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篇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守者以河為據點,而得利用河流直角注入之溪谷,以占領許多良好之陣地。
其次,攻者不得不放置兩岸之一而前進;或以兵分為二以前進。
然敵分兵為二之時,其利無不歸于守者之主,以其較有多數安全之渡河點,而兵力之運動為易也!使攻者放置兩岸之一而前進,則守者得以兵瞰制其側面;此所以亦利于守也!惟直角之河流而作為輸送路時,則又利屬于攻;蓋攻者之交通線,必比之守者為長大而困于輸送;今得直角之河流,而泛舟以順流上下,不亦大利乎!”今按《孫子》曰:“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則克氏所論之第一法,扼河為守而阻敵以不得渡,乃《孫子》之所不欲也!《孫子》曰:“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濟而擊之,利!”則克氏之第二法,所謂“遠河岸以置兵而予敵渡河”也;特克氏以小河為限耳!凡事有宜,不得盡言!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
(訓義)陳皞曰:“斥,鹹鹵之地;水草惡,漸洳,不可處軍。
”梅堯臣曰:“斥,遠也;曠蕩難守,故不可留。
”張預曰:“斥澤,謂瘠鹵漸洳之所也;以其地氣濕潤,水草薄惡,故宜急過。
” 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樹。
(訓義)李筌曰:“急過不得,戰必依山背樹;夫有水樹,其地無陷溺也。
” 此處斥澤之軍也。
(訓義)張預曰:“處斥澤之地,以上二事為法。
” 基博按:“斥澤”之“斥”,不必作“鹹鹵之地”解;當依梅堯臣訓“遠”。
蓋鹹鹵之地,中國惟西北山陝一帶有之;而孫子生長于齊,用事于吳,沼澤固所在多有;何來鹹鹵之地也!所謂“斥澤”者,自系沼澤之廣者耳!克老山維茲著書,第六卷《論守》,中有“沼澤”一章;第七卷《論攻》,中有“沼澤”、“泛濫”、“森林之攻”一章;皆論處斥澤之軍,其說以謂:“沼澤之形成切斷地部,而利于守,頗與河相似,而有不同。
蓋守河者,憑河以為守;而守沼澤者,扼堤以為守。
一線長堤,四望沼澤,而攻者之渡沼澤,不如渡河之易,則以造堤不如造橋之易!蓋渡河,則先用舟船以渡前衛于對岸,然後從事于造橋;而沼澤,則以一片漸洳,步兵拔涉,常以闆渡;顧沼澤之幅員,視河為廣;而以闆渡沼澤,比之以舟渡對河者,勞費與時間什伯之也!如沼澤之中,有非橋不渡之河,則先頭部隊之渡對岸更難;蓋單闆可以渡個人,而不任運載架橋所須之重材料;此攻者之所以力避沼澤而必出以迂回也!如攻者徑犯守軍所扼之堤,則以堤道之細而長,而守軍之射擊倍準,火力倍猛!夫冒守軍之火力,而以渡全長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德哩之堤道,其死傷之烈,豈渡河以涉一橋者所可比喻乎!是故守者隻堅扼所占之堤道,即可以火力控制敵人而不得進矣!惟堤道以外,無絕對不能迂回之理;如有可以迂回而通過之一處,斯可以破壞其防禦線矣!然有舉國泛濫以可成一大沼澤,而不予攻之迂回者,則惟一國家之荷蘭,是也。
蓋荷蘭國土,為幹燥之牧場或耕地,而有深廣無定之千溝萬浍,縱橫罫畫,轉相灌注以彙流入航行之大運河。
大運河之流行,亦四面八方;而大運河之兩岸,設堤為防,非有橋,不能以渡,蓋全國之地面,不惟低于海面,而亦低于運河之水面,故非夾岸為堤,不足以防水之泛濫也!如決堤放閘,則全國泛濫;而僅有高堤以出水面,通行道;雖泛濫之深,不過三四英尺,而四望汪洋;亦有可以徒涉之處,然有千溝萬浍之深沒水底,苟一涉足其中,無不滅頂有兇!其國每當寇深國危之日,其人即為決閘放水之策,則攻者前進之路無幾,而行軍必循狹堤,堤之兩側,無不有溝,而兵力之運用不自由;守者隻集中兵力,扼僅有之高堤以拒敵;敵軍所在之處,無不為泛濫所障害以妨其展開;其利于守,為何如乎!特以泛濫為設險,不能不受冬季之時制,一七九四年及一七九五年,法軍進攻之有成功者以此;然亦以嚴寒之冬季為限耳!”則沼澤之不利于攻可知;而《孫子》言“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者,倘為攻之力避沼澤以必出于迂回者言之;而不必如梅堯臣所雲“曠蕩難守,故不可留”也! 平陸,處易; (訓義)張預曰:“平陸廣野,車騎之地,必擇其坦易無坎陷之處以居軍,所以利于馳突也。
”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訓義)杜牧曰:“太公曰:‘軍必左川澤而右丘。
’死者,下也。
生者,高也;下不可以禦高,故戰便于車馬也。
”賈林曰:“岡阜曰生;戰生曰死。
岡阜處軍,穩前臨地,用兵便。
高後在右,回轉順也。
”梅堯臣曰:“擇其坦易,車騎便利。
右背丘陵,勢則有憑。
前低後隆,戰者所便。
”張預曰:“雖是平陸,須有高阜,必右背之,所以恃為形勢者也。
前低後高,所以便乎奔擊也。
” 此處平陸之軍也。
(訓義)張預曰:“居平陸之地,以上二事為法。
” 凡此四軍之利, (訓義)李筌曰:“四者,山,水,斥澤,平陸也。
”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訓義)曹操曰:“黃帝始立,四方諸侯,無不稱帝。
”李筌曰:“黃帝始受兵法于風後,而滅四方,故曰勝四帝也。
”梅堯臣曰:“四帝當為四軍字之誤欤?言黃帝得四者之利,處山則勝山,處水上則勝水上,處斥澤則勝斥澤,處平陸則勝平陸也。
”張預曰:“兵家之法,皆始于黃帝,故雲然也。
” 凡軍,喜高而惡下; (訓義)張預曰:“居高,則便于觇望,利于馳逐。
處下,則難以為固,易以生疾。
” 基博按:克老山維茲著書,第五卷《論戰鬥力》,中有“瞰制”一章,申論軍之所以“喜高而惡下”,其說以謂:“兵學瞰制之一語,有獨特之魔力;而土地之影響于兵力,無不以此語之想像;例如瞰制陣地,鎖鑰陣地,及戰略之機動等,亦源于瞰制之想像而生魔力也!凡力之運用,由下向上難;由上向下易;物理如此,兵法亦然!蓋行軍之自下而上,則以高地之難接近,而運動障礙;一也。
射擊之自上而下,以視自下而上,射擊之距離相同,而自上而下之命中率大;二也。
至于展望,則以俯瞰而所見者遠,曆曆在目;三也。
是故置陣山嶽之緣,俯瞰敵軍而泰然自得;以視敵軍之處下者,仰瞻我軍而慡然有失;其士氣之沮喪,較諸地形之劣弱為尤甚!此軍之所以喜高而惡下也。
顧究其實,瞰制亦不能不受地形之制限!設我置陣于山嶽,而山嶽之下,森林繁茂,岡嶺起伏,則展望即以障礙,而不能俯視一切以盡覽無餘;一也。
凡軍之處下者,固以高地之難接近而運動障礙;然亦僅以自下而上之前進時為限;若自上而下之前進,亦未見運動之易!倘兩軍為大溪谷所隔截時,幾見居高而臨下者,遽能接近以相薄耶!若處下者欲緻高地軍于平地以為戰時;則接近之難,在高地軍;而運動之易,則為處下者所擅有矣!二也。
至射擊之瞰制,獨為居高而臨下者所擅有;然接近之不易,與射擊之瞰制,皆僅資居高而臨下者以利于為守;蓋在陣地靜止者之得資以為用;而在運動者,則不能資以為用;三也。
所以瞰制利于守,而可發生之瞰制,僅限于山嶽陣地之能堅持;而山嶽陣地之不易堅持,已具論之!然行軍者未占領溪谷相接之山嶽,要不可駐軍溪谷而為敵人所瞰制耳!”則克氏之論瞰制,亦不如想像之有利,故稱之曰“魔力”;要不過魔力之想像而已!顧《孫子》以“視生處高”緻儆于處山處水之軍,以“處易而右背高”緻儆于處平陸之軍;不過見軍之“喜高而惡下”,而以擅瞰制之利耳! 貴陽而賤陰; (訓義)王晳曰:“久處陰濕之地,則生憂疾,且弊軍器也。
”張預曰:“東南為陽;西北為陰。
” 養生而處實; (訓義)梅堯臣曰:“養生,便水草;處實,利糧道。
”王晳曰:“養生,謂水草糧備之屬;處實者,倚固之謂。
”張預曰:“養生,謂就善水草放牧也;處實,謂倚隆高之地以居也。
” 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訓義)張預曰:“居高面陽,養生處高,可以必勝;地氣幹熯,故疾疠不作。
”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 (訓義)杜佑曰:“堤者,積土所作,皆當處其陽而右背之,戰之便也。
”王晳曰:“處陽則入舒以和,器健以利也。
”張預曰:“背高所以為險固也。
”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訓義)張預曰
其次,攻者不得不放置兩岸之一而前進;或以兵分為二以前進。
然敵分兵為二之時,其利無不歸于守者之主,以其較有多數安全之渡河點,而兵力之運動為易也!使攻者放置兩岸之一而前進,則守者得以兵瞰制其側面;此所以亦利于守也!惟直角之河流而作為輸送路時,則又利屬于攻;蓋攻者之交通線,必比之守者為長大而困于輸送;今得直角之河流,而泛舟以順流上下,不亦大利乎!”今按《孫子》曰:“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則克氏所論之第一法,扼河為守而阻敵以不得渡,乃《孫子》之所不欲也!《孫子》曰:“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濟而擊之,利!”則克氏之第二法,所謂“遠河岸以置兵而予敵渡河”也;特克氏以小河為限耳!凡事有宜,不得盡言!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
(訓義)陳皞曰:“斥,鹹鹵之地;水草惡,漸洳,不可處軍。
”梅堯臣曰:“斥,遠也;曠蕩難守,故不可留。
”張預曰:“斥澤,謂瘠鹵漸洳之所也;以其地氣濕潤,水草薄惡,故宜急過。
” 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樹。
(訓義)李筌曰:“急過不得,戰必依山背樹;夫有水樹,其地無陷溺也。
” 此處斥澤之軍也。
(訓義)張預曰:“處斥澤之地,以上二事為法。
” 基博按:“斥澤”之“斥”,不必作“鹹鹵之地”解;當依梅堯臣訓“遠”。
蓋鹹鹵之地,中國惟西北山陝一帶有之;而孫子生長于齊,用事于吳,沼澤固所在多有;何來鹹鹵之地也!所謂“斥澤”者,自系沼澤之廣者耳!克老山維茲著書,第六卷《論守》,中有“沼澤”一章;第七卷《論攻》,中有“沼澤”、“泛濫”、“森林之攻”一章;皆論處斥澤之軍,其說以謂:“沼澤之形成切斷地部,而利于守,頗與河相似,而有不同。
蓋守河者,憑河以為守;而守沼澤者,扼堤以為守。
一線長堤,四望沼澤,而攻者之渡沼澤,不如渡河之易,則以造堤不如造橋之易!蓋渡河,則先用舟船以渡前衛于對岸,然後從事于造橋;而沼澤,則以一片漸洳,步兵拔涉,常以闆渡;顧沼澤之幅員,視河為廣;而以闆渡沼澤,比之以舟渡對河者,勞費與時間什伯之也!如沼澤之中,有非橋不渡之河,則先頭部隊之渡對岸更難;蓋單闆可以渡個人,而不任運載架橋所須之重材料;此攻者之所以力避沼澤而必出以迂回也!如攻者徑犯守軍所扼之堤,則以堤道之細而長,而守軍之射擊倍準,火力倍猛!夫冒守軍之火力,而以渡全長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德哩之堤道,其死傷之烈,豈渡河以涉一橋者所可比喻乎!是故守者隻堅扼所占之堤道,即可以火力控制敵人而不得進矣!惟堤道以外,無絕對不能迂回之理;如有可以迂回而通過之一處,斯可以破壞其防禦線矣!然有舉國泛濫以可成一大沼澤,而不予攻之迂回者,則惟一國家之荷蘭,是也。
蓋荷蘭國土,為幹燥之牧場或耕地,而有深廣無定之千溝萬浍,縱橫罫畫,轉相灌注以彙流入航行之大運河。
大運河之流行,亦四面八方;而大運河之兩岸,設堤為防,非有橋,不能以渡,蓋全國之地面,不惟低于海面,而亦低于運河之水面,故非夾岸為堤,不足以防水之泛濫也!如決堤放閘,則全國泛濫;而僅有高堤以出水面,通行道;雖泛濫之深,不過三四英尺,而四望汪洋;亦有可以徒涉之處,然有千溝萬浍之深沒水底,苟一涉足其中,無不滅頂有兇!其國每當寇深國危之日,其人即為決閘放水之策,則攻者前進之路無幾,而行軍必循狹堤,堤之兩側,無不有溝,而兵力之運用不自由;守者隻集中兵力,扼僅有之高堤以拒敵;敵軍所在之處,無不為泛濫所障害以妨其展開;其利于守,為何如乎!特以泛濫為設險,不能不受冬季之時制,一七九四年及一七九五年,法軍進攻之有成功者以此;然亦以嚴寒之冬季為限耳!”則沼澤之不利于攻可知;而《孫子》言“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者,倘為攻之力避沼澤以必出于迂回者言之;而不必如梅堯臣所雲“曠蕩難守,故不可留”也! 平陸,處易; (訓義)張預曰:“平陸廣野,車騎之地,必擇其坦易無坎陷之處以居軍,所以利于馳突也。
”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訓義)杜牧曰:“太公曰:‘軍必左川澤而右丘。
’死者,下也。
生者,高也;下不可以禦高,故戰便于車馬也。
”賈林曰:“岡阜曰生;戰生曰死。
岡阜處軍,穩前臨地,用兵便。
高後在右,回轉順也。
”梅堯臣曰:“擇其坦易,車騎便利。
右背丘陵,勢則有憑。
前低後隆,戰者所便。
”張預曰:“雖是平陸,須有高阜,必右背之,所以恃為形勢者也。
前低後高,所以便乎奔擊也。
” 此處平陸之軍也。
(訓義)張預曰:“居平陸之地,以上二事為法。
” 凡此四軍之利, (訓義)李筌曰:“四者,山,水,斥澤,平陸也。
”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訓義)曹操曰:“黃帝始立,四方諸侯,無不稱帝。
”李筌曰:“黃帝始受兵法于風後,而滅四方,故曰勝四帝也。
”梅堯臣曰:“四帝當為四軍字之誤欤?言黃帝得四者之利,處山則勝山,處水上則勝水上,處斥澤則勝斥澤,處平陸則勝平陸也。
”張預曰:“兵家之法,皆始于黃帝,故雲然也。
” 凡軍,喜高而惡下; (訓義)張預曰:“居高,則便于觇望,利于馳逐。
處下,則難以為固,易以生疾。
” 基博按:克老山維茲著書,第五卷《論戰鬥力》,中有“瞰制”一章,申論軍之所以“喜高而惡下”,其說以謂:“兵學瞰制之一語,有獨特之魔力;而土地之影響于兵力,無不以此語之想像;例如瞰制陣地,鎖鑰陣地,及戰略之機動等,亦源于瞰制之想像而生魔力也!凡力之運用,由下向上難;由上向下易;物理如此,兵法亦然!蓋行軍之自下而上,則以高地之難接近,而運動障礙;一也。
射擊之自上而下,以視自下而上,射擊之距離相同,而自上而下之命中率大;二也。
至于展望,則以俯瞰而所見者遠,曆曆在目;三也。
是故置陣山嶽之緣,俯瞰敵軍而泰然自得;以視敵軍之處下者,仰瞻我軍而慡然有失;其士氣之沮喪,較諸地形之劣弱為尤甚!此軍之所以喜高而惡下也。
顧究其實,瞰制亦不能不受地形之制限!設我置陣于山嶽,而山嶽之下,森林繁茂,岡嶺起伏,則展望即以障礙,而不能俯視一切以盡覽無餘;一也。
凡軍之處下者,固以高地之難接近而運動障礙;然亦僅以自下而上之前進時為限;若自上而下之前進,亦未見運動之易!倘兩軍為大溪谷所隔截時,幾見居高而臨下者,遽能接近以相薄耶!若處下者欲緻高地軍于平地以為戰時;則接近之難,在高地軍;而運動之易,則為處下者所擅有矣!二也。
至射擊之瞰制,獨為居高而臨下者所擅有;然接近之不易,與射擊之瞰制,皆僅資居高而臨下者以利于為守;蓋在陣地靜止者之得資以為用;而在運動者,則不能資以為用;三也。
所以瞰制利于守,而可發生之瞰制,僅限于山嶽陣地之能堅持;而山嶽陣地之不易堅持,已具論之!然行軍者未占領溪谷相接之山嶽,要不可駐軍溪谷而為敵人所瞰制耳!”則克氏之論瞰制,亦不如想像之有利,故稱之曰“魔力”;要不過魔力之想像而已!顧《孫子》以“視生處高”緻儆于處山處水之軍,以“處易而右背高”緻儆于處平陸之軍;不過見軍之“喜高而惡下”,而以擅瞰制之利耳! 貴陽而賤陰; (訓義)王晳曰:“久處陰濕之地,則生憂疾,且弊軍器也。
”張預曰:“東南為陽;西北為陰。
” 養生而處實; (訓義)梅堯臣曰:“養生,便水草;處實,利糧道。
”王晳曰:“養生,謂水草糧備之屬;處實者,倚固之謂。
”張預曰:“養生,謂就善水草放牧也;處實,謂倚隆高之地以居也。
” 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訓義)張預曰:“居高面陽,養生處高,可以必勝;地氣幹熯,故疾疠不作。
”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 (訓義)杜佑曰:“堤者,積土所作,皆當處其陽而右背之,戰之便也。
”王晳曰:“處陽則入舒以和,器健以利也。
”張預曰:“背高所以為險固也。
”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訓義)張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