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篇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解題)王晳曰:“地利,當周知險、隘、支、挂之形也。
”張預曰:“凡軍有所行,先五十裡内山川形勢,使軍士伺其伏兵;将乃自行視地之勢,因而圖之,知其險易。
故行師越境,審地形而立勝,故次行軍。
” 基博按:行軍必明地形,故次行軍。
惟《行軍篇》所論處軍,亦屬地形,與此少異者,蓋《行軍篇》之論,所以自處;而此所論,則旨在應敵也。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訓義)張預曰:“地形有此六者之别也。
”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訓義)杜佑曰:“謂俱在平陸,往來通也。
”杜牧曰:“通者,四戰之地;須先據高陽之處,勿使敵人先得,而我後至也。
利糧道者,每于津厄,或敵人要沖,則築壘,或作甬道以護之。
”賈林曰:“處高,易于望候;向陽,視生;通糧道,便易轉運。
”張預曰:“先處戰地以待敵,則緻人而不緻于人;我雖高居面陽,坐以緻敵,亦慮敵人不來赴戰,故須使糧饷不絕,然後為利。
” 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訓義)杜牧曰:“挂者,險阻之地,與敵共有,犬牙相錯,動有挂礙也。
往攻敵,敵若無備,攻之必勝,則雖與險阻相錯,敵人已敗,不得複邀我歸路矣;若往攻敵人,敵人有備,不能勝之,則為敵人守險阻,邀我歸路,難以返也。
”陳皞曰:“不得已陷在此,則須為持久之計,掠取敵人之糧,以伺利便而擊之。
”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訓義)賈林曰:“支者,隔險阻,可以相要截,足得相支持,故不利先出也。
”梅堯臣曰:“各居所險,先出必敗,利而誘我,我不可愛;僞去引敵,半出而擊。
”張預曰:“利我,謂佯背我去,不可出攻,我舍險,則反為所乘,當自引去;敵若來追,伺其半出,行列未定,銳卒攻之,必獲利焉。
《李靖兵法》曰:‘彼此不利之地,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擊之。
’”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訓義)曹操曰:“隘形者,兩山間通谷也。
”杜佑曰:“盈,滿也;以兵陳滿隘形,欲使敵不得進退也,如水之滿器,與口齊也。
若我居之,平易險阻,皆制在我,然後出奇以制敵;若敵人據隘之半,不知齊口滿盈之道,我則入隘以從之,蓋敵亦在隘,我亦在隘,俱得地形,勝敗在我,不在地形也。
夫齊口盈滿之術,非惟隘形獨解有口,譬如平坡迥澤,車馬不通,舟楫不勝,中有一徑,亦須據其路口,使敵不得進也。
諸可知矣。
”張預曰:“敵若先居此地,盈塞隘口而陳者,不可從也;若雖守隘口,俱不滿齊者,入而從之,與敵共此險阻之利。
吳起曰:‘無當天竈;天竈者,大谷之口’;言不可迎隘口而居之也。
”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訓義)杜牧曰:“險者,山峻谷深,非人力所能作為,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人先據之,必不可以争,則當引去。
陽者,南面之地;恐敵人持久,我居陰而生疾也。
今若于崤渑遇敵,則先據北山,此乃是面陰而背陽也。
高陽二者,止可舍陽而就高,不可舍高而就陽。
《孫子》乃統而言之也。
”梅堯臣曰:“先得險固,居高就陽,待敵則強;敵苟先之,就戰則殆,引去勿疑。
” 基博按:此即《行軍篇》論處山之軍之所謂“絕山依谷”;而克老山維茲著書論山嶽之攻與守孰能配備全軍于山背之廣大高原者,孰則瞰制敵軍以有利;此所為“必居高陽以待敵”也!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訓義)曹操曰:“挑戰者,延敵也。
”杜牧曰:“譬如我與敵壘,相去三十裡,若我來就敵壘,而延敵欲戰者,是我困敵銳,故戰者不利;若敵來就我壘,延我欲戰者,是我佚敵勞,敵亦不利;故延勢均。
然則如何?曰:欲必戰者,則移相近也。
”張預曰:“營壘相遠,勢力又均,止可坐以待敵,不宜挑人而求戰也。
”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訓義)張預曰:“六地之形,将不可不知。
” 基博按:“通形”,謂運動之無障礙者也。
其他“挂形”、“支形”、“隘形”、“險形”,皆運動之有障礙者也。
至于“遠形”則運動之無障礙,而處戰地以待敵,蕲緻人而緻于人也。
六地之外,有突形者,可以攻,難于守。
希特勒以一九三九年九月進攻波蘭也,
”張預曰:“凡軍有所行,先五十裡内山川形勢,使軍士伺其伏兵;将乃自行視地之勢,因而圖之,知其險易。
故行師越境,審地形而立勝,故次行軍。
” 基博按:行軍必明地形,故次行軍。
惟《行軍篇》所論處軍,亦屬地形,與此少異者,蓋《行軍篇》之論,所以自處;而此所論,則旨在應敵也。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訓義)張預曰:“地形有此六者之别也。
”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訓義)杜佑曰:“謂俱在平陸,往來通也。
”杜牧曰:“通者,四戰之地;須先據高陽之處,勿使敵人先得,而我後至也。
利糧道者,每于津厄,或敵人要沖,則築壘,或作甬道以護之。
”賈林曰:“處高,易于望候;向陽,視生;通糧道,便易轉運。
”張預曰:“先處戰地以待敵,則緻人而不緻于人;我雖高居面陽,坐以緻敵,亦慮敵人不來赴戰,故須使糧饷不絕,然後為利。
” 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訓義)杜牧曰:“挂者,險阻之地,與敵共有,犬牙相錯,動有挂礙也。
往攻敵,敵若無備,攻之必勝,則雖與險阻相錯,敵人已敗,不得複邀我歸路矣;若往攻敵人,敵人有備,不能勝之,則為敵人守險阻,邀我歸路,難以返也。
”陳皞曰:“不得已陷在此,則須為持久之計,掠取敵人之糧,以伺利便而擊之。
”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訓義)賈林曰:“支者,隔險阻,可以相要截,足得相支持,故不利先出也。
”梅堯臣曰:“各居所險,先出必敗,利而誘我,我不可愛;僞去引敵,半出而擊。
”張預曰:“利我,謂佯背我去,不可出攻,我舍險,則反為所乘,當自引去;敵若來追,伺其半出,行列未定,銳卒攻之,必獲利焉。
《李靖兵法》曰:‘彼此不利之地,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擊之。
’”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訓義)曹操曰:“隘形者,兩山間通谷也。
”杜佑曰:“盈,滿也;以兵陳滿隘形,欲使敵不得進退也,如水之滿器,與口齊也。
若我居之,平易險阻,皆制在我,然後出奇以制敵;若敵人據隘之半,不知齊口滿盈之道,我則入隘以從之,蓋敵亦在隘,我亦在隘,俱得地形,勝敗在我,不在地形也。
夫齊口盈滿之術,非惟隘形獨解有口,譬如平坡迥澤,車馬不通,舟楫不勝,中有一徑,亦須據其路口,使敵不得進也。
諸可知矣。
”張預曰:“敵若先居此地,盈塞隘口而陳者,不可從也;若雖守隘口,俱不滿齊者,入而從之,與敵共此險阻之利。
吳起曰:‘無當天竈;天竈者,大谷之口’;言不可迎隘口而居之也。
”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訓義)杜牧曰:“險者,山峻谷深,非人力所能作為,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人先據之,必不可以争,則當引去。
陽者,南面之地;恐敵人持久,我居陰而生疾也。
今若于崤渑遇敵,則先據北山,此乃是面陰而背陽也。
高陽二者,止可舍陽而就高,不可舍高而就陽。
《孫子》乃統而言之也。
”梅堯臣曰:“先得險固,居高就陽,待敵則強;敵苟先之,就戰則殆,引去勿疑。
” 基博按:此即《行軍篇》論處山之軍之所謂“絕山依谷”;而克老山維茲著書論山嶽之攻與守孰能配備全軍于山背之廣大高原者,孰則瞰制敵軍以有利;此所為“必居高陽以待敵”也!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訓義)曹操曰:“挑戰者,延敵也。
”杜牧曰:“譬如我與敵壘,相去三十裡,若我來就敵壘,而延敵欲戰者,是我困敵銳,故戰者不利;若敵來就我壘,延我欲戰者,是我佚敵勞,敵亦不利;故延勢均。
然則如何?曰:欲必戰者,則移相近也。
”張預曰:“營壘相遠,勢力又均,止可坐以待敵,不宜挑人而求戰也。
”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訓義)張預曰:“六地之形,将不可不知。
” 基博按:“通形”,謂運動之無障礙者也。
其他“挂形”、“支形”、“隘形”、“險形”,皆運動之有障礙者也。
至于“遠形”則運動之無障礙,而處戰地以待敵,蕲緻人而緻于人也。
六地之外,有突形者,可以攻,難于守。
希特勒以一九三九年九月進攻波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