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篇第十一

關燈
(解題)張預曰:“用兵之地,其勢有九;此論地勢,故次地形。

    ” 基博按:此篇勘《地形篇》未發之蘊而補其義。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訓義)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 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

     (訓義)杜牧曰:“士卒近家,進無必死之心,退有歸投之處。

    ”何氏曰:“散地,士卒恃土,懷戀妻子,急則散走,是為散地。

    ”張預曰:“戰于境内,士卒顧家,是易散之地也。

    鄖人将伐楚師,楚鬥廉曰:‘鄖人軍其郊,必不誡,恃近其城,莫有鬥志。

    ’果為楚所敗,是也。

    ” 基博按:《孫子》之說,可以備一義,而未窺其全!人君自私其國,人民不愛其國,而大敵猝至,誰則肯冒九死以為獨夫保私産者!故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也。

    然國者,民之所托命也;廬墓之所在,财産之所寄,生于斯,長于斯,聚骨肉于斯,一旦強敵憑陵,國破,則家亦亡;“自戰其地”,則人懷必死,守望相助,何“散地”之有!春秋之世,管仲相齊桓公,而作内政以寄軍令;制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裡,裡置有司;四裡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

    以為軍令;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裡,故五十人為小戎,裡有司帥之;四裡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帥之;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帥之。

    伍之人,世同居,少同遊,故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視,足以相識;其歡欣足以相死;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則是因百姓愛鄉之心,作三軍同仇之氣,而抟壹其志,“自戰其地”,何“散”之有!一九一四年八月,第一次歐戰開始,俄遣大将勒嫩坎夫與三索諾夫以陸軍八十萬人,大炮一千七百尊,分兩路侵入東普魯士,銳不可當!于是威廉二世起興登堡為東方第八路軍總指揮。

    而興登堡以第二十軍團為中堅,當三索諾夫,曰:“以寡敵衆,兵力已薄;然薄則有之,弱則未也!其士兵皆籍東普魯士,不力戰,無以保其鄉裡;父母兄弟,妻子姊妹,無不為俄俘!我知同仇敵忾,必能僇力禦侮,如鋼之堅,不可撓也!”果以大挫俄軍。

    此非“自戰其地”乎?然而僇力禦侮,衆志成城;何“散”之有焉!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

     (訓義)王晳曰:“初涉敵境,勢輕,未有鬥志也。

    ”何氏曰:“輕地者,輕于退也;入敵境未深,往輕返易。

    ”張預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是輕返之地也。

    ”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争地。

     (訓義)杜牧曰:“必争之地,乃險要也。

    ”張預曰:“險固之利,彼我得之,皆可以少勝衆,弱勝強者,是必争之地也。

    唐太宗以三千人守成臯之險,坐困窦建德十萬之衆,是也。

    ”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訓義)杜牧曰:“川廣地平,可來可往,足以交戰對壘。

    ”陳皞曰:“言其道路交橫,彼我可以來往。

    ”何氏曰:“交地,平原交通也。

    ” 諸侯之地參屬,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為衢地。

     (訓義)何氏曰:“衢地者,地要沖,控帶數道。

    ”張預曰:“衢者,四通之地。

    ” 基博按:衢地者,道路四通,不可不先據之以控制要害,示天下形勢,而莫敢不服,此所謂“先至而得天下之衆。

    ”如春秋時,晉、楚之争鄭;秦漢之際,劉、項之争荥陽、成臯;是也。

    諸家以先遣使至其地,約和旁國,交親結恩為說,未免迂曲失解。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

     (訓義)曹操曰:“難返之地。

    ”杜牧曰:“入人之境已深,過人之城已多,津梁皆為所恃,要沖皆為所據,還返師斾,不可得也。

    ”張預曰:“深入敵境,多過敵城,士卒心專,無有歸志,此難退之地也。

    ”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

     (訓義)張預曰:“險阻沮洳之地,進退艱難而無所依。

    ”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為圍地。

     (訓義)杜佑曰:“所從入厄險,歸道遠也;持久則糧乏,故敵可以少擊吾衆者,為圍地也。

    ”梅堯臣曰:“山川圍繞,入則隘,歸則迂也。

    ”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訓義)賈林曰:“左右高山,前後絕澗,外來則易,内出則難,誤居此地,速為死戰則生;若待士卒氣挫,糧儲又無,而持久,不死何待!”張預曰:“山川險隘,進退不能,糧絕于中,敵臨于外;當此之際,勵士激戰而不可緩也。

    ” 是故散地則無戰, (訓義)梅堯臣曰:“我兵在國,安土懷生,陳則不堅,鬥則不勝,是不可以戰。

    ”王晳曰:“決于戰,則懼散。

    ” 輕地則無止。

     (訓義)梅堯臣曰:“始入敵境,未背險阻,士心不專,無以戰為?勿近名城,勿由通路,以速進為利。

    ” 争地則無攻, (訓義)曹操曰:“不當攻,當先至為利也。

    ”杜牧曰:“無攻者,謂敵人若已先得其地,則不可攻。

    ”王晳曰:“敵居形勝之地,先據乎利,而我不得其處,則不可攻。

    ” 交地則無絕, (訓義)杜牧曰:“川廣地平,四面交戰,須車騎部伍,首尾聯屬,不可使斷絕,恐敵人因而乘我。

    ” 衢地則合交, (訓義)曹操曰:“結諸侯也。

    ”張預曰:“四通之地,先結交旁國。

    ” 基博按:“合交”者,謂合兵交戰也。

    諸家解未的,詳見《九變篇》。

     重地則掠, (訓義)孟氏曰:“因糧于敵也。

    ”梅堯臣曰:“去國既遠,多背城邑,糧道必絕,則掠畜積以繼食。

    ” 圮地則行, (訓義)曹操曰:“無稽留也。

    ”梅堯臣曰:“當速行。

    ” 圍地則謀, (訓義)梅堯臣曰:“前有隘,後有險,歸道又迂,則發謀慮以取勝。

    ” 死地則戰。

     (訓義)陳皞曰:“陷在死地,則軍中人人自戰;故曰‘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賈林曰:“力戰或生,守隅則死。

    ”梅堯臣曰:“前後左右,無所之,示必死,人人自戰也。

    ” 右第一節論九地之變,屈伸之利。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衆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訓義)杜牧曰:“多設變詐以亂敵人,或沖前掩後,或驚東擊西,或立僞形,或張奇勢,或則無形以合戰,敵則必備而衆分,使其意懾離散,上下驚擾,不能和合,不得齊集,此善用兵也。

    ”張預曰:“出其不意,掩其無備,骁兵銳卒,猝然突擊;彼救前則後慮,應左則右隙,使倉皇散亂,不知所禦,将吏士卒,不能相赴,其卒已散而不複聚,其兵雖合而不能一。

    ”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訓義)張預曰:“彼雖驚擾,亦當有利則動,無利則止。

    ” 敢問敵衆整而将來,待之若何? (訓義)梅堯臣曰:“此設疑以自問,言敵人甚衆,将又嚴整,我何以待之耶?”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訓義)曹操曰:“奪其所恃之利。

    ”李筌曰:“《孫子》故立此問者,以此為秘要也。

    所謂愛,謂敵所便愛也。

    ”陳皞曰:“愛者,不止所恃利,但敵人所顧之事,皆可奪也。

    ”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訓義)杜牧曰:“此統言兵之情狀,以乘敵間隙,由不虞之道,攻其不戒之處;此乃兵之深情,将之至事也。

    ”梅堯臣曰:“兵機貴速,當乘人之不備!乘人之不備者,行不虞之道,攻不戒之所也。

    ”何氏曰:“如蜀将孟達之降魏,魏朝以達領新城太守。

    達複連吳固蜀,潛圖中國。

    謀洩,司馬宣王秉政,恐達速發,以書绐達以安之。

    達得書,猶豫不決。

    宣王乃潛軍進讨。

    諸将皆言達與二賊交構,宜審察而後動。

    宣王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往讨之。

    ’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吳、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橋木闌以救達,宣王分諸将拒之。

    初達與諸葛亮書曰:‘宛去洛八百裡,去吾一千一百裡,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達于城下為木栅以自固。

    宣王渡水,破其栅,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