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篇第六

關燈
攻擊凡爾登前,先攻其北諸地暨香槟、業羅拉納二地;吾人雖明知其志在凡爾登,然軍隊不能集中。

    吾人又稔知敵人必先聲東擊西,多方以誤我;然又不敢斷其皆無重要關系。

    我以備多力分,敵遂搗虛而入。

    ”則是攻者得以專而乘守者之分也。

    夫攻者易為專,而守者難為專;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我無形而以形人而已。

    形人,則我知所為守而易專矣!形人則如何?依取守勢之作戰法:“吾人如知敵人之将大舉進攻,參謀部中人聚而測以三事:(一)敵軍之真正意向。

    (二)敵軍将在何處前敵之某段進攻。

    (三)敵軍人數。

    然推測,必以事實為根據。

    我軍各軍各處間諜,奉命分道偵察;飛機亦出動伺察,攝影參考,以證敵軍屯紮地點之變遷;并命前敵各段步軍前進挑戰,以試其主力何在,某地駐某師。

    而以所俘德國俘虜,隔别研诘。

    綜合各方報告,從事推測;審知敵軍确在前敵之某段,集中兵力,後方複有大軍接近進攻地點,或有鐵路相通,雖遠,瞬息可至,将由之進攻,即命其地之防守軍官警備。

    于是防守軍官複聚而推測,敵人如由某段進攻,必先占某地,而于某地設種種障礙物以阻大隊敵軍之全面攻擊;于是敵軍以障礙而不能用衆,不能不化整為零以分隊進攻;吾人又預築炮壘若幹于其間,使分隊進攻之敵軍,不得互相顧助。

    我乃厚集兵力于後方,伺其深入無繼援,而突加反攻。

    ”則守者又得以其專而反攻敵之分矣!方其未戰也,敵多為形以亂我之耳目;我必形敵以窺敵之虛實。

    “形人而我無形”,則我之虛實不見,而敵之虛實盡知;守則運實于虛以守所不攻,攻則避實擊虛以攻所不守。

    此曰“趨其所不意”,又曰“攻其所不守”,是即《計篇》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

    倘敵已戒備于我,惟有形人而我無形,多方以誤,使敵不知所為備,備多則力分,而後以我之專,乘彼之分。

    此則一九一四年歐洲大戰,德人之慣技,而法人之所虞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裡而會戰。

     (訓義)杜佑曰:“夫善戰者,必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度道設期,分軍雜卒,遠者先進,近者後發,千裡之會,同時而合,若會都市。

    其會地之日,無令敵知;知之則所備處少;不知,則所備處多;備寡則專,備多則分;分則力散,專則力全。

    ”張預曰:“凡舉兵伐敵,所戰之地,必先知之。

    師至之日,能使人人如期而來以與我戰。

    知戰地日,則所備者專,所守者固,雖千裡之遠,可以赴戰。

    ” 基博按:“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兩“知”字,承上文“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之“知”,乃指敵人知;謂未能“形人而我無形”也。

    正與下文“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兩“不知”語意反正相生。

    諸家注未能融貫上下文,殊穿鑿失其指也! 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裡,近者數裡乎! (訓義)張預曰:“不知敵人何地會兵,何日接戰,則所備者不專,所守者不固;忽遇勍敵,則倉遽而與之戰,左右前後,猶不相接;又況首尾相去之遼乎!” 基博按:“不知”,乃敵人不知,非張氏之謂也;說前見。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 (訓義)陳皞曰:“孫子為吳王阖闾論兵,吳與越雠,故言越。

    ”張預曰:“吳越鄰國,數相侵伐,故下文雲‘吳人與越人相惡’也;言越國之兵,雖曰衆多,但不知戰地戰日,當分其勢而弱也。

    ” 故曰勝可為也。

     (訓義)張預曰:“《形篇》雲:‘勝可知而不可為’;今言‘勝可為’者,何也?蓋《形篇》論攻守之勢,言敵若有備,則不可必為也。

    今則主以越兵而言,度越人必不能知所戰之地日,故雲可為也。

    ” 基博按:戰略之勝不可為;而戰術之勝可為!《形篇》所謂勝,知之于未戰之先;知彼知己,敵未有隙,則不可勝;見可而進,知難則退,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也。

    此之曰勝,為之于交戰之日;形人而我無形,虛虛實實,敵不知所為備,而我得窺其隙,避實擊虛,則勝可為矣!然則戰略之勝,可知而不可為;戰術之勝,則可知而可為也! 敵雖衆,可使無鬥。

     (訓義)賈林曰:“敵雖衆多,不知己之兵情,常使急自備,不暇謀鬥。

    ”張預曰:“分散其勢,不得齊力同進,則焉能與我争!”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訓義)張預曰:“籌策敵情,知其計之得失。

    ” 候之而知動靜之理; (訓義)陳啟天曰:“候,謂斥堠,偵察敵情也。

    或作‘作’,則與下文‘形之’或‘角之’之義相近矣。

    《通典》、《禦覽》并作候,鄭友賢《遺說》亦作候。

    ”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訓義)杜牧曰:“死生之地,蓋戰地也。

    投之死地,必生;置之生地,必死。

    言我多方誤撓敵人以觀其應我之形,然後随而知之;則死生之地可知也。

    ”張預曰:“形之以弱,則彼必進;形之以強,則彼必退;因其進退之際,則知彼據之地,死與生也。

    上文雲:‘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是也。

    死地,謂傾覆之地;生地,謂便利之地。

    ”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訓義)梅堯臣曰:“彼有餘不足之處,我以角量而審。

    ”王晳曰:“角,謂相角也;角彼我之力,則知有餘不足之處,然後可以謀攻守之利也。

    此而上亦所以為量敵知戰。

    ”張預曰:“有餘,強也;不足,弱也;角量敵形,知彼強弱之所。

    唐太宗曰:‘凡臨陣,常以吾強對敵弱,常以吾弱對敵強。

    ’苟非角量,安得知之!” 基博按:“策之”、“候之”、“形之”、“角之”四者,所以形人之法也。

    前引取守勢之作戰法所稱:“吾人如知敵人大舉進攻,總司令參謀部中人聚而測以三事雲雲,‘策之’之事也;‘間諜分道偵察,飛機亦出動伺察’,‘候之’之事也;‘并命前敵各段步軍前進挑戰以試其主力何在,某地駐某師’,則‘形之’、‘角之’之事也。

    ” 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知者不能謀! (訓義)李筌曰:“形敵之妙,入于無形。

    ”梅堯臣曰:“兵本有形,虛實不測,是以無形,此極緻也;雖使間者以情僞,智者以謀料,可得乎!”張預曰:“始以虛實形敵,敵不能測,故其極緻卒歸于無形,既無形可睹,無迹可求,則間者不能窺其隙,智者無以運其計。

    ” 基博按:“形兵”之“兵”,指敵兵而言;上文所雲“候之”、“形之”、“角之”而知敵兵動靜之理,死生之地,有餘不足之處;此之謂“形兵”也。

    所謂“形兵之極,至于無形”,是也。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知者不能謀”;謂敵之虛虛實實,不示我以形,而非間諜之所能窺,知者之所能謀;此“形兵”之“至于無形”,而能以窺深間之所不窺,知知者之所不謀;所以為“形兵之極”也。

    梅、張二氏未能融貫上下文,殊為失解。

     因形而錯勝于衆,衆不能知。

     (訓義)李筌曰:“錯,置也。

    ”杜牧曰:“窺形可置勝,是非智者不能;固非衆人所能知也。

    ”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訓義)張預曰:“立勝之迹,人皆知之;但莫測吾因敵形而制此勝也。

    ” 基博按:“因形而錯勝于衆”,“莫知吾之所以制勝之形”,承上文“形人”、“形兵”,一意相生,“人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之所以制勝之形”者;以“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知者不能謀”也;而豈衆人之所能知耶! 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于無窮。

     (訓義)李筌曰:“不複前謀以取勝,随宜制變也。

    ”張預曰:“已勝之後,不複更用前謀;但随敵之形而應之,出奇無窮也。

    ” 右第二節論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可以乘敵之虛,而敵不得窺我之間矣!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訓義)張預曰:“水趨下而順;兵擊虛則利。

    ”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訓義)杜佑曰:“言水因地之傾側,而制其流;兵因敵之虧阙,而取其勝者也。

    ” 兵無常勢, (訓義)梅堯臣曰:“應敵為勢。

    ”張預曰:“敵有變動,故無常勢。

    ” 水無常形; (訓義)梅堯臣曰:“因地為形”,張預曰:“地有高下,故無常形。

    ”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訓義)杜牧曰:“兵之勢,因敵乃見,勢不在我,故無常勢;如水之形,因地乃有,形不在水,故無常形。

    水因地之下,則可漂石;兵因敵而應,則可變化如神也。

    ”王晳曰:“兵有常理而無常勢;水有常性而無常形。

    兵有常理者,擊虛是也;無常勢者,因敵以應之也。

    水有常性者,就下是也;無常形者,因地以制之也。

    夫兵勢有變,則雖敗卒,尚複可使擊勝兵;況精銳乎!” 基博按:此易“形”,言“勢”。

    “勢”者,因利而制權,其制在我;“形”者,避實而擊虛,其虛在敵。

    敵之虛虛實實,變化莫定其形,而“能因敵變化以取勝者謂之神”;則以“形兵之極,至于無形”也。

    德國之陸軍,天下莫強焉!然而希特勒以一九四一年六月,殚銳竭力,大舉以侵蘇聯,再進攻,再挫敗;而究其所以,則由于德人工于設計以取勝,而不“能因敵變化而取勝!”史丹林以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大戒将士,中謂:“希特勒之侵蘇聯也,方其初驅百戰百勝,能征慣戰之德軍,乘勝遠鬥,其鋒不可當;而我紅軍未經戰陣,更事既少,戰術自疏,此所以敗也!然兩年以來,再接再厲,德軍之情僞,盡知之矣!校量彼我,孰為短長,蹈瑕抵,以用吾長;始之以認識,而終之于實施,此現代軍事科學之第一義谛也。

    今我幾十百萬之紅軍,善用其械,不論其為手槍、步槍、佩刀、機關槍、大炮、坦克、飛機,所憑借者不同,而人自為戰以因利乘便,則一也;更戰既多,戰術自精,無不知昔日之直線形戰術為愚不可及;而神明變化以從事機動戰術矣!顧德軍則何如?德人工于設計,事有定程;雖以行軍臨陣之随地異勢,而預為條規以事為之制;苟其情勢無變,指揮若定,以德軍之有勇知方,各司其局,精密而正确,如山不搖,其孰能禦之!然或情随事遷,出于度外,因應無方,隻有人自為戰,則德軍束手無策,而為我制矣!”然則紅軍之所以勝,抑即德人之所為敗;一能“因敵變化”以為機動,一不“因敵變化”以拘常勢也。

     故五行無常勝; (訓義)杜佑曰:“五行更王。

    ” 四時無常位。

     (訓義)杜佑曰:“四時疊用。

    ” 日有長短,月有死生。

     (訓義)曹操曰:“兵無常勢,盈縮随敵。

    ”王晳曰:“皆喻兵之變化,非一道也。

    ”張預曰:“言五行之休王,四時之代謝,日月之盈昃,皆如兵勢之無定也。

    ” 基博按:拿破侖大帝言:“無十年不變之戰術。

    ”而福煦将軍則曰:“執舊有之智識,昧當前之事實,兵家之所大忌也!”昔日所以制勝,異日或以偾軍,此“戰勝”之所以“不複”,而非“應形于無窮”,不能以“因敵變化而取勝”也。

    夫昔日之勝,不能演為後日之勝者,以後日之敵,不複同于昔日之敵也。

    後日之敵,不複同于昔日之敵