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篇第六

關燈
七國于昌邑也,賊奔壁東南陬,亞夫使備其西北;俄而賊精銳攻西北,不得入,因遁走;追破之。

    ”梅堯臣曰:“賊擊我西,亦備乎東。

    ”張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使敵人莫之能測;莫之能測,則吾之所守者,乃敵之所不攻也。

    ” 基博按:我攻敵之所不守以乘其虛,亦必防敵之攻我所不守以乘我虛也;守其所不攻,則守固矣!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訓義)曹操曰:“情不洩也。

    ”梅堯臣曰:“善攻者機密不洩;善守者周備不隙。

    ”王晳曰:“雲不知者,攻守之計,不知所出耳。

    ” 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訓義)王晳曰:“微密則難窺;神速則難應。

    ”何氏曰:“武論虛實之法,至于神微,而後見成功之極也。

    吾之實,使敵視之為虛;吾之虛,使敵視之為實。

    敵之實,吾能使之為虛;敵之虛,吾能知其非實。

    蓋敵不識吾虛實,而吾審敵之虛實也。

    吾欲攻敵也,知彼所守者為實,而所不守者為虛;吾将避其堅而攻其脆,批其亢而搗其虛。

    敵欲攻我也,知彼所攻者為不急,而所不攻者為要;吾将示敵之虛而鬥吾之實;彼示形在東,而吾設備于西;是故吾之攻也,彼不知其所當守;吾之守也,敵不料其所當攻。

    攻守之變,出于虛實之法;或藏九地之下以喻吾之守,或動九天之上以比吾之攻;滅迹而不可見,韬聲而不可聞,若從地出天下,倏入間出,星耀鬼行,入于無間之域,旋乎九泉之淵。

    微之微者,神之神者,至于天下之明目,不能窺其行之微;天下之聰耳,不能聽其聲之神;有形者至于無形,有聲者至于無聲;非無形也,敵人不能窺也;非無聲也,敵人不能聽也;虛實之變極也!善用兵者,通于虛實之變,遂可以入于神微之奧。

    不善者,雖欲尋微窮神,而泥其用兵之迹,不能泯其形聲,而至于聞見者,是不知神微之妙,固在虛實之變也。

    三軍之衆,百萬之師,安得無形與聲哉?但敵人不能窺聽耳!” 進而不可禦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訓義)曹操曰:“卒往進攻其虛懈,退又疾也。

    ”何氏曰:“兵進則沖虛,兵退則利速;我能制敵,而敵不能制我也。

    ”張預曰:“對壘相持之際,見彼之虛隙,則急進而搗之;敵若能禦我也!獲利而退,則速還壁以自守;敵豈能追我也!兵之情主速,風來電往,敵不能制。

    ” 基博按:法人蒲哈德著《德大将興登堡歐戰成敗鑒》一書,以謂:“一九一四年,興登堡攻俄之役,而有成功者,皆魯登道夫之力;其不同于興登堡者,興登堡好攻堅;而魯登道夫勢取攻瑕而沖其虛,乘俄軍運輸應援之所不及而覆之;凡行軍之地,不惟無鐵道可通,亦無馬路足以并騎而進;以故俄軍不知其所守,而魯登道夫之出兵,往往在俄人所備之外!至于炮兵、步兵為梯隊之式,尤極精練,謂:‘欲戰之勝,當先發制人,以輕騎疾進,繼之以短徑之炮,而後步兵大隊繼之,如是,必無不勝!而他人所以不能制勝,在不能輕騎突陣,出人不意,乃以炮步兼行,臃腫不靈,惡能不敗!然輕騎疾進而或有阻,即須疾退;萬勿攻堅以頓兵挫銳,不如退後分散其隊,疾繞出敵後,掩不備以攻不虞,最為勝着!蓋輕騎一出,勢無反顧,不能待炮隊之援,隻有直突而前,死裡求生;若果止于半道,以待炮隊之援,而為敵人所見,集中炮火,無不聚殲!’然魯登道夫知用輕騎之有資于炮隊;而輕騎時時後顧炮隊之來,以次且不前,亦往往為敵所乘。

    魯登道夫漸悟其非,則布陣為前稀後密,以輕疏列為第一線,屯重兵于第二線,而力控其有餘,法人三為所敗!既而法人知之,于是魯登道夫亦敗!”然魯登道夫之所以進而不可禦者,固以“沖其虛”也!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訓義)何氏曰:“如魏将司馬宣王攻公孫懿,泛舟潛濟遼水作長圍,忽棄賊而向襄平。

    諸将言:‘不攻賊而作長圍,非所以示衆也。

    ’宣王曰:‘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

    古人有言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賊大衆在此,則窟穴虛矣!我直指襄平,必人懷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遂整陣而過,賊見兵出其後,果邀之,宣王謂諸将曰:‘所以不攻其營,正欲緻此,不可失也!’乃縱兵逆擊,大破之,三戰皆捷。

    ”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訓義)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也。

    ”梅堯臣曰:“畫地,喻易也;乖其道而示以利,使其疑而不敢進也。

    ” 故人形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訓義)張預曰:“吾之正,使敵視以為奇;吾之奇,使敵視以為正;形人者也。

    以奇為正,以正為奇,變化紛纭,使敵莫測,無形者也!敵形既見,我乃合衆以臨之;我形不彰,彼必分勢以防備。

    ”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則我衆而敵寡; (訓義)杜佑曰:“我料見敵形,審其虛實,故所備者少,專為一屯;以我之專,擊彼之散,卒為十共擊一也。

    我專為一,故衆;敵分為十,故寡。

    ”張預曰:“見敵虛實,不勞多備,故專為一屯。

    彼則不然,不見我形,故分為十處;是以我之十分,擊敵之一分也;故我不得不衆,敵不得不寡。

    ”陳啟天曰:“共,如《左傳》‘以什共車必克’之共,當也。

    ‘以十共其一’,謂以十當其一也。

    ” 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訓義)杜牧曰:“約,猶少也。

    ”張預曰:“夫勢聚則強,兵散則弱,以衆強之勢,擊寡弱之兵,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矣!” 基博按:《孫子》之所謂“專”者,近世戰術之所謂“集中”也。

    拿破侖大帝有言:“歐洲名将盡有,然注意之端不一,而思慮以紛!我獨注意一事,曰敵人之集中。

    ”苟敵人集中,而我不及集中,以為所乘;則敵專而我分,敵衆而我寡,而我敗矣!倘我集中,而敵人未集中,則我專而敵分,以衆擊寡,而吾之所與戰者約矣!法國卓萊少校者,歐洲第一次大戰時霞飛大将之裨将也,以凡爾登之役,斷腿而退休焉;及大戰之終,而卓萊獨居深念,以為法之勝,幸也!德法之世仇永不解,德法之惡戰必再見。

    于是博學審問,請益宿将,以著一書曰《新軍論》。

    中引名将葉福德之言以論拿破侖曰:“拿破侖之戰略戰術,常不為守而為攻;其為攻也,必攻敵人之主力以擒賊擒王;而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行動,攻其不備。

    其行軍也,無論何時何地,必以迅速集合而集中吾之兵力以施突擊。

    而所以善其運用者,則恃乎意志之自由,獨來獨往,不泥成例。

    菲烈德立大王,亦古之善用兵者,然其慣用迂回側擊背擊之法,猶有一定之迹象可尋!若拿破侖者,變化不測,因敵制勝;其意志雖至剛;而戰略戰術則無伸縮不自如之硬性;而敵不知其所攻也!”然則拿破侖之用兵也,運用我之集中,而不忽人之集中;形人而我無形,所以我專而敵分也!一九〇四年,日俄之戰,日之所以勝,俄之所以敗,其因不一;而日海軍之集中,俄海軍之不集中,亦其一端!俄在東洋海軍之力,固較日本為薄;然合東西洋海軍力之全體,則較日本為優!方其先之脅日本以還我遼東,日之所以懾俄而降心相從者,海軍也!日俄之将戰也,俄之兵家,謂:“調陸軍于遠東,不如日本之易!如日軍不絕增援,俄軍即不得不退;惟有增派東洋艦隊,阻日軍不得登岸;即登岸,亦可絕其後援。

    ”日人亦惴惴焉!使俄能集中全國之海軍,遊弋太平洋;日海軍寡不敵衆,殊無用武之地;縱出奇制勝,而俄海軍力雄,必不緻一蹶不振;則日本陸軍必不能源源濟師以增援遼東,而運用不能自如,勝負未可知矣!乃計不出此;而日人得集中其海軍以對旅順、海參崴及波羅的海之俄艦隊,各個擊破;于是陸軍之勢遂破!日濟師,而俄不能繼師,再戰再北!苦魯伯堅嘗太息于海軍之敗績,以為最痛心之舉也!今英、美之于遼東,未易以陸師增援;亦如當年日俄戰争之俄,未易以陸師增援遼東。

    而日本乘英、美之不虞,先發制人,集中空軍海軍,以襲美之夏威夷群島,英之馬來亞半島,殲滅英、美海軍之一部,而握太平洋之制海權;然後從容濟師以攻馬來亞,圍香港,掠荷蘭東印度;亦如日俄戰争之時,日本不待宣戰,而海軍司令東鄉平八郎即集中艦隊,襲擊俄艦隊于旅順,于仁川;毀其海軍力,以握東洋之制海權;而後從容濟師以渡遼增援也。

    蓋其戰略之史例如此,無足怪也!如必執狙詐無信以為譴責,隻可以為外交之詞令耳!倘實信其然,不幾于癡人說夢乎!然吾知其無能為也!日本有數千哩之海岸,已虞備多力分;而陸地戰線之延長,三倍于蘇聯西境之戰線;而又威脅蘇聯以遠東赤軍不許西移,而牽制日軍數十萬人以與相持;樹敵愈衆,兵力愈分,無法集中,予敵人以各個擊破耳!今而後,莫餘毒也已!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訓義)曹操曰:“形藏敵疑,則分離其衆備我也!言少而易擊也。

    ”杜佑曰:“言舉動微密,情不可見,使彼知所出而不知吾所舉;知所舉而不知吾所集。

    ”梅堯臣曰:“敵不知,則處處為備。

    ”王晳曰:“與敵必戰之地,不可使敵知之,知則并力得拒于我;曹公曰:‘形藏敵疑。

    ’” 基博按:此近世戰術之所謂機動也。

    拿破侖之集中,無不以機動;而注意敵人之集中,即虞敵人之機動。

    法國步兵操典曾有明析之指示曰:“機動者,蓋運用應有之方法,而出其不意以對敵人集中之謂也。

    ”使集中而不出以機動,則我集中,敵亦集中,而為主力之對抗,安能“吾所與戰者寡”乎!惟出其不意而為機動之集中,然後“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敵所備者多”,而吾所與戰者寡耳!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訓義)杜佑曰:“言敵之所備者多,則士卒無不分散而少。

    ” 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

     (訓義)孟氏曰:“備人,則我散;備我,則彼分。

    ”杜牧曰:“所戰之地,不可令敵人知之。

    我形不可測,左右前後,遠近險易,敵人不知;亦不知我何處來攻,何地會戰;故分兵徹衛,處處防備。

    形藏者衆,分多者寡,故衆者必勝,寡者必敗也。

    ”張預曰:“左右前後,無處不備,則無處不兵寡也。

    所以寡者,為分兵而廣備于人也;所以衆者,為勢專而使人備己也。

    ” 基博按: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反覆推勘,其神微在“形人而我無形”;而其機括在虛實。

    明于虛實,則我可以專而攻敵之分;不明虛實,則敵得以專而攻我之分。

    就近代戰術而論,試仍以一九一七年法國赴美軍事委員奧維埃所陳取守勢之作戰法為證,其說以謂:“敵人狡詐異常,每于将進攻前出種種奸謀以愚吾軍,或則于前敵各處,悉立有取攻勢性質之建築工程以為疑兵之計。

    或其可用之軍,本在後方休息,突運往某處前敵,顧非自其地進攻,特以處心積慮,欲愚其所占地内法、比居民及我軍間諜。

    至其果自何處進攻,主力軍何在,實不易捉摹;若同時數處進攻,則必系疑兵之計,以分吾軍兵力。

    如敵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