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篇第十一

關燈
造城下,八道攻之。

    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将李輔等開門出降,遂斬達。

    李靖征蕭銑,集兵于夔州,銑以時屬秋潦,江水泛漲,三峽路陷,必謂靖不能進,遂休兵不設備。

    九月,靖乃率師而進,将下峽。

    諸将皆請停兵待水退。

    靖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

    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縱彼知我,倉卒征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

    ’遂降蕭銑。

    《衛公兵法》曰:兵用上神,戰貴其速。

    簡練士卒,申明号令,曉其目以麾幟,習其耳以鼓金,嚴賞罰以誡之,重刍豢以養之,浚溝塹以防之,指山川以導之,召才能以任之,述奇正以教之;如此,則雖敵人有雷電之疾,而我則有所待也。

    ”若兵無先備,則不應卒;卒不應,則失于機;失于機,則後于事;後于事,則不制勝而軍覆矣!故《呂氏春秋》雲:“凡兵者欲急捷”;所以一決取勝,不可久而用之矣。

    或曰:兵之情雖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敵将多謀,戎卒輯睦,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豈可速而犯之耶?答曰:“若此,則當卷迹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勢,與其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頗之拒白起,守而不戰;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進,是也。

    ”張預曰:“用兵之理,惟尚神速;所貴乎速者,乘人之倉猝,使不及為備也。

    出兵于不虞之徑,以掩其不戒,故敵驚擾散亂,而前後不相及,衆寡不相待也。

    ”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 (訓義)杜牧曰:“言大凡為攻伐之道,若深入敵人之境,士卒有必死之志,其心專一,主人不能勝我也。

    克者,勝也。

    ”張預曰:“深入敵境,士卒專心,則為主者不能勝也;客在重地,主在輕地故耳。

    故趙廣武君謂‘韓信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是也。

    ” 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訓義)杜牧曰:“斯言深入敵人之境,須掠田野,使我足食;然後閉壁守之,勿使勞苦;氣全力盛,一發取勝;動用變化,使敵人不能測我也。

    ”陳皞曰:“所處之野,須水草便近,積蓄不乏,謹其來往,善撫士卒。

    王翦伐楚,楚人挑戰;翦不出,勤于撫禦,并兵一力,聞士卒投石為戲,知其養勇思戰,然後用之;一舉遂滅楚。

    但深入敵境,未見可勝之利,則須為此計。

    ”張預曰:“兵在重地,須掠糧于富饒之野以豐吾食,乃堅壁自守,勤撫士卒,勿任以勞苦,令氣盛而力全,常為不可測度之計,伺敵可擊,則一舉而克。

    王翦伐荊,嘗用此術。

    ”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 (訓義)杜牧曰:“投之無所往,謂前後進退,皆無所之,士以此皆求力戰,雖死不北也!”梅堯臣曰:“置在必戰之地,知死而不退走。

    ” 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訓義)王晳曰:“人在死地,焉不盡力!”鄭友賢曰:“或問‘死焉不得士人盡力!’諸家釋為二句者,何也?曰:夫人之情,就其甚難者,不顧其甚易;舍其至大者,不吝其至微。

    死難于生也,甘其萬死之難,而況出于生之甚易者哉!身大于力也,棄其一身之大,而況用于力之至微者哉!武意以為三軍之士,投之無所往,則白刃在前,有所不避也;死且不避,況于生乎!身猶不慮,況于力乎!故曰:‘死且不北。

    ’夫三軍之士,不畏死之難者,安得不人人用力乎!‘死焉不得士人盡力’,諸家斷為二句者,非武之本意也。

    ” 兵士,甚陷則不懼, (訓義)張預曰:“陷在危亡之地,人持必死之志,豈複畏敵也!” 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 (訓義)李筌曰:“固,堅也。

    ”杜牧曰:“往,走也;言深入敵境,走無生路,則人心堅固,如拘縛者也。

    ”張預曰:“動無所之,人心堅固;兵在重地,走無所适,則如拘系也。

    ” 不得已則鬥。

     (訓義)曹操曰:“人窮則死戰也。

    ”張預曰:“勢不獲已,須力鬥也。

    《尉缭子》曰:‘一賊仗劍擊于市,萬人無不避之者,非一人之獨勇,萬人皆不肖也;必死與必生不侔也。

    ’”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訓義)杜牧曰:“此言兵在死地,上下同志,不待修整而自戒懼,不待收索而自得心,不待約令而自親信也。

    ” 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訓義)杜牧曰:“黃石公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蔔問軍之吉兇,恐亂軍士之心’;言既去疑惑之路,則士卒至死!無有異志也。

    ”張預曰:“欲士死戰,則禁止軍吏不得用妖祥之事,恐惑衆也;去疑惑之計,則至死無他慮。

    《司馬法》曰:‘滅厲祥’,此之謂也。

    倘士卒未有必戰之心,則亦有假妖祥以使衆者,田單守即墨,命一卒為神,每出入約束,必稱神;遂破燕,是也。

    ” 吾士無餘财,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

     (訓義)張預曰:“貨與壽,人之所愛也;所以燒擲财寶,割棄性命者,非憎惡之也,不得已也。

    ” 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頤。

     (訓義)李筌曰:“棄财與命,有必死之志,故感而流涕也。

    ” 投之無所往者,諸、刿之勇也。

     (訓義)張預曰:“人懷必死,則所向皆有專諸、曹刿之勇也。

    專諸,吳公子光使刺殺吳王僚者。

    刿,當為沫;曹以勇力事魯莊公,嘗執匕首劫齊桓公。

    ”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訓義)梅堯臣曰:“蛇之為物也,不可擊;擊之,則率然相應。

    ”張預曰:“率,猶速也;擊之則速然相應,此喻陣法也。

    《八陣圖》曰:‘以後為前,以前為後,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首尾俱救。

    ’” 基博按:張預之說,似乎确有證佐;然武之意,非喻陣法也;自系指患難共處之相救應如一體耳,細玩其上下文可見。

     敢問兵可使不率然乎? (訓義)梅堯臣曰:“可使兵首尾率然相應如一體乎?” 曰:可。

    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訓義)張預曰:“吳越,仇雠也,同處危難,則相救如兩手;況非雠者,豈不猶率然之相應乎!” 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 (訓義)曹操曰:“方,縛馬也;埋輪,示不動也。

    ”杜牧曰:“縛馬埋輪,使為方陣,使為不動,雖如此,亦未足稱為專固而足為恃;須任權變,置士于必死之地,使人自為戰,相救如兩手,此乃守固必勝之道,而足為恃也。

    ”陳皞曰:“人之相惡,莫甚吳越,同舟遇風而猶相救,何則?勢使之然也。

    夫用兵之道,若陷在必戰之地,使懷俱死之憂,則首尾前後,不得不相救也。

    有吳越之惡,猶如兩手相救;況無吳越之惡乎!蓋言貴于設變使之,則勇怯之心一也。

    ”鄭友賢曰:“或曰:‘方馬埋輪’,諸家釋為方縛;或謂縛馬為方陣者,何也?曰:解方為縛者,義不經;據縛而方之者,非武本辭。

    蓋‘方’當為‘放’字,武之說,本乎人心離散,則雖強為固止而不足恃也。

    固止之法,莫過于柅其所行;古者用兵,人乘車而戰,車駕馬而行;今欲使人固止而不散,不得齊勇之政;雖放去其馬而牧之,陷輪于地而埋之,亦不足恃之為不散也。

    噫!車中之士,轅不得馬而駕,輪不得轍而馳,尚且奔走散亂而不一;則固在以政而齊其心也。

    ” 齊勇若一,政之道也; (訓義)陳皞曰:“政令嚴明,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三軍之士如一也。

    ”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訓義)曹操曰:“強弱一勢也。

    ”王晳曰:“剛柔,猶強弱也;言三軍之士,強弱皆得其用者,地利使之然也。

    ”張預曰:“得地利,則柔弱之卒亦可以克敵;況剛強之兵乎!剛柔俱獲其用者,地勢使之然也。

    ” 基博按:“剛柔”者,兵之用。

    九地者,“地之理”。

    “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争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圮地則行”,“圍地則謀”,六者,“柔”以得“地之理”也。

    “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死地則戰”,三者,“剛”以得“地之利”也。

    故曰:“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諸家解似欠晰。

     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訓義)梅堯臣曰:“用三軍,如攜手使一人者,勢不得已,自然皆從我所揮也。

    ” 将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訓義)梅堯臣曰:“靜以幽邃,人不能測;正以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