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篇第十一

關燈
人不能撓。

    ”王晳曰:“靜則不撓,幽則不測;正則不偷,治則不亂。

    ”張預曰:“其謀事,則安靜而幽深,人不能測;其禦下,則公正而整治,人不敢慢。

    ”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

     (訓義)曹操曰:“愚,誤也。

    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

    ”梅堯臣曰:“凡軍之權謀,使由之而不使知之。

    ” 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訓義)王晳曰:“已行之事,已施之謀,當革易之,不可再也。

    ”何氏曰:“将術以不窮為奇也。

    ”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訓義)梅堯臣曰:“更其所安之居。

    迂其所趨之途,無使人得慮也。

    ”王晳曰:“處易者,将緻敵以求戰也;迂途者,示遠而密襲也。

    ”張預曰:“其居,則去險而就易;其途,則舍近而從遠,人初不曉其旨;及取勝乃服。

    太白山人曰:‘兵貴詭道者,非止詭敵也;抑詭我士卒,使由而不使知之也。

    ’” 基博按:“易其居”,梅堯臣作“更易”之“易”解,承上“易其事”,讀入聲。

    而王晳、張預似并作“險易”之“易”解,讀去聲。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

     (訓義)王晳曰:“皆勵決戰之志也。

    ”張預曰:“去其梯,可進而不可退;發其機,可往而不可返。

    項羽濟河沉舟之類,是也。

    ” 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訓義)張預曰:“群羊往來,牧者之随;三軍進退,惟将之揮。

    ” 聚三軍之衆,投之于險,此謂将軍之事也。

     (訓義)梅堯臣曰:“措三軍于險難而取勝者,為将之所務也。

    ” 右第二節,論将軍之事,在察人情之理,而聚三軍之衆,投之于險。

    險者,即指九地而言。

     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訓義)杜牧曰:“言屈伸之利害,人情之常理,皆因九地之變化。

    今欲下文重舉九地,故于此重言,發端張本也。

    ”王晳曰:“明九地之利害,亦當極其變耳。

    言屈伸之利者,未見便則屈,見便則伸。

    言人情之理者,深專淺散圍禦之謂也。

    ”張預曰:“九地之法,不可拘泥,須識變通,可屈則屈,可伸則伸,審所利而已。

    此乃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 (訓義)梅堯臣曰:“深則專固;淺則散歸。

    此而下重言九地者,《孫子》勤勤于九變也。

    ” 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 (訓義)梅堯臣曰:“進不及輕,退不及散,在二地之間也。

    ”張預曰:“去己國,越人境而用師者,危絕之地也;若秦師過周而襲鄭,是也。

    此在九地之外而言之者,戰國時,間有之也。

    ”鄭友賢曰:“或問九地之中,複有絕地者,何也?曰:興師動衆,去吾之國中,越吾之境土,而初入敵人之地;疆場之限,所過關梁津要,使吾踵軍在後,告畢書絕者,所以禁人内顧之情,而止其還遁之心也。

    《司馬法》曰:‘書親絕,是為絕顧益慮。

    ’《尉缭子》踵軍令曰:‘遇有還者誅之。

    ’此絕地之謂也。

    然而不預九地者何?九地之法皆有變,而絕地無變,故論于九地之變而不得列其數也。

    或以越境為越人之國,如秦越晉伐鄭者,鑿也。

    ” 基博按:武之意,自承上文而言;去國越境而師以緻之絕地者,所以為深則專耳;非雲九地之外,别有絕地。

    鄭友賢之說,尚明而未融也。

     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訓義)杜牧曰:“守則志一;戰則易散。

    ”梅堯臣曰:“保城備險,一志堅守,候其虛懈,出而襲之。

    ” 輕地,吾将使之屬; (訓義)曹操曰:“使相及屬。

    ”杜牧曰:“部伍營壘,密近聯屬。

    蓋以輕散之地,一者備其逃逸;二者恐其敵至,使易相救。

    ”梅堯臣曰:“行則隊校相繼,止則營壘聯屬,脫有敵至,不有散逸也。

    ”王晳曰:“絕則人不相恃。

    ” 争地,吾将趨其後; (訓義)杜牧曰:“必争之地,我若已後,當疾趨而争;況其不後哉!”張預曰:“争地貴速,若前驅至而後不及,則未可;故當疾進其後,使首尾俱至。

    或曰:趨其後,謂後發先至也。

    ” 交地,吾将謹其守; (訓義)梅堯臣曰:“謹守壁壘,斷其通道。

    ”張預曰:“不當阻絕其路,但嚴壁固守,候其來,則設伏擊之。

    ” 衢地,吾将固其結; (訓義)杜牧曰:“結交諸侯,使之牢固。

    ” 基博按:“固其結”,為結陣以自固;非固結諸侯之謂也,詳見《九變篇》。

     重地,吾将繼其食; (訓義)賈林曰:“使糧相繼而不絕也。

    ”梅堯臣曰:“道既遐絕,不可歸國取糧,當掠彼以食軍。

    ” 圮地,吾将進其塗; (訓義)杜佑曰:“疾行,無舍此地。

    ”李筌曰:“不可留也。

    ” 圍地,吾将塞其阙; (訓義)杜牧曰:“兵法,圍師必阙,示以生路,令無死志,因而擊之。

    今若我在圍地,敵開生路以誘我卒,我反自塞之,令士卒有必死之心。

    後魏末,齊神武起義兵于河北;魏爾朱兆、天光、度律、仲遠等四将,會于邺南,士馬精強,号二十萬,圍神武于南陵山;時神武馬二千,步軍不滿三萬,兆等設圍不合,神武連系牛驢自塞之;于是将士死戰,四面奮擊,大破兆等四将也。

    ”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訓義)杜牧曰:“示之必死,令其自奮以求生也。

    ”梅堯臣曰:“必死可生,人盡力也。

    ” 故兵之情,圍則禦, (訓義)杜牧曰:“言兵在圍地,始乃人人有禦敵持勝之心。

    ” 不得已則鬥, (訓義)梅堯臣曰:“勢無所往,必鬥。

    ”王晳曰:“脫死者,唯鬥而已。

    ” 過則從。

     (訓義)曹操曰:“陷之甚過,則從計也。

    ”陳啟天曰:“按過字為禍之借字。

    俞樾《荀子平議》雲:‘雖有大過,天其不遂乎。

    過與禍通。

    《漢書·公孫弘傳》:雖陽與善,後竟報其過;《史記》過作禍。

    ’‘過則從’,謂軍在危禍之地,則易于服從命令也。

    ”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訓義)梅堯臣曰:“已解《軍争篇》中。

    ”王晳曰:“再陳者,勤戒之也。

    ”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訓義)張預曰:“四五,謂九地之利害。

    ”陳啟天曰:“按‘四五’兩字,為‘此三’兩字之訛。

    十家注以四合五為九,指九地,誤。

    ” 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衆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

     (訓義)王晳曰:“能知敵謀,能得地利,又能形之,使其不相救,不相持,則雖大國,豈能聚衆而拒我哉!威之所加者大,則敵交不得合。

    ”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訓義)杜牧曰:“信,伸也;言不結鄰援,不蓄養機權之計,但逞兵威,加于敵國,貴伸己之私欲;若此者,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吳夫差破越于會稽,敗齊于艾陵,阙溝于商魯,會晉于黃池,争長而反,威加諸侯,諸侯不敢與争;勾踐伐之;乞師齊楚,齊楚不應;民疲兵頓,為越所滅。

    ”張預曰:“不争交援,則勢孤而助寡;不養權力,則人離而國弱。

    伸一己之私忿,暴兵威于敵國,則終取敗亡也。

    ”陳啟天曰:“此三十一字,當作一句讀。

    ‘信’,音伸,猶逞也。

    ‘敵’,謂彼此勢均力敵之國。

    ‘故其城’之‘故’字,猶則也。

    ‘其’,指不争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但求逞一己之私欲,而以武力威脅勢均力敵之國者;非謂敵也。

    此句猶謂不講求外交戰以多争與國,多養威重;但知以武力威脅敵國,求逞一己之欲者;則其城與國有反為敵國攻破之虞也。

    以近事證之,日、德、義欲以武力橫行世界,結局必遭失敗;以其正犯《孫子》之戒也。

    ” 基博按:“其城可拔,其得可隳”之兩“其”字,謂“霸王之兵”,與上文“其衆不得聚”,“其交不得合”之兩“其”字,謂“大國”之“敵”者不同;說詳見序。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 (訓義)梅堯臣曰:“瞻功行賞,法不預設;臨敵作誓,政不先懸。

    ”張預曰:“法不先施,政不預告,皆臨事立制,以勵士心。

    ”陳啟天曰:“自‘施無法之賞’,至‘然後能為勝敗’四十九字,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