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篇第六

關燈
(解題)李筌曰:“善用兵者,以虛為實。

    善破敵者,以實為虛。

    ”杜牧曰:“夫兵者,避實擊虛,先須識彼我之虛實也。

    ”張預曰:“《形篇》言攻守;《勢篇》說奇正。

    善用兵者,先知攻守兩齊之法,然後知奇正;先知奇正相變之術,然後知虛實。

    蓋奇正自攻守而用,虛實由奇正而見,故次勢。

    ” 基博按:《計篇》曰:“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勢篇》曰:“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

    ”虛實可以因利;奇正所以制權。

    而《虛實篇》者,所以盡《勢篇》之用;欲因利而制權,則不可不知敵之虛實;而欲知敵之虛實,故“形人而我無形”。

    張預言:“虛實由奇正而見”;吾則謂奇正由虛實而見;虛實所以立勢之體;奇正所以妙勢之用。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一語破的,可以揭近代戰術運動戰之要!運動戰之解釋不一;而法國陸軍總司令加曼林将軍乃為明确之诠說,謂:“假定軍隊不足以控制戰略正面,則地域之空間自由必大;而一語自由之空間,斯可以明運動戰之定義。

    ”篇中言“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進而不可禦”,“退而不可追”,皆以明運動戰之必善用空間,而毋局于一隅以自坐困也!《虛實篇》為運動戰之說明;而以下《軍争》、《九變》、《行軍》、《地形》、《九地》五篇,則以明運動戰不能不受兵情地勢之制限!惟明乎運動戰之義,而後盡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 (訓義)張預曰:“形勢之地,我先據之以待敵人之來,則士馬閑逸而力有餘。

    ” 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訓義)梅堯臣曰:“先至待敵,則力完;後至趨戰,則力屈。

    ”張預曰:“便利之地,彼已據之;我方趨彼以戰,則士馬勞倦而力不足。

    ” 故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

     (訓義)杜牧曰:“緻令敵來就我,我當蓄力待之;不就敵人,恐我勞也。

    ”王晳曰:“緻人者,以逸乘其勞;緻于人者,以勞乘其逸。

    ” 基博按:《孫子》論兵,頗主主客之說,謂主緻人,客緻于人;客處勞而主處逸,守為主而攻為客;尤以攻為大戒,曰“攻城則力屈”;曰“下政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其說與英、法兵家之論同,而與德則異!德之兵略,原于菲烈德立大王,以謂:“勝利者,前進也;使強有力而不乘人不虞以攻其無備者,其人則愚人也;為國則愚國也!”于是一脈相承,謂:“非攻不足以制勝!苟失時機以坐待敵攻,不啻自殺!”《孫子》言“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而德之兵家,則曰“善戰者攻人而不攻于人也”!自希特勒炫其閃電戰以來,環球耳目一新;進攻之勝利,昭然若揭!吾國談兵者頗炫其說而論攻之為利;然言不要以若是其幾也!德國克老山維茲論兵主攻,而讀其著書,第六卷論守,未嘗不言守之緻人,攻之緻于人,而足以發《孫子》之義;其持論以謂:“守之為言拒敵之進攻也;而所以為拒,在待敵之進攻耳!不明乎待,不足以言守;而守易于攻者,則以攻者所徒費之時間,無不資守者以便利也!抑攻之所以不如守者,尤在守者得地利以為用也!夫戰之所以為勝,不出三端:曰奇襲。

    曰地利。

    曰多面攻擊。

    攻者可以奇襲,亦可以多面攻擊,而地利,則為守者所擅有!所謂地利者,非斷崖絕壁,廣谷大川,足以阻攻者前進,河山之險之謂;而用以隐蔽軍隊配備之土地,亦無不與焉!惟守者為能利用土地以隐蔽軍隊配備,而攻者則不能!攻者之行軍也,不得不循測識,意拟之道路前進;而守者則以熟知當地之形勢,厄險阻,構陣地,不現其姿勢以行配備,而待敵之進攻。

    攻者未至決戰之時,則不知守者之如何利用地形以為配備焉!此地利之所以為守者所擅有也!至奇襲之有利攻者,惟以全軍當敵之全軍而限于戰略之奇襲;如戰略之奇襲無成功;而戰術之奇襲,則守者因地制宜之所優為也!多面攻擊,攻者亦僅能以全軍行之;而就各個部隊之襲擊言;則多面攻擊之利,不得不讓于守者;以軍之展開及配備,守者得預為之地也。

    當三十年戰争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之時,軍之展開及配備,已為會戰計劃之主題,而戰術之利,遂以屬于守者;蓋以守者得預先展開其兵力以配備之也。

    其後軍隊之機動能力增加,而攻者以占優勢!于是守者據大河、深谷乃至山嶽以争優勢之轉歸。

    顧攻者之運動益疾捷,而分割隊伍以行迂回,則守者又失據矣!于是守者不得不伸張其戰線;而攻者則集中兵力,擇守線兵力稀薄之地,而攻其瑕以突破之;則守者不知所以為守矣!于是守者集中兵力而不為展開,以伺攻勢之開朗,然後揮兵應之,所謂内線作戰,是也。

    于是守之遠心性,以與攻之集中性,相對相殺!夫守者以待敵之攻,止而不動;而運動之自由,不得不讓于攻者!攻者之包圍及迂回,随時随地,可集中兵力以為多面攻擊,由圓周向圓心集中,而兵力随前進以漸結合,則為力益厚;此攻者之利也。

    然守者之結合兵力與運動而在内線行之;則所以強化兵力者,以視攻者之集中為大!而攻者之數面進攻以向一部隊,大抵部隊愈小,則愈有效;而推極以施于一人,則無不效!假有一軍而受數方面之同時攻擊,亦得以抵抗之;一師,則抵抗力稍減;一營,則惟在集團時,聊可抵抗;至于個人,則無能為力矣!然攻者集中之利,施之小部隊而有效;而守者内線之利,擴之大空間而增加!何以言之?蓋在數千步乃至半哩之内線而先敵所得之時間,未必較數日行程乃至二三十哩之内線上為大!狹隘之内線,為戰術之問題;廣大之内線,則戰略之問題;而完成戰略目的之時間,必較之達到戰術目的之時間為大!抑又不僅此!戰術運用之空間較小,方其會戰,一方之派遣,無不在敵前行動;而立于外線者,無不即時警覺!若在戰略,則以關系之空間較大,而一方之運動,至少一日之間,不為敵人所知;若以一部隊而被派遣于遠方往往亘數日而敵人不知之;則以大地之隐蔽,而運用之有方,則内線之利守者,不待言矣!”然則《孫子》所謂“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不以克氏之論,征而可信乎!夫戰略戰術,須因時以制宜,審勢以求當。

    第一次歐洲大戰,法人以守為戰,寓戰為守,以制德軍之剽悍,而希特勒之閃電戰,亦未嘗不挫于攻蘇,而德速戰速決之計以堕!至在吾國言吾國,蔡锷将軍有言:“兵略之取攻勢,固也;必須兵力雄厚,士馬精練,軍資完善,交通利便,四者均有可恃,乃足以操勝算。

    普法戰役,法人國境之師,動員頗為迅速,而以兵力未能集中,軍資亦虞缺乏,遂緻着着落陷于防守之地位。

    日俄之役,俄軍以交通線僅一單軌鐵道,運輸不繼,遂屢為優勢之日軍所制,雖疊取攻勢,終歸無效。

    吾國兵力決難如列強兵力之雄厚,能否說到‘精練’二字,此稍知軍事者能辨之;至于軍資交通兩端,更瞠乎人後;如此而曰吾将取戰略戰術上最有利益之攻勢,烏可得耶!若與他邦以兵戎相見,與其為孤注一擲之舉,不如據險以守,節節為防,以全軍而老敵師為主;俟其深入無繼,乃一舉而殲除之。

    昔俄人之蹴拿皇于境外,可師也!”誠哉是言,若為今日之抗戰,燭照而數計也!日人之為國也,固好大而喜功,善兼弱以攻昧;夷考其兵略,陸軍攻人而不攻于人;而海軍則緻人而不緻于人,往往以逸待勞,而邀擊敵艦于日本近海;觀于日俄之戰,不截擊俄大西洋艦隊于沿途,而伺之對馬海峽,可知也!及其有事太平洋以逞志于美,始為勞師以襲遠;而以一九四三年大舉以進攻美之中途島而大敗!美國艦隊總司令金氏聲言:“此之大捷,中途島陸上基地之飛機,殲敵炸艦之功為大!于是知敵國領海之有陸上飛機基地者,我海軍亦不宜輕進以投死地!然美國一萬三千萬之業餘戰略家,持論以海軍直搗三島者,大有人在也!”既而日海軍避不交綏,而美人則欲求一戰而不得!美國海軍觀察家,則以謂:“日海軍非怯也!将伺我海軍深入,以運用陸上強大空軍,而支援其艦隊以殲我于一擊也!”日人欲緻美海軍深入以殲之于日本海,而美人則欲緻日海軍出戰以殲之于太平洋。

    蓋緻人,則勢險而節短,而力有餘;緻于人,則長駕而遠馭,以勢處不足;孰為得失,必有能辨之者矣!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訓義)曹操曰:“誘之以利也。

    ”梅堯臣曰:“何能自來,示之以利。

    ”張預曰:“所以能緻敵人之來者,誘之以利耳。

    ” 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訓義)王晳曰:“以害形之,敵患之而不至。

    ” 故敵佚,能勞之。

     (訓義)何氏曰:“春秋時,吳王阖闾問于伍員曰:‘伐楚如何?’對曰:‘楚執政衆,莫适任患。

    若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彼必道弊。

    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阖闾從之,楚于是乎始病,吳遂入郢。

    ”張預曰:“為多方以誤之之術,使其不得休息。

    或曰:‘彼若先處戰地以待我,則是彼佚也,我不可趨而與之戰;我既不往,彼必自來,即是變佚為勞也。

    ’” 飽,能饑之; (訓義)李筌曰:“焚其積聚,芟其禾苗,絕其糧道,俱能饑之。

    ”杜牧曰:“我為主,敵為客,則可以絕糧道而饑之。

    如我為客,敵為主,則如之何?答曰:饑敵之術,非止絕糧道,但能饑之即是。

    隋高颎平陳之策曰:‘江南土薄,舍多茅屋,有積蓄,皆非地窖,密遣人因風縱火;待敵修立,更複燒之;不出數年,自可财力俱盡。

    ’又曰:‘江北寒地,收差晚;江南土熱,水田早熟;量彼收獲之際,征兵上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禦守,足得廢其農時。

    彼既聚兵,我便解甲。

    ’于是陳人始病。

    ”張預曰:“我先舉兵,則我為客,彼為主;為客,則食不足;為主,則飽有餘;若奪其蓄積,因糧于彼,館谷于敵,則我反飽,彼反饑矣,則是變客為主也;不必焚其積聚,廢其農時,然後能饑敵矣;或彼為客,則絕其糧道。

    ” 安,能動之。

     (訓義)曹操曰:“攻其所必愛,出其所必趨,則使敵不得不相救也。

    ”杜牧曰:“司馬宣王攻公孫文懿于遼東。

    文懿阻遼水以拒魏軍。

    宣王曰:‘賊堅營高壘以老我師,攻之正入其計。

    古人雲: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我直指襄平,則人懷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遂整陣而過。

    賊見兵出其後,果來邀之,乃縱擊,大破之,竟平遼東。

    ”張預曰:“彼方安守以為自固之術,不欲速戰;則當攻其所必救,使不得已而須出。

    ” 右第一節論緻人而不緻于人。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訓義)基博按:兩句承上開下。

    “出其所必趨”,承上緻人;“趨共所不意”,開下擊虛。

     行千裡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

     (訓義)曹操曰:“出空擊虛,避其所守,擊其不意。

    ”張預曰:“掩其空虛,攻其無備;雖千裡之征,人不疲勞。

    ”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訓義)王晳曰:“攻其虛也。

    ”張預曰:“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使敵人莫之能備;莫之能備,則吾之所攻,乃敵之所不守也。

    ”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訓義)杜牧曰:“不攻尚守,何況其所攻乎!漢太尉周亞夫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