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争篇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解題)曹操曰:“兩軍争勝。
”李筌曰:“争者,趨利也,虛實定,乃可與人争利。
”張預曰:“以軍争為名者,謂兩軍相對而争利也;先知彼我之虛實,然後能與人争勝,故次虛實。
” 基博按:形之而知虛實,則可舉軍可争利;故以軍争次虛實焉。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軍聚衆, (訓義)梅堯臣曰:“聚國之衆,合以為軍。
”張預曰:“合國人以為軍;聚兵衆以為陳。
” 交和而舍,莫難于軍争! (訓義)杜牧曰:“《周禮》以旌為左右和門。
鄭司農曰:‘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旗表之,以叙和出入,明次第也。
’交者,言與敵人對壘而舍,和門相交對也。
”張預曰:“軍門為和門,言與敵對壘而舍,其門相交對也。
或曰:與上下交相和睦,然後可以出兵為營舍。
故《吳子》曰:‘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
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
’陳皞曰:‘言合軍聚衆,交和而舍,皆有舊制;惟軍争最難也!’” 基博按:“軍争”非難;“交和”而舍于軍争之難!故曰:“交和而舍,莫難于軍争!”諸家未為得解也!下文言“軍争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乃至雲“倍道兼行,百裡而争利”;安有如所謂“敵人對壘,和門相交”之逼處者耶!或以“交相和睦”為說;似矣,而未盡也!“交和”之謂協同。
“舍”非營舍之舍;當讀如《文選》張衡《西京賦》“矢不虛舍”之舍,“謂棄也。
将受命于君,合軍聚衆”,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苟不圖其“交和”而協同作戰,未可以舍之于軍争也!此進彼退,人自為戰,不能不謂之“軍争”;然而不能謂之“交和而舍”!勝不相讓,敗不相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軍争之難,莫難于此!《孫子》言:“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齊勇若一,政之道也。
”亦此之謂“交和”矣!下文言“軍争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蓋籌可勝于軍争之際,而此雲“交和而舍,莫難于軍争”,則為不可勝于軍争之先。
有一兵種之軍争,有多兵種之軍争,有一國一軍之軍争,有聯盟國聯盟軍之軍争,皆非“交和”而協同,不能軍争以有功!今日之大戰,以空軍主宰戰場;然機之與機,“交和”為難;而非“交和”,必以偾事!何以言之?歐洲上次大戰之空戰,不過為單機之個别作戰;及大隊之飛機相遇,則立分散以互追逐;及今之大戰開始而有然!彼此機群相遇,無不分散作戰;而各自為謀,各逞其能。
至一九四二年而戰術以革新;始有組織以計劃作戰而交相協力;不許任何之一機以單獨行動也!顧日人則不如此,依然故我,而以一九四三年,大創于太平洋之所羅門!日人毀飛機一百六十五架,而美則僅二十五架;美國空軍上尉多瑪斯實與于役,而申言所以,謂:“日人零式機以一機一機自為戰;而我美空軍則以一機一機協同作戰!如見我同隊之機為敵機所攻;我之第一任務,在救同隊之機以突擊敵機!我救人,人亦救我!僇力同仇,勿自逞能;不惟空軍之基本原則,抑亦飛行員之救命要訣!好大喜功之飛行員,而欲以自顯好身手者,無不自誤以陷死亡!”此“交和”之難,征于一兵種之軍争者也。
方大戰之未起,空軍之“獨立論”,甚嚣塵上;始倡于英國皇家空軍元帥托蘭查特;而義大利杜黑将軍,遂以“制空權”一論擅大名!使其說而信,則隻用空襲而無事乎海、陸軍,可以潰人之國!然一九四〇年六月以後,英之所以未步法之後塵,而為希特勒所潰者;則以希特勒之過信空中轟炸之足以潰英倫,而未以海、陸軍協同進攻之故!軍事家有一格言,謂:“在嚴重之地,在嚴重之時,必集中全力!”以此空中轟炸,亦必得海、陸軍協同。
反之而海、陸軍不得空軍協同,則以制空權之為敵有,鮮不摧破!觀于今日之大戰,而以征空軍之不能獨立;惟與海、陸軍協同,乃以制勝;征之一九三九年,希特勒之摧破波蘭然;一九四〇年之摧荷蘭,摧比利時,以次摧法,無不然!于時德軍所到,戰勝攻取;世人每疑德軍之有神秘武器!而不知德軍陸、海、空三者驚人之協同;所難在各司其局,而不乖于“交和”以相為用;則希特勒縱橫歐陸之唯一武器!其他如炮兵之必以步兵協同,步兵之必以炮兵掩護;坦克車亦以不得步兵協同,而為敵人所俘,往往有之!此“交和”之難,見于多兵種之軍争者也。
抑吾人患日軍之空襲,而以無高射炮,無驅逐機之防空武器為大恨!然蘇聯之禦德軍空襲也,有高射炮,有驅逐機,而苦于兩者之難以協同!蓋防空指揮部,分配空中區域以各有責成;驅逐機利用其活動半徑,而阻敵機于向目标飛行之時;待敵機竄入高射炮之射程内,則由高射炮轟擊。
亦或按高度以分區域;敵機在七千呎以上,責之驅逐機之攻襲;至七千呎以下,則以委高射炮之轟擊。
惟驅逐機追蹤敵機以迫近高射炮之射程内,時與敵機同被擊落;而敵機則以竄入高射炮之射程内,而無虞驅逐機之追蹤,往往集中轟炸以毀高射炮陣地!于是防空指揮部嚴令驅逐機應不恤冒高射炮火,追蹤敵機以協同攻擊;甯偕敵機以俱毀,勿縱敵機以遺患!猶之步兵沖鋒時,應不恤冒自己炮火以勇往無前也!抑為無辦法之辦法!此“交和”之難見于防空之軍争者也。
至于歐洲上次大戰,英、法、俄協約,德、奧同盟,角力争雄以延五年,而苦戰久不解者,亦以英、法、俄聯軍之未能“交和而舍”也!大戰之起,英、法、俄聯軍作戰,而未有共同之作戰目标!德為同盟之領袖,而協約國之敵對主體也;協約國不敗德國,不能以結束戰争!法國最初之主力指向德國,而進攻亞爾薩斯、羅林兩州,勢所當然!然西線之法國,既以主力指向德國;而東線之俄國,胡為不急起直追,而以主力相應耶?俄國之用兵德、奧兩軍,同時進攻;而以主力七軍進攻奧國;進攻東普者,僅有那流、尼門兩軍;雖一戰而勝奧,顧無補于戰局!而東普之那流一軍先殲,尼門一軍亦敗,士氣以喪而影響甚大!假使俄人反其道而施之,以少兵支拒奧軍之進攻,而傾國殚銳,以主力指向德國。
興登堡、魯登道夫雖善用兵;而衆寡之殊過懸,又承喪敗之餘,抑亦何能為役,亦有望風而靡已耳!俄軍以乘勝遠鬥,推鋒而前,直走柏林,潰其腹心;而與法軍之攻勢,東西相應;德人無所措手而一蹶不振矣!德敗,而奧之勢孤,亦奚以為!然則俄人何為而不然乎?說者曰:“俄之敵,以奧為主,以德為次;政略使然,不得不爾;亦猶奧之敵,俄為主,英、法為次!俄主力不出于東普,亦猶奧主力不出于西線,揆情度勢,抑何足怪!”但就戰略而論:擒賊先擒王!對同盟軍作戰,必先擊破同盟國之主體;主體一破,而群龍無首,其他自随瓦解!當日之戰局,誰為主體?而同盟為德;協約則陸上為法,海上為英。
陸上決戰,德、法有一潰滅,而戰局結束矣!所以協同作戰,必先認識作戰之共同目标;而惜乎協約三國之昧于此也!曠日持久,而師以老,至一九一七年而協約聯軍勢不支!有人昌言:“聯軍作戰,非有統一之措置,無望于勝利也!”于是英國政府力圖“交和”,以英軍總司令海格爵士所部軍隊,交法國倪維爾将軍指揮以為康邊之總攻擊;而兩國将士意見橫生,不相僇力,以緻大敗!英國将士則歸咎于倪将軍之指揮無方,而益以不“交和”!法軍創敗之餘,而叛變屢起;士無鬥志!貝當收拾殘局以圖再振,而虞德人之取亂侮亡以承其敝也,嗾英軍大舉進攻佛蘭德斯以分其勢,而亦大敗;死傷三十萬人!英軍總司令海格爵士聲言:“所部一年以内,不能再戰!”而貝當則以靜待美之援兵!俄國則革命起而皇室傾仆;克倫斯基臨時政府亦欲奮起以與英、法攜手;顧一出兵而大敗!然所以大敗,則由于俄之缺乏軍火與配備,而英、法之接濟無路!嘗圖突破他達尼爾海峽以與俄通道,供應軍火;顧無成功!又欲别出一道以通俄,屢為之瀕成以屢敗;亦以英、法政府及參謀部之築室道謀,不下決心,不派大兵,是用不規于成也!于是托洛斯基之軍事革命委員會,得彼得格勒防衛軍之擁護,以傾克倫斯基而與德、奧媾和!德、奧軍亦既東顧無虞,而轉兵西向以攻義大利;義幾不支!作戰不力,将士固不能辭其咎;而要由于無共同之作戰目标以知所僇力!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以征詢英國東線指揮威爾生将軍,問:“協約國何以不競?”威爾生則以書告曰:“無他,無最高指揮也!吾協約國之總司令、參謀長,隻專心緻知于各自之戰區;推而大之,亦隻專心緻知于本國之得失,而忘其為協約國之一國,遂以七零八落而為局部之戰;所謂聯盟,其實不過各自為戰以對各自之敵人交綏而已!如英國戰場之戰,法國戰場之戰,義國戰場之戰,而非全局通籌之戰!其将帥愈有才,其作戰愈獨立,而愈不喜與聯軍協同;此實由于吾人不能高瞻遠矚,目光短淺之所緻也!吾人之人員、軍火、大炮、飛機、糧食、金錢及海上運輸,無不超絕德奧以占優勢;今日之難,乃在如何及何時集中協約國之所有,用之于當以通力合作;誠竊以為非建立最高指揮,不能以通籌全局也!”勞合喬治大以為然,乃以其年十月三十日,贻法國總理龐雷夫書曰:“三年以來,軍事成功之屬于德,無可疑者!吾協約國則敗不一敗,而究其所以,則由于協約國之未能協同作戰也!吾協約國之所以為德人所敗者,由于指揮作戰之無法統一!方戰之起也,德人于其盟邦,有絕對之統制權!德人不僅統治其盟邦之軍隊,有軍略上之指揮權;抑亦控制其盟邦之經濟與資源;所以德奧同盟之與土耳其,就其作戰之僇力同仇言,幾成整體之一軍事帝國;而諸盟邦之戰場如一戰場,諸盟邦之指揮為一指揮!吾協約國則不然;作戰之指揮權,分掌于英、法、俄、義四國政府,四國參謀機構之手;而四國政府、四國參謀機構之所知者,隻有其各自之戰場,個别之國力;于是作戰計劃之所匠心經營,不過一國一戰場之成功,而無與于大局!亦有人倡協約國國際會議以欲補救人自為戰,力量分散之弊;然會議雖然多次,而全局仍未通籌;充其量,不過求四國不同戰略之互相呼應而已!吾協約國無一機構能周知所有協約國之整個實力,而有全局通籌之戰略,着眼吾敵人之政治、經濟以及其軍事之弱點,而集中力量以為決勝之猛攻;此進彼退,各不相謀,所以無成也!吾人試觀每年冬季,敵人必厚集其力以猛攻吾協約國中最弱之一國,而予以擊潰,剪我羽翼!顧吾協約國各不相顧以坐視德人之兼弱攻昧而不為之所;抑亦不思厚集吾力以猛攻德奧同盟中較弱之一環,而剪其羽翼,長我聲勢,則是敵人處心積慮以漸剝吾協約國人力物力之優勢;而吾協約國一任所為以同歸于敗,其弊不過各自為謀以不顧大局!吾人如欲轉敗為勝,惟有協約國家懸一最高之目标,而集中所有之力量,為此最高之目标而合作!誠竊以為協約國不可不有參謀本部性質之聯合會議,視協約國為一體,通籌全局;然後集中協約國最大之軍事,經濟及政治力量,以最有效之方法,猛攻敵人,乃克有濟!”龐雷夫極贊其議。
及是年十二月四日,勞合喬治、龐雷夫與義大利首相,會于義國列維耶拉區之一小城曰拉普羅,檢讨戰局。
法、義兩相,蹙額相對;獨勞合喬治把握戰勝之決心,而建議協約國之指揮統一!幾經商讨,而以決定成立最高作戰會議;由英、法、義三國首相或國務總理及其他重要閣員各一人組織之;各國并派軍事代表一人以提供專門軍事問題之意見。
其後美國加入,而以霍荷斯上校代表威爾遜總統;以白立斯将軍為美國軍事代表。
然而最高指揮機構之成立,尚有待也!至一九一八年春,協約國在杜甯召開最高作戰會議以成立盟軍最高統帥部,而勝負之機以轉!法國雷光将軍嘗以著論,謂:“聯盟國之聯合作戰,有兩基本原則:(一)統一指揮,即聯盟國須有總司号令之人,而在戰略上及政治上,須有統一之措置。
(二)聯盟國如何抟而為一集中所有之經濟資源,以發揮最高效率。
”此“交和”之難,見于聯盟國聯盟軍之軍争者也。
故曰:“交和而舍,莫難于軍争!”昔胡林翼嘗論:“軍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而敗!唐代九節度之師,潰于相州;其時名将如郭子儀、李光弼,亦所不免!蓋謀議可資于衆人,而決斷須歸于一将,此又軍事之大較矣!古來将帥不和,事權不一,以衆緻敗者,不僅九節度相州一役!是故軍中之事,不患兵力之不雄,而患兵心之不齊;不患軍勢之不盛,而患軍令之不一!”嗚呼!自古以來,未有“交和而舍”而以軍争無功者也!及挽近世,戰局日以擴大,兵種日以複雜,益以征“交和而舍”之莫難于軍争矣! 軍争之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訓義)杜牧曰:“言欲争奪,先以迂遠為近,以患為利,诳绐敵人,使其慢易,然後急趨也。
”張預曰:“變迂曲為近直,轉患害為便利,此軍争之難也。
”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訓義)杜牧曰:“上解曰‘以迂為直’,是示敵人以迂遠;敵意已怠,複誘敵以利,使敵心不專;然後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故能後發先至,而得所争之要也。
秦伐韓,軍于阏與。
趙王令趙奢往救之,去邯鄲三十裡,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谏者死。
’秦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皆震。
軍中候有一人言救武安;奢立斬之,堅壁
”李筌曰:“争者,趨利也,虛實定,乃可與人争利。
”張預曰:“以軍争為名者,謂兩軍相對而争利也;先知彼我之虛實,然後能與人争勝,故次虛實。
” 基博按:形之而知虛實,則可舉軍可争利;故以軍争次虛實焉。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軍聚衆, (訓義)梅堯臣曰:“聚國之衆,合以為軍。
”張預曰:“合國人以為軍;聚兵衆以為陳。
” 交和而舍,莫難于軍争! (訓義)杜牧曰:“《周禮》以旌為左右和門。
鄭司農曰:‘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旗表之,以叙和出入,明次第也。
’交者,言與敵人對壘而舍,和門相交對也。
”張預曰:“軍門為和門,言與敵對壘而舍,其門相交對也。
或曰:與上下交相和睦,然後可以出兵為營舍。
故《吳子》曰:‘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
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
’陳皞曰:‘言合軍聚衆,交和而舍,皆有舊制;惟軍争最難也!’” 基博按:“軍争”非難;“交和”而舍于軍争之難!故曰:“交和而舍,莫難于軍争!”諸家未為得解也!下文言“軍争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乃至雲“倍道兼行,百裡而争利”;安有如所謂“敵人對壘,和門相交”之逼處者耶!或以“交相和睦”為說;似矣,而未盡也!“交和”之謂協同。
“舍”非營舍之舍;當讀如《文選》張衡《西京賦》“矢不虛舍”之舍,“謂棄也。
将受命于君,合軍聚衆”,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苟不圖其“交和”而協同作戰,未可以舍之于軍争也!此進彼退,人自為戰,不能不謂之“軍争”;然而不能謂之“交和而舍”!勝不相讓,敗不相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軍争之難,莫難于此!《孫子》言:“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齊勇若一,政之道也。
”亦此之謂“交和”矣!下文言“軍争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蓋籌可勝于軍争之際,而此雲“交和而舍,莫難于軍争”,則為不可勝于軍争之先。
有一兵種之軍争,有多兵種之軍争,有一國一軍之軍争,有聯盟國聯盟軍之軍争,皆非“交和”而協同,不能軍争以有功!今日之大戰,以空軍主宰戰場;然機之與機,“交和”為難;而非“交和”,必以偾事!何以言之?歐洲上次大戰之空戰,不過為單機之個别作戰;及大隊之飛機相遇,則立分散以互追逐;及今之大戰開始而有然!彼此機群相遇,無不分散作戰;而各自為謀,各逞其能。
至一九四二年而戰術以革新;始有組織以計劃作戰而交相協力;不許任何之一機以單獨行動也!顧日人則不如此,依然故我,而以一九四三年,大創于太平洋之所羅門!日人毀飛機一百六十五架,而美則僅二十五架;美國空軍上尉多瑪斯實與于役,而申言所以,謂:“日人零式機以一機一機自為戰;而我美空軍則以一機一機協同作戰!如見我同隊之機為敵機所攻;我之第一任務,在救同隊之機以突擊敵機!我救人,人亦救我!僇力同仇,勿自逞能;不惟空軍之基本原則,抑亦飛行員之救命要訣!好大喜功之飛行員,而欲以自顯好身手者,無不自誤以陷死亡!”此“交和”之難,征于一兵種之軍争者也。
方大戰之未起,空軍之“獨立論”,甚嚣塵上;始倡于英國皇家空軍元帥托蘭查特;而義大利杜黑将軍,遂以“制空權”一論擅大名!使其說而信,則隻用空襲而無事乎海、陸軍,可以潰人之國!然一九四〇年六月以後,英之所以未步法之後塵,而為希特勒所潰者;則以希特勒之過信空中轟炸之足以潰英倫,而未以海、陸軍協同進攻之故!軍事家有一格言,謂:“在嚴重之地,在嚴重之時,必集中全力!”以此空中轟炸,亦必得海、陸軍協同。
反之而海、陸軍不得空軍協同,則以制空權之為敵有,鮮不摧破!觀于今日之大戰,而以征空軍之不能獨立;惟與海、陸軍協同,乃以制勝;征之一九三九年,希特勒之摧破波蘭然;一九四〇年之摧荷蘭,摧比利時,以次摧法,無不然!于時德軍所到,戰勝攻取;世人每疑德軍之有神秘武器!而不知德軍陸、海、空三者驚人之協同;所難在各司其局,而不乖于“交和”以相為用;則希特勒縱橫歐陸之唯一武器!其他如炮兵之必以步兵協同,步兵之必以炮兵掩護;坦克車亦以不得步兵協同,而為敵人所俘,往往有之!此“交和”之難,見于多兵種之軍争者也。
抑吾人患日軍之空襲,而以無高射炮,無驅逐機之防空武器為大恨!然蘇聯之禦德軍空襲也,有高射炮,有驅逐機,而苦于兩者之難以協同!蓋防空指揮部,分配空中區域以各有責成;驅逐機利用其活動半徑,而阻敵機于向目标飛行之時;待敵機竄入高射炮之射程内,則由高射炮轟擊。
亦或按高度以分區域;敵機在七千呎以上,責之驅逐機之攻襲;至七千呎以下,則以委高射炮之轟擊。
惟驅逐機追蹤敵機以迫近高射炮之射程内,時與敵機同被擊落;而敵機則以竄入高射炮之射程内,而無虞驅逐機之追蹤,往往集中轟炸以毀高射炮陣地!于是防空指揮部嚴令驅逐機應不恤冒高射炮火,追蹤敵機以協同攻擊;甯偕敵機以俱毀,勿縱敵機以遺患!猶之步兵沖鋒時,應不恤冒自己炮火以勇往無前也!抑為無辦法之辦法!此“交和”之難見于防空之軍争者也。
至于歐洲上次大戰,英、法、俄協約,德、奧同盟,角力争雄以延五年,而苦戰久不解者,亦以英、法、俄聯軍之未能“交和而舍”也!大戰之起,英、法、俄聯軍作戰,而未有共同之作戰目标!德為同盟之領袖,而協約國之敵對主體也;協約國不敗德國,不能以結束戰争!法國最初之主力指向德國,而進攻亞爾薩斯、羅林兩州,勢所當然!然西線之法國,既以主力指向德國;而東線之俄國,胡為不急起直追,而以主力相應耶?俄國之用兵德、奧兩軍,同時進攻;而以主力七軍進攻奧國;進攻東普者,僅有那流、尼門兩軍;雖一戰而勝奧,顧無補于戰局!而東普之那流一軍先殲,尼門一軍亦敗,士氣以喪而影響甚大!假使俄人反其道而施之,以少兵支拒奧軍之進攻,而傾國殚銳,以主力指向德國。
興登堡、魯登道夫雖善用兵;而衆寡之殊過懸,又承喪敗之餘,抑亦何能為役,亦有望風而靡已耳!俄軍以乘勝遠鬥,推鋒而前,直走柏林,潰其腹心;而與法軍之攻勢,東西相應;德人無所措手而一蹶不振矣!德敗,而奧之勢孤,亦奚以為!然則俄人何為而不然乎?說者曰:“俄之敵,以奧為主,以德為次;政略使然,不得不爾;亦猶奧之敵,俄為主,英、法為次!俄主力不出于東普,亦猶奧主力不出于西線,揆情度勢,抑何足怪!”但就戰略而論:擒賊先擒王!對同盟軍作戰,必先擊破同盟國之主體;主體一破,而群龍無首,其他自随瓦解!當日之戰局,誰為主體?而同盟為德;協約則陸上為法,海上為英。
陸上決戰,德、法有一潰滅,而戰局結束矣!所以協同作戰,必先認識作戰之共同目标;而惜乎協約三國之昧于此也!曠日持久,而師以老,至一九一七年而協約聯軍勢不支!有人昌言:“聯軍作戰,非有統一之措置,無望于勝利也!”于是英國政府力圖“交和”,以英軍總司令海格爵士所部軍隊,交法國倪維爾将軍指揮以為康邊之總攻擊;而兩國将士意見橫生,不相僇力,以緻大敗!英國将士則歸咎于倪将軍之指揮無方,而益以不“交和”!法軍創敗之餘,而叛變屢起;士無鬥志!貝當收拾殘局以圖再振,而虞德人之取亂侮亡以承其敝也,嗾英軍大舉進攻佛蘭德斯以分其勢,而亦大敗;死傷三十萬人!英軍總司令海格爵士聲言:“所部一年以内,不能再戰!”而貝當則以靜待美之援兵!俄國則革命起而皇室傾仆;克倫斯基臨時政府亦欲奮起以與英、法攜手;顧一出兵而大敗!然所以大敗,則由于俄之缺乏軍火與配備,而英、法之接濟無路!嘗圖突破他達尼爾海峽以與俄通道,供應軍火;顧無成功!又欲别出一道以通俄,屢為之瀕成以屢敗;亦以英、法政府及參謀部之築室道謀,不下決心,不派大兵,是用不規于成也!于是托洛斯基之軍事革命委員會,得彼得格勒防衛軍之擁護,以傾克倫斯基而與德、奧媾和!德、奧軍亦既東顧無虞,而轉兵西向以攻義大利;義幾不支!作戰不力,将士固不能辭其咎;而要由于無共同之作戰目标以知所僇力!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以征詢英國東線指揮威爾生将軍,問:“協約國何以不競?”威爾生則以書告曰:“無他,無最高指揮也!吾協約國之總司令、參謀長,隻專心緻知于各自之戰區;推而大之,亦隻專心緻知于本國之得失,而忘其為協約國之一國,遂以七零八落而為局部之戰;所謂聯盟,其實不過各自為戰以對各自之敵人交綏而已!如英國戰場之戰,法國戰場之戰,義國戰場之戰,而非全局通籌之戰!其将帥愈有才,其作戰愈獨立,而愈不喜與聯軍協同;此實由于吾人不能高瞻遠矚,目光短淺之所緻也!吾人之人員、軍火、大炮、飛機、糧食、金錢及海上運輸,無不超絕德奧以占優勢;今日之難,乃在如何及何時集中協約國之所有,用之于當以通力合作;誠竊以為非建立最高指揮,不能以通籌全局也!”勞合喬治大以為然,乃以其年十月三十日,贻法國總理龐雷夫書曰:“三年以來,軍事成功之屬于德,無可疑者!吾協約國則敗不一敗,而究其所以,則由于協約國之未能協同作戰也!吾協約國之所以為德人所敗者,由于指揮作戰之無法統一!方戰之起也,德人于其盟邦,有絕對之統制權!德人不僅統治其盟邦之軍隊,有軍略上之指揮權;抑亦控制其盟邦之經濟與資源;所以德奧同盟之與土耳其,就其作戰之僇力同仇言,幾成整體之一軍事帝國;而諸盟邦之戰場如一戰場,諸盟邦之指揮為一指揮!吾協約國則不然;作戰之指揮權,分掌于英、法、俄、義四國政府,四國參謀機構之手;而四國政府、四國參謀機構之所知者,隻有其各自之戰場,個别之國力;于是作戰計劃之所匠心經營,不過一國一戰場之成功,而無與于大局!亦有人倡協約國國際會議以欲補救人自為戰,力量分散之弊;然會議雖然多次,而全局仍未通籌;充其量,不過求四國不同戰略之互相呼應而已!吾協約國無一機構能周知所有協約國之整個實力,而有全局通籌之戰略,着眼吾敵人之政治、經濟以及其軍事之弱點,而集中力量以為決勝之猛攻;此進彼退,各不相謀,所以無成也!吾人試觀每年冬季,敵人必厚集其力以猛攻吾協約國中最弱之一國,而予以擊潰,剪我羽翼!顧吾協約國各不相顧以坐視德人之兼弱攻昧而不為之所;抑亦不思厚集吾力以猛攻德奧同盟中較弱之一環,而剪其羽翼,長我聲勢,則是敵人處心積慮以漸剝吾協約國人力物力之優勢;而吾協約國一任所為以同歸于敗,其弊不過各自為謀以不顧大局!吾人如欲轉敗為勝,惟有協約國家懸一最高之目标,而集中所有之力量,為此最高之目标而合作!誠竊以為協約國不可不有參謀本部性質之聯合會議,視協約國為一體,通籌全局;然後集中協約國最大之軍事,經濟及政治力量,以最有效之方法,猛攻敵人,乃克有濟!”龐雷夫極贊其議。
及是年十二月四日,勞合喬治、龐雷夫與義大利首相,會于義國列維耶拉區之一小城曰拉普羅,檢讨戰局。
法、義兩相,蹙額相對;獨勞合喬治把握戰勝之決心,而建議協約國之指揮統一!幾經商讨,而以決定成立最高作戰會議;由英、法、義三國首相或國務總理及其他重要閣員各一人組織之;各國并派軍事代表一人以提供專門軍事問題之意見。
其後美國加入,而以霍荷斯上校代表威爾遜總統;以白立斯将軍為美國軍事代表。
然而最高指揮機構之成立,尚有待也!至一九一八年春,協約國在杜甯召開最高作戰會議以成立盟軍最高統帥部,而勝負之機以轉!法國雷光将軍嘗以著論,謂:“聯盟國之聯合作戰,有兩基本原則:(一)統一指揮,即聯盟國須有總司号令之人,而在戰略上及政治上,須有統一之措置。
(二)聯盟國如何抟而為一集中所有之經濟資源,以發揮最高效率。
”此“交和”之難,見于聯盟國聯盟軍之軍争者也。
故曰:“交和而舍,莫難于軍争!”昔胡林翼嘗論:“軍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而敗!唐代九節度之師,潰于相州;其時名将如郭子儀、李光弼,亦所不免!蓋謀議可資于衆人,而決斷須歸于一将,此又軍事之大較矣!古來将帥不和,事權不一,以衆緻敗者,不僅九節度相州一役!是故軍中之事,不患兵力之不雄,而患兵心之不齊;不患軍勢之不盛,而患軍令之不一!”嗚呼!自古以來,未有“交和而舍”而以軍争無功者也!及挽近世,戰局日以擴大,兵種日以複雜,益以征“交和而舍”之莫難于軍争矣! 軍争之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訓義)杜牧曰:“言欲争奪,先以迂遠為近,以患為利,诳绐敵人,使其慢易,然後急趨也。
”張預曰:“變迂曲為近直,轉患害為便利,此軍争之難也。
”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訓義)杜牧曰:“上解曰‘以迂為直’,是示敵人以迂遠;敵意已怠,複誘敵以利,使敵心不專;然後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故能後發先至,而得所争之要也。
秦伐韓,軍于阏與。
趙王令趙奢往救之,去邯鄲三十裡,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谏者死。
’秦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皆震。
軍中候有一人言救武安;奢立斬之,堅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