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篇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訓義)陳皞曰:“覆者,謂隐于林木之内,潛來掩我,候兩軍戰酣,或出其左右,或出其前後,若驚駭伏獸也。
”梅堯臣曰:“獸驚而奔,旁有覆。
”張預曰:“凡欲掩覆人者,必由險阻草木中來,故驚起伏獸奔駭也。
”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訓義)張預曰:“車馬行疾而勢重,又轍迹相次而進,故塵高起而銳直也。
凡軍行,須有探候之人在前,若見敵塵,必馳報主将,如潘黨望晉塵,使騁而告,是也。
” 卑而廣者,徒來也。
(訓義)王晳曰:“車馬起塵猛,步人則差緩也。
”張預曰:“徒步行緩而迹輕,又行列疏遠,故塵低而廣。
” 散而條達者,樵采也。
(訓義)李筌曰:“煙塵之候。
晉師伐齊,曳柴從之。
齊人登山,望而畏其衆,乃夜遁。
薪采,即其義也。
”杜牧曰:“樵采者各随所向,故塵埃散衍條達。
”王晳曰:“條達,纖微斷續之貌。
” 基博按:筌以“樵采”字為“薪采”。
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訓義)杜牧曰:“欲立營壘,以輕兵往來為斥候,故塵少也。
”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訓義)杜牧曰:“言敵人使來,言辭卑遜,複增壘堅壁,若懼我者,是欲驕我使懈怠必來攻我也。
趙奢救阏與,去邯鄲三十裡,增壘不進,秦閑來,必善食遣之;閑以報秦将。
秦将果大喜曰:‘阏與非趙所有矣!’奢既遣秦閑,乃倍道兼行,掩秦不備,擊之,遂大破秦軍也。
” 辭詭而強進驅者,退也。
(訓義)杜佑曰:“詭,詐也;驅馳,示無所畏,是知欲退也。
”王晳曰:“辭強,示進形,欲我不虞其去也。
”張預曰:“使來辭壯,軍又前進,欲脅我而求退也。
秦行人夜戒晉師曰:‘兩軍之士,皆未也,來日,請相見。
’晉臾骈曰:‘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
’秦果宵遁。
”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
(訓義)杜牧曰:“出輕車,先定戰陣疆界也。
”張預曰:“輕車,戰車也;出車其旁,陳兵欲戰也。
按魚麗之陣,先偏後伍,言以車居前,以伍次之;然則欲戰者,車先出其側也。
”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訓義)陳皞曰:“言無約而請和,蓋總論兩國之師,或侵或伐,彼我皆未屈弱,而無故請好和者,此必敵人國内有憂危之事,欲為苟且暫安之計;不然,則知我有可圖之勢,欲使不疑,先求和好,然後乘我不備而來取也。
石勒之破王浚也,先密為和好,又臣服于浚,知浚不疑,乃請修朝觐之禮;浚許之;及入,因誅浚而滅之。
” 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
(訓義)李筌曰:“戰有期及,将用是以奔走之。
”賈林曰:“尋常之期,不合奔走,必有遠兵相應,有晷刻之期,必欲合勢,同來攻我,宜速備之。
” 半進半退者,誘也。
(訓義)杜牧曰:“僞為雜亂不整之狀。
”梅堯臣曰:“進退不一,欲以誘我。
” 倚仗而立者,饑也。
(訓義)杜佑曰:“倚仗矛戟而立者,饑之意。
”張預曰:“凡人不食則困,故倚兵器而立。
三軍飲食,上下同時;故一人饑,則三軍皆然。
” 汲而先飲者,渴也。
(訓義)杜牧曰:“命之汲水,示汲而先飲者渴也;睹一人,三軍可知也。
”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訓義)杜佑曰:“士疲勞也;敵人來,見我利而不能進擊者,疲勞也。
”張預曰:“士卒疲勞,不可使戰,故雖見利,将不敢進也。
” 鳥集者,虛也。
(訓義)杜佑曰:“敵大作營壘示我衆,而鳥集止其上者,其中虛也。
”張預曰:“凡敵潛退,必棄營幕,禽鳥見空,鳴集其上。
楚伐鄭,鄭人将奔。
諜告曰:‘楚幕有烏。
’乃止。
又晉伐齊。
叔向曰:‘城上有烏,齊師其遁?’此乃設留形而遁也。
” 夜呼者,恐也。
(訓義)杜牧曰:“恐懼不安,故夜呼以自壯也。
”張預曰:“三軍以将為主;将無膽勇,不能安衆,故士卒恐懼而夜呼;若晉軍終夜有聲,是也。
” 軍擾者,将無不重也。
(訓義)陳皞曰:“将法令不嚴,威容不重,士因以擾亂也。
”張預曰:“軍中多驚擾者,将不持重也。
張遼屯長社,夜,軍中忽亂,一軍盡擾。
遼謂左右勿動,‘是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士安坐,遼中陳而立,有頃即定。
此則能持重也。
” 旌旗動者,亂也。
(訓義)張預曰:“旌旗,所以齊衆也;而動搖無定,是部伍雜亂也。
” 吏怒者,倦也。
(訓義)杜牧曰:“衆悉倦弊,故吏不畏而忿怒也。
”賈林曰:“人困則多怒。
” 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訓義)梅堯臣曰:“給糧以秣乎馬,殺畜以飨乎士,棄缻不複炊,暴露不返舍,是欲決戰而求勝也。
”王晳曰:“粟馬肉食,所以為力且久也;軍所缻,不複飲食也;不返舍,無回心也;皆謂以死決戰耳。
敵如此者,當堅守以待其弊也。
”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衆也。
(訓義)李筌曰:“諄諄,翕翕,竊語貌;士卒之心恐上,則私語而言,是失衆也。
”賈林曰:“諄諄,竊語貌;翕翕,不安貌;徐與人言,遞相問貌;如此者,必散失部曲也。
”張預曰:“諄諄,語也;翕翕,聚也;徐,緩也;言士卒相聚私語,低緩而言,以非其上;是不得衆心也。
” 數賞者,窘也。
(訓義)杜牧曰:“勢窮力窘,恐衆為叛,數賞以悅之。
” 數罰者,困也。
(訓義)杜牧曰:“人力困弊,不畏刑罰,故數罰以懼之。
” 先暴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
(訓義)曹操曰:“先輕敵,後聞其衆,則心惡之也。
”張預曰:“先輕敵,後畏人。
或曰:先刻暴禦下,後畏衆叛,是用畏行愛,不精之甚;故上文以數賞數罰而言也。
”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訓義)賈林曰:“氣委而言謝者,欲求兩解。
”梅堯臣曰:“力屈欲休兵,委質以來謝。
”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訓義)張預曰:“勇怒而來,既不合戰,又不引退,當密伺之,必有奇伏也。
”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訓義)王晳曰:“不可但恃武也,當以計智料敵而行。
”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訓義)王晳曰:“惟不能料敵,但以武進,則必為敵所擒,明患不在于不多也。
” 基博按:“足以并力”承“兵非益多”,言兵不以多為益,而以并力為足;“料敵取人”承“惟無武進”,言兵不徒以進為武,而以料敵能取人;卒乃重言以申之曰:“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所以深緻戒于武進也。
右第二節,論相敵。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
(訓義)杜牧曰:“恩信未洽不可以刑罰齊之。
”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訓義)曹操曰:“恩信已洽,若無刑罰,則驕惰難用也。
”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訓義)李筌曰:“文,仁恩;武,威罰。
”張預曰:“文恩以悅之,武威以肅之,畏愛相兼,故戰必勝,攻必取。
或問曰:《書》雲:‘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言先威也;孫武先愛,何也?曰:《書》之所稱,仁人之兵也;王者之于民,恩德素厚,人心已附,及其用之,惟患乎寡威也。
武之所陳,戰國之兵也;霸者之于民,法令素酷,人心易離,及其用之,惟患乎少恩也。
”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訓義)梅堯臣曰:“素,舊也;威令舊立,教乃聽服。
” 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訓義)梅堯臣曰:“信服已久,何事不從!”王晳曰:“知此者,始可言其并力勝敵矣。
” 基博按:此曰“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所以明令行之不徒恃威立,而尤貴親附也;乃與上文“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句,反正相映,非威令之謂也。
右第三節,論得衆,蓋承上并力而申論之也。
欲求并力,必先得衆;卒親附,令素行,而後可以言得衆。
處軍相敵,而終之以得衆,此行軍之本也。
卒不親附,令不素行,則何以并力而收料敵取人之功哉!
”梅堯臣曰:“獸驚而奔,旁有覆。
”張預曰:“凡欲掩覆人者,必由險阻草木中來,故驚起伏獸奔駭也。
”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訓義)張預曰:“車馬行疾而勢重,又轍迹相次而進,故塵高起而銳直也。
凡軍行,須有探候之人在前,若見敵塵,必馳報主将,如潘黨望晉塵,使騁而告,是也。
” 卑而廣者,徒來也。
(訓義)王晳曰:“車馬起塵猛,步人則差緩也。
”張預曰:“徒步行緩而迹輕,又行列疏遠,故塵低而廣。
” 散而條達者,樵采也。
(訓義)李筌曰:“煙塵之候。
晉師伐齊,曳柴從之。
齊人登山,望而畏其衆,乃夜遁。
薪采,即其義也。
”杜牧曰:“樵采者各随所向,故塵埃散衍條達。
”王晳曰:“條達,纖微斷續之貌。
” 基博按:筌以“樵采”字為“薪采”。
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訓義)杜牧曰:“欲立營壘,以輕兵往來為斥候,故塵少也。
”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訓義)杜牧曰:“言敵人使來,言辭卑遜,複增壘堅壁,若懼我者,是欲驕我使懈怠必來攻我也。
趙奢救阏與,去邯鄲三十裡,增壘不進,秦閑來,必善食遣之;閑以報秦将。
秦将果大喜曰:‘阏與非趙所有矣!’奢既遣秦閑,乃倍道兼行,掩秦不備,擊之,遂大破秦軍也。
” 辭詭而強進驅者,退也。
(訓義)杜佑曰:“詭,詐也;驅馳,示無所畏,是知欲退也。
”王晳曰:“辭強,示進形,欲我不虞其去也。
”張預曰:“使來辭壯,軍又前進,欲脅我而求退也。
秦行人夜戒晉師曰:‘兩軍之士,皆未也,來日,請相見。
’晉臾骈曰:‘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
’秦果宵遁。
”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
(訓義)杜牧曰:“出輕車,先定戰陣疆界也。
”張預曰:“輕車,戰車也;出車其旁,陳兵欲戰也。
按魚麗之陣,先偏後伍,言以車居前,以伍次之;然則欲戰者,車先出其側也。
”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訓義)陳皞曰:“言無約而請和,蓋總論兩國之師,或侵或伐,彼我皆未屈弱,而無故請好和者,此必敵人國内有憂危之事,欲為苟且暫安之計;不然,則知我有可圖之勢,欲使不疑,先求和好,然後乘我不備而來取也。
石勒之破王浚也,先密為和好,又臣服于浚,知浚不疑,乃請修朝觐之禮;浚許之;及入,因誅浚而滅之。
” 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
(訓義)李筌曰:“戰有期及,将用是以奔走之。
”賈林曰:“尋常之期,不合奔走,必有遠兵相應,有晷刻之期,必欲合勢,同來攻我,宜速備之。
” 半進半退者,誘也。
(訓義)杜牧曰:“僞為雜亂不整之狀。
”梅堯臣曰:“進退不一,欲以誘我。
” 倚仗而立者,饑也。
(訓義)杜佑曰:“倚仗矛戟而立者,饑之意。
”張預曰:“凡人不食則困,故倚兵器而立。
三軍飲食,上下同時;故一人饑,則三軍皆然。
” 汲而先飲者,渴也。
(訓義)杜牧曰:“命之汲水,示汲而先飲者渴也;睹一人,三軍可知也。
”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訓義)杜佑曰:“士疲勞也;敵人來,見我利而不能進擊者,疲勞也。
”張預曰:“士卒疲勞,不可使戰,故雖見利,将不敢進也。
” 鳥集者,虛也。
(訓義)杜佑曰:“敵大作營壘示我衆,而鳥集止其上者,其中虛也。
”張預曰:“凡敵潛退,必棄營幕,禽鳥見空,鳴集其上。
楚伐鄭,鄭人将奔。
諜告曰:‘楚幕有烏。
’乃止。
又晉伐齊。
叔向曰:‘城上有烏,齊師其遁?’此乃設留形而遁也。
” 夜呼者,恐也。
(訓義)杜牧曰:“恐懼不安,故夜呼以自壯也。
”張預曰:“三軍以将為主;将無膽勇,不能安衆,故士卒恐懼而夜呼;若晉軍終夜有聲,是也。
” 軍擾者,将無不重也。
(訓義)陳皞曰:“将法令不嚴,威容不重,士因以擾亂也。
”張預曰:“軍中多驚擾者,将不持重也。
張遼屯長社,夜,軍中忽亂,一軍盡擾。
遼謂左右勿動,‘是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士安坐,遼中陳而立,有頃即定。
此則能持重也。
” 旌旗動者,亂也。
(訓義)張預曰:“旌旗,所以齊衆也;而動搖無定,是部伍雜亂也。
” 吏怒者,倦也。
(訓義)杜牧曰:“衆悉倦弊,故吏不畏而忿怒也。
”賈林曰:“人困則多怒。
” 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訓義)梅堯臣曰:“給糧以秣乎馬,殺畜以飨乎士,棄缻不複炊,暴露不返舍,是欲決戰而求勝也。
”王晳曰:“粟馬肉食,所以為力且久也;軍所缻,不複飲食也;不返舍,無回心也;皆謂以死決戰耳。
敵如此者,當堅守以待其弊也。
”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衆也。
(訓義)李筌曰:“諄諄,翕翕,竊語貌;士卒之心恐上,則私語而言,是失衆也。
”賈林曰:“諄諄,竊語貌;翕翕,不安貌;徐與人言,遞相問貌;如此者,必散失部曲也。
”張預曰:“諄諄,語也;翕翕,聚也;徐,緩也;言士卒相聚私語,低緩而言,以非其上;是不得衆心也。
” 數賞者,窘也。
(訓義)杜牧曰:“勢窮力窘,恐衆為叛,數賞以悅之。
” 數罰者,困也。
(訓義)杜牧曰:“人力困弊,不畏刑罰,故數罰以懼之。
” 先暴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
(訓義)曹操曰:“先輕敵,後聞其衆,則心惡之也。
”張預曰:“先輕敵,後畏人。
或曰:先刻暴禦下,後畏衆叛,是用畏行愛,不精之甚;故上文以數賞數罰而言也。
”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訓義)賈林曰:“氣委而言謝者,欲求兩解。
”梅堯臣曰:“力屈欲休兵,委質以來謝。
”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訓義)張預曰:“勇怒而來,既不合戰,又不引退,當密伺之,必有奇伏也。
”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訓義)王晳曰:“不可但恃武也,當以計智料敵而行。
”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訓義)王晳曰:“惟不能料敵,但以武進,則必為敵所擒,明患不在于不多也。
” 基博按:“足以并力”承“兵非益多”,言兵不以多為益,而以并力為足;“料敵取人”承“惟無武進”,言兵不徒以進為武,而以料敵能取人;卒乃重言以申之曰:“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所以深緻戒于武進也。
右第二節,論相敵。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
(訓義)杜牧曰:“恩信未洽不可以刑罰齊之。
”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訓義)曹操曰:“恩信已洽,若無刑罰,則驕惰難用也。
”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訓義)李筌曰:“文,仁恩;武,威罰。
”張預曰:“文恩以悅之,武威以肅之,畏愛相兼,故戰必勝,攻必取。
或問曰:《書》雲:‘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言先威也;孫武先愛,何也?曰:《書》之所稱,仁人之兵也;王者之于民,恩德素厚,人心已附,及其用之,惟患乎寡威也。
武之所陳,戰國之兵也;霸者之于民,法令素酷,人心易離,及其用之,惟患乎少恩也。
”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訓義)梅堯臣曰:“素,舊也;威令舊立,教乃聽服。
” 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訓義)梅堯臣曰:“信服已久,何事不從!”王晳曰:“知此者,始可言其并力勝敵矣。
” 基博按:此曰“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所以明令行之不徒恃威立,而尤貴親附也;乃與上文“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句,反正相映,非威令之謂也。
右第三節,論得衆,蓋承上并力而申論之也。
欲求并力,必先得衆;卒親附,令素行,而後可以言得衆。
處軍相敵,而終之以得衆,此行軍之本也。
卒不親附,令不素行,則何以并力而收料敵取人之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