策也。
日本之戰略,為陸權國之戰略;而不借海軍以締造帝國,維護帝國。
日本之登陸于朝鮮也,蓋欲蠶食中國,延伸以至新加坡也。
泱泱大陸,取之而置兵以守焉,自古以為難!然而以攻取論,海權國在海洋上,登陸不易;而陸權國壤土相接,隻一舉手一投足之勞,可以推鋒而前。
而以置守論,則有大空軍與機械化之快速部隊,可據點緣線以控制面;而大空軍與機械化部隊之建設,以比大海軍為費省而力猛,進攻退守,事半功倍。
現代化之軍備,厥為海權陸權勢力消長之區。
昔日廣袤之大陸,不易統治;而海洋則易于征服。
今日則控制大陸,易于征服海洋;軍事技術之改進,利于陸權;譚地理政治者,不可不察也!于是陸權國内線作戰以占優勢;而歐洲第二戰場開辟之不易,不惟海權國虞外線作戰之不利,而海軍一旦失其所據,抑亦無用武之地!海權國外線作戰,增援難而聲勢不接;内線作戰則反是,聲勢接而供應不難;此陸權所以驟勝,一也。
海權國備多而力分;陸權國節短而勢險,以衆擊寡,實以我專敵分;二也。
然則海權國将何道而以轉敗為勝耶?曰:海權國欲轉敗為勝,其戰略必以海用陸,而其道有二:第一,得陸權國以為内線作戰,而海權國自以外線供應。
陸權國遇陸權國,而後勢足以相持。
蘇聯覓海口而不得;中國雖有海口,而海權國之勢力倒灌,門戶洞開;中、蘇之為陸權國,抑亦不得不然;而克以建立堅強之陸上陣地,掌握深廣之後方陸地,豈不泱泱乎大空間國也哉!所以持久之大戰日酣,在中、蘇兩戰場也!日頓兵于中國,德挫銳于蘇聯,欲罷不能,情見勢绌;世界大勢,泱于中、蘇;中、蘇再接再厲以與德、日肉搏,亘月曆歲,而勢未堕。
欲敗德日,惟有陸戰;海權國雖勞師以襲遠,而攻之不得!欲敗德,莫如增援蘇聯。
欲攻日,必先增援中國。
而海權國之戰略,莫如外線供應,内線作戰。
海權國悉力以保持海上供應線,綽有餘裕;而外線作戰,聲援不接,徒以堕軍實而長寇仇;莫如供應陸權國以使之内線作戰;分工合作,不勞事集。
海權國一心并力以事制造運輸,而不為外線作戰之無謂消耗。
陸權國得豐厚之軍需供應,而運用大空間,動員大人口,反守為攻,以承德日之再衰三竭。
德、日師老于中、蘇,而财殚于英、美,曠日持久,何以濟乎?其次,海權國如欲作戰,必厚集其力,單刀直入以搗陸權國之心腹,而攻其本土;毋再分兵以株守一隅!在今日,海權國要塞盡失,尚有何地必置兵以守!而失地之規複,在以陸地為根據之同盟大戰略中,視各地之人自為戰為易!苟能敗德、日以一蹶不振,則失地不收而自複!如欲敗德、日,莫如集中兵力,反守為攻以直搗其國。
希特勒向不虞人之攻,亦以自号于國人;而分兵四出,以為人為我攻,而後不暇以攻我。
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引兵長驅以入其國;則希特勒必倉皇引兵以自返救;安暇占人之土地;而亦以失信于其國,人心惶擾,而希特勒亦必無措!則是以陸權國之戰略,而海權國反用之!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無戰不勝;亦攻人而不虞人攻;窮兵黩武以求所大欲,勞師以襲遠;一旦兵臨三島,而承師老财匮之餘,亦必無以善後!此則海陸之權,屈伸之利,《孫子》之所未言,而地理政治學者之所欲究明也;用為補義以殿于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