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變篇第八

關燈
(解題)王晳曰:“晳謂九者,數之極;用兵之法,當極其變耳。

    或曰九地之變也。

    ”張預曰:“變者,不拘常法,臨事适變,從宜而行之之謂也。

    凡與人争利,必知九地之變;故次軍争。

    ” 基博按:世之為軍争者,往往知進而不知退,見可而不見不可,勇于敢而不勇于不敢;此軍争所以為危,而覆軍殺将之必以“必死”“必生”“忿速”“廉潔”“愛民”五危也!如審知其不可,而變通以盡利,圮地無舍,衢地無閉,絕地無留,圍地無守,死地無困;塗有不由,軍有不擊;城有不攻,地有不争;則通于九變之利,而軍争為利矣。

    故以《九變》次《軍争》。

    變者,謂雜于利害,而無意必固我,審知其不可以為變通盡利也。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軍聚衆。

    圮地無舍。

     (訓義)李筌曰:“地下曰圮,行必水淹也。

    ”陳皞曰:“圮,低下也;孔明謂之地獄。

    獄者,中下,四面高也。

    ”何氏曰:“下篇言‘圮地吾将進其塗’,謂必固之地,宜速去之也。

    ” 衢地合交。

     (訓義)李筌曰:“四通曰衢。

    ”梅堯臣曰:“夫四通之地,與旁國相通,當結其交也。

    ”何氏曰:“下篇雲:‘衢地吾将固其結’,言交結諸侯,使牢固也。

    ” 基博按:交鄰結援,當講之于平日,豈暇合之于臨敵。

    “合交”二字,或系合兵交戰之謂;蓋衢地,四戰之地,宜于合兵交戰也。

    下篇雲“衢地吾将固其結”,“結”者,或指結陣而言;蓋四戰之地,防敵人四方而至,将結陣以自固耳。

     絕地無留。

     (訓義)賈林曰:“溪谷坎險,前無通路曰絕;當速去無留。

    ”鄭友賢曰:“‘絕’當作‘輕’;蓋輕有無止之辭。

    ” 圍地則謀。

     (訓義)賈林曰:“居四險之中曰圍地;敵可往來,我難出入;居此地者,可預設奇謀,使敵不為我患乃可濟也。

    ”何氏曰:“下篇亦雲‘圍地則謀’,言在艱險之地,與敵相持,須用奇險詭谲之謀,不至于害也。

    ” 死地則戰。

     (訓義)梅堯臣曰:“此而上,舉九地之大約也。

    ”何氏曰:“下篇亦雲‘死地則戰’者,此地速為死戰,則生;若緩而不戰,氣衰糧絕,不死何待也。

    ”張預曰:“走無所往,當殊死戰;淮陰背水陳,是也。

    從‘圮地無舍’至此,為九變;止陳五事者,舉其大略也。

    《九地篇》中說九地之變,唯言六事,亦陳其大略也。

    凡地有勢有變,《九地篇》上所陳者,是其勢也;下所叙者,是其變也。

    何以知九變為九地之變?下文雲:‘将不通九變,雖知地形,不能得地利’;又《九地篇》雲:‘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不可不察’;以此觀之,義可見也。

    下既說九地,此複言九變者,《孫子》欲叙五利,故先陳九變;蓋九變五利,相須而用,故為言之。

    ”鄭友賢曰:“或問九變之法,所陳五事者,何也?曰:九變者,九地之變也。

    ‘散’、‘輕’、‘争’、‘交’、‘衢’、‘重’、‘圮’、‘圍’、‘死’,此九地之名也;‘一其志’,‘使之屬’,‘趨其後’,‘謹其守’,‘固其結’,‘繼其食’,‘進其塗’,‘塞其阙’,‘示不活’,此九地之變也。

    九而言五者,阙而失次也。

    下文曰:‘将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是九變主于九地,明矣。

    故特于《九地篇》曰:‘九地之變,人情之利,不可不察也。

    ’然則既有九地,何用九變之文乎?曰:武所論‘将不通九變之利’,又曰:‘治兵不知九變之術。

    ’蓋九地者,陳變之利;故曰:‘不知變,不得地之利。

    ’九變者,言術之用;故曰:‘不知術,不得人之用。

    ’是故六地有形,九地有名,九名有變,九變有術。

    知形而不知名,決事于冥冥;知名而不知變,驅衆而浪戰;知變而不知術,臨用而事屈;此所以六地、九地、九變皆論地利,而為篇異也。

    李筌以‘塗有所不由’而下五利,兼之為十變者,誤也。

    複指下文為五利,何嘗有五利之義也?” 塗有所不由。

     (訓義)杜佑曰:“厄難之地,所不當從也;不得已從之,故為變也;道雖近而中不利,則不從也。

    ”王晳曰:“途雖可從而有所不從,慮奇伏也。

    若趙涉說周亞夫,避殽黾厄陝之間,慮置伏兵,請走藍田,出武關,抵洛陽,間不過差一二日,是也。

    ” 軍有所不擊。

     (訓義)杜牧曰:“蓋以銳卒勿攻,歸師勿遏,窮寇勿迫,死地不可攻。

    或我強敵弱,敵前軍先至,亦不可擊,恐驚之退走也。

    言有如此之軍,皆不可擊。

    斯統言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