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篇第九

關燈
:“用兵之利,得地之助。

    ”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訓義)曹操曰:“恐半涉而水遽漲也。

    ”杜佑曰:“上雨,水當清;而反濁沫至,此敵人權遏水之占也。

    ”王晳曰:“水漲則沫;涉,步濟也。

    ”張預曰:“沫,謂水土泡漚。

    ”陳啟天曰:“此句亦言處水上軍之法,想系錯簡在此;宜移于上文‘令半濟而擊之利’句下。

    ”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訓義)王晳曰:“‘絕澗’,當作‘絕天澗’,脫天字耳。

    ”張預曰:“溪谷深峻,莫可過者,為絕澗。

    外高中下,衆水所歸者,為天井。

    山險環繞,所入者隘,為天牢。

    林木縱橫,葭葦隐蔽者,為天羅。

    陂池泥濘,漸車凝騎者,為天陷。

    道路迫隘,地多坑坎者,為天隙。

    凡遇此地,宜遠避,不可近之!” 基博按:張預曰:“林木縱橫,葭葦隐蔽者,為天羅。

    ”則“天羅”者,森林之地也。

    森林,亦利于守而不利于攻;則“亟去之,勿近”者,當為客而不為主!克老山維茲著書,第六卷《論守》,中有“森林之守”一章;第七卷《論攻》,亦有章涉及森林;皆論處森林之軍,其說以謂:“林,有茂密深阻之森林;有面積廣闊之植林;兩者之資以為守不同。

    蓋植林者,樹木稀,不如森林之茂密;通路多,不如森林之深阻;而守者得之,不可不置之陣地之後!蓋守者眼前之展望,不可不視攻者為廣大!何者?則以守者之兵力,自視攻者為寡弱;而憑阻恃深,不得不視攻者以遲緩展開作戰計劃為有利;若有林在前以布置防禦正面;則瞻望弗及,而以運用兵力,如盲者之與行人相撞矣!倘置于後以布防禦線,則防禦線内之所得為者,不獨以遮蔽敵眼;抑亦可掩護退卻;此之為利,不亦大乎!惟植林多限于平地;而茂密深阻之森林,則有山嶽之特質;倘守者于森林後方,為可多可少之集中以待敵軍,而由森林之隘路,猝出以襲擊之;則攻者之前進受阻可知!倘攻者猛進而守軍後退,則以森林之通路,無不長大而深阻,羊腸萦曲,足以掩護退卻;其為守者之利又可知!惟森林雖以深阻,無不有若幹間道以利小支隊之侵入;而小支隊之侵入,亦如滴水之滲浸大堤,而千裡之堤,無不潰于蟻穴之微以擴大成泛濫也!抑亦有其例外;如俄國與波蘭之廣大地帶,幾為森林所蔽;而攻者如無足以突破之力,迷路以不知所出,而在森林之黑暗中,敵人變幻出沒,左右前後,不知襲擊之自何來,旁皇無主,危莫大焉!”豈非《孫子》之所謂“天羅”乎!至于“絕澗”、“天牢”、“天隙”,殆不離乎所謂“溪谷”也。

    “天井”、“天陷”,則不外乎所謂“沼澤”也。

    特多為之辭以見地形之複雜,而不可以一概論耳! 吾遠之,敵近之。

    吾迎之,敵背之。

     (訓義)李筌曰:“善用兵者,緻敵至受害之地也。

    ”杜牧曰:“迎,向也。

    背,倚也。

    ”梅堯臣曰:“言六害當使我遠而敵附,我向而敵倚,則我利敵兇。

    ” 軍旁,有險,阻,蔣,潢,井生葭葦,山林蘙荟,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藏處也。

     (訓義)杜佑曰:“此言伏奸之地;當覆索也。

    險者,一高一下之地。

    阻者,多水地也。

    蔣者,水草之藂生也。

    潢者,池也。

    井者,下也。

    葭葦者,衆草所聚也。

    山林者,衆木所居也。

    蘙荟者,可以屏蔽之處也。

    此以上,相地形也;此以下,察敵情也。

    ”張預曰:“險阻,丘阜之地,多生山林;潢井,卑下之處,多産葭葦;可以蒙蔽,必降索之,恐兵伏其中;又慮奸細潛隐,觇我虛實,聽我号令。

    伏,奸,當為兩事。

    ”陳啟天曰:“井字當為并字,因形近而誤;并生,猶言叢生也。

    ” 右第一節,論處軍。

     基博按:《孫子》以兵之利為得地之助;是以處軍,必相地形。

    而克老山維茲著書,第五卷《論戰鬥力》,中有“地形”一章,亦論相地以處軍,其說以謂:“完全之平原,不過以展開兵數甚少之部隊,而戰鬥于一定之時間耳!若用兵數較多之部隊,而為時間較長之戰鬥,則戰鬥不限于平原;而山地之戰鬥,與平原絕異!夫平原,無障礙,無掩護;然離平原以言地形,則不能無障礙與掩護!而所謂障礙與掩護者:運動之障礙,一也。

    俯瞰之障礙,二也。

    炮火槍火之掩護,三也。

    及進而究其所以成障礙與掩護者:或以土地起伏之勢。

    或依森林、沼澤及湖沼等之自然狀态。

    或則依耕耘而生地面之變态。

    皆不得以平原為衡者也。

    是故平原以外之地形有三:其一為山地。

    其二為耕耘不得施,而為森林與沼澤之地。

    其三則耕耘之地,是也。

    然地之耕耘,亦随地随國而淺深異施,不能一律;獨佛蘭特、好斯敦及其他地方之耕耘,則大有資于障礙與掩護;蓋以其地為無數之壕溝、牆垣、生籬及堤所切斷;而有孤立之村莊與小叢林,星羅棋布以點綴其間也。

    然則地形之利于戰争者,惟平坦而耕耘不盛之土地耳!特守者不得不資土地之障礙以為用時,則非所論!森林以障礙俯瞰;山地以障礙運動;而耕耘盛之地,則可以障礙俯瞰,而不如森林之甚;亦以障礙運動,而不如山地之甚!山地固以運動障礙為主;然非不能運動;不過在山地,不過不能随地以自由前進行動;縱其能之,而不能不須多數之時間無勞力也!至于森林,則不惟俯瞰展望之難;而運動亦難;蓋以展望之難,不知何途之從而進出也!然運動愈障礙,俯瞰愈障礙,地形愈複雜;則總司令官之展望愈小,指揮愈失;而将校之名級愈低,指揮愈有效;士兵之部隊愈小,威力愈發揚;于此時也,惟有人自為戰之膽勇,技能與睿智以決定一切耳;而總司令官之權威無與也!縱以國民戰争之民衆叛亂,雖各人之技能與睿智無可稱;特以各人意氣之激昂,一往無前,而運動兵力之分散,因地形之複雜;以寡擊衆,而成卓越之戰功者,豈無其人其事乎!特不能離障礙多、掩護多之山地、森林地以從事耳!山地、森林地以及耕耘盛之地,凡運動障礙之地,騎兵之不能用,已無待言!而在森林繁茂之地,則炮兵亦不能用;蓋無有效使用之展望,與可以運搬之道路也!然在山地以及耕耘盛之地,則炮火之掩護物多有,而炮兵之不利不甚大!抑敵人亦以掩護多而襲擊易,往往出步兵以猝襲我炮兵陣地;則以火炮之運搬笨重,而炮兵驚擾,往往委而去之以為敵有!特山地,則以敵人之運動障礙而接近不易,可以增加炮兵之效力焉!然凡困難險阻之地形,他種兵之運動障礙者,惟步兵有決定之卓越耳!”今以克氏之說而證諸《孫子》所論處山、處水、處斥澤以及絕澗、天牢、天陷、天隙,皆運動之障礙也;天井、天羅以及險、阻、蔣、潢,井生葭葦,山林翳荟,皆俯瞰之障礙也;即如《九變篇》所言“圮地無舍”,“絕地無留”,“圍地則謀”,亦皆運動有障礙也。

    至雲“衢地合交”,則以運動無障礙也。

    可以處平陸之軍處之!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

    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訓義)陳皞曰:“敵人相近而不挑戰,恃其守險也;若遠而挑戰者,欲誘我使進,然後乘利而奮擊也。

    ” 其所居易者,利也。

     (訓義)杜牧曰:“言敵不居險阻而居平易,必有以便利于事也。

    一本雲:‘士争其所居者,易利也。

    ’”賈林曰:“敵之所居,地多便利,故挑我使前,就己之便,戰則易獲其利,慎勿從之也。

    ”張預曰:“敵人舍險而居易者,必有利也。

    或曰:敵欲人之進,故處于平易以示利,而誘我也。

    ” 基博按:賈林注所據本,作“其所居者易利也”,與杜牧、張預不同。

     衆樹動者,來也。

     (訓義)張預曰:“凡軍必遣善視者登高觇敵,若見林木動搖者,是斬木除道而來也。

    或曰:不止除道,亦将為兵器;若晉人伐木益兵,是也。

    ” 衆草多障者,疑也。

     (訓義)曹操曰:“結草為障,欲使我疑也。

    ”杜牧曰:“言敵人或營壘未成,或拔軍潛去,恐我來追,或為掩襲,故結草使往往相聚,如有人伏藏之狀,使我疑而不敢進也。

    ”張預曰:“或敵欲追我,多為障蔽,設留形而遁,以避其追;或欲襲我,叢聚草木以為人屯,使我備東而擊西;皆所以為疑也。

    ” 鳥起者,伏也。

     (訓義)杜佑曰:“下有伏兵,往藏,觸鳥而驚起也。

    ”李筌曰:“藏兵曰伏。

    ”張預曰:“鳥适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

    ” 獸駭者,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